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态度对游客环境行为影响研究综述

2022-11-18

旅游纵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者态度个体

辛 健 张 迪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 710128)

引言

近20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全球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我国政府在2022年发布《“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1],这也促使国内学者更加注重环境方面的研究。游客作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其环境行为有助于提升旅游地的环境质量,而众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个体环境态度的改变会使其环境保护行为也随之改变。因此,本文以“环境态度”“environmental attitude”为关键词,分别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上进行检索,并筛选出关于旅游或自然资源保护的文章,分别有313篇和447篇。2014—2020年发文数量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态度的研究较为重视。本文将国内外关于环境态度的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环境态度的研究提供参考。

图1 国内外环境态度相关研究文献数量

一、环境态度定义

“态度”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它用来描述个体的一种心理状态,反映个体对于事物的主观看法和某种行为的倾向。而环境态度从属于环境心理学范畴,目前国内外文献还没有对环境态度的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凯泽(Kaiser)在1999年对学者对环境态度的定义进行总结并分类,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指个体对特定环境行为所持有的态度,即特定环境态度;另一种是指个体对同一环境问题或行为所持有的普遍性态度,即一般环境态度[2]。

国外学者中,贝伦克尔(Berenguer)认为环境态度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相对持久并且比较有组织的一种倾向,是指环境行为主体对某种具体的、特定的环境行为存在的一般而稳定的倾向、立场或看法[3]。 安雅(Anja)认为环境态度是主体对某种环境行为所持有的特有立场和一般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和评估旅游者的环境行为[4]。舒尔茨(Schultz)认为环境态度是个体对环境问题、自身环境行为的心理倾向,包含个体对环境问题及相关活动所展现出来的观念、情感以及行为意图[5]。米尔方特(Milfont)将环境态度定义为个人对环境的一种信念、感觉和行为倾向,即是否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感觉和参与保护生态的倾向[6]。布鲁格(Brugger)将环境态度定义为一种与自然相关联的态度,这种态度暗示着一个人接受自然环境及其价值的程度,如果一个人拥有积极的环境态度,那么他将会接受自然环境及其价值,反之则会冷漠对待自然环境[7]。亚三(ASAN)认为环境态度反映了一种关心环境的情感,它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基于对污染,科技,对所有相互依赖的同等重要生命物,对人类对地球上有限资源的依赖,以及人类改造环境的行为与力量的信念与思考[8]。贾德(Dudd)认为环境态度是一个人对环境保护行为赞同与不赞同的一般感觉[9]。

国内学者中,李春平认为环境态度主要是在文化、技术及历史的作用下,人们通过生存活动在环境生物界限值、环境容量、开发价值等方面获得的经验积累以及选择性倾向[10]。武春友认为环境态度是针对生态环境而言,是对生态环境的普遍看法和态度[11]。虞佳丽认为环境态度是人们依据自身对环境的认识经验,对环境行为所持的积极或者消极的看法和倾向,这也体现了个人的环境信念及环境价值观[12]。陈凯认为环境态度涉及信念与情感,是个体针对某种环境行为的一种看法和倾向,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13]。赵群认为环境态度是一种持久的心理反应,是个体对环境的赞同与不赞同,喜欢与厌恶等评价性感觉,是一种可以从社会化中形成的行为倾向[14]。

通过上述学者对环境态度的理解,可以看出目前关于环境态度的定义并不一致,但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如都包含情感、信念和行为倾向等成分。因此,本文对环境态度的定义也采用普遍被大众所接受的Schultz对环境态度的定义:环境态度是个体对环境问题以及自身环境行为的心理倾向,包含个体对环境问题及相关活动所展现出来的观念、情感以及行为意图[6]。

