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背景下网络传播学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07王玲向淑君石宏伟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考核机制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学

王玲 向淑君 石宏伟

摘要:随着应用型转型战略的实施,地方高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网络传播学是随着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而形成的新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契合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文章采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等对网络传播学的教学情况展开研究,发现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机会缺乏等因素的制约,该课程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文章提出该课程须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转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开展、多元化考核机制的完善、实践教学层次的拓展等方面探索教学改革路径,旨在改善课程教学现状,优化教学效果,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教学改革;网络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8-003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5年度廊坊师范学院教学改革课题“慕课理念下网络传播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2015-11;2021年度河北省教育厅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GJXWK041;2021年度廊坊师范学院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K2021-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8亿[1]。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新闻传播的主力军、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媒体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业界的发展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为此,各高校开设了网络传播相关课程,其中网络传播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核心课程开设。但由于诸多原因,该课程的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本文试以廊坊师范学院的网络传播学教学为例,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探索优化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网络传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5年,新建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型作为国家战略被提上议事日程。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地方高校转型的核心[2]。对新闻传播学专业而言,培养能够适应新兴媒体发展要求、拥有互联网思维、具备全媒体实践能力的融合型新闻人才,是媒体发展对新闻教育提出的新目标。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新开设的网络传播类课程,在教材建设、师资供给、教授方式、实践平台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众多新媒体课程中,网络传播学作为基础的理论课程,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勃兴形成的一门新兴课程。在现实教学中,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程的价值未能得到有效体现。

(一)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围绕教材进行知识的分析、解读,理论讲解比重大,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往往出现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这种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人才需求改变的现实。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知识来源更广泛、获取更便利、呈现更多样,学习方式出现了碎片化、随身化、移动化、可视化等新特点,教师的知识权威角色和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尤其是对拥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来说,课堂的吸引力在减弱,往往出现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却仍难以令学生抬头的情况。

开放、融合、交互的网络传播环境下,传播理念、传播模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对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如今的媒体行业需要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生产技能、具备产品运营能力的全媒体融合型新闻人才。传统新闻教育中以某类媒体采、写、编、评、做技能培训为主,重内容轻产品,重媒体轻用户,理论传授偏多,实践操作较少的授课模式已无法适应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

网络传播学的教学内容存在与社会、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首先,教材更新度不足,前沿知識涉入不足。网络传播学课程有其独特性,须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时刻关注新涌现的传播形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但作为教学主要依托的教材,内容普遍滞后,很难跟上传播行业的实际发展,难以形成对新兴传播现象的有效解读和指导。在知识体系搭建方面,也较多地受到既有的单一媒体时代形成的知识框架的限制,无法真正适应融媒体人才培养的要求。

其次,对业界实际需求的了解不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有差距。院校与行业联系不紧密,缺少对行业实际需求的调查研究,存在闭门造车的情况。特别是在新型传播技术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传播者不仅要会运用文字、图片、动态画面组织内容,而且要具备技术思维,会运用大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技术组织生产,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让内容与形式有机融合。而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对传播技术类内容涉入度都是不够的。教材中的技术类内容多为轻描淡写的概括性描述,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教师中具备通信、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科背景的较少,无法有效开展技术类、艺术类内容的教学。

(三)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培养应用型人才,重点在于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受到课时限制,实践教学往往是课余时间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的指导不及时,指导频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教师多为学院派,缺乏传媒实践经验,多为文学或新闻传播学学科背景,对最新的信息技术了解和掌握不足,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实践;三是实践教学平台不足,大多以学生自建平台为主,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但多为自娱自乐,无法形成对行业环境、市场状况、实际需求的真实感知,无法真正达到实战的效果。这些情况导致学生对实践项目期许度不高、参与积极性不足,实践训练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网络传播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结合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在网络传播学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改善评价机制、拓展实践教学层次,探索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在网络传播学教学改革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将工作重心放在做好课程设计,形成学习引导上。在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依据学习规律设计课程体系,形成学习阶梯,设计相应的教学组织方式,开展互动式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依托学习通在线平台开展基于开课班级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在课前认真分析学情,结合学生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课程内容等设计课程,制定教学方案。本课程开设对象为新闻学本科大三学生,这些学生已学习了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课程,拥有较为完备的学科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且学生即将面临考研或者就业的压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强,在学习方面对更高更深层次的内容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较高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阶梯式设计,结合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以基础知识微课化、学生学习自主化为主,同时在知识拓展模块为学生提供学界、业界的前沿知识,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对高、新、深知识的需求;线下教学部分以重难点问题解决、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式问题或实践性项目,并结合课堂分享和展示,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混合式教学中,线上教学部分以微课程将所授知识分解成若干小知识点,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随时观看和学习,降低时空限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于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讲解,主要用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兼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建立知识拓展空间,为学生提供新技术发展的前沿资料,介绍最新的新媒体传播案例,推荐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了解学界、业界的前沿知识,满足学生对前沿知识的需求,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知识的渠道。线下的课堂教学重心放在重点、难点问题的解析、课程深度的拓展上,以主题讨论、辩论、项目成果展示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帮助学生解疑难、塑思维、强能力。课后,通过网络平台以章节检测、作业、在线答疑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混合课模式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立体化教学体系,变教师为学习引导者,变学生为主动探索者,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3]。

