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之性质与特点探析

2022-11-21张子程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对象

张子程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产生的主因在于当代人类正面临着重大的生态危机难题。因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和占有而使自然生态受到极大的威胁,由此引发的人类自身生存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那么,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然而,当我们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就必然会牵扯到审美,特别是生态审美的问题。因为人类的审美一定包含着自然,这是由人的实践对象和实践本质所决定的。但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却使自己的生存之根即自然生态出现了问题。通过分析发现,自然生态产生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引发的矛盾造成,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是造成自然生态出现危机的主因。资本主义社会因其生产的私有性造成了资本家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因为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集团为了获取利润并不关心物质生产实践对自然造成的负面效应,这样在日积月累的生产中就造成了对自然不可挽回的破坏,这是世界性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基于此,作为对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审美关系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一方面要通过理论建构来改造人的审美观念,目的在于通过构建人与自然之间健康和谐的审美关系来消除传统美学在审美活动中不利于自然生态的一面;另一方面要通过理论建设为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提供支撑。这样,我们就必须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本身的性质与特点了,这为我们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建设的自觉性,发挥其学科功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认知思路。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性质与特点作一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具有批判性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创立的以马克思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是其它学科,均渗透或融贯着强烈的批判精神,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基础之上的。因此,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的。马克思曾讲过,“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更是明确地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②1843年9月,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写给卢格的信中讲了有关创办《德法年鉴》的意见时提出:“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③“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政治的批判,把明确的政治立场,因而把实际斗争作为我们的批判的出发点,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作同一件事情。”④可以说,马克思的这种批判精神贯彻其学术生涯始终,甚至一直影响着其后的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们。马克思的这一批判精神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批判性特点。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生态美学视角继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异化关系的反思与批判;二是从生态美学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生态危机的反思与批判。对此,我们做如下分析。

(一)从生态美学视角继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异化关系的反思与批判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在其读书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现象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进行了深入的解剖与分析,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极其深刻的批判。他认为,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的劳动对象——自然的异化是必然的。在《手稿》中,他从两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一是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二是工人与劳动对象即自然对象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在异化劳动下都是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关系,“工人对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工人对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对象——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⑤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除了与劳动产品是一种敌对的、异己的关系外,与劳动对象即自然对象的关系也是一种敌对的异化的关系。这样的结果之一便是劳动对象即自然的彻底丧失,“对于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的工人来说,占有表现为异化,自主活动表现为替他人活动和表现为他人的活动,生命的活跃表现为生命的牺牲,对象的生产表现为对象的丧失,转归异己力量、异己的人所有。”⑥工人通过劳动本是完全可以“占有”自然界和劳动产品的,但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是以异化的形式进行的,因此在表面上看,劳动似乎表现为一种“占有”,但最终的结果是,对象的生产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因为劳动结果即产品最后被资本家完全占有了。因此,马克思愤怒地指出,“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⑦按照正常的逻辑,工人付出的劳动越多,创造的财富也应越多,工人的所得也应越多,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却正好相反,工人不但得不到自己应有的那部分劳动所得,甚至连劳动对象即自然对象都丧失了,最后竟到快饿死的地步。因为,“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的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⑧工人通过艰辛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却是一个完全异己的世界,也就是说,工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当然也包括与自然对象完全是一种敌对的关系。如此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完全是一种反自然的劳动,在这种情况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不可能取得和谐。对工人阶级来说,更谈不上美与不美的问题了。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分析与批判是深刻的、严厉的,它说明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的异化是相当严重的,而工人的生活也是极为凄惨的,“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⑨在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的前提下,我们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过程中就应继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批判,这样才能摆正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在美学学科中应有的地位。

