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心理育人队伍建设及工作创新研究

2022-11-07罗佳,陶星宇

关键词:工作创新队伍建设三全育人

罗佳,陶星宇

摘  要:“三全育人”背景下,心理育人的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建设好一支心理育人工作队伍,需要发展新内涵,将工作目标从“育心”向“育人”转化;需要把握新定位,把育人的成员从“专员”转为“全员”,把育人的过程从“专时”转为“全程”,把育人的对象从“专一”转为“全面”。心理育人的工作方法需要创新,要在育人过程中凝聚新合力,拓宽新思路,融入新元素。

关键词:三全育人;心理育人;队伍建设;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441;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2)03-0077-04

纵观高校心育工作的发展历程,负责开展心育工作的校级部门从最早期的“心理咨询中心”,演变为现今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和“心理素质发展中心”等。部门称谓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在不断向新型模式发展。从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演变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的“心理育人”[1],新时代高校心育工作已经由最早期的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要任务,逐渐发展转变为以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为基本导向,从而步入了以“育人”為根本目标的新阶段。[2]伴随着高校心育工作内涵、功能和措施的新变化,心理育人工作队伍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在新形势下构建新的发展,创新工作思路。

一、心理育人队伍的组织架构与现状分析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心理育人队伍的组织架构都大致相仿,基本都是从学校、院系和班级三个层面建构了典型的三级网络系统,即“校级心理中心—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不少学校更是将组织架构细化,发展完善为“校领导小组—校级心理中心—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班级—宿舍”五级网络系统。成员组成有教师和学生两大队伍,教师心育工作者队伍主要包括心理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相关教师等,学生心育工作者队伍主要包括学校和院系学生会心理部的成员、心理学社团的成员、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

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虽然高校心理育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依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和困境。主要体现为:其一,心理育人队伍的规模和结构不够科学,需要调整和优化,切实保障队伍规模,合理核定队伍编制;其二,专兼职队伍和朋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不够优质,需要强化和提升,通过专业学习、培训和督导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尤其是要对在朋辈互助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生心育工作者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其三,激励和评价体制不够健全,需要重视和完善,保证队伍的职业性、专业性和稳定性,提升心育工作者的积极性。[3-4]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心理育人队伍的新内涵

作为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载体[5],心理育人工作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心育工作队伍是推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核心力量和实践抓手,其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具体表现在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的新发展上。

在工作目标上,心理育人工作从最初以“育心”为目标,转变为将“育心”设置为直接目标、将“育德”定位为基本方向、将“育人”设定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性目标。[6]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心理育人队伍的工作重点不再只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而是要提高站位,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积极推动“育心”与“育德”的相互融入和渗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内化于心后外化于行,在育人过程中把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放在首位,用“育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用“育人”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在工作内容中,心理育人工作从最初的解决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上,通过缓解学生情绪压力,对学生内在的潜力和才能进行开发和发展,将新时代大学生培育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和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成为新时代心理育人工作者的新使命。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心理育人队伍的新定位

新时代的心理育人工作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各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心理育人的质量和水平。在“三全育人”视野下,心理育人工作的人员组成、服务对象和工作内容都有了延伸。首先,工作队伍的人员组成是全体教职员工,学校所有教学和管理部门在心育工作中相互配合,做到环环相扣、彼此促进;其次,心理育人工作的教育对象是学校全体学生,一方面帮助和支持心理状况有异常的学生,为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普及心理科学知识,传授心理调节技能;最后,心理育人的工作内容是围绕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育心”的同时促进成长。

(一)育人成员从“专员”到“全员”

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都强调了全员育人的新思路,建议将所有学科的任课教师、学校党政干部、行政管理和服务人员以及当地精神科医师等全部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中。[8-10]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应肩负的责任。[11]心理育人的新导向和新要求要求各类学校必须统筹协调内部和外部的心理育人因素,丰富心理育人队伍的人员组成。

全员育人的理念壮大了心育工作者的队伍组成,解决了很多学校心理育人队伍力量单薄和不稳定的困境,队伍构成由以往的心理专员延伸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形成以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为主体,以辅导员、学生朋辈为骨干,以全校教职员工为基础的合力育人团队。团队中各个群体和岗位的工作重点和切入点各自不同,互为补充、同向同行。

(二)育人过程从“专时”到“全程”

以往的心理育人工作主要依托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通过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心理健康活动体系、心理咨询平台体系和危机干预网络体系四大载体,开展心育工作。在全员育人的基础上,心理育人工作的视野得以拓宽,心育力量不再只依靠于心理教育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委员,心育途径不再只局限于四大载体,心育内容不再只集中于新生适应、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健康课程等,而是全阶段、全过程地开展育人工作,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

纵向拓展心理育人的深度。根据大学生从新生入学到实习毕业的各个阶段不断发展的心理特征,结合不同院系和专业的背景和特点,围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生活适应、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和就业升学等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发挥心理育人的内在功能。根据学生每个阶段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心育工作者将心理育人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采取因时制宜的心育内容和方法。

