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胃论治角度探讨艾灸对腰椎退行性变治疗和预防的作用*

2022-11-15王震昊余菁菁马云华孙善斌

河南中医 2022年9期
关键词:退行性椎体椎间盘

王震昊,余菁菁,马云华,孙善斌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 2.安徽省针灸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腰椎退行性变是由于增龄、超荷负重、长期劳损等诸多因素引起腰椎各组织发生退化、老化的一种生理病理过程,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纤维环、椎间盘髓核、软骨终板、腰椎椎体、黄韧带及周围韧带的退行性变、骨质增生、退行性椎管狭窄等,目前为中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椎支持功能下降、间歇性跛行等,严重者可导致排尿困难、性功能障碍等,脊柱各组织结构退变也可导致整体腰椎不稳[2-3]。中医学中并无腰椎退行性变这一病名,《黄帝内经》中已论述此证,并对其性质部位进行描述,临床表现为“转摇不能”“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部位则可“痛引脊内廉”、引项背,引膺及腰以下部位(如“腰脽痛”等);性质则有“腰中如张弓弩弦”(胀痛)等。临床上多将其归属于“痹证”“腰痛”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肾主骨”“肝主筋”,针灸临床中同样多从肾论治腰椎病[4],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该病已呈年轻化趋势[5],笔者基于中医理论“脾胃为后天之本”探讨艾灸作用于脾胃在预防和治疗腰椎退行性变中的作用。

1 脾胃与腰椎退行性变的关系

1.1 脾胃为后天之本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6]。脾胃学说在古代医籍中占有重要篇幅,脾胃共居中焦,受纳食物、消化和运输水谷,化出五味营养,以养全身。脾胃与人之五脏的关系如《景岳全书·杂证漠·脾胃》云:“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脾胃五行属土,具有承上启下、斡旋转枢之能,又主司消化,人体精微物质代谢,保障人体肌肉骨节发育,脏腑功能正常运行。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则将脾胃作用归纳为“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营养气血者也”,《灵枢·本藏》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言:“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承接先贤医籍及其脾胃思想,又将其融合时代提出“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核心思想。至明代李中梓正式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学术思想。

1.2 脾土与脊柱生理的关系人体脊柱与脾土有密切关系。《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人体脊柱位于中央,与土相应。因此,脊柱的生理形态应与脾土治中央有关,其疾病反应于脾胃经络。《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脾胃虚弱导致宗筋失养,对脊柱失去约束,使脊柱生理弯曲过早消失、不稳,椎间盘移位发病。临床研究证实,通过锻炼腰腹核心肌群,可以预防、改善腰痛症状[7-8],脾主一身之肌肉,脾胃健运,则人体肌肉丰沛,更易于锻炼。椎间盘也与脾土有相应关系,有学者认为,髓核归属于中医学“液”的范畴。椎间盘退变是由于椎间盘缺乏营养,即缺乏血液供应[9]。脾土主津液,脾胃虚弱,则椎间盘得不到气血精液的营养,从而导致髓核脱水、椎间隙狭窄、纤维环退变、髓核组织的脱水使退变的纤维环后部进一步破裂。因此,脾土功能的强弱会影响脊柱以及椎间盘的稳定、抵抗邪毒和退化的能力,如《灵枢·论痛》说:“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1.3 脾-肾-骨的关系中医学认为,脊为骨属,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修复有赖于肾精滋养与肾气的推动[10]。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肾与骨均发源自中胚层,有学者通过对脊椎动物胚胎中的内质网的研究发现,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肾脏源于间叶中胚层体节外侧的生肾索,而骨骼的中轴骨以及四肢骨也分别由轴旁中胚层、侧板中胚层细胞分化发育而来[11]。有研究表明,肾脏产生很多物质,如 1,25-(OH)2D3、BMP7、EPO 和 Klotho 等,在骨的形成、构建、功能维持以及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脾与肾之间又有后天之本与先天之精互资的关系,《素问·五藏生成》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脾胃所化生的后天之精,不断充实肾之精气才能为骨的生长发育、修复提供所需的物质,肾与骨的病理关系正如《难经·二十四难》所说:“肾气隐伏流行……故骨髓不温即肉不著骨,骨髓无肾气以温养,故肉肌不著于骨,骨肉不相亲……故齿渐长而枯。”当腰椎椎体老化、受损后,骨膜上下形成血肿,随着血肿的机化和钙化沉积,最后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出于椎体的骨赘。肾藏先天之精,充养骨髓,骨骼得以濡养,则腰椎椎体强健、稳定。脾胃之气的充足不仅能在根源上互资肾气,更能直接滋养骨骼和肌肉。现代研究表明,补肾健脾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疗效满意,对于脾肾功能的调节能够有效促进成骨细胞的代谢,以及骨的修复功能[13-15]。脾胃对维持骨骼与关节的生理形态、功能的正常以及促进劳损后的再修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生活中,腰椎退行性变越发年轻化的情况下,通过调节脾胃能够预防椎体退化。