(二)从生态美学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异化关系导致的生态危机的反思与批判

资本主义社会即便发展到了现代,其反自然的本质也并没有多少改变,相反则更加严重,这是因为其社会制度本身所决定的。特别是资本主义在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随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合法性在全球的确立。在经济领域,资本开始向全球扩张;资本主义反自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牢固地位,与此同时,它们也将资本主义国家引发生态危机的种子扩散到了世界各地,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是成了它们转嫁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法外之地。到了20世纪50、60年代,自然生态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爆发,而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也更加严重。

因生态危机导致的灾难在世界范围内频繁爆发,使自然生态环境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土地荒漠化、草地沙化、热带雨林减少、酸雨蔓延,空气、土地、地下水的污染面积逐年扩大等,随之而来的便是物种以惊人的速度灭绝。如今,生态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安全隐患的最大问题。特别在最近的几十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资本家更是借助科技的强大力量加大了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而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因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仍然决定了他们对生态问题的极度漠视。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巨大,世界各国对生态危机严重性的认识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生态危机问题仍然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另外,世界各国在生态治理问题上因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存在着巨大的利益瓜葛,这也成为解决生态问题难以突破的巨大屏障。于是在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上,世界各国之间因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博弈,也就给生态问题的解决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再加之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并非单一,还与政治、科技、人口、文化等诸多因素纠葛在一起,所以,若要最终彻底解决生态危机这一难题,仅凭一国或某一方面问题的解决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就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来说,需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基础上,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批判性地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生态危机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总结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从审美观念上为生态危机的最终解决扫清障碍。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一方面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也应从现实出发,最大限度地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内核,从肯定人、丰富人、完善人的价值目标出发,最终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即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也只是希望人类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社会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让人类能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马克思虽然离开我们有100多年,但马克思所关注的人的平等、自由、尊严和人类全面发展的主题并没有太多的改变,特别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因自然遭受破坏而引发的生态危机更是加剧了人类的不平等、不自由和不公正,甚至生态危机还威胁到了全人类的生存安全,而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导致的恶果。几乎所有的资本家都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世界上最广大的人民,即便在当今时代,虽然与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相比在生活上有了巨大的改善,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集团之间形成的贫富差距依然十分巨大。对此,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学术立场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要站在最广大人民一边,以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学术精神,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异化所导致的一切不平等、不公正和非生态的行为进行学理上的批判。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学品格

和谐是美感产生的条件之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理论的内在要求。若要培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让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具有和谐的美学品格,我们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培养人们尊重自然的科学态度。假如人对自然规律认识较为肤浅就会在实践中易违背自然规律而做出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那也就谈不上对自然的尊重了。尊重自然不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活动,而且要有实践行为的付出,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以最大的可能性去尊重自然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就是要认识它,如不去认识自然规律,单凭感性直观经验去改造自然与利用自然就会因违背自然规律而造成对自然的破坏。恩格斯曾在其《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从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希腊等地居民为了获得耕地而肆意砍伐森林从而导致肥沃的土地变成荒芜不毛之地的做法其实是一种缺乏长远目光的愚蠢行为。这也说明了,如果我们不去认识自然规律而盲目地改造自然,这种行为就会干扰或损害自然生态的正常运行。因此,要培养尊重自然的正确态度首先应对自然规律有科学的认知,这也是形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进而产生自然生态美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其次,要有约束人的普遍的道德行为准则。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需建设社会生态文明,形成约束人的普遍的道德行为准则,这就需要我们将人类的一些道德准则推及到自然对象,逐渐形成约束人的自觉的伦理要求,形成一种对待自然的心理约束机制,那些破坏自然的行为让人产生羞耻感和自我责备的心理机制,这样就会使爱护自然的行为变成人的一种自觉的道德要求,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和谐观的形成提供有利的道德实践前提。再次,还需国家进行顶层设计,制订出有效的保护自然生态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这就需要从国家层面规范人的行为实践,为整个社会营造出一种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氛围,促进人的责任意识的提升,从而形成强烈的社会生态责任感。最后,还需从教育入手,促进人的生态意识的全面觉醒,逐渐培养人的生态人格的形成和维护生态意识的自觉性,这样便能促进人与自然走向和谐,为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和谐美学品格的形成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使人们形成向善和谐的生态美学人格,进而使我们向着生态美的境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具有面向人类全面解放的实践目标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不是空洞的、玄虚的和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有自己现实的理论诉求和高远的实践目标,就是要通过建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审美关系逐渐向人类全面解放的崇高目标迈进。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整个自然的全面解放。人对自然的统治说白了就是人对人的统治,自然只不过是中介物,因为单就人对自然的统治而言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对人的统治要借助于对自然的统治:今天,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之间的具体联系在激进运动发动的重要的生态进攻中可以看得很清楚。”⑩然而,人类对自然统治,自然反过来也会以更强大的力量去反噬人类。

