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化作业设计,提升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策略

2022-11-20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四中心小学林凌燕

家长 2022年19期
关键词:布置运算知识点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四中心小学 林凌燕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同时还要进行一定的知识衔接教学,为学生后续进入深入学习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尤为重要,恰当的数学作业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课后内容的预习。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时要进行具体策略的探究。

一、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现状

目前,小学数学的作业布置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状况。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更倾向于在网上完成作业。特别是近年来受特殊情况的影响,许多学校只能进行网络教学,因此教师会通过网络授课进行作业布置,让学生利用相关技术产品进行答题。再者,教师依据核心素养教学的政策要求,会布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业,多为知识点的集中化题目为主。例如,教师会布置实际生活问题的作业,多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主,把书本上的题目变换为生活问题,如学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购买、环境的合理规划、上学路程的计算等。最后,仍然有采取传统作业布置方式的教师,将课本中的原题进行变换,将书本上的课后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书面解答,这也是数学作业布置最普遍的方式。当然,传统的课后习题布置,在当下网络时代影响下已经开始转变,教师多利用网络时代的科技产品进行教学,因此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会利用科技手段进行作业的提交以及批改,大部分都是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布置形式。

二、活化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意义

在网络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核心素质培养大环境中要找寻更好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对传统课堂进行教学改革。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是一门学问,作业布置的恰当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灵活的数学作业还可以减轻教师的批改难度以及教学负担。因此,想要深化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必须实行创新,教师要将传统的作业内容深化,不再以单一的形式布置,在同一题目中丰富考查的知识点,细化作业的针对性,在题型上进行衔接,将题型考查多元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根据教育方向的规划,作业的布置问题难度越来越大,教师在减轻学生压力时,通常都是减少课后作业的方式。如何能在减少课后作业情况下巩固课内知识,预习课后知识,将知识串联起来,教师要进行作业布置的思考。不仅要减少作业数量,更要增加作业的质量,探究如何才能真正达到高效地完成作业。在课后作业方面进行改革,在课内教学方面也要进行改革,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如何设计小学数学作业

(一)改善传统布置作业的思维

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教师应改善传统的布置作业的思维。数学作业布置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比重很大,传统的数学教学以作业巩固为主,以此进行课堂知识的复习。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多以培养计算能力为主,因此许多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总以求量为主,达到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数学作业的布置应当以质为主,提倡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方面是对学生基础数学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应当适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活化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转变传统的数学布置思维,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活跃性。例如,在进行五年级上册“打扫卫生”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尽量地将课后作业转变为课堂作业,将学生独自完成的任务变为全班一起完成,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促进学生对数学任务的主动性。“打扫卫生”这课主要是将原本的数学运算,转变为打扫卫生中需要的工具的采购问题。首先,教师要将实际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课本中的例题是“买6把笤帚共花了18.9元。每把笤帚多少元?估一估,算一算。”这是一道典型的除法问题,教师在书写完题目后,可以将除法运算进行回顾。教师可以这样说道;“同学们知道除法是怎么运算的吗?有谁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对了,就是将除数除以被除数,得到的结果就是除法运算的结果啦!”以此进行一个回顾,引出下面的提问。教师将基本运算带入打扫卫生的实际问题,可以这样问道:“接下来,我们进行大扫除需要6把笤帚,老师花了班费18.9元,有没有同学会算具体一把笤帚多少钱呢?……这个问题中,18.9元是除数,6把是被除数,列个式子运算一下,每把是多少钱呢?”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让全班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大扫除采买”问题中,大扫除问题贴合学生的校园生活,能够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计算。其次,全班学生一起参与运算,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兴趣,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作业完成兴趣。再者,书本中针对这道例题还有接下来的运算,例如“买四个簸箕共花了26元。每个簸箕多少元?请接着算下去。”这个时候,接下去的运算,以往教师都会作为课后作业布置下去,这时教师可以将这道题目变成课堂作业,让学生继续运算,在课堂上进行回顾,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一个知识点有反复的记忆点,还可以进行快速记忆。数学运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行巩固,运算能力弱的学生在课堂中反映出的问题可以及时被教师发现,对其进行巩固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巩固知识点,可以促进全体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印象的同时,快速减少学生间的运算能力差距,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学生的课后压力。

(二)连接作业知识点

连接作业知识点,是改变传统课后作业的方式之一。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前一个知识点的巩固复习,接着对教学的后一个知识点进行预习,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能起到激发数学思维的作用。再者,复合型的数学作业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近年来考试趋势也以复合型题型为主,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要进行此类题型的练习。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教材“倍数与因数”这个单元的时候,可以将单元中的前三课与后两课进行串联学习。首先,教师在教学前三课时可以将第一课“倍数与因数”与后两课“找因数”与“找质数”进行串联。在学生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及关系时,可以引入指数的概念,同时讲解三类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找寻三类数字之间的规律。其次,在学习第二课的时候可以带入第三课的知识点,将“2、5倍数的特征与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串联讲解。如探究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提问进行课堂知识导入:“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说一说,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首先对“2、5”的倍数进行总结,例如“2的倍数为2,4,6,8,都是2的倍数可以称为偶数;其次像1,3,5,7,这样的数字不是2的倍数,也叫奇数。”引入“5的倍数的个位数为0或5”,以此探究奇数和偶数的规律为“个位数为偶数的则都是偶数,而个位数为奇数的都为奇数”这样的规律,再让学生自己总结3的倍数的规律,将数字之间的规律关系搞清楚,从而有效学习后续两课“因数”“质数”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在后续运算的时候运算速度慢,没有解题思路,通常都是因为知识点没有学透,对于知识点串联的复合型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知识点进行串联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加强学生对综合问题的处理能力。将知识点串联,也可以提升学生对课程的熟悉度,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三)丰富作业布置形式