二、环境态度测量量表研究与应用

(一)国外环境态度测量量表

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测评受访者的环境态度主要有三大类量表。一是马洛尼(Maloney)编制的生态态度知识量表,而后在1975年进行了修订。其量表包括4个分量表(实际承诺测量、口头承诺测量、知识测量、情感测量),每个分量表包含10个项目,研究重点是对环境对象的认知和评价[15]。 二是Schultz开发的环境态度量表,包括3因素结构(利他环境态度、利己环境态度、生态环境态度),包含12个项目,研究重点是对环境态度影响因素重要性的评定[16]。三是被国内外学者广为引用的是Dunlap & Liere在1978年设计的新环境范式量表(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NEP),而后在2000年进行了修订,更名为新生态范式量表(New Ecological Paradigm Scale),它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信念出发,被广泛用于测量个人的环境态度[17]。

(二)国内环境态度量表

国内学者主要是引用或参考NEP量表,如我国学者洪大用在Dunlap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修改,并评估了修改后的中文版NEP量表应用在中国本土上的效果[18]。以武春友为代表的部分学者使用NEP量表将环境态度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环境敏感度、环境关注和环境价值观[11]。李燕琴结合在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案例研究的实际数据,将游客划分为生态游客与一般游客[19]。罗艳菊等学者采用NEP量表测量海口市居民的环境态度,将其分为近生态中心主义和近人类中心主义[20]。余晓婷在研究台湾人民环境行为驱动因素时,将环境态度分为人类中心和生态中心两个维度[21]。程占红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游客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游客的环境对景区管理方式的接受程度,将游客分为4种类型:偶尔环保型、一般环保型、自然享受型和严格环保型[22]。丛丽按游客环境态度的表现程度,将参观半圈养生境野生动物的游客分为3类:近人类中心主义、近生态中心主义和立场中立[23]。

综上,新环境范式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环境关注,提倡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态度的测量主要是使用NEP量表,以上数据可以证明此量表适用于测量大多数不同的人群和对象的环境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环境态度对游客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

据国内外学者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环境行为很大程度上由环境态度决定。有关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关系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环境态度对游客的环境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二是游客环境态度与其环境行为之间还存在其他因素,如调节或中介因素。

第一类,环境态度直接作用于环境行为,如李燕琴在研究游客环境行为与态度特征差异的研究中,证实了具有积极环境态度的游客更能接受景区间接的环境管理措施,对其环境行为也有显著影响[24]。彭晓玲等人在关于自然遗产地游客的环境行为与环境态度的相关性的研究中得出,环境态度对于环境行为有较强的预测作用[25]。

第二类,个体环境态度通过其他中介因素的调节共同影响环境行为,如贾衍菊从驱动作用角度分析游客环境行为的前置条件,证明了游客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收入、教育以及政治地位等)可以显著影响游客的环境态度,并形成相应的行为意向,最终决定环境行为[26]。余晓婷对台湾游客环境行为的进行研究,证明环境态度会直接影响游客的行为意向,进而影响游客的环境行为[21]。

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理论探讨和实证表明,环境态度是游客环境行为过程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前因变量,大部分对于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都是通过环境态度的介导才能达到激活游客环境行为的结果。

四、结语

(一)环境态度定义有待完善

目前关于环境态度的定义并不一致,但可以发现有趋向共同点,如都包含情感、信念和行为倾向等成分,但这些大都属于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其他学科对环境态度的研究相对缺乏,没有从其他学科出发对环境态度进行准确的划分,所以在未来旅游研究中必须完善环境态度在旅游领域内的概念界定。

(二)环境态度测量量表有待调整

测量环境态度的诸多量表被使用,其中新环境范式量表被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国内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量表也主要参考其量表,但对于特定环境的特殊性,研究者在使用其量表时应该基于中国本土化情境的特殊性,来调整量表以适应特定环境进而更准确地进行科学研究。

(三)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关系研究须扩展

国内外对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关系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较大突破。但目前的研究侧重环境态度对游客的环境行为直接产生的影响,可以继续深化和改进,如加入其他中介或调节变量(情境因素或价值变量)来丰富研究。

猜你喜欢

学者态度个体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学者介绍
态度决定一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