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融合策略

2022-11-20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关小学赵雪莲

家长 2022年19期
关键词:典故古诗词诗人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关小学 赵雪莲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互相交流融合,并同其他文化不断相互借鉴而逐渐形成、演变、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它蕴涵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道德品质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优秀载体,有大量古诗词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诗词融合起来,让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传统文化与古诗词融合的意义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民族音乐、民间戏曲、诗词歌赋、书法、服饰、礼仪等,古诗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以丰富的内涵、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古代人的传统美德、文化品位和智慧成果,千百年来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小学语文精选了部分古诗词,教师要把传统文化融合在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小接触、熟悉并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弘扬方式,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增强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事物的确认,也就是人们对一个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认同是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生命延续的精神源泉。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刻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是国家立于世界的伟大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间竞争的“软实力”。古诗词中蕴涵着大量传统文化内涵,把它们融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提升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强、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阶段,但是由于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学生对古诗的语言结构、用词、意境等表达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怎么把古诗词讲解得让学生有兴趣,怎么用“有趣”把学生领进古诗词的大门,再引领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更大的兴趣,最后激励学生有志趣地学习古诗词,这是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趣的点,若能把它们融合在古诗词的讲解中,定能有效加强古诗词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提高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觉知、想象、领悟和欣赏的能力。对学生从小进行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趣味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全面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漫漫长河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凝结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古典诗词蕴涵着古代文人的不同审美体验。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内涵与情感,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融合传统文化要兼顾课堂内外

语文课堂是小学古诗词教育的重要基地,但课时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科学地管理课堂的时间分配,系统地设计课堂教学,融入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内容,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还要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必要方式,教师要利用好课堂学习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学能力、建设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除了课堂学习,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传统文化经典读物,比如《千字文》《百家姓》《论语》等。除此之外,现在还有一系列优秀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鉴宝》《典籍里的中国》,江苏台的《我爱古诗词》等。学生通过更广泛的课外阅读和观看节目,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更好地学习、汲取古诗词中的精神营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传统文化与古诗词融合的策略

(一)结合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产物,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记录着中国先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彰显着历史的积淀。中国人注重传统节日表现在注重节日风俗上,也就是过节的仪式感,它是每个人参与节日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存下来不少脍炙人口的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名篇,有一些被选入小学语文的教材。比如,王安石的《元日》描绘了春节习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热闹景象,有爆竹、屠苏酒、桃符等,极富生活气息,展现了一副欢乐祥和的生活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古人的春节习俗现在还有多少保留,春节为什么给人一种喜气洋洋又生机盎然的感觉。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文化内涵,从诗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传统节日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古人借节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与期盼。又如,林杰的《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描写了七夕的夜晚人们乞巧的盛况。相传七夕之夜牛郎和织女会在鹊桥上相会,乞巧的意思就是女孩子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七夕节在古代又叫女儿节,当时的风俗是,在七夕的晚上女孩子对着月亮穿针,线能从小小的针孔穿过,就叫得巧。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习俗在今天已经没有了,今天的七夕就是指情侣约会的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传统节日的习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会有新的习俗产生吗,问问学生更喜欢过去的习俗还是现在的。教师把传统节日的各种习俗融合到古诗词讲解,会让古诗词穿越时代,和学生今天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过节习俗的古今对照和更多思考,引发学生对节日习俗的兴趣,领悟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喜爱,这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二)结合历史背景