1.4 脾胃与筋的关系筋作为五体之一,司职人体深浅、内外、上下的运动。有学者认为,筋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韧带、肌腱等,筋附着在骨骼上,主要功能是连接关节,络缀形体[16-17]。腰椎退行性变中黄韧带及周围韧带的退行性变是导致继发性椎管狭窄、椎体不稳、限制腰椎运动以及导致椎体、小关节错位的原因之一。中医学认为,肝主筋,筋的长成与功能的发挥源于肝肾之气聚,气聚则力生,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云:“肝主筋而受液于肾”,说明筋的发育生成与肝肾有密切相关,《素问·五脏生成》言:“肝之合筋也。”又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肝生筋”,王冰注言:“肝之精气,生养筋也”,即人体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关节软骨等的先天发育皆与肝肾有关。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腰椎退行性变更多的体现在年龄的增长,过度的活动和超负荷的承载等后天损伤[18]。因而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可在防治韧带的退化中起到重要作用。筋者,肉之力。脾胃运化精微则肉生,筋的强健依靠后天五谷之气的滋养,筋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需要后天之精的充盈。从经络来看,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经筋连络筋骨,整体上对筋脉是一种由内部到外部的影响。

2 艾灸调节脾胃干预腰椎退行性变

2.1 艾灸的作用艾灸是一种应用广泛、操作方便、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的中医治法,借助灸火的温补热力及艾叶自身药理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经散寒、疏经通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等作用,在中医治疗方法中占据重要地位,历来受到医家所重视,《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强调“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镇痛、抗炎、增强机体免疫、改善机体血液循环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光热刺激对全身各系统均可起到调节作用,其中对血液、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控最为基础,并且对于脏器的修复和功能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19-21]。艾灸对于抗炎镇痛具有显著效果。李蕾等[22]整理文献发现,艾灸能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褪黑激素的分泌、兴奋胆碱能抗炎通路发挥抗炎镇痛效果。在外周机制方面,艾灸疗法可以调节炎症因子,通过调节热休克蛋白的表达、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在 JAK-STAT 信号通路中的负反馈、抑制核转录因子κB通路减轻炎症反应,因此,在抗感染镇痛、促进脏器组织的修复方面,艾灸具有现代研究的理论支撑。杨颖[23]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慢性腰腿痛患者伴有脾胃病,发病先后无差异,但具有相关性。

2.2 艾灸脾胃经干预腰椎退行性变脾胃虚则筋骨弱,筋骨弱则容易发生退变,艾灸脾胃相关重要穴位可资养脾胃,补虚培元。《针灸资生经》言:“既资胃气以生,又资脾以消食,其可使脾胃一日不壮哉。必欲脾胃之壮。当灸脾胃俞等穴可也。”古代医家调理脾胃多推崇艾灸疗法。艾灸的温补效应可促进胃肠血液循环,改善胃肠消化吸收效果,调理脾胃疾病和促进脾胃功能具有较好疗效。实验证明,艾灸足三里、梁门等穴位对不同证候造成的胃黏膜损伤均能发挥其修复作用[24]。韩永丽等[25]通过实验表明,艾灸足三里能提高间隙连接蛋和胃窦干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能有效调节胃肠道活动,且针灸足三里等可以通过调理脏腑气机升降、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数量和比例,还可以通过调控脑肠肽炎症反应等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使肠道菌群恢复稳态[11]。以上现代研究证明,艾灸能有效促进脾胃功能,修复脾胃损伤,改善人体肠道环境。艾灸足三里还可以健脾和胃,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有助于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直接影响筋骨的生成发育与修复,使脊椎的椎体坚固、韧带坚韧,椎间盘血供充足,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26-27]。当疾病发生后,艾灸脾胃经可以到达修复、抗感染、镇痛的作用,并且在加强脾胃之气的基础上加速疾病的治愈,最终达到干预腰椎退行性变目的。

2.3 艾灸与腰痛临床中运用艾灸治疗腰痛已是常规治疗方法,常用温针灸、铺灸、热敏灸、悬灸等。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能对脊柱损伤起到能量支持和镇痛效果[28]。因此,通过艾灸以及脾胃与腰椎退行性变的关系,笔者发现其具有双向关联性。那么通过艾灸脾胃经重要穴位治疗和预防该病具有较大的探讨和发展空间。

3 总结

通过分析本病发病机理发现,脾土与腰椎退行性变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相关性,脾土功能的正常与否都影响着本病的进程。据此,笔者认为,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本病的发生日趋年轻化,其深层的原因是,科技的发展、经济压力的增加,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改变,更多的久站久坐职业的出现,更少的脾胃养护。因此,从脾胃论治可在日常生活中减缓腰椎退行性变的早发,而艾灸疗法更是从脾胃论治的重要治疗方法,艾灸可促进脾胃功能,从而使元气充沛,化生营气、卫气、血液等精微物质充养四肢百骸,使筋骨强劲,减少本病发生的概率,艾灸脾胃经络疗法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患者可在医师指导后自行实施,以便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本文从艾灸干预脾胃来防治腰椎退行性变的角度,去重新发掘、讨论本病新的治疗思路,希望能为针灸临床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猜你喜欢

退行性椎体椎间盘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研究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腰椎滑脱分型研究进展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价值研究
半躺姿势最伤腰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
10例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