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省市级美术馆策展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2-11-21孙丹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策展美术馆艺术

孙丹

(安徽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各地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据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20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美术馆618个,全年共举办展览5988次,参观人次2186.76万人次,整个行业迎来“美术馆时代”。[1]展览数量的提高、居民参与度的上升,体现了我国广大公众的文化与审美追求正在稳步提升。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文旅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加强博物馆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研究人才、创新型人才培育,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文件从政府层面要求进行人才队伍建设,为深入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保驾护航。[2]美术馆专业策展人才对于激活美术馆体制,提升研究、典藏和公共教育等职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美术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加强美术馆策展人才队伍高质量建设,是我国美术馆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美术馆策展人才队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策展专业人才总量不足,和美术馆数量增长相比远远滞后。第二,专业化水平较低,很多从业人员属于“半路出家”,策展专业背景出身的人才相较于总体从业人员的比例较低。第三,人才队伍结构上,由于传统经营机制和理念因素的影响,缺乏美术馆展示、教育、文化和创意人才等。本文讨论的是国内各省市地方性、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立美术馆,目前全国有近200所。本文针对新时期我国省市级公立美术馆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策展人培训、职业资格认证以及制度方面对策展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探索。

一、提升机构策展人水平是我国省市级美术馆面临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讲话指出,文艺工作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3]改革开放解放了艺术生产力,40多年来中国艺术见过前沿的、多样的探索和实践,建构了策展在中国的牢固基础。在全球文化碰撞与交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和文艺发展方向的新的语境下,策展人需要树立社会责任,用优质的展览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期待,梳理中国的文化脉络。[4]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生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类文化艺术空间纷呈而立,其中省市级美术馆不仅具有很好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伴随着我国文化发展的蓬勃生机和学术品牌展览策划的迫切需求,而美术馆优秀策展人才的缺失,使得其无法常态化地为公众提供优质展览及配套服务。当前,我国省市级美术馆发展的重点是提升机构策展人水平。

(一)“策展人”时代的到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美术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持续彰显。全国省市级美术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让文物说话、展出内容要突出特色”等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挖掘艺术作品的价值,提升策展水平,涌现出一大批符合当代主题的精品展览。作为美术馆最核心的文化产品——陈列展览,是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媒介。当前,中国艺术与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策展”逐渐成为热门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舞台、电视、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与商业展览也需要策展人予以创意策划,它已经成为跨界探索的独特方向。艺术展览需求的激增,宣告了“策展人时代”的到来,策展人在整个艺术世界成为具备话语权的重要角色。艺术市场逐渐开始“以学术引领市场”的思路,越来越多的艺术空间、拍卖行、美术馆、文化馆等展览机构,采用策展人制度。

(二)“策展人”的发展路径

“策展人”源于拉丁文“curare”,意为“照看”,扮演着作者、编辑及评论人、教育者等角色,往往被看作视觉文化及品位方面的专家。策展人群体通常包括机构策展人和独立策展人。机构策展人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机构从事策展工作的人员,也称作常设策展人;独立策展人则不隶属于任何机构,独立进行策展实践活动。[5]

在我国,就策展人而言,当代艺术催生了独立策展人的出现。85美术新潮以后,一批艺术批评家纷纷走向前台,充当了独立策展人的角色,奔走于美术馆、画廊、艺术机构和艺术媒体之间,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势场,有一定的文化权力和话语权,一些当代艺术馆、艺术机构也聘请独立策展人来举办展览。[6]策展人的身份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现代艺术代言人、90年代的当代艺术实践者、艺术项目管理人三个明确的质变轨迹。[7]

(三)呼唤美术馆机构策展人

我国机构策展人的出现相对滞后,和传统的美术馆经营机制和理念有很大关系。独立策展人与美术馆机构策展人归属于不同体系,面向不同的内容,二者在责任、视野、方法与评估等方面具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强调,中国“策展人”身份在引进之时是被国内误解的,策展并不仅仅指向当代艺术。[8]美术馆策展人一方面要将学术研究和策划与公众审美需求相适应,既要增强展览的学术厚度,“无研究,不展览”,又不能失去展览的观赏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以便更好地将“阳春白雪”的艺术传达给观众。

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公众接触艺术诸多方式的最重要方式的展览,随着公立美术馆实施免费开放政策,美术馆与外界的壁垒被打破,更多人走进美术馆,对其策划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由文化部艺术司主办的“全国美术馆策展人培训班”,首次对“美术馆策展人”的概念、身份及文化使命进行了梳理和论述。由此,“机构策展人”应运而生,通过策划展览实践美术馆的功能和价值。

因此,虽然独立策展人最早出现且具有一定的学术势场,但机构策展人才是服务广大群众的主力军。对我国各省市公立美术馆而言,真正缺乏的可能不是独立策展人,而是数量众多、规模较大的机构策展人如何能够提升中国艺术展览的策展水平问题。

二、我国省市级美术馆策展人发展的瓶颈和阻碍

我国省市级美术馆外部由主管艺术创作的行政系统支配,在政治性的前提下,从诞生之初便具有某种从属性,内部服务于美协、美术学院和画院等创作机构。历史背景与顶层制度设计,决定了美术馆形式、身份和面貌的模糊性。因此,我国省市级美术馆的常设策展人的行为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这主要包括:

