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巩固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浅析

2022-11-10□李

山西农经 2022年10期
关键词:青海省青海贫困地区

□李 倩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不能落、一个不能少。”

青海省是我国脱贫任务最重且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青海省顺利脱贫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的贡献。2019 年底青海省42 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 622 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实际减贫53.9 万人,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在青海省得到历史性解决。青海省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了历史性消除,为乡村振兴良好开局总结了丰富经验并打下坚实基础。2021 年5 月25 日,青海省扶贫开发局调整为青海省乡村振兴局,负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系列工作,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避免返贫现象出现,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2 青海省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呈多样化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青海省独特的生态环境系统,经济开发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生态问题。青海省地广人稀,人均收入低,财政收入较紧张,基础设施不完善、覆盖面小,使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青海省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

2.1 生态脆弱,不适宜发展重工业

青海省是三江源头,即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三条大河的源头。这三条大河对我国的生态状况和国民经济有重要作用,因此,三江源是中国生态系统中最敏感的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对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青海省生态环境脆弱,污染后不易恢复且会破坏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态环境链。为保护生态环境,青海无法引进重型工业企业,短时间内无法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的转型发展。当地主要依靠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经济,产业形式较为单一,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导致多个地区贫困程度加深。

2.2 自然环境恶劣,人均收入较低

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超过4 000 m,是集边远、高寒、多民族、欠发达于一体的贫困省份。与发达的东部地区相比,青海省地处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由于海拔较高,除每年5—8 月气温较高以外,其余月份气温较低,树木无法正常生长,植被覆盖率低,极易发生沙尘暴天气,虽地广人稀,但大部分土质不适宜进行农作,人均收入较低。

2.3 多民族地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不仅有汉族常住人口,还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当地民族宗教关系复杂,人口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国家实施的一系列致富政策在有效落实方面出现偏差。

此外,青海省一些地区由于环境变化已不适应作物生长和人类长期居住,但长久以来当地居民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生活模式,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大多数村民不愿意离开原居故土,不愿意搬离原来的居所,在政策实施方面造成困难。

2.4 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

青海省财政收入不足、资金短缺是造成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资金不到位,很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青海省地势复杂,交通网覆盖率低,产出的产品无法及时向外运输,运出的产品也因运输费用较高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医疗保障设施不到位,许多病人因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只能依靠药物维持,错过最佳治疗期,导致因病失去劳动能力,无法创收,且长期的药物费用累计起来亦是一笔不菲的花销。

2.5 城镇化加快,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城镇化速度加快,导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城乡间发展不平衡。随着城镇化不断加快,青海省一些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了生计和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进城务工,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大多数青壮年进城务工均会因为技术能力不足或文化水平不够受到种种限制,无法很好地融入城市发展之中。在农村生活的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妇女和空巢老人,农村劳动力缺乏。多项致贫因素交织导致城乡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区域发展出现严重偏差。

3 青海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措施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青海省先后印发了《中共青海省委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青海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政府牵头保护生态环境,以发展绿色产业为主,对青海贫困地区进行教育扶贫、政策扶贫,并采取对口支援的方式促进青海经济提升。此外,青海省不断完善监督体系,做到物为民所用。

3.1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是青海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途径

青海省资源丰富,但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是青海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应聚焦各地区优势产品,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形式。青海省光伏能源资源丰富,能源扶贫为青海脱贫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据中国储能网发布的《青海能源发展报告(2018)》可知,截至2018 年底,青海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分别达到86.5%和86.2%,居全国前列,不仅解决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能源需求,还可以向其他地区提供能源补给。青海省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也很丰富,随着地质勘探技术不断突破,在青海省连续发现5 个亿吨级整装大油气田,这给未来青海省经济腾飞奠定重要基础。

牦牛、藏毯、青稞、民族手工艺品等均是青海省的特色产品。2021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西宁市考察时指出,要发展好产业,带动就业,传承弘扬好民族传统手工艺,推进乡村振兴。此外,青海还是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的主要产地,全国甚至海外销售的冬虫夏草大部分来自青藏地区。要继续有效整合青海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入驻,不仅能发挥资源丰富的显著优势,还能解决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青海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景观特色。青海拥有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当地可依托青海湖、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终年不化的雪山等天然景观发展旅游业。除此之外,青海省还有西宁塔尔寺、玉树文成公主庙、赞普林卡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据青海省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1994 年全省共接待海外游客12.45 万人次;1995 年以后,青海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全省特色产业之一,加大扶持力度;2019 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5 080.2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1.3 亿元;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 311.8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9.9 亿元。据《西宁晚报》相关报道显示,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西宁市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围绕大通窎沟、湟中卡阳、湟源日月山旅游扶贫产业示范带建设,利用旅游扶贫项目资金7 900 万元,整合企业投资、南京帮扶资金等1.53 亿元,在3 县19个乡镇的27 个贫困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直接带动1 345 户贫困户、4 631 人,户均年增收3 000 元以上。结合青海地方天然景观优势,政府应继续大力扶持发展旅游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财政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3.2 加大力度推进教育扶贫,是青海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

