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联觉机制在演唱过程中的效用
——以《长征组歌》为例

2022-11-22毕亚涛

山西青年 2022年17期
关键词:组歌联觉歌者

毕亚涛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619

联觉是人人都有的心理机制,它在音乐的创作、表演、审美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们公认的十分抽象的声乐演唱学科中,联觉的作用更是贯穿声乐技巧学习、作品理解、表演的全过程。本文从联觉入手,首先简单介绍了联觉机制、音乐联觉的相关研究和《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然后通过《长征组歌》的片段,具体说明联觉机制在演唱过程中的效用。

一、联觉与联觉规律

(一)感觉与联觉

感觉是指“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感觉依照感觉信息的来源可以被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反映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叫外部感觉,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视觉[2]。例如,当一颗梨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通过视觉可以反映它或黄或青的颜色属性;通过味觉可以反映它或酸或甜的味道;通过嗅觉可以反映它的清香气味;通过触觉可以反映它的平滑表面。内部感觉是反映生物体自我本身的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与机体觉。例如,在游泳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手脚的运动位置、动作是否协调以及在呛水咳嗽的时候身体内脏的剧烈收缩等,这种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就是内感觉。感觉使得我们能够感知和分辨客观存在物的不同属性,感知它们的色彩、音响、温度等等,也使得我们能够感知体会自身的身体运动状态和身体姿势以及身体内部的器官状态。此外,感觉还是其他高级、复杂心理现象如知觉、联觉、联想、意志等的基础。

联觉是指“从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3],即某一种感觉刺激物在引起对应感官感知的同时引发了另外其他的感官感知,而能够带来这种额外感官感知的对应刺激物却从未出现。例如,人们在看到暖色类颜色红、橙、黄色会感觉到温暖;在看到冷色类颜色蓝、青、绿色时会感觉到寒冷,这就是一种联觉现象。联觉体验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歌唱运动中的联觉体验

歌唱作为一种全身心的运动,在训练中歌者也是依据内感觉的判断来不断调整歌唱状态。但因为内感觉对身体的感知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在声乐教学和歌唱状态调整中,教师和歌者运用最多的还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联觉活动。例如,要求声音有金属感、面罩感,调整声音柔软一点、硬一点、圆润饱满等。在歌唱运动中,气息是基础,声音是支柱,两者可以说是歌唱的最基本要求。下面就歌唱中的呼吸运动与发声运动的联觉现象进行详细阐述。

呼吸运动中的联觉体验是由呼气和吸气动作引发的肌体运动形成的,是由内感觉压觉引起外感觉视觉的联觉体验。例如,在吸气的时候,有的老师要求学生要感觉自己像一个气球,要吸满气让气球膨胀。它是由于吸满气后肺部膨胀、横膈膜下压,由压觉引起了视觉上的联觉体验。有的老师认为“吸气的过程,就是我们的‘心灵’举起盆来的预备过程;呼气的过程,就是将‘心灵’之水彻底泼出的过程。吸气越是彻底到位,水泼的就越是干紧利落,呼气就越是淋漓尽致。”[4]呼吸运动中的联觉现象在我们的声乐学习中十分常见,教师根据联觉体会加上自己的联想和体会传达给学生,以达到其教学目的。

发声运动中的联觉体验是由气息冲击声带引起的声带肌体运动的形成的,发声运动中的联觉体验要比呼吸运动中的联觉体验更繁多、更复杂。在日常练声中,我们常用意大利语中的五个元音字母“a、e、i、o、u”来进行。一般认为“a、o、u”被分类为“宽”母音,“i、e、”被分类为“窄”母音,在这里,元音的发声就已经有了联觉体验。在元音发音和练习的过程当中,窄母音“i、e”母音被要求唱的“敞开”一点,不能太“扁”“窄”。通常情况下,宽母音“a、o、u”则要求唱的靠前、“窄”一点。这种由听觉引导的视觉与触觉联觉体验,在不断相互作用中调整着歌者的发声状态,提高着歌者的发声能力。发声部分的联觉体验还有很多,如声音要贴着后咽壁绕过后脑勺“甩”到眉心处,美好的声音要像“天鹅绒”一般、声音要“立起来”“竖起来”等等。这些带着联觉感受的语言充斥在声乐教学和发声运动中。