文学作品和历史之间是能相互印证的,每个文学作品都产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古诗词也不例外,古诗词是更凝练的文学表达,所以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会极大增加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例如,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此诗是陆游的遗作,他的爱国热忱力透纸背、感人泪下,如果不结合历史背景学习,会大大降低学生对诗人真挚爱国情怀的理解。陆游生活的年代正是金兵入侵中原,国家战事不断的时候,诗人一生参与抗金的斗争,但一直也没有等到彻底收复中原,在临终前依然没有改变初衷。通过对历史背景的介绍,学生能更容易地体会到诗人满腔的悲愤,无穷的遗憾,以及对抗金事业必成的信心和深沉炽热的爱国感情,也就能理解为何光复民族事业成为诗人毕生的心事,借古喻今,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也是一首爱国诗,对于如此强烈的爱国之情,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要结合历史背景来讲解,此诗成于安史之乱(公元755-673年)的大背景下,繁华的长安城变成废墟,作者被俘半年有余,触景伤情时所做。诗中有对战争的痛恨,有对亲人的思念。对历史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国破家亡给诗人带来的苦痛,以及感受到杜甫确实是一位忧国忧民、爱国、有福民族气节的伟大诗人。杜甫还有一首《春夜喜雨》选入教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诗是写完《春望》之后的4年所做,成于公元761年,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经历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在蜀地安顿下来,那正是在成都的“杜甫草堂”。诗人在那里自己耕种,对春雨的到来格外欢喜,才写下春雨润泽万物的诗句。结合历史背景,学生明白杜甫是时刻牵挂着人民的生活,始终强烈地爱着国家和人民的,所以才能对这首诗的深意有所理解,诗人不是简单赞美春雨,更是对国家恢复强盛、人民拥有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学生受到诗人真挚情怀的感染,也会慢慢生出一种纯真的爱国爱民的情感。小学古诗词中还有一首杜甫创作于763年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得知叛贼史朝义自缢身亡,用“漫卷诗书喜欲狂”抒发一种忽然听到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要马上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如果不结合历史背景来学习这首古诗,学生对诗人这种奔放情绪的理解便会少几分,结合历史背景讲解古诗,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古诗传递的思想,教师也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给学生更深刻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结合典故

典故这个名词由来已久,一般指的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大众耳熟能详的人物、有公论的事件,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有深意的意象等。古人作诗,非常讲究用典,甚至有“无一字无来历”的说法,所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常常会碰到诗人用了典故的情况。典故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用典的确能增强诗歌的意蕴,但是也给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带来了一定影响。所以教师讲解古诗词时,要将其中的典故解释清楚。比如,讲解陶渊明的《饮酒》时,诗人当时正值壮年,由于官场腐败、政治黑暗,又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索性弃官归隐,过上了长居田园、亲自耕种的生活。诗中“采菊东篱下”中的“东篱”被陶渊明首次使用,是指种菊花的地方,诗人借此表达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那种怡然自得、超凡脱俗的境界。“东篱”后来成了典故,被后世文人继续引用,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就用到了“东篱”这个典故,表现一种田园生活的雅致情趣。例如,在学习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时,此诗写于诗人在被贬谪期间送朋友辛渐去洛阳,诗人想起洛阳的朋友会问起自己的情况,于是对朋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玉壶”就是用典,诗人用了“玉壶”表明自己的心意,虽然遭贬但是自己心地澄澈透明,活得清清白白、光明磊落。古人视玉为珍宝,用玉做成的壶,肯定是晶莹剔透的,所以用玉壶比作为人纯洁,表里如一,也引申为官清廉的意思。又如,学习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时,词的上阕写景,描写了兰芽、溪水、松树、干净的沙路,傍晚的雨、子规的叫声;下阕言志,告诉读者青春还会再来,黑夜总会过去。其中“兰”和“松”是一处用典,表明诗人具有高洁的品行。词中的另一处用典在“子规”,“子规”典出《史记·蜀王本纪》,指杜鹃鸟,用鸟的啼叫形容哀痛的情感。《浣溪沙》中的“子规啼”便用了这个典故,虽然整首诗的情绪是激昂向上的,但是从“子规”中依然可以看出悲哀的气氛,表明了诗人遭遇政治打击的惆怅与伤感。正是这个用典让诗的言志部分显得更加有分量。小学古诗词中用典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李商隐的《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中的“嫦娥”就是引用“嫦娥奔月”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孤寂无伴的凄凉;《乞巧》中“牵牛织女渡河桥”就用了“牛郎织女”的典故。古诗词善用典,用典则是诗人借典故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学生如果能对典故有更多了解,就能更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思想内涵,能更好地欣赏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的积累,精心设计课程,把传统文化教育恰当地融入古诗词教学中,从传统节日、历史背景和典故等多方面进行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融合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通过古诗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发现传统文化的美,欣赏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做人。

猜你喜欢

典故古诗词诗人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