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索

2022-11-19杨阳王英男

农业与技术 2022年17期
关键词:乡贤人才农业

杨阳王英男

(1.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3)

引言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人的组织和广泛参与。长期以来,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人才的短缺是制约乡村发展最突出的短板。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乡村要振兴,乡村人才必振兴,要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农战略[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鼓励多方人才返乡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破解乡村人才制约瓶颈、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作用是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的总抓手。本文力争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典型示例着重讨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重点培育和发展对象,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1 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意义

1.1 乡村人才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具有深远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为引领,注重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乡村人才是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的核心载体,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拓宽农业发展领域的有生力量,承担着农业科技推广上传下达的重要使命。乡村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可短时间内领略到农业科技的核心内容,快速地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广泛普及,让农业科技扎根于田间地头,内化于农民之心,外化于农民之行,不断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1.2 乡村人才是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可靠支撑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载,农村改革经历了探索突破、城乡互动、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全面深化5个阶段,已经确立了10项基本制度,完成了农村改革制度体系框架构建[2]。每一项制度的确立和实施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完善的乡村治理机制离不开村干部的领导,完善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离不开种粮能手的经营,完善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制度离不开乡村能人的沟通与协作,完善的农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离不开乡贤的协助。在推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乡村人才能够清晰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和进展思路,是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可靠支撑。

1.3 乡村人才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是发展乡村产业,而乡村产业的发展不再单纯依靠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包括农村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民返乡创业的新形式下,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兴起,并逐渐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3]。伴随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衍生出一系列如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一批懂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支撑。而乡村人才大部分来源于乡村,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知识储备量,能够妥善处理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最棘手的难题,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

2 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挑战

2.1 乡村人才单向流出加快,“386199”现象日益突出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据统计,2020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560万人,比2010年增加4337万人,年均增长率1.67%,其中80后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6%。新生代农村青壮年人才纷纷涌向城市,迫使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迟缓。同时,农村青壮年人才的单向流出导致农村“386199”现象日益突出,通过实地调研显示,现阶段超过80%农村人口结构由妇女、儿童和老人组成,妇女、儿童和老人由于劳动能力普遍偏低,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并且这一现象的凸显,衍生出了农村养老、妇女就业、学前教育等一系列尖锐问题。

2.2 农村发展空间相对狭窄,发展环境不利人才回流

留住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空间较为狭窄,发展环境不利于人才回流。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环境不优,交通网、物流网、能源网等建设相对不足,导致产业链条较短;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与现代青年人才生活需求不相匹配,无法实现年轻人所需要的文化、体育等设施;劳动报酬较低,不足城市生活平均水平的1/5,偏远地区甚至低于城市生活水平的1/10。同时,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并不把从事农业生产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正式职业[4],认为返乡创业是大材小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乡村外出人员的回流。

2.3 乡村治理人才“青黄不接”,基层组织管理难度加大

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队伍老龄化严重,青年治理型人才严重短缺,乡村治理人才“青黄不接”成为阻碍乡村建设的重要瓶颈。由于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随社会变迁不断丰富,传统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已经无法更好地指导乡村社会治理活动的开展,因此需要基层领导不断改进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同时,由于人才的匮乏导致基层组织管理难度逐渐加大,以农村改厕为例,本身是一项惠民的政策,但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少农民对改厕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触情绪,迫使农村改厕工作难以推进。

2.4 村规民约约束能力有限,乡贤型人才队伍极度匮乏

原则上村规民约是基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村民做出条例禁止的事情都应受到相应的制裁和惩罚。但由于部分村民意识淡薄,加之村规民约制定后的实施与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其约束能力有限,不能发挥正常的约束作用。特别是从封建社会遗留下的传统陋习,根深蒂固于农民的思想之中,如农村高额彩礼问题,既增加农民生活负担,又会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风气。这种陋习来源于传统遗留,也体现出如今农村经济社会严重缺乏乡贤型人才队伍,缺少德高望重的“带头人”和“引路人”的指引和管控。

