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燕兰小谱》中的伶人社会关系初探

2022-11-13焦翔宇

戏剧之家 2022年16期
关键词:戏班梨园史料

焦翔宇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清代安乐山樵的《燕兰小谱》以花谱的写作范式对北京剧坛花雅二部部分当红男旦的出身、色艺、社交以及文人为其题赠的诗词进行收集评价,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追捧。《燕兰小谱》中,伶人通过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交往活动,实现了生存境遇的改善、才德的提升与演绎道路的拓展。文人、商贾的提携,同行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民众的追捧等,均是伶人获得社会认可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士优关系

清代伶人是文人雅集中表演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文人推崇风雅,热衷品优,追求“寄情于名花,好色而不淫”的士优交往境界,频繁与优伶互动,并帮助提升其文学艺术素养,促成了二者之间富有审美意蕴与理想色彩的交往生态。

在士优交往中,品格高尚、技艺超群的伶人往往备受青睐。《燕兰小谱》评论“花部四美”之一的王桂官(湘云)多才多艺,认为其“虽隶乐部,颇嗜风雅,歌板之余,寄情笔墨”所绘墨兰“浓淡疏密,颇有法度,间布拳石,亦清雅不俗”,故而能“流播歌场”,吸引了大量慕名登门的求画者。安乐山樵曾与王湘云同住果子巷西,屡屡在王的绘扇上题诗,还将其安排在全书之首章,可见对其的赞赏态度。雅部的(刘)桂林官,“昆旦中之韵胜者,玉貌蹁跹,温文闲雅”,“喜书史,能举业,亦善画兰,骎骎乎有文士之风”,还“曾冒北籍考试”,也是多才多艺的典型。此类伶人与士大夫同游互访,互赠诗画、互诉衷肠,与其赏识者发展出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此种情况在清人笔记中俯拾皆是。伶人凭借符合士大夫审美标准的色艺,通过与其社交拓展人脉,获得了更高的社会知名度。乾隆朝以后,士优雅集活动不仅在游船画舫或士大夫宅邸中,也在伶人居所进行,这与该时代下戏曲的兴盛、伶人私财的积累与演剧商业化等现象密切相关。

从文人的角度看,他们与名伶的密切往来乃是自身人际关系通达的象征,是不慕名利、秉持高尚道德情怀的理想人格的彰显。此外,与诸多名伶交好并在他们之中保持威望与号召力,不仅能够满足士人的声色需求与虚荣心态,也能以此为契机吸引和结交同僚,互通信息,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表演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从伶人的角度看,他们往往通过自身精湛的技艺与超凡的气质获得文人赏识,受其扶植与推介,从而暂时脱离了卑下的身份,参与上流社会的文艺创作,在文学与艺术修养上有所突破。同时,通过与有声望的文士交往,并借助花谱媒介的宣传功能,伶人将自身塑造成为戏曲舞台与生活中的多层次创作客体与审美对象,向大众宣传自身的独特气质与才艺,有利于提高社会声誉、积聚财富。《燕兰小谱》与其后涌现出的众多花谱,共同推进了清中后期戏曲的大众化与伶人的偶像化趋势。清末民初北京剧坛充斥着的各类报刊剧评与名伶选拔活动,更使名伶评比选拔成为面向大众的流行现象。名伶事业的崛起与衰微,与其背后支持群体的观念形态与运作机制密切关联,这种现象在《燕兰小谱》中已见端倪。

二、伶与官商

《燕兰小谱》中的“巨公”称谓侧重官职、权力或社会贡献,指社会声望极高,地位显赫的官僚、绅衿等,其官僚思想或强于文人气质;商人群体“贾”将大量资产投入戏班创建,或为戏曲活动提供表演设备与场所方面的赞助,如乾隆南巡时专设的豪华舞台“档子”。《扬州画舫录》中商人江鹤亭集结本地乱弹,组成春台班。但由于不能自立门户,又将当时名旦如苏州杨八官、安庆郝天秀之类征聘入班。

