APP下载

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常见问题与解决路径探析

2022-11-22

山西青年 2022年17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心理学专业

宋 爽

哈尔滨剑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0

近40年,我国心理学专业建设有很大发展。由于学科界定模糊、学科内部分裂、研究对象抽象、研究方法与研究预期的不匹配,导致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式难有统一范式,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社会要求。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观点,发现我国的心理学专业培养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借鉴了国外名校心理学专业培养经验,试图为解决国内高校心理学专业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提供几个思路。

一、培养目标应细致具体,可操作性强

首先,培养目标的制定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这就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特色尽可能地将目标“缩小”,立足社会实际需求现状,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学习期间的努力方向,对毕业后的职业取向也能有清晰的认识。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指出“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这个目标相对于国外高校的本科生定位来说明显过高,本科生的知识水平很大程度上还达不到“高级专门人才”的标准。随着心理学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增加,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落点会相对变低,本科毕业就能留在高校、研究部门、医院的本科生其实并不多。如培养目标宽泛、空洞、没有实际可操作性,本科毕业生对自己将来的定位就会感到迷茫,如自己达不到培养目标所指向的岗位需要,易对自身产生怀疑,产生不平衡心理。

其次,要注意“心理学”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二者培养目标的区别。两个专业到底有什么不同?具体落实到培养方式上有什么区别?这些在我国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来。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也没有明显的领域区分,心理学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和应用心理学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可以交叉互换,就业方向混乱。这就说明我国高校在专业培养上只有共性,没有特性。其实,有多少领域的心理学应用,就有多少门心理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应用心理学”,只有“心理学的应用”。另外,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就是基础与应用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是统一的、不可分的。如果体现在培养目标上,要么将两个专业合并,要么就其应用性和基础性进行严格区分。

最后,培养单位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就业和学术深造两方面,注意本、硕、博培养目标的衔接。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找到相应的培养项目,从中可以显示出培养目标的核心指导作用和很强的可操作性。培养目标应从各个阶段学生水平出发,都是具体而实际的要求,学生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且本硕博的培养目标有连续性,形成相互促进的格局。直到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才提到“独特”贡献,本硕培养都是放在研究方法应用、研究经验积累上。所以,我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在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时要立足学生所在学习阶段的特征,发挥校内资源优势,制定真正适合自身培养特色的目标,保证通过培养手段可以达到人才预期水平。

二、理论课程细化,与实践课程针对性搭配

心理学专业课程一般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我国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理论性,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对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但并不深入,覆盖的知识点较为全面,这对培养学生今后从事心理学讲授工作无疑有一定的帮助的。但在实际操作和技能性课程上所占比重就很小,这主要是因为师资匮乏和实验基地短缺,甚至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心理学市场需求相关。对于本科阶段来说,心理学治疗和危机干预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心理测量技能等应用技能的培养缺乏相匹配的实践课程和研究项目设置。由于专业应用技能的缺陷,心理学本科毕业生对心理学应用技能不能很好的掌握,除了上专业课之外,没有更多的专业训练机会。一旦用人单位需要他们从事一些心理学实际操作工作,如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矫正问题行为等,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而且在课程内容上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学生对世界心理学前沿研究成果就会知之甚少,封闭的学术环境会导致学生视野狭窄,学术积累单薄,专业素养较低。

丰富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是必要的。许秀娜研究了中美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果显示,中美高校课程在专业基础课(《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和专业方向课(《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情绪与动机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学史》等)上具有普遍性和共性[2]。在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的内容和数量上,我国高校与外国高校差异较大。国外高校的选修课内容丰富,贴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本科生课程共200门左右,其中选修课占80%以上,独立研究和实践占较高学分,此外还有高级研讨会、讨论课、独立研究、实践课等。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应丰富选修课程和实践项目,这样更容易培养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积累学生专业知识。

在理论课程和实践项目匹配上要注意由大到小,由宏观理论到微观问题的针对和层次性。即参照基础理论课—专业方向课—专门课—兴趣方向课的层次设置,逐渐缩小到研究问题本身,同时加入数据处理技能、心理测量技能等应用技能的培养课程。这样使理论和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最大程度的衔接,能打好学生理论基础,打开研究思路,习得最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使学生迅速进入研究状态。例如:学生选择了“婴儿早期发展”作为研究项目,为使自己的研究有理论根基,可以选择相匹配的专业选修课。例如,《儿童的语言理解》《婴儿心理》《婴儿观察》《婴儿早期发展》等。落实到研究问题本身时,要搜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传递给学生最新的研究信息。同时针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要进行系统培训。在宏观理论缩小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以打好理论基础,又能磨练专业技能,使得毕业生在进入职业角色时以最短的时间达到职业要求。丰富的选修课程支持实际问题研究,让理论融入实践,实践结论又能进一步验证和丰富理论,二者结合,真正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建设。