(一)极其有限的藏品资源与临时征稿的低质量

我国美术馆建设时间较短。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中国美术馆才开馆使用,之后上海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黑龙江省美术馆相继建成。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省市开始相应建立省级美术馆,但也只是建筑了美术馆大楼和展厅。综观西方各美术馆实际上就是博物馆,拥有众多丰富的艺术藏品;我国各级博物馆也都有丰富的古代美术藏品,唯独中国美术馆只能锁定20世纪美术作品的收藏,其最实际的困难在于没有高质量藏品。上海美术馆海派中国画、中华艺术宫近代美术作品,也面临没有足够的作品可以策划的难题。藏品缺乏是中国美术馆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策展人真切地面临着“没米下锅”的尴尬境地。

(二)既不符合基本展陈空间也不适应现代城市文化需求的美术馆建筑

我国美术馆建筑设计一般首先考虑外形,再构思内部空间,不能同时兼顾审美与实用功能的情况并非个例。将美术馆建筑功能让位于美术馆的外形,既不符合美术馆基本展陈空间,也不适应现代城市文化空间需求。如广西美术馆外部用了几何形造型,创意十足,内部的公共空间占据较大面积,而展厅较小,展览空间受到限制;上海中华艺术宫经过改造,入口空间成为购买物品的场所,观展氛围受到影响;北京画院美术馆门厅类似营业厅大门,展厅外部的声音和光线容易造成不良的观展体验,在美术馆建设之初对空间转化问题考虑不周。[9]此外,还有些美术馆展厅存在内部没有安排独立空间,调节气温的电力消耗巨大,恒温恒湿达不到标准,引进外展租借展品受到影响,同时展览单元结构划分模糊,观展路线不清晰。

(三)在规定时间进行规定主题的展览,具有极强的主流政治意识、主流文化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讲话表明,新时代的文艺政策,已经发生向政治的回归性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的再弘扬和“人民性”语言的发展,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研究与展览策划是中国美术馆独有的特色。例如建党100周年美展、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美展、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美展等主题性展览策划,难度较大,不仅要做而且还要做好,需要思考如何把规定的限制转化成创造。将国家、民族意志的维度与艺术家个体图像叙事的能力有机结合,将中国艺术传统资源与当代社会的建构相结合,将精英艺术与日常审美相结合,成为当下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及其展览策划的重要课题。

(四)美术馆展览类型失衡

西方对于展览形式的划分包括收藏陈列展览、特别展、临展、调查展、专题个展、历史展、周期性或循环性展览(双年展、三年或四年展)、定点展览、公开征集展览、委托项目、艺术博览会等。[10]当前,中国美术馆展览来源有三部分:政府委托项目、行业参与者和自主策划的展览,其中自主策划展览比例相对最少,呈“倒金字塔”式结构。[11]依据展览重要性程度,依次为:艺术史陈列展,其次是主题与专题展,再次为个案研究展以及各种自创的年度展。然而,当下美术馆却遭遇这样的失衡状态:作为美术馆主要陈列的艺术史常设展几乎空缺,有影响的年度展随着更换负责人或缺乏影响力不了了之,难以制度化;馆外申请展反而成为美术馆的主要展览项目,占据了美术馆最主要的业务空间。

三、我国省市级美术馆策展人才培养机制路径构建

培养新时代美术馆策展人,美术馆界需要在包括人才规模、结构层次、专业水平及能力素质进行高质量的建设,可以借鉴欧美策展人才培养丰富的经验,营造健康的策展生态,尝试在制度建设、专业和原创能力、跨界合作等方面积极寻求新路径。

(一)完善策展人培训系统

我国美术馆由于发展中的历史遗留问题,策展人专业人才匮乏,整体专业化水平较低,体制不够健全。美术馆展览大部分由各馆自主策划实施,其策展人员的学术视野和水平直接影响展览的水准和质量。为了全面提升美术馆策展人的业务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需要通过在职培训提升策展人的专业素养。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培训中心(ICOM-ITC)从2013年开始,就把专业培训和教育作为博物馆发展的关键。美术馆出现专业培训比在其它文化领域中要早,侧重艺术史和考古学应用培训的巴黎罗浮宫学校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12]

目前,我国政府文化部门、高校和美术馆等针对策展人专业人才在职培训日益增多,形式多样,成果丰富。自2012年开始,文化部艺术司对全国美术馆策展人进行培训,邀请政府部门相关领导、国内外美术领域专家学者授课,通过专题讲座和互动交流,分析和总结美术馆展览策划实践中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对策展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和实效。2016年在全国美术馆策展人培训基础上,文化部通过持续实施“全国美术馆优秀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培训,对每个入选的展览项目予以经费补贴,并委托专家对青年策展人的展览项目进行具体的指导、完善和实施,切实提高美术馆自主策展能力。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艺术博物馆策展人才培养项目,聘请近50位专家学者和管理者,对择优入选的美术馆学员采用专题讲座、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策展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员集体策划主题展览作为研修成果,从实践角度得到了锻炼,拓宽了在国家文化发展重要政策和方向上的视野。[13]随着培训工作的一步步推进,各类美术馆自主策展的项目逐渐增多,馆际交流合作频繁,全国巡展次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馆藏精品展出项目也越来越精,参与范围越来越广。

