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探索

2022-11-2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情怀精神能力

韩 雪 云

(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中华民族所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展现着独特的魅力,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高中阶段有效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教学,学生从中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加深学生文化自信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辨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能让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更深、更广的理解,对文化知识有更明晰的认识和思考,从而加深爱国情怀,坚定学生以为国建设为己任的决心,一步步树立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材里选取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知识,这些知识是经过时间的洗淘并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结果。课堂上通过学习优秀文化能提升学生思维发展能力、语言构建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

二、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探寻文本内涵,提升文化修养

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和思想会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生价值的判断、精神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录入了许多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其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内容,学习和阅读经典作品对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秦风·无衣》为例,课前让学生查阅《诗经》的相关知识,发现《诗经》根据不同的地域和音乐进行划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既然国风是不同地域的音乐,那么地方风俗特点自然也不尽相同,学生近而了解秦国的民风民俗。班固曾说:“秦地的民俗是古朴自然”。朱熹评价:“秦地其人重勇力,忘生轻死”。前人评价反应了秦地民风特点是厚重质直,崇尚武力。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原来不同的地域文化与情感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更深入体会诗歌文化内涵和底蕴。

《陈情表》李密写给晋武帝,表明辞不就任,其实反映了他在忠、孝之间的抉择,文中提及他倾诉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感情,也倾诉了他不能从命的苦衷,但结合人物背景发现,他原是蜀国的臣子,这也能反应出他对旧国的忠心。古今不乏能展现舍生忘死的爱国情怀,忠孝大义的作品,其精神已深深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高中生通过阅读优秀经典作品,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自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修养,潜移默化地不断影响中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品味文本语言,强化语言建构和运用

高中的古诗和文言文多是经典名篇,行文立意不仅仅抒发作者的情感并包含着深刻意蕴,作者创作时往往会选择一些客观景物,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景,同时其语言典雅凝练,富有音乐美。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发现美的意识。

以《滕王阁序》为例,其中鉴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语言对仗工整考究,描绘出落霞的色彩绚丽、孤骛的清淡、青天碧水、水天相接,色彩鲜明和谐,秋天滕王阁的景色美不胜收。再如《琵琶行》中描绘琵琶女所弹奏的音乐时的场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无形的艺术,是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通过分析发现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这曲生动、扣人心弦的琵琶曲。这场音乐的盛宴中,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断感受、描绘作品的美,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感受、鉴赏、表达美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见识。

(三)感受文本意蕴,锤炼高尚精神和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青年人精神品格和人生理想的塑造始终和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学校教育是影响高中生思想形成、发展的主要阵地,教材中许多人物形象有崇高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分析这些人物往往对学生有着榜样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学生通过感受伟人情怀,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断锤炼高尚的精神品格。

如在《沁园春.长沙》的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把主席笔下的秋天与古代文人笔下秋天的景色特点做对比,以感受伟人意气风发和斗志昂扬的精神。着重讲解毛泽东和蔡和森、何叔衡这些革命青年在不平凡的岁月中,敢于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同学们通过激情朗读后,在回顾历史、联系当代就可发现无数青年人为国立志。如屈原为民生的哀叹;陆游抗敌的豪情壮志;袁隆平为人类远离饥饿的广阔胸怀。青少年要透过伟人身上坚定而伟大的精神力量,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支柱,拥有坚定的信念能在逆境时筑牢精神之基,从而坚持不懈地奋斗。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助力语文教学

(一)调查研究中实现文化认同和传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局限于教材之中,教学资源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中,乡土资源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中国》一文中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映射着中国广袤大地上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了更好理解《乡土文化》的文本内容,品味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乡村文化,加强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认同,强化对文化与风俗的熟悉度,提升学生自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开展“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活动包括家乡的各色人物、不同人文景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等方面,以期将家乡文化有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做好记录,准确核对各种信息的来源,并及时进行材料和知识的补充和积累,最后形成家乡文化调查报告并进行成果展示。

语文课程和生活密不可分,开展家乡文化调查对课堂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家乡的历史、风俗,辩证思考地域文化发展对个人、社会的影响,还能提出丰富家乡文化生活的建议。将语文教学与调查研究有机融合,从语文教学中走入生活实践,从生活实践中感悟文化魅力,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性,不仅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在活动、课堂中增强学生兴趣。学生对费孝通老先生《乡土中国》一书中的内容更容易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更加明晰,同时在实践中也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二)学校活动中厚植青家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一个国家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它是中华儿女前进的精神力量。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重担。培育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对青少年思想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爱国的热情和决心,语文教师需要强化学生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不忘初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争做时代好青年。

中国每一个节日中都有独特的传统习俗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的历史上每一位英雄都有一段非凡的经历,映射着他身上伟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可以将节日中蕴含的文化习俗、英雄的光辉事迹引入语文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或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也可以在课下活动中感悟人物魅力,从而促进课堂的教学,增强文化知识底蕴,获得精神力量,培养爱国情怀。

如清明节是缅怀、追思逝者的日子。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先烈,他们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有了如今的盛世。他们是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人们精神的丰碑。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感悟先辈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特殊节日时引导学生了解节日文化,也可通过参与活动致敬先烈,感受书本中哪些光辉的榜样。学校开展缅怀英烈主题系列活动,在团活课上,通过唱国歌、红色故事演讲、写寄语等方式把学生思想教育同继承革命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开展清明节为主题的征文、朗诵活动,使之深入了解中华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继承先烈的遗志,发扬爱国精神;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学校倡导各班学生登录中华英烈网,虽然是在网上祭英烈活动,但依旧无法阻隔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反应了他们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了解文化魅力、传承民族精神,同时结合多种活动方式,厚植青少年家国主义情怀。在知识层面上,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在精神层面上,学生们更加崇尚英烈,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当触及相关内容和人物就能触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分析能力,学生分析能力更加准确,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三)红色实践中培养崇高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的挖掘,红色文化的弘扬,红色精神的传承十分重要。”利用牡丹江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中国抗联研究中心,了解抗联事迹和英雄人物,了解那段艰苦卓绝斗争的艰难岁月。学生们加深了对抗联精神、抗联历史地认识,形成对红色革命传统的基本认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四、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效融合需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时代飞速发展,一个人是否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人能持续地自我不断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备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对学生而言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积淀,更是各种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发展,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教师更要不断唤醒、鼓舞学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探究的能力,要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给他们提供自主学习实践的空间,不断提高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如果把这种能力运用在生活和学习中会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持续地发展,对一个人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教师加强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知识中丰富的语言文化、宝贵的人文精神会影响人的一生。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无时无刻都用语言在交流,人们可以用文字处理生活中的大小事,进行思维活动。虽然学校是学习的主阵地,但是不论是课堂、活动还是生活,语言文字为我们打造了无限广大的空间,所以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不要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平时生活分裂开来,否则语文教学就可能处于一种孤立、被动,学生生活和学习能力就很难提高。

(三)教师思想观念进行转变

高中教学往往与高考挂钩,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更注重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知识底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而实践证明,虽然学会书本知识很重要,但如何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越来越重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传承和发展的智慧结晶,包含很多前人丰富的经验,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文明。教师应转变观念,辨析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优秀文化,从单一的文化输出不断加入丰富多元的优秀文化,从重视考试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增强传承文化的责任意识,让学生细细品味文化意蕴,从而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

猜你喜欢

情怀精神能力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拿出精神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