小学阶段的数学作业应当实行创新改革,丰富作业布置形式,创新作业布置媒介,将网络时代下的数字媒介应用起来,改变传统作业的书面布置,转为线上布置或是转变布置的形式,丰富数学作业趣味性,改善传统数学知识带来的严肃感,激发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的时候,可以将传统作业本形式转变为线上闯关模式。将作业题目通过网络APP进行改革,实际问题的主人公可以变为趣味的小动物,将题目变为趣味性的小故事,将不同的难度的题目变为闯关模式,增加学生对完成题目的兴趣。将传统的数字运算变为“给小猫喂食的计算问题,小猫咪一天需要吃一根毛条,一个罐头,一根毛条需要一块钱,一个罐头需要五块钱,假若你有20块钱,给小猫咪喂食有几种喂法?”将传统的“鸡兔同笼”问题转变为喂食问题,增加学生对计算问题的思维变换,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数学计算思维,还考查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归纳能力。进行闯关问题可以细化为以下知识点。例如,教师可以将加减乘除变换成小游戏,将数字变为食物、动物等,将学生的解题数量变为具体的排行榜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竞争积极性。教师通过创新作业的形式,将传统的计算变为实际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教师进行模式的创新,将传统的枯燥数学计算变为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将被动的数学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数学学习,增进学生对数学计算方法的巩固,从而提高其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关于教师布置数学作业的问题,小学高年级阶段不仅要进一步巩固数学基础运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布置作业,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是一种有效且高效的作业布置模式,可以将课堂的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巩固,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平衡。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将学生规划成不同的类型,无关学习成绩,只关心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灵活布置作业,将作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喜欢基础运算的学生可以做a类作业,多布置基础运算题型;喜欢拓展数学思维的学生,可以做b类作业,多布置空间画图以及选择题等题型。同时,全体学生需要完成每天一道巩固题目,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两类题型的选择。不固定作业的等级,每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作业题目,在下一次课堂中教师再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两种题目的讲解,随机选取学生进行题目的自主讲解。保证学生能够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能通过自主讲解,完善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思维方式差异,促进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的提升、对不同知识点的把握。

(五)创新作业布置内容

教师在布置作业内容的过程中要进行创新,传统的数学运算题目与当下教学模式以及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时间偏差。例如,许多计算题还在对黑板擦、文具盒等物体进行计算,因此教师在不同班级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用实际的物体进行举例,如学生桌子上的水杯,通过具体事物的举例加深学生对此类问题计算的印象。例如,在进行六年级“圆柱与圆规”“圆的旋转”“比例”等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计算以及具体图形形成过程的分析,在课后作业布置的时候可以创新具体内容,可以将原本的面积计算变为周长计算,将长度测量变为高度测量,课堂上进行本单元教学知识的巩固,课后进行后续单元内容的预习或者是以前学习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不同知识的辨别与掌握。另外,可以把课后作业轻松化,探究扇子的打开过程与折叠过程,不同图形折叠展开分别是什么图形。以此将作业轻松化,多为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实际动手作业,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性。

(六)布置亲子型作业,以强化家校管理

家校管理是近年来小学教育的新热点话题,联合家庭和校园、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成为主流教育趋势。家庭教育对孩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各类学习活动的开展,需要尽可能地得到家长们的支持,以便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通过布置亲子型作业,使家长们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实际学习动态,帮助家长进一步地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中,继而在孩子学习遇到各种问题时,采取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形式,为孩子形成更好的教育成长环境。还可以加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质量,为强化家校共育效果构建稳定的基础条件。比如,在“统计图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亲子型作业,要求学生和家长一同对家中的用水量、用电量进行统计记录,将结果进行汇总,尝试制作相应的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等。教师在检查作业完成状况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对用电用水的感想。这样还可以引导学生重视节约用电用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要想激发小学数学阶段作业布置的灵活性,教师就要对基础数学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改善传统的数学布置思维,紧贴当下数学教学培养的大发展方向,减轻学生的数学作业负担,增加数学作业的趣味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能力。另外,教师在增加数学作业布置活性时,要考虑作业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形式,针对性地练习,达到真正的有效教学。恰当的课后数学作业,不仅可以真正帮助学生巩固数学课堂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性,真正改变学生在数学课堂的被动地位,将学生基于数学课堂主体,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数学作业的有效布置,以此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活性。

猜你喜欢

布置运算知识点
汽车线束布置设计要求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长算式的简便运算
特别号都有了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知识点自测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坦克的组成和总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