二、长征组歌综述

长征组歌这首声乐套曲由10首各自独立的歌曲共同组成,肖华将军作词,由晨耕、唐诃、生茂、遇秋作曲。用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重现和赞美了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的伟大、感人情景,是我国音乐史上一部重要的合唱作品。

(一)创作背景

词作者肖华的创作动机来自观看了描写长征历程的画作——《西行漫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层层围追堵截,跨过了河流沼泽,爬过了雪山草地,历经磨难取得长征胜利。黄镇的《西行漫画》引起了肖华的创作欲望,1964年4月,他到杭州西湖疗养时开始了创作长征诗稿,最后完成了12首诗稿。

1964年11月,肖华的创作被当作政治任务交给了战友文工团团长晨耕,要求谱曲并演出。由战友文工团晨耕、生茂、唐诃、遇秋4位作曲家为《长征组诗》谱曲。因为最后的两首诗稿反映的是红军长征之后进行抗日战争的历程,所以就只为前10首谱了曲。四位作曲家集体构思,然后按照个人特长分工进行,在继承当时流行的大合唱和抗战歌曲的同时加入了许多民族曲调素材。

(二)创作特点

在歌词的创作方面,肖华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在杭州养病的期间又大量阅读了中国古典诗词。在形式上肖华运用了自创的诗歌形式——“三七句,四八开”,每段由四个三字句加八个七字句组成,所以诗歌本身的节奏突出、韵律鲜明,有利于传唱。

为了使作品更加通俗易懂和便于传唱,作曲家们糅进了长征路线上路过的一些地方音乐素材。例如,苗家山歌、湖南花鼓、江西采茶戏等地方特色民歌和戏曲曲调;在乐队上,也加入了很多的民族乐器,如云南傣族锣、竹板等。

三、联觉机制在演唱《长征组歌》中的效用

“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行为”[5]——音乐表演是音乐的再创作。演奏者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将作曲家创作的乐谱符号化形式的音乐作品变为听觉可感的音响形式传达给听众,音乐作品的生命才能得以真正展现。音乐表演是连接作曲家与听众间的纽带,是音乐活动中不能缺少的一环。而联觉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以是每个音乐表演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声乐演唱中,从演唱者对乐谱符号的分析理解,再到结合运用演唱技巧把歌曲传达给听众,在这个相对独立而又复杂的链条上每一个链接节点都与联觉这种心理现象密切相关。在声乐表演中,只有充分发挥联觉的作用才能正确把握音乐形象、理解音乐内涵以及融入音乐表演技巧,从而提高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与艺术价值,将乐曲的内容准确地传达给观众。

(一)分析乐谱符号,把握音乐形象

分析理解乐谱符号是演唱者在演唱歌曲前的一项必要准备工作,是歌者对音乐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的过程。演唱者的联觉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得歌者能够通过分析了解乐谱内涵和作曲家创作技巧,从而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

例如,第一首混声合唱《告别》,是不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中开头前奏的前两句由小号奏出在中音区的号角性的音调,号角性的音调往往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感觉,但在作曲家选择了中声区且速度放慢加上连续的三连音进行,则给听者带来红军悲壮无奈被迫出发的视觉形象体验。

紧接着弦乐出现,调性转为小调,给听者以抑制、压迫的情态体验,使得情绪更加悲凉。更加巩固和突出了无奈的、被迫出发的红军形象。到了后半段速度由慢转快,加了小军鼓使得节奏更加紧凑有力,同时音越来越强,给听者带来积极向上、兴奋的情态体验,使得听者感到红军脚步越来越有力、离我们距离越来越近,触发触觉和视觉体验。我们心中先前的悲凉无奈的红军形象一改为一种充满乐观、积极面对的形象,这就是我们的联觉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

