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蟾蜍的药用价值与养殖技术

2022-11-18宣雄智黄小洋朱文婷

农业与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蟾酥蝇蛆底料

宣雄智 黄小洋 朱文婷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蟾蜍是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的两栖动物,俗称蛤蟆。蟾蜍形体与青蛙相似,全身分为头、躯干、四肢3部分,头顶较平滑,颈不明显,无尾,躯干粗短,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瘤状突起(皮脂腺),故皮肤极粗糙[1]。蟾蜍头宽大,舌分叉,舌面分泌大量粘液,鼻孔1对;眼大而突,对静止的物体反应迟钝,对活动物体较敏感;眼后方有圆形鼓膜,头顶部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1个[2]。我国主要有大蟾蜍华西亚种(Bufo bufo andrewsi Schmidt)、大蟾蜍中华亚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以及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us Schneider)3种[3]。

1 药用价值及毒性作用

蟾蜍外形丑陋,但干蟾、蟾酥、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可入药,可谓全身皆宝。蟾酥是由蟾蜍耳后腺和背部皮肤腺体分泌的白色乳浆经加工干燥制成[4]。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干燥分泌物为蟾酥法定正品,此外,日本蟾蜍(Bufo japonicus)、史氏蟾蜍(Bufo stejnegeri)、花背蟾蜍(Bufo raddei)、绿蟾蜍(Pseudepidalea viridis)等其它蟾蜍科动物来源的蟾酥、蟾皮也可在市场中流通。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等功效,对心力衰歇、咽喉肿痛、口腔炎、龋齿疼痛等病症具有一定的疗效[4]。

蟾衣(蟾蜕)即蟾蜍在生长过程中自然脱下的角质衣膜。临床研究初步表明,蟾蜕能有效增加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转化率,提高其NK细胞活性,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和增强免疫效应的作用[5]。

蟾蜍体内活性物质按结构主要分为蟾蜍毒素类、蟾毒配基类、蟾毒色胺类及其它化合物。蟾蜍毒素和蟾毒配基可使迷走神经兴奋,直接影响心肌,引起心律失常,还能刺激胃肠道,急性中毒症状常表现为呼吸急促、肌肉痉挛、心律不齐,最终导致麻痹而引起中毒死亡。蟾蜍皮肤颗粒腺、粘液腺和体组织产生的毒性类固醇内酯分子也可使人中毒。除皮肤外,蟾蜍肌肉、肝脏和卵等不同组织均含毒素,误食或皮肤接触均可导致中毒。经煮沸处理,蟾蜍分泌物毒性会降低,但不能完全去除,食用仍可能中毒;若毒液直接接触伤口进入体内,也可引起中毒[4]。

2 繁殖技术

2.1 种蟾的选择

种蟾要求2~5龄,个体大,体质健壮,体色鲜艳有光泽,第二性征明显(雄性个体要有明显的婚垫,雌性个体要求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卵巢轮廓清晰可见),亲缘关系较远。尽量选择成熟度一致的种蟾,便于集中产卵时间。种蟾雌雄比例约为1~2∶1[6]。

2.2 雌雄鉴别

2.2.1 繁殖季节判断雌雄的方法

2.2.1.1 听蟾蜍鸣叫的声音

雄蟾蜍有1~2个内声囊,位于咽喉腹面或下颌腹面,被皮肤掩盖,该处肌肉皱褶向外突出形成的双壁结构,能发生共鸣作用而扩大喉部发出声音[7]。雌性蟾蜍没有声囊,一般不鸣叫或者叫声很低[8]。

2.2.1.2 观察蟾蜍的前肢趾上是否有婚垫

雄性蟾蜍前肢内侧第1、第2趾的基部局部隆起形成黑色隆起,即婚垫,有些蟾蜍,如铃蟾、西藏蟾蜍等,第3趾也会出现婚垫,婚垫上有黏液腺或角质刺,可加固抱对作用。

2.2.1.3 观察蟾蜍背部颜色

交配时节,雄性蟾蜍的背部颜色更深一些。

2.2.2 非繁殖季节的鉴别方法

2.2.2.1 观察蟾蜍的个体大小

以中华大蟾蜍为例,一般2龄达性成熟,雌性个体较大,腹部膨大,体长10cm以上;雄性个体较雌性小,体长不足10cm。但该方法并不精准,可结合观察蟾蜍前臂共同判断。

2.2.2.2 观察蟾蜍前臂

雄性蟾蜍前肢肘关节向外侧扩展,前肢是直立起来,这是由于雄性蟾蜍在抱对时,长时间抱雌性蟾蜍后,前肢弯曲变形而成。

2.3 养殖场址的选择与布局

蟾蜍养殖场选择时要注意场地应临近水源,排灌方便,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的要求;环境安静、通风、向阳;水体浮游动植物和昆虫资源丰富;电力供应充沛;交通运输便利。