三、跨学科综合培养,把资源利用最大化

心理学是在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合点上形成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是一门具有提供分享和解决问题独特视角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它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心理学专业培养的跨学科培养方式是得到普遍认同的。例如,美国蒙大拿大学的数学家Bharath Sriraman和他的同事认为,“心理学可以用来构建数学培养模型,它作为交叉学科,同哲学、美学一起可作为数学课程学习和学科模型构建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人类思想认识方式决定的,无论人类学习哪种领域的知识,都离不开心理学作为辅助”。心理学专业与其他专业联合培养,不仅能满足课程的全面性和多样性,还能从多个专业角度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研究思路,又能节省教学资源。我国高校也对外系的课程修习有所要求,规定一定的修习学分额度,例如北京大学。但是,广泛而深入的学科专业联合培养还没有普及开来,心理学专业培养任务还是由心理系本身承担。其实,除本专业外,一切有益于心理学专业学习的其他专业课都可以选择学习。生物科学、教育、医学、人类生物学、社会学、计算机、语言学、哲学、社会哲学、人口研究、女性研究、历史、本土人类学、公共政策、神经生物学等多个专业联合交叉培养,既能够整合师资,又能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空间。一名心理学系的教师其实是全校的心理学教师,其他专业教师也是如此。

增加其他院系专业的选修课程时,心理系教师应该注意筛选有价值的课程,保证其与本校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衔接。另外,对其他专业课程要给予足够重视,其课程要求要与本专业课程要求一致,避免学生敷衍、形式化的学习态度。同时,心理专业的教师要用开放包容的态度迎接新知识,也要带着自信和良好的专业素养走出去。

四、培养手段多样化,扩展学生选择空间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一般统一制定,各个高校在遵循统一方针的基础上制定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使培养方式产生共性。其实,有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可以在统一的纲领基础上,整合自身优势资源,调整心理专业培养的制度和手段,对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学位制度、学分制度、考核方式等进行变化。这样不仅能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也能使学校形成自身特色。

特色课程体系设计是高校突出办学定位、服务面向、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由之路。它的终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特定领域的专业训练,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入就业都能迅速适应角色需求。心理学专业可以以类似学生服务与咨询中心的职能部门为媒介,为学生提供不同方面的设计课程,例如以学术为导向或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等。如果学生有很明确的就业意向,确定将来在商业、法律、医疗或教育某一领域工作,就可以参照系里为学生设计的该职业领域的专业课程有目的地开展学习;如果想就某些专业方向(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等)进行硕博阶段更深入研究,也可以根据设计课程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项目,并与自己的导师共同确立更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不同方向可以交叉进行,并非相互独立。例如:一个学生想在医疗领域从事临床咨询工作,就可以参加职业设计课程中的医疗类课程,同时参加学术设计课程中的认知神经科学课程。

在学分制度上可以更灵活。例如,在有资质的高校中,研究生课程中修得的学分可以转移到本科学分中。在其他项目上的研究,只要政策允许,都可以算做学分;转系生在外系修习的课程,只要与本专业的课程相匹配,也可以算做本专业的学分。这些制度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和肯定,也鼓励了学生多多寻找途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学习,对再选择的学生体现了公平的接纳态度。

在学位设置上,我国的心理专业本科生授予理学学士。在我国,除北京大学等综合实力较强的心理学系外,双学位、辅修学位设置得不多,而主修专业、多主修、第二主修、辅修学位等多种学位制可以为学生在学位制度上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甚至并不拘泥于文理,这对学生的再选择及就业提供了很宽的路径。在学制上的多样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才全面素质、促进教学繁荣和就业率。而且,辅修学位的要求并不应该是低的,不是多学几门课程就可以过关,它也有自己完整的课程体系和要求。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独立研究和实践的要求皆可按照主修专业要求完成,且在学分上不能相互代替,从而保证辅修学位质量,为学生就业切实的增加砝码。多样的学位制度,可以弥补心理学专业学科限制,学生的跨学科修习能够实现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五、加强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对接服务

让心理学专业在校生充分了解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各个心理学专业培养单位应该做好的工作。这需要学校对专业就业情况、市场要求、各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都有清晰的认识、客观充分的调研。以市场对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为依据,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调整培养方式、指导课程设置。这样就有的放矢,使人才培养不会脱离实际。

以上对我国高校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几点浅见,期望能抛砖引玉,也希望我国的心理学学科建设可以不断进步。通过对国外高校有效经验的筛选借鉴,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让心理学真正扎根中国本土,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提升国民幸福指数服务,相信这是每一位中国心理学专业学者的美好诉求。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心理学专业
“没有用”的心理学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