伶人与巨公、富商的关系与士优一样,以重情重德为理想。一些商贾为伶人赎身、娶亲、置办家产,伶人为报恩情,对其不离不弃,更在危难之时出手搭救。例如,宜庆部的彭万官曾与浣花公同去楚地;苏伶李桂官“尝与某巨公乡谊”,虽颇无资蓄,但仍在其困顿时接济其生活,还甘愿为巨公放弃自己的事业同赴外省;苏伶唐玉林和芳兰如为了拯救与他们交情深厚、因欠债务而被下狱的商贾,出资求访该贾的朋友为其平息诉讼。安乐山樵对此类贞伶、义伶的行为表示赞许。然而,商优之间的义举与其追求声色之欲并不绝对冲突:“近时豪客观剧,必坐于下场门,以便与所欢眼色相勾也。……少焉歌管未终,已同车入酒楼矣。”“天香子寓中有豪客数人,留连半日,抵暮而散,酒后兼有朱提之约。”还有富商豪客为狎妓散尽家产、盗贼冒充豪客对伶人骗财骗色等轶事,都反映出清代中期商、优之间社交的微情况。《燕兰小谱》似乎有选择地为商人设定了一种沉迷享乐、容易冲动的性格。相对于士优交往的含蓄文雅,商优关系则更加世俗,且较多反面事例。吴长元对此类纵欲致自甘堕落的行为持戏谑与否定的态度,并提示居长安道者谨慎所交。

需要强调的是,官、优的交往目的通常具有私人性:伶人是直接满足欣赏者自身情感欲求与个人审美趣味的服务对象。此种关系与士优间相对平衡的艺术氛围相比,尊卑感更为鲜明。商、优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以利益为核心的。名伶演剧为戏班筹建者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借助后者的经济支持拔高自身在戏剧界的影响力与竞争力。而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则更多包含着讲述者的主观渲染,带有一定的娱乐成分、审美性或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反思,不能作为商、优关系的决定性主题,而更系文人的士林心态在文学创作上的体现。

三、伶人行业内境况

优伶从业多凭姿容与风韵,男旦群体受性别体征之限,演艺生涯更难长久维持。《燕兰小谱》成书于乾隆五十年(1785 年),所载优人中的一部分也被录入《日下看花记》(成书于嘉庆八年即1803 年)、《片羽集》(成书于嘉庆十一年即1806 年)等花谱中。在此期间,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由于身体发育情况影响声容,导致无法继续妆旦;有的虽“年逾房老”,但盛颜久驻,仍旧活跃在戏剧舞台上;还有退居二线或改行的情况。例如,京都伶人冯三儿,“弱冠后,颀长突弁,遂弃业为掌班”,在班内旦色不佳时曾替补登台。三庆部的苏小三已有三十三岁,但“年虽加长,要是徽部中未易才也。”三庆部掌班男旦高朗亭虽然体态臃肿、面容衰老,但上妆登台仍能在神态、动作上与所扮角色契合紧密。王湘云后来改行经商,家境颇丰,应属伶人中结局较好的案例。演艺生涯的短暂,社会地位的卑贱等现实,使优伶群体常常处在颠沛流离的境遇中。

伶人与戏班之间的关系变化,主要存在转班、退班或转为曲艺教习等情况。伶人转班的原因主要有戏班解散与主动换班两种。戏班解散,是花部乃至各部戏班经常面临的现象。戏班之间因竞争导致的优胜劣汰,或因禁令被解散的情况在清代时有发生。魏长生初在双庆部,后因官府禁演秦腔,曾转入永庆部。乾隆四十三至四十四年间(1778-1779)京都官员对京腔班社的禁演提议,导致许多京腔艺人为免受惩罚而纷纷加入秦班。由此观之,想要使演剧事业稳定长久,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力,还须熟练掌握多种声腔技能。在清代中后期北京剧坛多种声腔交融的背景下,伶人为适应戏班的竞争与统治阶层的政策变动,大都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在唱腔上昆乱不挡,从而灵活适应新的政策与环境。