自然的解放总是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解放,或者说自然的解放是整个人类解放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指针。“在马尔库塞看来,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更甚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因此,人的解放离不开自然的解放。”⑪因为自阶级社会诞生以来,人类统治者总会想方设法地通过控制自然来统治被压迫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带有社会属性的自然——土地就会被一点一点地解放,从而成为社会大多数人获得自由的一种标志。因此在社会中多数人是否拥有土地——自然,也就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一把标尺。当今,随着人类自然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强加在自然(包括土地)身上的那些枷锁将被逐步减除,而人类自身获得的自由度也会不断增大,由此人类迈向全面解放的步伐也大大加快了。所以,破除对自然的压迫或对自然的控制实际上也成了解放人和人获得自由的一种标志性的事物,正因如此,自然的解放也就具有了人类解放的意味。

实现自然解放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经济和上层建筑的斗争,因此,“自然权力的学说构成反对封建社会关系的主要的号召口号,从而揭示了在为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而进行的各种斗争中联合起来的个人的利益。”⑫而在现实的生活实际中,当人们被某种不切实际的自然观念控制后,个人的自然权利往往会变成某种虚幻的东西而丧失掉,从而失去自身现有的利益。因此,当社会的进步发展唤醒了人们对自然权利的认识后,自然的解放就会成为整个社会为之而奋斗的东西。当然,自然的解放是不能被某种东西所轻易左右的,它常会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被唤醒而达成一种人人为之奋斗的共识。而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的解放与“私有财产”的解放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彻底废除“私有财产”,自然的解放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斗争让他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⑬相对于自然的压迫和统治来说,人的压迫和奴役在当时是最为迫切的,“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⑭显然,私有财产的扬弃和人的感觉的解放及人的解放是密切相关的。人的感觉的解放是实现审美的最重要的途径,当人的感觉回归人本身的时候,美便产生了。而人的解放则是包括人的整个精神和肉体在内的人的全面禁锢的解除,使人在获得全面自由的前提下为人类生态审美生活的实现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与保障。所以,当我们在谈论自然的时候就始终无法与人切割开来,因为在本质上人与自然具有共生性,而在现实的生产关系中,人始终无法脱离自然对象。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无疑会与自然权利的争取密切相关,就具体社会而言,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也往往是通过对自然的控制来实现的。也即,无论是奴隶、农民,甚至是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无疑不与自然——土地的解放有关。就拿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土地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仍然是社会结构中十分重要的构成要素,因此,对自然系统的控制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其控制整个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而,人类的解放也就必然伴随着自然的解放,而自然的解放一定会涉及对自然的审美。如此,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性质和特点就必然内在地包含着面向人类全面解放的内容。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就其性质和特点而言,其作为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必将会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搭建起一座通达的美学桥梁,以构建更为和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为最终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而积极践行自己的美学主张。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⑤⑥⑦⑧⑨⑬⑭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分别引自第55页,第64页,第52页,第52-53页,第54页,第62-63页,第85-86页。

⑩H.马尔库塞等著、任立编译,《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9页。

⑪朱士群、李远行、任暟等,《阶级意识、交往行动与社会合理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现代性话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⑫威廉·莱斯著,岳长龄、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对象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