蟾蜍养殖场的规模应根据生产需要、资金情况等来确定,周围应设围墙、场内建配种与产卵池、孵化池、蝌蚪池、幼蟾池、成蟾池,贮水池、活饵料培育场等。养殖池周围种植饲用牧草或蔬菜,供蟾蜍避光栖息。池中投放少量水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用于调控水质,繁殖水蚤,养殖场中安灯诱杀昆虫为蟾蜍提供食物。

2.4 繁殖及配种

蟾蜍为卵生,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每年立春前后,水温10℃左右时开始雌雄抱对,水温15~18℃便可产卵,雌体每次产卵约5000枚,卵一般成双行排列在管状胶质卵带内,卵带均匀地伸展在泥沙上或缠绕于水草上,可用尼龙纱做成的水瓢捞取卵团,不要用手抓。人工孵化时,水温应控制在10~30℃,以18~25℃为宜。如遇寒流或暴雨天气,可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受精卵经3~4d即可孵化出蝌蚪。成蟾产卵后应及时转移至成蟾池,以免幼蟾上岸时被成蟾误食。

3 养殖技术

3.1 蝌蚪的培育

放养蝌蚪前要对孵化池进行消毒,一般水面用生石灰20~30kg·667m-2或漂白粉2~3kg·667m-2,化水后全池泼洒,清塘消毒后,池塘低洼处蓄水0.3~0.5m,施发酵后的有机肥,培养浮游生物。待7d左右,清塘药物药性消失后,再放入蝌蚪,蝌蚪在孵出后2~3d内开始吃食,先以卵膜为食,而后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植物碎屑。蝌蚪开始平游和摄食后即可转入蝌蚪池或幼蟾池低洼处蓄水培养。养殖池周围需布设防逃网(50目夏花网布),防止蟾蜍外逃和敌害入侵。可饲喂蝌蚪熟蛋黄、粉末状鱼类饲料、牛蛙粉料或水蚤等,每天投喂2次;饲喂10d后,蝌蚪摄食能力增强,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和动物下脚料。蝌蚪培养期,水温较低,敌害生物和病害均较少,日常管理的重点是保持水质稳定,适时排灌,注意昼夜温差,温度低时可加盖塑料薄膜保温,尽量将水温维持在蝌蚪生长发育的适宜水温范围(16~28℃);同时还要注意检查防逃设施,清除浮萍等多余的水生植物。经过60~90d的培养,蝌蚪将变态为蟾蜍,在蝌蚪变态登陆前20d,应在围网陆地上种植高杆植物,为小蟾蜍提供栖息场所,同时要在陆地上堆放有机肥,滋生小昆虫或培养蚯蚓和蝇蛆,为幼蟾提供活饵[8]。

3.2 幼蟾的饲养管理

幼蟾为水陆两栖动物,大约需16个月才能发育为成年蟾蜍。为了获取用来采集药材的体质健壮、生长良好的成年蟾蜍,必须加强幼蟾的饲养管理。幼蟾期体重变化最快,要注意对规格不同的幼蟾进行分级分池,适时调整放养密度。要将池塘水温控制在23~30℃,养殖场周边要多种绿植、花草,供幼蟾遮荫栖息。幼蟾新陈代谢快,要及时饲喂蝇蛆、蚯蚓、黄粉虫、球藻等饵料。阳光强烈时,需喷洒水以防幼蟾皮肤干燥,同时还应及时巡查并清除敌害。

3.3 食物来源

3.3.1 灯光诱虫

在有农作物的地区,可在养殖场内点灯引诱各类昆虫以供蟾蜍觅食,该方法成本最低,但引诱昆虫的效果随着季节、农作物品种、灯具及引诱方法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要科学布置,合理使用[9]。

3.3.2 培养蝇蛆

3.3.2.1 接卵料配制

接卵料指装在接卵器内,用于诱蝇产卵的基质,常用米糠、麦麸或鸡、猪粪配制而成[10]。如鱼粉100g、花生麸150g、麦麸1000g、水1500g,混匀即可[11]。

3.3.2.2 底料的配制

底料指为蝇蛆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的饲料,麦麸、鸡粪、猪粪及下脚料等可单独作为底料,也可按一定的比例配比,加水,使其水分含量达60%~70%(手捏成团,手松即散为宜),24~28℃下置于发酵房内发酵24~72h,使底料软化、灭菌,达到饲料卫生标准的规定。

一般1m2的蝇蛆培养盘需用底料1~1.5kg,底料厚度为3~5cm。按1m2底料面积接种蝇卵20~25g,将虫卵、接卵料与底料混匀。蝇蛆虫卵在温度为24~30℃,湿度为50%~60%,在底料水分含量60%~70%的条件下,8~24h孵化成1龄期幼虫,24~48h发育成2龄期幼虫,48~96h发育成3龄期幼虫。当3龄期蝇蛆发育到体色微黄时,标志着蝇蛆已经成熟,应及时收集利用。