(二)改善考核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

教师转变考核理念,摒弃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重视过程性学习评价,不再将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构建师生、人机多元评价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效的学习氛围。

在以往的课程考核中,期末考试往往是最主要的考核方式,一次性的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在网络传播学课程改革中,教师降低了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加大了过程性考核的比重。教师借助智能教学工具开展教学活动、记录学习过程,形成学习表现的全景数据,并将这些过程性数据纳入考核范围内,形成课前、课中、课后全程监督,实现在过程中督促学习。

线上课程的学习情况包括视频的观看时长和时间、章节测试的完成情况及成绩、课后作业及成绩、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及成绩等学习过程记录,按一定比例赋予分值,纳入最终考核成绩,督促学生全程学习。

课堂活动方面,教师采用抢答、问卷调查、案例分享、主题讨论、课堂辩论、作品展示、随堂测试等形式开展,通过智能教学工具、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参与情况进行记录和赋分,并纳入考核范围,鼓励学生全效学习。

评价机制建立方面,不再将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而是构建师生、人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一是在作业评定、作品展示、主题报告等考核形式中,采用个人、生生、组内、组间、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形式,给每种评价形式赋予一定比例的分值,最终形成的综合成绩作为一次活动的评价结果,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互相学习。二是将学习过程全景数据和各种测试成绩综合起来作为评价的依据,不做一次性评价,以平时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的综合成绩来进行总体评估。三是将师生共同给出的成绩与各种智能化终端形成的数据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评价,将主观成绩与客观成绩相结合,使评价更趋明朗化、公平化。

(三)开展项目实训,拓展实践教学层次

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网络传播学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并不是单纯的实践性课程,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项目,促进理论应用与实践能力相互转化、双重提升。课程设置了大量的模拟仿真项目,以锻炼学生的媒体实战能力。一是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实践,鼓励学生自建平台进行自媒体稿件的创作、发布与运营,如以小组为单位开设微信公众号,结合自身兴趣、能力,自主设定主题,按照媒体作业流程,开展组内讨论与选题设計,撰写选题策划书,撰写自媒体作品并发布,作品定期更新。这类实践项目具有较强的现实导向性,如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及其点击量、点赞量、阅读人数、粉丝数、转发量等数据均来自现实,带有较强的实战意味,增强了学生对真实传播活动的认知和学习动力。二是由教师设定情境,学生结组策划和制作校园新闻、网络新闻专题,对项目成果组织课堂展示,开展互评。这类实践项目,既锻炼了学生从事综合性传播实践活动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沟通表达、分工协作、自主学习的职场能力。

三、结语

应用型转型注重的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新闻传播学而言,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的,具备互联网思维、融媒体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传统以单一媒体技能培训为主的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理念和模式急需改变。教师须革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学习;更新教学内容,搭建符合融媒体发展趋势的知识体系;探索教学方法,融入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教学,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力度;加强实践教学,形成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完善评价机制,提升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此外,高校在应用型转型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加强与业界的联系,开展行业调研,真正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现代传媒生态的变化,将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部门、自媒体建设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从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08-31.

[2] 邹奇,孙鹤娟.困惑与超越: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2017(3):167-171.

[3] 卢博,路艳琼.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8):242-243.

作者简介 王玲,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理论。向淑君,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石宏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考核机制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探讨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当前铁路客运企业盈亏总额考核机制探析
交通运输行业内部控制问题探析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