3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典型示例

基于上述分析,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最为突出的短板是乡村人才短缺问题。因此,为探寻如何补齐人才短板,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基于对黑龙江省开展的实地调查,结合典型示例,从“育人、引人、聚人、留人”的角度系统分析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如何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3.1 新型农业职业经理人

新型农业职业经理人是在土地流转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农业企业化发展程度逐步提高的情况下催生出的一个新职业[5]。新型农业职业经理人有别于传统的农业经纪人。传统的农业经纪人往往是活动于农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间人,在农产品交易、农业市场信息收集、农业政策解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并不参与农业生产经营,获利方式主要赚取交易的差价。而新型农业职业经理人既是组织者又是领导者,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首先要具备生产技能,能够知晓农业生产,其次要具有敏锐的商业头脑,及时获取有效市场信息,及时了解并解读相关农业政策法规,协调组织内部均衡化发展,主要以受薪、股票期权等获得报酬[6]。五大连池市玫瑰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即为新型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典型代表,自从2016年接管合作社营运工作以来,通过不断创新玫瑰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盈利模式,实现自身实力壮大,同时还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生机。

3.2 “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

自2006年起,中央联合多部分组织开展“三支一扶”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力量。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多为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在服务基层过程中主要表现出3个方面优势:“主人翁”意识强烈,故土情节浓厚,拥有回报乡村的情怀;能够尽快适应农村环境和文化,可通过营造适合的创业就业环境,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可持续性强,在服务期满后有较大可能性继续留在基层,为基层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政府不断创新引进人才模式,将活力旺盛的新鲜血液引进农村,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带来全新面貌。甘南县自2006年以来共吸纳近百余名高校毕业生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自开展“三支一扶”定向帮扶项目以来,甘南县在乡村教育、农业、医疗和扶贫领域都有了较大改观,就学难、就医难、务农难、扶贫难等问题得以较好的解决。

3.3 乡村基层领导干部

按照现行的农村干部政策,基层干部可分为3种类型:本土村干部,即“体制内”村干部,主要是通过民主决议选举产生的村级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在实施精准扶贫初期,通过调配部分机关人员深入基层担任党组织负责人,协同本土村干部一同管理村集体各项事务;大学生村官,这是在2008年时由中央组织部同多部门联合推出的服务农村、扎根基层的惠农政策,通过鼓励优秀大学生返乡工作方式,拓宽乡村发展途径。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应促使上述3类基层领导干部形成联动效应,切实保障基层组织发挥治理有效性最大化,带动整体区域经济发展。“让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吃得好、穿的暖、住的舒心是我们党员干部工作职责所在”,这是在通河县富林镇长兴村调研时村党支部书记亲口所言。在村党支部书记的正确领导下,长兴村创设出了一套农民自有模式的生活经和致富经,村内建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广场等设施。2017年5月15日,2017名选手用时12min,完成4.2hm2的插秧,获得吉尼斯认证,创下人数最多一起插秧记录,为宣传通河大米品牌书写靓丽一笔。

3.4 “乡贤”型人才

“乡贤”原指乡村内德高望重、受人敬仰的人。新时代赋予“乡贤”特殊含义,凡是能为乡村宏伟事业建言献策的人均可称之为“乡贤”。乡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长期在外经商的成功者为反哺乡里、回报家乡,将产业项目落在故土,进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有效改善乡村治理,已退休的政府官员或德高万众的基层干部在乡村治理中可发挥自身领导才能和管理专长,调节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树立文明新风;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乡贤往往是具有较高威信,又有道德内涵和文化修养的人,为乡村青年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榜样,激发青年才俊的内生动力并投身于乡村建设。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通河县通河镇桦树村以“仁孝”为主题打造成国家级示范型“仁孝村”,在村内有着一批由退伍军人、退休村干部、普通群众等组成的老年志愿服务团队,平均年龄超过70岁,均是新时代“乡贤型”人才队伍的突出代表,承担监督一家一户人居环境整治的重任,为桦树村发展奉献了无穷的力量。

