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开展“结对”德育活动的实践

2022-11-20上海市青浦区尚美中学戴琳琍

家长 2022年19期
关键词:家庭德育农村

□上海市青浦区尚美中学 戴琳琍

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密切配合。当前,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结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功能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农村中的一些特殊家庭,因种种原因,在子女教育上出现了问题,影响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家庭中亲子不和谐的现状不容乐观,致使家庭成了未成年人教育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针对青浦区金泽镇商榻社区的农村特殊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主要问题

农村家庭一般是指父母都是以务农为主的家庭,农村特殊家庭一般是家庭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要么父母离异,要么经济拮据,或者是其他。这里所指的农村特殊家庭,主要有五类:一是单亲家庭,指父母双方婚姻破裂,或其中一方已过世,从而导致家庭解体或不完整;二是重组家庭,指夫妻离婚后,一方与他人重新组合的家庭;三是留守家庭,指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无法照顾子女,其子女被托付给祖辈或他人抚养照看的家庭;四是困难家庭,指父母双方无固定的工资收入,经济来源少,负担重,其子女的吃、穿、用均落后于一般家庭的学生;五是病残家庭,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因长年患病或身体残疾而丧失劳动力,家庭日常生活缺乏保障。以上这些家庭由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原因,给成长中的学生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经过调查与分析发现,来自这些家庭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缺乏动力,学业不良

这些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学习上也缺少家长的关心、指导和切实有效的帮助、督促,因而基本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独立完成日常学习任务。这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进取心不强,上课又不专心听讲、不遵守纪律,还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抄袭作业或根本不做作业,严重的还会出现厌学和逃学、辍学现象。加上这些家庭的父母或监护人对此放任自流,甚至不管不问,致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差。

(二)心理发生偏差,性格有缺陷

大部分农村特殊家庭由于各种各样的特殊性,致使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温暖和关怀,有的甚至内心受到伤害,因此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偏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性格孤僻,表现出任性、倔强、自私、自卑、冷漠、忧郁多疑等不良倾向。由于缺乏亲情的关爱与呵护,缺乏和外界沟通,他们心里有话却不知道向谁倾诉。埋藏于内心的长期压抑使他们的身心得不到和谐发展,性格上造成了缺陷。

(三)游离集体,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由于家庭的原因,这些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也存在偏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合作意识淡薄,合作能力偏低,对班级集体漠不关心;而且逆反心理重,对周围的人与事容易产生怀疑,缺乏热情和爱心。这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较差,不爱和同学交往,还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动手和同学打架。与教师相处时,他们会表现出较明显的不合作态度,甚至流露出反感情绪,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正面引导,导致行为上的逆反,甚至有“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表现。

(四)行为偏常,人格发展不健全

由于家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或根本无监护人,学校与这些家庭无法保持正常沟通,致使学生的失范、越轨行为难以及时地反馈到家庭。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如不遵守校纪校规,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厌学情绪严重,甚至有辍学现象出现。而且,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是非辨别能力弱,还在学校经常说谎、欺负同学,这些异常表现严重影响了其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总之,来自农村特殊家庭的学生在生活上缺少关照,在精神上缺少关怀,在行为上缺乏管理,学习困难、行为偏常,厌学、逃学等,这些已成为他们成长中的主要问题。

二、农村特殊家庭学生问题的成因剖析

“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有“问题家长”的背影。只有寻找到家庭问题的产生根源,才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或困惑。经研究发现,农村特殊家庭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农村家长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家庭教育缺失

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家庭在对子女的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认为自己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行,而教育的责任在学校、在教师。甚至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责任就全部交给了学校,孩子学得好不好,则是校方的责任。笔者在和学生家长的接触中,听到最多的话是:“我把孩子交给老师,全靠老师来教了。”很多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认为自己不是教师,也不懂教育。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与学校教师缺乏有效沟通,不能积极地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长基本上处于不管状态,从而造成这些学生在校有教师管、在家无人管的局面。

(二)家庭亲情缺位,子女心理发育受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中的亲情有着重要作用。农村特殊家庭中,无论是单亲家庭、留守家庭还是困难家庭,他们的孩子最缺乏的恰恰是亲人的抚慰与关怀,致使这些学生心理的正常发育成长受到阻碍。这些家庭的子女也容易出现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心理问题。

(三)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缺乏亲子沟通技巧

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不高,据调查,商榻社区学生家长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92%。这些家庭缺乏文化氛围,父母自己忙于工作,对孩子关心很少,又缺少亲子沟通的技巧,无法正确引导子女。实际上,他们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学好,但拿不出具体的教育行动。平时,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另有农村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关心方式不当,或严而无格,或宽而无度。一旦孩子犯错,家长才严加管教,轻则痛斥一番,重则狠打一顿。而留守家庭的学生家长,认为自己在感情上对子女有所欠缺,就想用金钱来弥补。谁知他们的子女往往不珍惜父母在外辛苦打工所得,花钱如流水,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滋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惯。

