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2022-11-21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馆员志愿志愿者

刘 莎

(宜春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一、引言

立德树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高校在教学工作和教育活动无不体现出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属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规定育人功能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育人是图书馆的重要目标。图书馆是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阵地,在促进高校思政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上具有重要作用[1]。

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实践,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用自愿无偿的劳动从事志愿公益活动,他们是高校中比较活跃的一个组织群体。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思政教育和三全育人的内外在需求、培养青年志愿者的道德素养与价值观念,改变思政教育中“知行脱节”的固有弊端,在志愿者服务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融合思政教育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实现志愿者“知行合一”的价值观[2]。尽管当前已有不少学者认识到图书馆在立德树人、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主要从馆藏文献、图书馆文化、文献信息服务活动等领域展开论述,对志愿服务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和定位研究不足[3-6]。图书馆如何利用资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何构建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长效机制,志愿者服务岗位模式应如何设计等问题依然是构建多层次思政教育创新机制的难点。建立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机制,对于提高图书馆思政教育质量,提升图书馆思政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图书馆志愿服务的概念与内涵

图书馆志愿者(library volunteer)指的是自愿无偿参与图书馆服务或活动并进而奉献社会的个人或团体,他们坚持奉献、自愿、互助的无私精神,贡献个人的时间、技术及精力,给大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高校图书馆能为师生读者提供文献借阅、教育培训、信息咨询、阅览自习、文献传递、定题服务、代查代检等多类型服务,志愿者接受培训后,能够参与到这些日常馆务活动中。在文献借阅方面,志愿者可以参与图书荐购、加工分类、书籍上架、日常整架等全流程工作。基于读者和志愿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关于图书荐购的意见显得尤为重要。志愿者也能直观地了解并熟悉图书馆索书号的排架方式,了解图书馆内书库整理的工作流程,向同学们宣讲入馆及在馆的良好借阅习惯,进行咨询答疑及导引阅读;在参考咨询工作中,志愿者可以协助馆员开展馆藏电子资源检索,协助完成文献传递及自建资源数据库的数据维护;在技术部门从事志愿工作的志愿者可以协助馆员完成数字资源远程访问、移动阅读、电子借阅、微信服务的数据维护,进行图书馆内、外部网络系统的软硬件调试,并指导进馆学生正确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在读者服务部的志愿者可以不定期的协助馆员举办评书、荐书活动,及时收集师生员工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完成读者调查和各项读者活动的宣传工作,引导师生更好的利用图书馆。

参与志愿服务是对青年志愿者个人能力的历练,也是对青年志愿者思想品质的锤炼,以知促行,知行合一,通过志愿服务,可以使志愿者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充分贯彻党的宗旨。青年志愿者在进行日常工作时,积极奉献,服务他人,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坚定的思想意志品质,这正是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志愿服务对青年志愿者也有一定的督促作用,使得青年志愿者不断接受教育,凝练自身[7]。高校图书馆积极推进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促进思政教育的成效。

三、大学生图书馆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应用研究

立德树人凸显了我国高教领域的政治属性。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有多元的服务模式,在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

(一)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长效机制

教育部在“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志愿精神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育人作用,切实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

制度的完善是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通过完善图书馆志愿服务体系,积极推进高校图书馆青年志愿者的各项服务活动,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得到熏陶,在奉献的氛围中培养坚定的道德情操,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坚定奉献他人的理想信念,实现在实践中育人,在奉献他人的过程中育人,这将有助于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图书馆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的融合[2]。

完善图书馆志愿服务制度首先应加强图书馆馆员的带教制度。刚进入图书馆从事志愿服务的青年学生对于馆内业务往往并不了解,此时,尤其需要带教馆员加强对志愿者的业务和志愿精神宣讲,积极帮助志愿者适应新的角色,尽己所能,按照馆务项目的安排,让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亲身经历,并在馆员的指导下,感受并领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带来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升华,完成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其次,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加强志愿服务的宣传和引导,通过校青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QQ空间、校园网、宣传栏等线上和线下平台积极主动宣传志愿服务的性质、奉献精神和志愿服务者的先进事迹,在潜移默化中使青年学子们理解志愿服务实质和内涵,认可甘于奉献的志愿精神,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与校团委、青协、学工、马院等各部门的合作,为青年学生从事图书馆志愿服务创造良好条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思想品质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得以锤炼并内化为志愿者自身的道德品质,实现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此外,还应加强和培育积极向上的图书馆文化。文化育人是高校图书馆的价值追求和灵魂所在,高校图书馆通过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文化育人使命[8]。积极创建图书馆文化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将优化青年志愿者的育人环境条件,图书馆可通过标语、logo、图书馆网站等形式对外展现图书馆的文化形象,提升馆员文化素养和能力,进一步丰富馆员培训形式,举办更具创意的图书馆互动活动,提高志愿者对图书馆文化的认知和认可,在图书馆文化创建中强化对志愿者的思政教育。最后,图书馆除了建立志愿服务的常规制度外,对如何激励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以及当志愿服务的阶段工作完成后的总结和退出制度等也应健全完善[2]。

