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产业学院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

2022-11-13类欣雅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工科学院专业

类欣雅

闽南理工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0 引言

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校教育的建设进程中,高校对于自己的分工、定位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工科学校,需要朝建设层次水平高、应用性强的方向发展。在建设阶段,产业学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目前福建省一些高校逐步探索产业学院的建设,并且获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促进产业学院的快速发展,必须要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

1 现代产业学院的特点

目前学术界对如何定义产业学院这个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产业学院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1.1 实现双向培养机制

产业学院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重视,因此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合作,学生不只是在学校里学习专业知识理论,还要在用人单位进行理论实践。这种双向培养的模式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能够尽早接触工作内容,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1.2 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学校具有大量的优秀人才资源,用人单位具有丰富的实践资源,双方在资源方面具有高度互补性,双方结合能够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环境。通过合作,双方可以达到互赢的目的。学校可以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又可以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1.3 运行机制独立且健全

产业学院建设必须由学校和企业之间相互协商,签订协议。校企双方必须对产业学院运作的资金、培养学生的方式等问题在合同里进行明确的标注,并且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执行。

1.4 明确服务对象

产业学院已经明确了学生的培养方向,即培养高水平、应用性强的人才。这种明确的定位无论是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还是对学生的培养模式都具有极大的帮助。

2 新工科背景下产业学院的评价指标体系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很多人认为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评价体系方面。高校未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问题就在于评价体系。现在的论文评价体系有一个主要特征,那就是“硬量化”,如对服务产业来说存在许多硬性指标,有横向经费、专利转化经费等,这样的评价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缺陷。

如何建立新型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产业学院急需解决的问题。新型评价体系必须将专业作为有利依托,将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目标,对教学设施配置、培养方式、就业状况、对企业起到的实际贡献等多层次、多维度的指标进行设计。这就要求产业学院围绕新工科的建设要求,完善评价体系。

第一,需要确定调研内容,制定调研方案。组织专家对工科建设的新形势进行分析、总结,设计出相关的调查问卷,确定访谈形式与调研内容,得出调研方案;需要不断总结国内外高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以及专业化培养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不断增强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参与度,形成多主体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局面。

第二,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得出学科评价的关键信息以及次要信息,如专业的内涵、师资力量的建设、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课程的设置以及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设置等。基于此,可以组织研究人员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确定对人才培养影响最大的因素,并通过这个因素评价高校对人才培养实现的效果。

第三,依据定量、定性等分析,判断各个因素对于产业学院建设过程的影响,并且结合有关经验,发现目前出现的问题,对各个院校在培养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3 新工科背景下福建省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

3.1 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挥棒,指挥着行动。福建省的各大产业学院应该树立远大工程观念,始终遵循“学生为主,目标导向、不断发展”的办学理念,顺应工科学科的发展方向,解决工科专业就业面窄的问题,促进工科与其他学科的跨域交流;增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技能,加快教育改革。

3.2 优化专业结构

对于工程教育方面的改革来说,人才的培养与学科专业的设置是重中之重。目前福建省的一些产业学院对于工科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必须借助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市场相关技术的需要进行全面的调研,确保与产业发展同步,重新整合专业设置,不断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并对学科的建设进行逐步探索。

第一,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行业发展状况,对工科体系进行调整,确保工科专业体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符合高校的办学目标与发展特色。第二,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升级。在传统的工科专业中仔细甄别,选择建设设施完善、建设基础雄厚、校企共同培养、产教协同发展的优秀专业,对其进行改造完善,建立新型的工科产业。第三,加强工科与其他专业的联系,发展新颖的交叉型专业。

3.3 建立多元主体办学机制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福建省部分产业学院由于受到地方经济水平的制约,存在建设经费不足,缺乏必要的实践教育资源、设施等问题。为了培养多元化人才,推动学校的发展,对校内资源的整合优化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尽快提升积聚社会优秀资源的技能,完善多元化、开放型的教育新体制,为人才培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一,完善产学配合机制。高校必须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积极促进校企间的配合,加大对企业培育的重视,逐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设置、实践平台的搭建等方面的合作。此外,双方还可以积极推进师资力量建设,共同研究规划培养模式,集中完善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确保企业能够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

第二,完善教师与人才之间的互动交流机制。建立多层次、高水平、具有丰富的企业及行业经验的教师团队;完善发展教师评价体系,基于创新性、实践性、需求性等评价标准,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逐步将优秀的教师纳入高校教学的队伍中来。

第三,探究多元化主体共同协作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将产业的发展需要作为目标,逐步推进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一起建设示范学院,建立共同培养的实践中心。

3.4 改革课程体系

建设新工科,需要破除“学科陷阱”“方法依赖”,推进多个学科的交互及深层次的结合,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自主选择的空间,将社会以及产业的需要作为目标,对多层次、大领域的专业进行融入调整,进行跨越学科的教育探究。调查显示,福建省产业学院的一些学生存在核心能力方面的不足,主要包括沟通交流、团结合作、系统思维、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等方面。基于此,应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产业发展方向,推动课程内容的改革发展,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为学生日后踏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课程体系的建立,具体有如下举措:一是要依照学科的新动态完善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二是依照科学技术发展进程调整专业课程,建立符合发展形势的新课程。三是关注专业课与通识课之间的联系,适当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四是加强综合性课程、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设立多角度处理问题的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之间的交融。

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具体来说:一是必须依照行业标准,符合国际要求,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二是及时关注行业新动态,加入学科前沿知识,丰富和更新课程内容。三是增强对国内外科技发展新方向以及战略结构调整的重视,如农业智能化、重写基因组、德国“工业4.0”等的新动态,及时将这些知识补充到课程内容中。四是增加职业道德和技术伦理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安全、健康是最重要的,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研发和应用。

3.5 改革教学方式

高等教育受到了信息化、通信技术极大的影响,教学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主导课程的内容、进程,现在提倡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这一发展模式来看,教育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结合福建省产业学院发展的实际,总结出以下经验:一是要逐步探索学生主导课程的深层次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推理逻辑、处理难题等核心能力,在新型综合性学习模式下,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性。二是将多媒体技术、在线学习、电子邮件等技术纳入课程教学中,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益于师生之间的问题探讨、研究,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深化师生之间的体验学习。三是利用科学研究成果,引入虚拟现实、游戏化形式的学习方式以及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师生学习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向学力”。四是丰富优秀的开放课程学习资源,师生共同分享PPT、教学文件、视音频等学习资源,同时丰富授课方式,如引入网易云课堂、TED 等,将教学服务与课程运用结合起来,设计以学生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五是创设虚拟化的学习情境。利用在线教育平台,结合移动化的学习设备,将虚拟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学生能够随时进行学习活动,不受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多因素的限制。

3.6 构建多维度的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对于新时期福建省产业学院的发展,要加快对人才培养标准的建立,促进高校符合国际、行业标准,及时修改人才培养白皮书,建立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校企联合培养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既能体现中国特质,又能被国际认同的工程教育认证体制,把认证体制建设工作纳入工科建设的进程。完善认证结果的公布以及使用规则,定时向社会公布认证结果,对通过认证的相关专业在招生简章以及学士学位证书上予以注明,同时将认证的结果放入学科的评价体系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

4 结语

随着国家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建设产业学院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产业学院的建设对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企事业单位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福建省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多个部门,只有社会各方面携手并进,才能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发展政策,使其发挥最大功效,为社会做贡献。

猜你喜欢

工科学院专业
初等教育学院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院掠影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