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德网络交际特征对比研究

2022-11-21李凤琴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言语网民

李凤琴 陈 刚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呼和浩特 010051)

随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网民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大部分阶层和群体,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时间日益增多,网络言语交际对于社会的反映也越来越全面。中国和德国作为两个典型的东、西方国家,其语言和文化形态迥异,社会制度不同,但是技术的统一性和全球一体化使得两国的网络交际的外在形式相近,这是二者可比较的基础。目前国内对于网络言语交际的研究成果丰硕,但是在中国和德国的网络交际的对比研究中,大多局限于对网络流行语的对比研究,还没有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对两国的网络交际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本文通过定量、演绎推理等方法,从语用学、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分析两国公共领域的网络交际特征,研究两国网民在网络交际身份以及非言语交际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一、网络交际的特点

谢朝群等将网络交际定义为“网民为实现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目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1]。吕明臣认为网络交际是信息时代一种新型的复合式交际方式,结合了书面语和口头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它具有视觉性、即时性和非面对面性等特征[2]。李蔚然认为网络语言交际可以遵循原有的交际原则,可以偏离原有的交际原则,还可以创生新的交际原则[3]。从以上的研究成果来看,相关研究者普遍认为网络交际是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它的独有特征开拓了言语交际研究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不同语言的交际对比方面。以往对于交际的对比大多数局限于口语的研究,但是由于口语交际的特性,在获取语料方面的难度和准确度始终是言语交际研究中的一个难点。书面语交际的研究则更为困难。移动电话普及以来,短信作为言语交际的新形式曾经掀起过一阵研究的热潮。然而短信交际实际上只存在于熟人之间。

我们认为,公共领域的网络交际之所以是独特的,除了物理特性的区别以外,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网络语言是一种比自然语言可以更加“自然”(真实)的语言形式,而这种“自然”的特性又与交际主体的身份可匿性以及非面对面的特性密切相关,这使得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之间的身份对于交际的影响力降低,甚至消失了。日常交际中常常出现而且重要的交际内容在网络交际中可有可无,例如寒暄和客套话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语言在传递交际主体的信息和思想方面,其可信度和效率似乎高于其他交际形式。除此以外,网络交际允许言语社区中大规模的“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沟通模式,这是人类交际模式真正革命性的变化。语言终究是人类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网络语言对于社会的反映显然要比其他的言语形式更为全面,时效性更强。这是网络交际在语言、文化以及社会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的独特价值。

二、中德网络交际身份的对比

在现实的交际环境中,熟人间和陌生人间的交际方式明显不同,交际主体的身份也会影响交际行为。网络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公开或者隐匿自己的身份。此外,人的穿着与外貌属于非言语交际的范畴,对于交际行为的影响虽然难以量化,但客观存在。在几乎所有的社交或者具有部分社交属性的网站上,人们被鼓励使用个性化的“头像”来定义自我的网络身份和形象,可以选择使用真名或网名,配合自我介绍等内容。我们认为它基本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定义自我希望对外呈现的形象(比如价值观、爱好等)。2.使别的用户能够快速地识别自己。3.吸引别人关注自己和发布的文字内容,增加“粉丝”和影响力。4. 拉近心理距离,增加网络互动的亲切感。从以上分析来看,这种个性化的图像符号本质上具有大部分外表的属性(2,4以及部分1,3),但是由于其可随意更改,所以与外表相比更能表现出“希望自我展现的形象”。如果网民更倾向于使用自己真实的照片,似乎表明其倾向于将网络上的联系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人的外表而言,一般认为西方人相对于东方人而言更加强调个性,但面对陌生人更加注重个人隐私保护。那么,在网络这样一个广泛的社区环境中,头像的使用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调查了中德两国网站中各300位用户(共600位)的网络ID、头像以及自我介绍的情况。为了保证调查环境的一致性,尽量选取了性质和规则相似的网站进行对比,比如近几年新兴的问答网站“Quora”(德文版)和中国的“知乎”,以及相近类型的社交网站等。同时,在采样的时候也尽量选取相近的讨论题目,以避免因为主题过于特殊或者小众而造成的性别或者目标群体的采样偏差。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中德两国网站上用户对于头像的使用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无论在哪种类型的网络环境中,德国网民使用能够辨识外貌特征的照片作为头像的比例都远高于中国网民。换言之,德国网民更愿意在网络上展现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自我形象。具体而言,德国网站上有50.5%的用户使用自己的照片作为头像,而中国网民只有3.3%。大部分中国网民选择风景、卡通或者其他图片作为头像,或者不使用头像。至于是否使用真正的名字(或者至少符合普遍的命名规则的姓名)作为网名,德国网民的使用率在80%以上,而中国普通网民(公众人物除外)使用真名的比例比头像更低(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绝大多数人使用的网名都没有任何身份辨识的作用。与此相似,中国网民同样不愿意在“用户信息”中透露任何有关自身就职的公司、居住地等个人信息,而相当一部分德国网民则乐于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公开(根据网站类型不同大约23-42%)。

这一巨大的差异在表面上似乎与“西方人更重视隐私”的观念相悖。为了讨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搜索了两国网络上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对其进行分析。事实上,在德国网站上对于相关内容的讨论很少,而在中国网站上则比较容易找到相关话题。总结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条:1.个人信息泄露,引起不必要的麻烦。2.网络暴力可能渗透到现实生活。3.对于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认为对于网络社交没有帮助)4.没有意义。显然,更多的德国人把网络当作连接现实生活的媒介,因而更愿意展现真实的自己,所以未将其归类于隐私的范畴;大部分中国人则将网络和现实世界分割得更加明确,因而不希望两个社交环境轻易地产生交集。