伶人主动换班,多是投入名声更高、发展前景更好的班社,追求演技与名利的多重提升。实现这一目的或通过有权、有钱阶层介绍,或自己贿赂戏班负责人。宝和部苏伶张蕙兰一时名重,积蓄厚资,设法进入了当时苏班中最为有名的集秀部。据吴长元记载,集秀部中“皆梨园父老,不事艳冶,而声律之细,体状之工,令人神移目往,如与古会,非第一流不能入此。蕙兰以不在集秀,则声名顿减,乃捐金与班中司事者,掛名其间,扮演杂色。”不惜放弃原戏班中的重要地位而甘愿在集秀部扮演次要角色,可见顶尖戏班对伶人声誉的影响。

吸收社会名气大、业务能力强的伶人入班,有利于扩大戏班的群众基础和演出渠道,带动整个班社的繁荣。永庆部男旦白二曾与八达子、天保儿在王府大部长期享有盛誉;乾隆四十四年(1779)魏长生自荐入班演《滚楼》一剧,轰动一时,为双庆班扭转了颓势,也为自身赢得了名气。伶人之间的有效合作、师徒传授等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与延续团队实力,也在整体上维持了戏班成员自由流动与竞争的健康生态。双庆部的四川男旦杨五儿,曾在魏长生初演《滚楼》时与其同台担任副色,双双获得极高的评价;魏长生之徒陈银官(渼碧)在庚、辛间(1780-1781)跟随其师在双庆部演剧,“一时有出蓝之誉”。花部崛起后,秦腔在北京地区的演出市场不断扩大,“各班各种脚色,亦复荟萃一时”,戏班演剧渐成体系,并形成了以当红艺人为轴心的戏班运作机制,促进了名伶效应的不断强化。

四、结语

清代商业发达,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中,演剧活动尤其繁盛。花谱迎合了各阶层的“品花”风尚与猎奇心理,成为观赏戏剧、了解伶人生活状况的娱乐指南,获得了广泛传播的土壤。《燕兰小谱》在介绍当红艺人的表演特色、擅长剧目与风流韵事的同时,较为全面地勾勒出其在特定背景下与各类群体之间社会交往活动的面貌。以不同场合中表演艺术的欣赏与消费为契机,士优、官优、商优之间联系日益密切,一定程度上为伶人境遇与生活条件的改善提供了可能,也为戏曲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以戏曲为代表的表演艺术的世俗化与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注释:

①《燕兰小谱》作者署名“西湖安乐山樵”,据[清]昭梿.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燕兰小谱》为余集撰。”陈志勇.燕兰小谱作者安乐山樵考[M].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5(1):54.陈文认为关于《燕兰小谱》作者,从清中叶以来即存吴长元和余集两说。该文从各类史料中查找线索,反驳叶德辉的余集说,论证《燕兰小谱》作者为吴长元的观点,本文笔者赞同其观点,遂用作者吴长元说。

②施晔.清季北京相公及士优男风文化.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83.

③武云霞.自拟文士——清代京师伶人的书画缘——以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为视角[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20.

④⑤⑥[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一[M]/民国丛书第5 编[O].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上海书店.据北平邃雅斋书店1934 年版影印.

⑦[清]吴长元.燕兰小谱[M]/民国丛书第5编[O].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上海书店.据北平邃雅斋书店1934 年版影印.

⑧《燕兰小谱》初为王湘云所作,收录其与作者交往轶事与文人圈子为其墨兰所作题画诗,由于“逸兴未已”,后增添了乾隆三十九至五十年其他花、雅部伶人介绍。

⑨⑩[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卷四[M]./民国丛书第5 编[O].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上海书店.据北平邃雅斋书店1934 年版影印.

⑪[清]李斗著.王军评注.扬州画舫录·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华祝迎恩”条。转引自王宁.18 世纪扬州花、雅演剧考论[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

⑫[清]李斗著.王军评注.扬州画舫录·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7.79.

⑬[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二[M]/民国丛书第5 编[O].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上海书店.据北平邃雅斋书店1934 年版影印.

⑭⑮⑰⑱㉓㉔[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五[M]/民国丛书第5 编[O].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上海书店.据北平邃雅斋书店1934 年版影印.

⑯吴新苗.从狎优到捧角《顺天时报》中堂子史料及文人与相公的关系[J].文艺研究,2013,(7):114.