3.3.2.3 适时收获

主要利用蝇蛆的负趋光性、向下性和趋干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蝇蛆分离,常用的方法有强光刺激法、缺氧法、水分离法等[12]。如,利用蝇蛆的负趋光性,将料盆置于强光下,蝇蛆怕光便往下钻,然后将表层粪料取走,如此反复,直至剩下少量粪料和大量蝇蛆,再用16目孔径的筛子振荡分离。分离出的蝇蛆洗净后,可直接饲喂蟾蜍,也可80℃烘干后加工成粉,贮存备用。

3.3.3 配合饲料

可以选用青蛙、牛蛙的配合饲料,也可以选用黄鳝、龟鳖、鱼虾的配合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40%。

4 越冬技术

4.1 提供越冬保护

11月前后,水温10℃左右,蟾蜍就将进入冬眠期,在旱地活动的蟾蜍就会下水过冬。应在养殖池的角落处堆放干草,同时在养殖场四周或中间地带开挖水沟,水沟面积占场地总面积的10%~20%,沟内蓄水30~100cm,气温越低,蓄水越深。若水面结冰,要尽快破冰,便于氧气溶入水体。若在室内或塑膜大棚越冬,要保持室内温度在1~10℃,晴天注意通风换气,室温过高会导致蟾蜍冬眠不足,影响蟾蜍生长[13]。

4.2 强化秋季营养

蟾蜍有冬眠习性,若秋季摄入营养不足,则开春后蟾蜍会因体力不支而死亡,因此在秋季饲养管理中要通过培养蝇蛆或诱捕昆虫等方式为蟾蜍提供足量的活饵,使其在越冬前身体健壮。

4.3 做好消毒防病工作

越冬蟾蜍入水前,可用0.01%漂白粉溶液喷洒消毒池水1次,减少池内病菌,还要注意检查池塘是否漏水并清除敌害[13]。

5 病害预防技术

5.1 引入健康种蟾

应到正规种源场购买种蟾。要事先了解养殖场蟾蜍的健康状况,不在发生疫病的养殖场引种。

5.2 切断传播途径

在种蟾购入、捕捞放养、转池时,都要对蟾蜍体表、捕捞工具和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对于进入养殖场地的外来人员、车辆和用具等也要严格消毒,以免带入病原菌危害蟾蜍健康。

在进行蟾蜍体表消毒时,可将蟾蜍放入网箱用食盐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高盐度可抑制寄生虫和细菌感染,高锰酸钾可抑制细菌、霉菌生长。

5.3 消毒栖息环境

在幼蟾进入养殖场地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养殖场地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在养殖过程中,也要定期喷淋消毒剂溶液消毒养殖场地。

5.4 科学合理饲喂

要定时、定点、定量给蟾蜍投喂优质足量的饲料,提高蟾蜍免疫力,防止病害发生。若蟾蜍摄食带病原体的活饵,可能会诱发疾病,因此要尽量选新鲜的饵料,或煮熟或在投喂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然后用清水洗净后再投喂。

6 蟾酥、蟾衣的采集

6.1 蟾酥的采集

非繁殖季节外均可采收蟾酥和蟾衣等产品[14]。蟾酥是由蟾蜍的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产生,受外界刺激时可喷溅而出,因此提取蟾酥时应戴好口罩、手套、眼镜等以防蟾酥溅入眼睛。采集工具包括夹钳、瓷盘等。采浆前,先将蟾蜍洗净擦干。挤浆时,左手大拇指放在蟾蜍颈部,食指和中指握住其前肢,无名指和小指握住其后肢,待其耳后腺充满浆液,右手用夹钳夹耳后腺1~2次,即可取出蟾酥,采浆后用75%的酒精消毒耳后腺和皮肤腺以防病菌感染蟾蜍[15]。

6.2 蟾衣的采收

自然条件下,蟾蜍多在后半夜蜕皮,且会摄食蜕下来的皮,因此难以获取完整的蟾衣。蜕皮蟾蜍数量较少时,可在蟾蜍蜕完3条腿后,立即将蟾蜍抓起,轻轻将剩余部分拉下,扒开其口,将已入口但未下咽的部分轻轻取出来;若蜕皮蟾蜍数量较多,则可将蟾蜍放入盛有2/3水的桶中,每只蟾蜍1个水桶,依靠水分的张力,尽可能地保持蟾衣的完整性,在蜕皮结束后应尽快收集蟾衣,经干燥后存放[16]。

猜你喜欢

蟾酥蝇蛆底料
蟾酥贮藏期间化学成分的变化
羊鼻蝇蛆病的防治方法
欧洲油画传统底料制作
蝇蛆也是蜜蜂的敌害
肉牛皮蝇蛆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夏季羊摇头、打喷嚏、呼吸困难 羊鼻蝇蛆不可不防
蟾酥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概述
自制健康火锅底料
开窍醒神的蟾酥
蟾酥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