通过以上现象可以看到,环境对于人的社会行为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而缺乏规则保护的网络导致了人与人、人与互联网平台之间信任感的丧失。保护越弱,则人在交际过程中的心理越趋向于保守和防卫姿态,这无疑增加了沟通成本,加强了不信任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两种语言环境参与者数量对于这方面的影响:截至到2019年,德国和奥地利加起来只有7千多万的互联网用户[4][5],且首次呈现下降趋势;中国网民数量接近9亿[6],是前者的12倍多,仍然处于上升趋势。数量的差异也导致语言环境的复杂性和负面消息的增加,这可能是导致以上差异的原因之一,也给中国的网络治理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三、网络表情的使用情况对比

非言语交际是指人们除了语言以外所有的交际手段。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姿势、表情,乃至外貌和衣着等手段辅助沟通,对于交际的顺畅进行有重要的意义,是交际行为中重要的表层特征。中德或者中西文化下的非言语交际在日常生活中的显著差异性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引起语言学家的关注,并且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差异如此明显,以至于成为了区分文化类型的重要特征之一。那么,这种差异是否在网络世界依然存在?与真实生活中又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单一的语音信息会让交际变得枯燥,缺乏吸引力。交谈者的手势、表情、眼神、姿态,乃至衣着和打扮都对交际效果存在非常微妙而显著的影响。网络交际中,文字取代了语音,让信息表达更为精确,但语音和语调的变化特征也随之丢失,于是非言语交际以各种符号的形态在网络世界里延续,其最为普遍的形式就是表情符号。从发展的过程来看,表情符号由最初的颜文字(用字符模仿表情),发展到后来的专属表情符号(例如广泛被使用的emoji表情),再到后来的动态表情和最近几年流行的图文表情(图片搭配文字),形式上越来越复杂,能够表达的情感或者态度也越来越微妙和形象。网络的互通性使得网络表情在虚拟世界具有广泛的普遍性。

在一般的跨文化交际认知中,德国人(西方人)相对于中国人(东亚人)更习惯于使用非言语交际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但是在网络交际中,相较于德国人来说(约6%-17%的留言使用了其中一种或者多种表情符号),中国网民在留言中使用表情符号的比例则根据网站的性质不同而显现出巨大的差异性(约4%-28%)。根据调查情况来看,中国网民在不同网站上使用表情符号的频次差别迥异,具体为新闻网站较少使用,而问答、社交和视频网站则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由于无法得知网民的身份信息,根据相关的主题和发言的内容推测,我们认为这主要与网站使用者的年龄相关:新闻网站的评论者的年龄区间要明显大于社交网站或者视频类网站,因而在非言语交际符号的使用上与现实生活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年龄越小的交际者越倾向于使用表情符号,且频率远高于德国网民。中国的中青年网民不仅在使用的频次上更高,而且种类繁多,有相当多的复杂图文表情在网络上流传,这是从直观印象上就能得出结论。人类的负面粗俗语言是对于负面情绪的发泄,在失去身份辨识的情况下导致粗俗语的使用频率暴增,这本身就体现了个体在失去外部制约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的情绪失控和攻击行为。大量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排除了个体的教育差异以外,粗俗语言和与此相关的攻击行为都与个体承受的压力存在一定正相关性:随着压力增大,攻击行为的频率和强度也随着上升。

为什么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呢?首先,中老年网民在网络交流技术方面的经验不足,可能是导致新闻评论网站较少人使用网络表情的主因。其次,年轻人非常喜欢使用,可能是“补偿心理”在发挥作用。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日常的行为方式以稳重、内敛、不张扬为优,西式“手舞足蹈”的表达方法容易让人误解乃至反感。中国的文化心理强调自我抑制和管控,但是在虚拟世界里,匿名导致文化的约束力消失,反向的补偿心理让年轻人更喜欢使用表情符号来表达情感,引起其他浏览者的注意。第三,从众效应。集体主义驱动下的人更容易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达到融入集体的目的。第四,经济利益驱动。中国互联网市场体量庞大,制作表情包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这对于所谓表情包的推广起着促进作用,由此诞生了大量的复杂表情符号。相对而言,德国人使用的表情符号则非常简单,基本上仅限于emoji系列的表情符号和简单的颜文字。

虚拟网络中人类行为与现实逆反的特性在各国互联网上都有所体现。网络上习惯于谩骂和发泄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可能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也因此诞生了诸如“键盘侠”“网络喷子”“人设”等流行词。很多被揭示出来的网络案例都证实了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复杂性,他们似乎都受到“补偿心理”和“从众心理”,乃至商业力量的驱动。网络世界虽然是虚拟的,但它对现实的反映很可能比人们的直观感受更为直接和真实。

本文研究了中德两国在网络交际特征方面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德国人在网络世界更倾向于使用真实的身份,更少使用不礼貌语言,使用的网络表情符号的频次更低。中德两国的网络特征显现出很多与日常交际相悖的特征,其原因只有少部分可以归结于文化因素,主要是由两国网民在受教育程度和社会整体发展状况的差异导致的。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言语网民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世界表情符号日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
表情符号玩上瘾 时尚爱尝鲜
关于冬天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