此外,中国策展人赴国外参加培训项目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实施的重点项目“全国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国内知名文化机构优秀中青年策展人在纽约与美国同行零距离交流,举办逐梦计划研讨会,实现交流成果转化。

(二)确立美术馆策展人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1.设立美术馆策展人职业准入标准

据《2020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底,我国美术馆从业人员5016人,正高级职称275人,占5%,副高级职称535人,占11%。[14]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从业人员超过三分之二具备高等专科学校学历结构相比,我国美术馆从业人员整体水平较低。此外,策展人门槛降低、策展人队伍滥竽充数的现象屡见不鲜。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创新人才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出台文物保护工程从业资格管理制度。”这是建立策展人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先声。[15]

世界各国为了提高美术馆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纷纷对美术馆各岗业的从业人员资质要求作出规定,有些甚至明确建立了相关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16]美术馆职业的准入标准是对美术馆各个工作岗位划定的最低标准。国外博物馆职业的准入标准由法律或政府制定。日本的学艺员资格和瑞典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的最低准入标准是大学学位。挪威的高级策展人甚至需要博士学位或相关领域成功的研究和发文记录。目前国际上对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基本上是从学历、工作经历和职业道德三方面进行考评,考评方式有笔试、面试、实务操作、资格审查等多种形式。新加坡规定策展人需要一定的发文能力,英国国家就业服务指南指出博物馆策展人需要有从事过助理策展人、教育人员或藏品部门主任的经历。

2.建立美术馆策展人职业资格多种获取渠道

美术馆针对不同岗位有相应的变化,获取职业资格可以有多种方式:策展人学历是美术馆设立职业资格时的准入标准,需要有相关专业背景,这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衡量方式之一;专门的职业资格考试认证,最典型的如日本文部科学省每年定期举行博物馆学艺员资格认定,形式为笔试和口试,科目为必修和选修,若在大学已研修相对应的科目且获得学分,可以免试;[17]工作实践认证是基于美术馆实践经验的认证方式,往往同学历认证相结合;对于尚未进入美术馆工作的人员可以进行各种资格认证,而对于美术馆常设策展人,合理的晋升路径一方面使其经验更加丰富,保证了专业资质,另一方面也对策展人的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

(三)实行策展人制度

策展人制度要求组建最基本最核心的业务组织架构,并由相应的研究人员组成策展团队,这个策展“团队”即策展人的组合,根据研究领域不同进行划分,同一领域按照工作经验、水平等形成梯级关系。该模式在欧美等国家盛行,是一种有效的博物馆运作机制。建国以来,我国大部分公立美术馆普遍采用传统的“三部一室”机构设置,并没有“策展”传统,也没有建立常设策展人制度,展览基本上以其中的某个业务部门为主来完成,展览任务落在“部门”而不是“人”上。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文博事业的快速发展,“策展”开始介入美术馆和传统艺术领域,并给予重视和制度认可。2012年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指出“提高策展能力,博物馆要不断完善基本陈列和展览,…….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策展人制度”。这是政府文化部门首次明确建立和实行策展人制度。[18]

近年来,我国的美术馆陆续引入了策展人制度或策展机制,有的机构没有设置策展人,但按照“策展模式”进行展览操作。当前美术馆展览的组织模式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由馆内策划部或策展人自主策划展览;二是对外聘请“客座策展人”策划的主题展;三是馆内策划人和外聘策展人共同策划展览。香港艺术博物馆2008年开始探索合作策展形式及客席策展人理念的新策展模式,在展览主题、藏品及财务制度等方面与策展人合作,聘请国内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者或是国外研究人员担任策展人,从不同角度探寻香港艺术,为观众提供了多元的体验。[19]

现今,健全我国策展人制度,面临着许多现实而棘手的问题,如策展人微弱的话语权和较低的待遇造成的人才流失等,需要进行策展机制的改革,落实“策展人负责制”。总之,应当鼓励各种类型、规模和层次的美术馆切实建立策展人制度,为美术馆培养策展人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合理设置策展人的岗位与层级,并给予相应的地位和薪酬,赋予其在人、财、物各方面的权利。

结语

新时代我国经济虽然突飞猛进,但在美术馆建设方面存在诸多现实课题:美术馆策展体制尚不健全,策展人门槛低、职业素养不足,整体策展水平和素质较为低下,受制于诸多限制策展人发展的瓶颈和阻碍。因此,美术馆界应明确策展人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进一步完善配套的策展人培训体系,加强策展人任职资格管理,建立多种美术馆职业资格获取渠道。当代中国艺术策展人如何凭借展览讲好艺术的故事,传播悠久的中华艺术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策展人经历专业培养、选拔和成长,在我国省市级美术馆的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将焕发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策展美术馆艺术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去美术馆游荡
纸的艺术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美术馆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