⑲[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五[M]/民国丛书第5 编[O].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上海书店.据北平邃雅斋书店1934 年版影印:某金陵豪客在戏园认识了俗名“拉纤者”的两个伶人,与他们交往频繁,并充分向其展示自己的豪情仗义:“酒肴车马,率以为常,昼则歌楼酒馆,夜则豪饮呼卢,每晚必留一旦在寓同宿。”除此之外,伶人娶妻、置办家产也都由此富商一手操办,以致竭尽其在都中之资。“其子来京,劝以南返,不听,而阿堵物不能裕如也。后一伶索三百金,期彼数日,不能如约,其人在寓门诟詈,即前所与娶妇者。商闻之怨悔羞忿,至夜而縊。约计不及一年,所费万金以外。其子欲讼之官,乡人劝以勿彰父过,为之吞声隐泣。”

⑳[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五[M]/民国丛书第5 编[O].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上海书店.据北平邃雅斋书店1934 年版影印:“闻昔年,某伶于戏园遇一贵客,邀往酒楼,赞其色艺之妙,命仆携两元宝赠之。叩其寓,不吿,云是粤省太守来京补观察者,不日即出京,毋庸往还也。次日,伶在别园,其客亦至焉。复招饮,赠银如前。将别,伶固请某日过寓午饭,其人沉吟再四,嘱以不须多费,只一二肴叙谈可也。是日,其人盛从而来,持赠千金,抵暮欲去,固留宿,乃遣仆返。曰:‘明日不须早来’伶延入卧室,与谈甚洽,凡箱柜所有悉吿之。更餘,举家皆寝,二人尚喋喋不休。次早家人起,见门牖箱柜俱开,惟伶独卧榻上,唤之迷闷不醒,亟以水解之,乃觉,方知为盗席卷踰垣而去。余曰:‘斯伶亦盗也,以盗捐盗,詎知彼盗之巧哉!’两贼汹汹今日逢,青蛇有意敌黄蜂。温柔乡里迷魂阵,可奈强良穿我墉。谚云:‘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皆毒物也。”

㉑岳立松,邵颖涛.清代京城文人与优伶交往的士林心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44-148.京都文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伤情绪(如感叹光阴与人世的流逝)与通过点评时世、发表道德议论,树立清高淡泊的人格形象以标榜自我的功利心态,是士林心态的典型表现之一。

㉒[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三[M]/民国丛书第5 编[O].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上海书店.据北平邃雅斋书店1934 年版影印:集庆部马九儿“风姿秀媚,态度停匀,望之如妙龄女郎,问年已逾房老”……“今相赏虽迟而柳重桃酣,尚是春风得意时也”。

㉕[清]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卷三[M]/民国丛书第5 编[O].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上海书店.据北平邃雅斋书店1934 年版影印:苏小三“初不甚著名,苦心习艺而成,今则居然名伶矣。”扮旦“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频、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即凝思不语,或诟谇哗然,在在耸人观听,忘乎其为假妇人。”

㉖[清]昭梿撰,冬青点校.啸亭杂录续录·卷八[M]/清代笔记小说大观[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573.“烟兰小谱”条.

㉗[清]戴璐.藤阴杂记·卷五[M]/明清笔记丛书[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4.“戊戌、己亥时尤兴王府新班”“搢绅相戒不用王府新班,而秦腔适至,六大班伶人失业,争附入秦班觅食,以免冻饿而已。”

㉘[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五[M]/民国丛书第5 编[O].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上海书店.据北平邃雅斋书店1934 年版影印.150.

㉙[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三[M]/民国丛书第5 编[O].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上海书店.据北平邃雅斋书店1934 年版影印.

㉚[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卷二[M]/民国丛书第5 编[O].张次溪编.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上海书店.据北平邃雅斋书店1934 年版影印.

㉛[清]杨静亭著,[清]李静山增补.都门纪略·词场序[M].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光绪五年刊本京都荣禄堂藏:33.

㉜徐煜.花部崛起与伶人的偶像化[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8,(4):85.

猜你喜欢

戏班梨园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梨园周年管理历
梨园寻梦淮安缘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梨园”演变考述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史料二则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梨园逐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