(四)隔代管教,观念偏颇且缺乏有效方法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家庭成为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目前,在商榻社区,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家庭占90%以上。在这些家庭中,无论是单亲监护还是祖辈管教,家庭应有的教育功能不断被弱化。而隔代管教的祖辈中,年龄大、身体差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老人中,文盲比例较高,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所以对孙辈的监护和扶养无论在体力上还是智力上,都力不从心。他们一般只管好孩子的吃饱穿暖,充当了“生活保姆”的角色。老人们在教育孩子的思想观念上往往重情感、轻理智,在教育方法上往往重物质、轻精神。这种隔代教育与素质教育对家庭的期望差异很大,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有负面影响。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受到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他们的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或被压制,或产生扭曲,由此造成学业成绩下降、思想道德下滑,并导致行为异常和心理偏常。这种现象对公民素质提高和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必须引起重视。

三、破解农村特殊家庭学生问题的对策探

教育的前提是承认差异,教育的根本是因材施教。针对农村特殊家庭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结对”模式开展教育转化工作,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德育实践。“结对”的真谛,是教师走进这些特殊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他们送去关爱,让这些学生和正常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一)“结对”德育理念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通过和学生“结对子”,与其建立起朋友、知己、亲人的关系,平等、民主、互动地进行情感沟通,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结对”德育,遵循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原则,践行“以德树德,以情感人;修身垂范,用心育人”理念,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承认他们的个性差异,不仅给予他们心灵的呵护,而且从思想、生活、心理、道德、学业等方面给予辅导,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二)“结对”德育实施模式

1.“结对”教师的帮教职责。

将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职业向导作为“结对”教师帮教职责的要则,具体内容有:一要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潜移默化地引导农村特殊家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二要经常检查和督促帮教对象的日常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三要指导帮教对象努力学习,包括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四要想方设法为帮教对象解决生活、生理、心理上的困难或困惑,做好学生身体成长的代理家长、心理问题的辅导医生、精神关怀的良师益友;五要经常与帮教对象的家长或监护人沟通,全面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积极推进协同育人。

2.建立工作常规

(1)通过全面了解,为特殊学生建立帮教档案。在师生“结对”德育实践中,对需要重点帮教的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建立专门的成长档案,全面记录该学生的成长过程,呈现他们的成长轨迹。首先,帮教教师要对结对学生的家庭状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与同学交往、为人处事、言行举止等方面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分析该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表现,为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奠定基础。其次,帮教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帮教措施,还要相应地建立学生、家长、教师三方对话机制,并将指导内容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2)设立家长联系制度,定期进行家访。除了定期进行家访,帮教教师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面谈或电话联系一次,并把这当作自己的重要职责。在联系家庭或家访之前,教师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状况要有清晰的了解。一方面,了解到家长或监护人的思想后,可在交谈中婉转地纠正某些不正确的想法,并通过简要分析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建议,促使对方正确履行监护、教育子女的职责。另一方面,通过家访展现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家长教育孩子的信心,防止出现棍棒教育。同时,为留守家庭的学生送去一份关爱,要求他们的家长定期地与监护人、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内外的表现,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

(3)建立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增强情感沟通。教育需要情感投入,因此帮教教师应多亲近结对学生,每两周至少与该生谈心辅导一次。每次谈心辅导的内容要全部记录下来,并要求结对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任课教师还可以通过书面形式与结对学生沟通交流,如批改作业时根据该学生的具体情况,写上一些评判作业之外的话语。班主任则定期地阅读学生的日记或周记,还可写上寄语或建议。这样,不仅密切了帮教教师与结对学生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能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被爱、被尊重的温暖。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无形之中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促使这些学生敞开心扉,愿意和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4)建立伙伴互助制,倡导“手拉手”。伙伴互助制是指充分发挥班级里其他学生的作用,引导他们在帮教教师辅导下与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结成伙伴,通过生活上、思想上的交流,尽可能地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让其充分体验到身边伙伴的关爱,从而勤奋地学习、快乐地生活。班级可组织品学兼优学生与特殊学生建立互助伙伴小组,开展“手拉手”系列活动,如每周或每月各自设计制作一张成长进步卡互相赠送,每月同做一件好事或进行一次团结互助竞赛等。伙伴“手拉手”的目的,是让这些特殊家庭学生在同伴的影响下,克服畏难、消极情绪,树立信心,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类活动中,班主任要全面把关,做好引导和协调工作。

(5)建立工作会议制度,加强阶段总结。为使面向农村特殊家庭,开展“结对”德育实践这一探索能够有效开展,学校还需建立帮教工作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帮教教师分析特殊学生个案,交流帮教经验,解剖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对帮教效果明显的教师,学校应给予表扬,并记入档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依据,并推广其有效做法。

3.丰富学校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实践活动

农村特殊家庭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又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为使这些学生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学校可以每年或每学期组织各类专题系列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消极情绪,真正融入班集体中。同时,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认识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逐步矫正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对此,班主任可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和帮教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如“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主题活动,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同班伙伴关爱特殊家庭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深厚的同学情谊,从而增强自信和力量。

总之,对于来自农村特殊家庭的学生,学校教师要克服思想认识上的偏见,重视每一个教育细节,全方位地关爱他们:关心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件小事,帮助他们改善自身行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变在班级里的不利地位;同时,通过系列化“结对”德育实践活动,用心去爱护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用行动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家庭德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中国德育》
家庭“煮”夫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恋练有词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寻找最美家庭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