4 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索

4.1 打好“乡情牌”,留住留稳本土人才

乡村本土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这不仅体现在乡村本土人才基数大,还体现在这部分人才因乡愁所在更容易或更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因此,大力开发乡村本土人才、打好“乡情牌”、留住留稳乡村能人是加强农村人才建设、缓解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的重要途径。具体说来,坚持以本土农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本土人才是战略资源的理念,坚持把本土人才资源整合放在重要位置,突破制约本土人才发展的壁垒;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利用重大产业项目发展拴住人心,促进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相结合,聚焦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为有志青年创建良好创业环境;健全本土人才培养机制,探求多种模式综合驱动人才发展方向,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完善公益性培训体系建设,借助多方力量按梯次加强对新型职业经理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

4.2 完善柔性引才机制,不求所有但求多用

实践证明,以大量资金吸引各路人才的方式在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的道路上完全行不通,必须通过柔性的引才机制,坚持人才引进不一定面面俱到,但必须保证引有所用、引有多用。具体说来,破除地域、户籍等限制,保证人才在体制内外流转的畅通,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每一环节发展的需要;创新引才模式,定向开展人才引进,以培养新农人为主要目标,吸引青年大学生、社会贤达、退役士兵等返乡创业,在融资、用地、风险应对等方面给予充足的照顾,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项流动的不可循环现状,尽快实现“人才回流”;优化农村人才培养环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快落实人才编制、职称评选、待遇提升等各项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舒适优雅的生态环境。

4.3 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充实基层人才储备

村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最直接的纽带,在选拔基层干部队伍时既要注重选拔模式,又要注重选拔效果。具体说来,坚定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选举准则,用工作绩效、群众满意度衡量村干部任免标准,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换届选举办法,择优提拔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三有”干部,鼓励青年人士参与村干部竞选,使干部队伍年轻化、开放化;不断激发村干部想为、善为、乐为的热情,加强村干部党务能力培训、法治能力培训、致富能力培训,使之成为党务工作能力强、学法懂法并能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好干部;强化村干部薪资待遇保障措施,经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审议确定村级组织经费最低标准,并从村集体经济中提留部分经费用于奖励工作绩效高、群众满意度高、具有卓越贡献的村干部,同时要注重改善办公条件,从软设施和硬设备2方面创建工作环境。

4.4 重塑乡贤文化新风,发挥乡贤独特作用

抛开政府管制,以自治、带动、影响等方式促进乡村振兴是乡贤文化特有的方式。让乡贤型人才广泛参与乡村振兴,重塑乡贤文化新风,发挥乡贤独特作用。具体说来,以典型乡贤事迹为切入点,大力弘扬乡贤文化,积极宣传乡贤回报故土的优秀事迹,通过宣传栏、海报、广播等新闻媒介传播乡贤的优良品德和突出成就,吸引更多人士见贤思齐,主动投身于家乡建设治理中;将乡贤型组织纳入村两委体制建设中,形成“两委主导、乡贤协助、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实行乡贤同村支部和村委会一起管理建设乡村,可起到有益补充、积极建言献策的作用,让乡村治理更加科学、更加现代化;引资聚财,整合资源,积极发挥乡贤信息、人缘、业缘等优势,为故土引进产业项目,众筹乡贤人力、物力和财力,集零为整,以公司化经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使乡村成为创业就业的最佳基地。

5 结语

“十四五”时期,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双重高压下,推进乡村振兴难度大、挑战多,而作为乡村振兴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人才特别是“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专业化人才显得弥足珍贵。本文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交汇期,结合实地调查,以典型示例总结得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群体,涵盖新型农业职业经理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乡村基层领导干部、“乡贤”型人才等,并据此提出了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的可行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猜你喜欢

乡贤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人才云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南安乡贤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