(二)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指导能力

图书馆馆员是大学生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组织者,他们即需要培训志愿者的图书馆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角色,满足新的岗位需求;同时,又是青年志愿者得到思政教育、提高思想觉悟的有力保障。带教馆员高超的指导能力将有助于志愿者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提升德育教育的成效[5]。

志愿服务是社会实践的类别之一,图书馆馆员在图书馆日常业务中虽具有较多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志愿服务工作依然受限于馆员的思想认识和指导能力。为了找出思政教育的规律和实践方式,馆员需要深入开展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思政教育融合研究,建立一支以图书馆馆员、专职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师和学生社团骨干共同参与的团队,探究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与实现形式,并通过课题申报和立项、学术研讨会、论文和研究报告等方式完成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动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以科研促发展,提升馆员的指导能力。

图书馆还应强化与地方志愿组织的联系,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为馆员提供思政教育的实践形式,在实践中加强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指导能力,践行“育人”责任担当,提高馆员的政治站位。

(三)开拓图书馆志愿服务内容

实践育人是高校开展德育的一项基本途径。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投身于社会实践,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重要补充,积极开拓志愿服务内容,建立“多维互动”的志愿者服务岗位模式。

推动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图书馆多维互动的志愿服务形式[8]。在图书馆志愿服务管理过程中,应顺应时代发展,因人而异,量身定做,依据青年志愿者所学专业、学龄及自身兴趣专长,有针对性的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安排,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准,增加实践育人的机会。美设专业的志愿者可以在新书推介、活动组织策划和场景制作等方面发挥其美术专长;汉语言文学专业志愿者可以在古籍整理、组织撰稿和宣传领域发挥所长,计算机专业志愿者可以参与图书馆门户网站架构、微信公众号维护等项目;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在外文数据库检索、资环专业的学生在美化馆舍环境等领域都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资源优势,多维互动,在志愿活动中潜移默化获得思政教育机会。

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图书馆可以增加“互联网”+志愿服务,完善图书馆网页端和手机端的志愿活动系统设计,包括志愿服务线上考勤和记录、在线意见反馈和收集、志愿服务数据量化等,创建志愿服务多维互动新模式。强化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对于那些志愿服务意识比较强烈、有一定课余时间的志愿者可以以实习生的身份与馆员排班进行混编,参与馆员的一些日常工作计划,赋予他们一定的图书馆管理权限,完善他们的考核监督机制,在系统实践过程中锻炼成拥有较高思想觉悟的志愿者团队。

(四)共建协同育人平台

教育任务的根本目标就是立德树人,为国育人,为党育才。图书馆是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领域具有许多先天优势,所以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主动融入学校“大思政”的教育布局,从单一课程转向全过程育人。

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一方面需要与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各学校职能部门协调一致,共同打造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利用公众号、学生社团、网络平台等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发布和信息交流;此外,还应加强与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沟通协作,如地方性的图书馆、志愿者组织等,共同构建学校、图书馆、校外组织参与的协同育人创新平台,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安排,实现资源共享。在志愿活动内容上,可以安排志愿者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活动,如送书下乡、送书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志愿者在投身社会志愿活动的同时,实践了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在社会实践中规范自己的行为,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在开展协同育人平台创建过程中,图书馆应充当重要的角色,加强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校外志愿组织的联系。通过及时联系和沟通,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更好的发挥图书馆在教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图书馆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长效机制,完善“多维互动”的志愿者服务岗位模式,打造协同育人平台,倡导以知促行、以行促知,这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青年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与专业知识、兴趣爱好相结合的图书馆志愿活动,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培养诚信守信的优良品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志愿者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是当前大思政教育的一条新路,对图书馆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大思政”背景下,志愿服务的重要目之一就是育人。高校图书馆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服务模式,发挥高校思政工作重要阵地的作用,以推动高校全方位育人工作,取得新进展。

猜你喜欢

馆员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向志愿者致敬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被志愿”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