采取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方法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第一,扶贫先扶志。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胜利,但部分脱贫户仍存在着“靠、拖、懒”“等、靠、要”等不合理观念。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必须要转变不正确思想,树立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的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第二,扶贫要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贫困地区的人员进行技能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一项技术,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的产业之中。此外,政府应出台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素质教育,使贫困地区的适龄孩子不因资金问题而辍学,从根本上解决文化教育程度低的问题,为今后更好就业奠定基础。截至目前,青海省深度贫困地区15 年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农牧区因学致贫、因贫辍学的问题得到全面解决,教育扶贫初见成效。第三,扶贫要注重扶德。青海省在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时要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要强化村规民约和乡风文明建设,让文化“软实力”变减贫“硬支撑”。

3.3 政策扶贫提供生活保障,是青海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兜底保障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青海省城镇大多处于地势平坦的地区,而多数乡村则居于大山之中,与外界联系困难,加深了山区地区的贫困程度。易地搬迁政策是脱贫攻坚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实施易地搬迁政策,将不适宜发展经济的贫困地区人口搬迁到适合发展产业的地区,弥补就地扶贫的不足。实行此项决策必须要落实好“往哪里搬、怎么搬、搬迁后怎么办”的问题,切实把后续产业培育、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作为先决条件,充分利用迁出地和迁入地资源禀赋,积极扶持培育扶贫产业,拓宽就业渠道,保证每个搬迁村至少有一项扶贫产业、每户有一项增收项目,确保贫困地区的人口搬得出、稳得住、有收入、能致富。青海省政府为易地搬迁贫困户集中修建新房,并完善相应的公共设施,建立扶贫产业园区,充分保障搬迁户的各项合法权益。

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交通网覆盖率,让当地产品产得出、运得出、能收益。2020 年,青海省公路通车里程85 131 km,基本建成连接各市(州)和旅游风景区的公路交通网,曹家堡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青海省特色产品的输出及旅游业发展“推波助澜”。

政府应完善医保等医疗体系,为贫困家庭提供医疗保障,稳步实现贫困地区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据青海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 年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55.4 万人,2019 年为557.9 万人,2020 年为563.3 万人,2021 年达到567.0 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可最大程度地为人们提供医疗保障。

3.4 对口支援加大扶持力度,是青海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

青海省脱贫攻坚任务重,实现乡村振兴难度较大,仅靠自身无法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对此,青海省在脱贫攻坚中应坚持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借力发展,坚持自主脱贫与外部助力相结合,构建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援青扶贫、东西部协作扶贫、社会扶贫“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凝聚扶贫资源,形成扶贫与巩固脱贫质量的合力。例如,上海对口支援果洛州、北京对口支援玉树州、江苏对口支援海南州、山东对口支援海北州、浙江对口支援海西州等。除对口经济帮扶以外,各地对青海省产业发展建设、高校建设、医疗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均派遣了专业技术人员和帮扶干部。

3.5 监督问责保证脱贫成效,是青海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证

青海省扶贫工作以及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加强监督,完善监督问责体制。这不仅是给领导干部敲警钟,也是让贫困人口看到国家解决贫困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的坚定决心。党的十九大以来,青海省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能职责,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强化政治担当,着眼强基固本,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扶贫工作开展不易,扶贫成果更是来之不易。加强监督问责体制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避免因监管不严、领导干部不作为等原因造成返贫。

3.6 心系群众倾力脱贫攻坚,是青海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力量源泉

乡村振兴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因此,开展乡村振兴系列工作必须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了解人民群众心中所想,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听取贫困地区的建议和意见。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真实情况,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实行适合当地发展的政策。

4 结束语

保护好青海省的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青海省进行实地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要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青海省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理念。经济必须发展,生态也要长青,坚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统一,实行开发式扶贫与保障生态健康发展相结合的脱贫之道,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实现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青海省青海贫困地区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比亚迪集团扶贫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大美青海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