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生数学阅读素养的有效培养

2022-11-20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蕉城中学陈成慈

家长 2022年19期
关键词:例题初中生素养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蕉城中学 陈成慈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非语文学科的“专利”,数学课教学也应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和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素养,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材料中的背景、内容和含义,从中有效提取关键信息,提升数学探索研究能力,这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能,引导学生学会主动阅读、探索阅读、创新阅读,为他们开启更多获取数学科学知识的新视窗。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通过概述数学阅读素养的内涵、要素和特征,分析了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素养的实践价值,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索利用有益的实践对策,培养初中生的数学阅读素养。

一、数学阅读素养概述

(一)数学阅读素养的内涵

数学阅读是运用数学语言、文字、图形等获取信息、认识世界、拓展思维,并获得数学审美和学习体验的活动,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数学信息的过程。而数学阅读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性因素。初中生学会数学阅读对养成数感、提高素养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用灵活的方法做出准确的数学判断,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制定合理的方案,也能促使学生将问题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二)数学阅读素养的要素

1.数学阅读兴趣。数学阅读兴趣体现的是学生以特定的数学材料为阅读对象,形成的积极的学习心理倾向,还具有一定倾向性和选择性的乐观态度和情绪。

2.数学阅读方法。数学阅读方法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数学素材,从中有效获取信息所利用的手段和方式。学生面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例题、应用题、数学故事等材料进行阅读时,应学会有选择地采取不同的阅读学习方法。

3.数学阅读习惯。数学阅读习惯体现的是学生适应数学学习需要而形成的常态化行为方式和思维定式,如在阅读数学材料过程中通过巩固形成的做读书笔记、概括总结学习内容、主动质疑和提问、勤做批注等习惯。

4.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能独立获取知识,顺利、有效完成数学阅读任务的一种心理特征和综合能力,包括良好的文字、符号、图形等语言的转换能力,灵敏感知问题情境中的条件和结论、部分和整体的能力,概括数学对象关系和运算的能力,清楚表述数学概念、图形和问题的能力,独立选择、利用阅读方法和解题策略的能力等。

(三)数学阅读素养的特征

由于数学语言准确、严密、简明,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所以数学阅读素养具有主动性、探究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等鲜明特征。

1.主动性。良好的数学阅读素养首先展现出主动性特征,即学生在数学阅读中能主动把握数学材料的逻辑性和结构线索,自觉运用各种数学推理方法、思维方法,针对数学材料独立自主地做出猜想、探究和分析,得出自己的学习结论,获得数学知识。

2.探究性。数学阅读就是一个深入学习、深化认知的学习过程。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探索学习数学概念、公式和符号,经历学习预测、假设、推理、验证和想象,能增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序促进数学认知的不断发展。

3.逻辑性。良好的数学阅读素养更有利于把握富有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和材料。学生在数学阅读中能正确运用所学的数学原理进行梳理逻辑顺序,善于从抽象的数学内容中找出逻辑关系,增进对数学材料的理解,增强逻辑推理思维,形成自身的知识结构。

4.严谨性。在数学阅读进程中,每个数学语句、术语、图表都讲求逻辑要求,面对数学知识、概念和定理,学生不仅要反复细致阅读,认真分析并领会含义,了解数学语言、表述形式与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要深刻理解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素养的实践价值

一方面,探索培养初中生的数学阅读素养,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数学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研究数学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数学阅读,鼓励他们自主自觉地参与知识阅读与探究,有助于培养自主阅读学习能力,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初中生的数学阅读素养,是顺应教育教学改革、助推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这契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育理念的要求。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阅读,学生只有学会阅读,学会与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和提高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促进数学认知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素养的实践对策

(一)创设数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取向,是开发智力的有效纽带,它有助于驱动学生投入阅读学习。教师重视初中生数学阅读素养的训练和培养,必须紧密结合初中生的学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优设情境教学,逐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学习兴趣。在数学课中,激发数学阅读兴趣可以从创新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入手。

例如,教师可以巧设导入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减法”的新课导入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算式,引导学生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接着展播“全国主要城市的天气情况”媒体情境,引导思考问题:1.哈尔滨的最高气温是15℃,最低气温是6℃,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2.观察一下,乌鲁木齐的温差是多少?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在这种贴近生活的、熟悉的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考、了解天气的变化情况,很快认识到温差就是计算两个温度的差,要利用减法计算,所以哈尔滨的温差为15-6=9(℃),乌鲁木齐的温差列式为4-(-3)。教师顺势提问:“4-(-3)等于多少呢?”学生回答后,就非常自然地引入到“有理数的减法”一节课的学习中。又如,教师还可以巧借优秀榜样情境激发兴趣并引路。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古今中外著名数学家的故事,以此为情境,引导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情境中深入了解数学家们在数学科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阅读的魅力和乐趣,认识到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必须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从而激励学生好好读书,广泛参与阅读和研究,这样才能取得优异成绩。

(二)巧借典型案例,掌握阅读方法

指导数学阅读的任务不只是教学生读书,弄清楚数学知识和概念,学会做更多的数学题目,而更重要的是要指引学生真正掌握善于阅读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利用一些典型阅读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数学阅读方法,能让学生终生受用。教师要运用解析例题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方法。初中数学课本中精选、编制的例题语言精练、叙述严谨,都十分贴近初中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具有鲜明的阅读价值。所以,教师利用一些典型例题示范解析,是指导开展数学阅读、把握阅读方法的便捷方式。