第六首男高音领唱与合唱《过雪山草地》,结构为二部曲式。引子中弦乐奏出连续的半音颤音进行,小二度音程的紧张度给人以恶劣、严酷的感觉,连续的上行与下行进行则给人以狂风阵阵、大雪纷飞的触觉与视觉体验,是一个描写红军生存和需要克服的恶劣环境的音乐形象。

随后的突然进入器乐合奏,管乐奏出宏伟的旋律音型,强音给听者以积极向上的情态体验、拥有强大力量的红军视觉体验,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勇于面对困难的战士形象。

不需要歌词的帮助,仅仅通过一段引子,联觉体验就使我们可以从视觉上看到了一群在严寒恶劣环境中克服困难、坚强前行的红军形象,为我们之后的演唱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调整歌唱状态,融入情感内涵

在大致把握音乐形象和内涵后,演唱者还需要进行一项重要的工作,即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用声音表现出来,音乐形象用声音塑造出来,专业的合唱团队会不断调整歌唱状态、灵活运用歌唱技巧,达到曲目表现要求。歌者在这个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中,联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第四曲领唱与合唱《四渡赤水出奇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第一段女声领唱“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天如火来水似银!”

演唱时要把气息吸满,在唱的时候有意识地控制气息、均匀拉长线条送出,声音要像有一条丝线拉着从眉心出缓缓流出,这样才能表现出曲子所要求的真挚与亲切的意境。因为这一段的速度较慢,我们在咬字的时候必须要更加注意声音发声位置的一致性与统一性。如:我们唱“横—断—山,路—难—行”这六个字的时候,“横—heng”字属于中东辙,“断—duan、山—shan”两字都属于言前辙,“路”字属于姑苏辙,“难”字属于言前辙,“行”字属于中东辙。我们日常说话中这六个字的时候发音位置都比较靠后,所以对这六个字的咬字发声位置要略微的靠前一点,把声音尽量往眉心处靠,腔体更加的竖起来一些。尤其是“行—xing”与后面一句中“银—yin”字的对比,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不可混淆,既要唱得清晰、前后鼻音清楚、听众容易分辨,也要将声音统一起来,即唱“行”的时候声音更加靠前一些,唱“银”的时候声音更加往后靠一靠、空洞一些。在唱第二段“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时,我们同样要注意声音位置的统一问题。

“亲、解、渴、军、民、鱼、水、一、人”这九个字中“e、i”母音居多,所以我们唱的时候要尽量唱的“宽”一点儿,喉咙打开、腔体打的要更大一些。而“人、送、水、来、家”这五个字中“a、o、u”母音居多,所以我们唱的时候位置要靠前一点,唱“窄”一些,以达到不同元音的发声位置统一。通过运用我们的联觉体验,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做到声音动态的平衡。这样的声音才能赋予音乐形象以完美的载体,寄托歌者情感,更好地表达作品内涵。

四、结语

本文综合运用当代的音乐美学领域对联觉机制的研究成果,结合笔者的声乐学习心得,通过对作品《长征组歌》的分析,得出了联觉机制在演唱过程中的效用:一是有助于歌者分析乐谱符号,准确把握音乐形象;二是有助于歌者调整歌唱状态,融入情感内涵,准确表达音乐形象。

猜你喜欢

组歌联觉歌者
井冈山精神的百年回声——《井冈颂》大型原创交响组歌音乐会观后
大型原创交响组歌音乐会《井冈颂》唱响“英雄城”
你是联觉人吗
歌者
你我脑中所映,是否同一月色?
裸露
黑暗中的歌者——试析《寻找小糖人》的叙事技巧和情感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