例如,教师引进例题“某一书店正在搞促销,推出一种购书优惠卡,每一张卡售价为20元,凭优惠卡购书能打8折优惠。有一天,小刘同学来此购书,到付款时,她先购买了优惠卡,然后凭卡结账,最后省了12元钱。请问,小刘本次购买的图书总价值为多少元?”,先引导学生粗读。接着,教师借助这种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应用性例题,鼓励学生深入细读,学会获取例题中的关键信息。有的学生捕捉到“购买的图书总价值为多少元”这一关键信息,有的学生也发现了关键信息“省了12元钱”,而有的学生探寻到了关键信息“先买优惠卡,再凭优惠卡支付书款”。这充分展现出学生有着敏锐的边阅读边探索的良好阅读能力。于是,教师趁机又启发他们进行精读,发掘这些关键信息中的内在含义。有的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思考:“总价值的准确含义是什么?是刘梅实际支付的购书款还是图书原先的标价呢?”有的学生陷入沉思:“节省是相对哪些数学的量提出的?”还有的学生在阅读中关注到“先”“再”等描述数量和顺序关系的关键字,思考:“先买优惠卡,再支付书款,从中反映了数量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实际付款数额与图书的总价值不一样吗?”在此,借助解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经历粗读、细读、精读的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使学生有计划地开展阅读,强化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了阅读理解,真正掌握了数学阅读方法。

(三)引领合作互学,养成阅读习惯

初中生数学阅读素质与他们的合作交流水平息息相关,当他们面对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图标、符号等材料时,能通过深入互动和交流积极表达各自的阅读想法和思维方式,这更有助于学生培育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逐步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指导开展数学阅读,并不是让学生只会简单地、机械地、盲目地阅读,而必须帮助学生在合作中养成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结合数学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环节,融合应用各种数学材料,指导各小组学生借助课前预读、课中探读、课后重读等有序的阅读形式,切实培养数学阅读习惯。

首先,教材文本为学生主动开展课前预读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教师鼓励各组学生通过提前预习课本内容,弄清下一节课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从自主阅读中发现自己的疑难问题,并标注、圈点出自己的疑惑知识点,准备在课堂中向教师请教。其次,教师在课中要坚持运用合作探索阅读的方式,在质疑、探疑、释疑的过程中巩固自己的阅读习惯。如,指导学生阅读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一节内容时,通过提出“什么叫乘方?”“在乘方中什么叫底数?”“什么叫指数?”“什么叫幂?”“乘方运算法则是什么?”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深入阅读、探索和思考,鼓励他们或自主阅读,或同伴互读,或小组共读,然后由教师解读,从而在成功解决疑难的同时验证了具备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意义。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及时复习阅读,整理和归类知识,形成系统知识体系。例如,在完成七年级下册“三角形”一章的教学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后一起复习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明确梳理了有关三角形的定义、类型、性质、定理等重要知识点,并将三角形知识点有序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导图,有效促进了记忆和理解,衔接了新旧知识,进而在巩固阅读中进一步夯实了阅读学习习惯。

(四)拓展主题阅读,涵养阅读能力

主题阅读是拓展数学阅读的有效活动形式。数学主题阅读就是围绕特定的数学内容、目标、问题或焦点,圈定某些感兴趣的阅读领域而设计开展的集中性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课堂内外的有利时机,实施拓展数学阅读,逐步形成优异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方面,课中拓展阅读有助于补充课堂学习内容,丰富课堂活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初中生都希望教师能及时关注他们在数学课堂中的点滴成功,肯定他们的阅读感受和收获。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课中“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栏目内容,适时穿插了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进行阅读、观察和猜想,帮助他们巩固对所学的“有理数乘法符号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又如,在“有理数的除法”的教学完成后,教师针对部分学生仍存在的疑惑,利用结课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课中拓展阅读。有的学生经过再次阅读,掌握了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有的学生则理解了乘积为1的两个数是互为倒数;还有的学生经过思考有理数的除法知识,得出了除数不能为零的道理。他们展现了各自的阅读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意识,对此教师都一一给予了肯定和表扬,促进了他们乐于参加数学阅读的能力。

另一方面,课外拓展阅读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阅读综合能力。在课外生活中,学生积极参与搜集相关的数学阅读资料和文献,广泛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主题阅读活动,这能促进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巩固、验证课中所学的数学概念和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外化。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介了多样丰富的数学课外读物,为学生开辟了许多通往神奇的数学世界的路径。

例如,学生围绕“探索法”主题,通过阅读《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一书,开启了他们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智慧之门,增强了战胜各种数学疑难的决心和勇气,培养了理性思维、批判质疑、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等综合能力;又如,学生通过阅读《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奇观——让数学之美带给你灵感与启发》《数字魔鬼》等系列图书,尽情享受了一部部内容丰富、精彩的科普著作,饶有趣味、深入浅出地赏析了数学史和伯德、罗素、厄多斯、狄拉克、陈省身等著名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极大丰富了对数学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了自身的人文底蕴和数学阅读能力。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是阅读问题。”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应坚持探索研究数学阅读教学方式方法,让数学阅读真正发挥引领价值、培育素养的作用,成为学生适应数学学科学习、获得进步和成长必需的终身能力。

猜你喜欢

例题初中生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
一道课本例题的变式拓展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