横向延伸心理育人的广度。一方面深入挖掘各类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和创业指导课中的心理元素,提升心理育人的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心理育人的理念和方法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和满意感。既关注普遍性,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保健和素质提升工作,又关注特殊性,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运用不同方法分层分类地因材施教。

(三)育人对象从“专一”到“全面”

早期的学校心育工作主要围绕心理咨询开展。随着国际上积极心理学的推广,心理学工作者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逐渐从聚焦于针对有疾病的人群进行干预治疗工作转移到面向普通人群开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预防心理疾病的工作。与此同时,发展性与积极取向逐渐成为很多学校心育工作的主流理念和实践主线[12],从解决“障碍性”问题逐渐转变为实现“发展性”目标,从以心理咨询为主逐渐发展为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品质提升和心理素质发展为任务。现今,心理育人队伍的工作内涵更为丰富,不仅要治疗疾病、解决困惑,还要促进健康、助力发展,更要积极统筹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心育资源,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品质。

四、“三全育人”背景下心理育人的工作创新

创新心理育人的工作思路和途径是“三全育人”大格局下做好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现实迫切需求和重要举措。

(一)凝聚育人新合力,擘画育人同心圆

新时代的心理育人工作需要多方参与、多维并举。全员育人要求心理育人队伍的组成涵盖到全校教职员工及学生,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更加科学有效地整合各类心理育人资源,强化各个部门所承载的心理育人功能,发掘各类岗位所蕴含的心理育人元素,相互联动、协同育人。

首先,教师心育工作者依托自身岗位履行相应的心育职责。心理咨询师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教育教师、辅导员根据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和活动组织、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工作;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一方面有意识地引领、指导全体学生积极挖掘并提升自身内在的优秀心理品质,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关注去发现需要特殊关怀的个别学生,及时向学校反馈;管理服务人员在学生遇到生活和学习困难时,执行管理服务职能帮助学生解决困境,缓解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压力。不同的教师角色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和效应[13],全校教职员工各司其职、配合助力,凝聚育心合力,有助于提升心理育人的普及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其次,学生心育工作者因为角色和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在年龄、空间、时间和情感等方面都具备天然的优势[14],是心理育人工作队伍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学生心育工作者具有更广泛的视角,可以深入学生群体中,通过朋辈教育的形式发挥独特的榜样示范作用,协助辅导员和心理教师在心理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示范、心理问题学生的支持与陪伴等各项心育工作中发挥重要和关键作用。[15]也可以实时关注到身边同学的近况,发现其心理动态变化,遇到异常情况能及时向校方预警。此外,学生心育工作者在自己学习心理助人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更在助人的实践中获得了成就感,促进了自我价值的实现[16],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心理育人的过程。

(二)拓宽育人新思路,营造育人新空间

“十大育人”体系中的每个体系都具有独特的专业领域和职责,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立德树人立体空间。各体系在发挥育人职能的同时应突破育人领域的界限,相辅相成。一方面,心理育人重视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内在体验和自我管理,心理育人的理念和方法可以运用到其他九大育人体系中,彼此融合促进。另一方面,每个育人体系都具有独自的心理育人功能,心理育人可以依托其他九大育人体系发挥作用,扩大心理育人的覆盖面,提升“育心”和“育人”的影响力,实现十大育人体系的彼此促进、凝聚合力,最大程度地发挥综合育人效应。

比如,心理育人可充分挖掘“课程育人”中各类课程的心理育人资源,利用课程教学可以覆盖到全体学生的优势,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依托“科研育人”,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兴趣爱好过程中,从心理层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求知欲和创造创新能力等优秀的心理品质。在“实践育人”中可借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育活动引导学生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目标,通过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各类实践活动塑造当代大学生自信乐观的阳光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在“文化育人”中通过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建设,培养学生坚毅、勇敢的心理品质,通过建设精神文化和校园文化,从心理层面提升学生对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集体荣誉感。借助“网络育人”平台,利用QQ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和相关网站积极开展线上心理专题活动,通过具有趣味性和現代感的方式开展心理主题教育。融合“管理育人”,探索发掘各类管理岗位的心育元素,重视对学生人文和情感的关怀,将育心和育人的服务寓于管理工作中,在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助力。强化“服务育人”的育心和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获得学校医疗卫生、图书资料、后勤保障、就业指导和继续教育等各类服务领域的帮助过程中,产生积极、满意的情感体验。融合“资助育人”,在以能力为核心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构建中通过励志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扶志”和“强能”的过程中通过发挥心理育人的积极功能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正确的就业观以及合理的感恩意识。依托“组织育人”,在党校、团校发挥育人功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党员、团员的积极心理品质,引领学生明党史、树理想、强信念,“育心”的同时“育才”,最终达到“育人”,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和高素质建设者。

(三)融合育人新元素,創新育人新载体

其一,融入思政元素,强化价值引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育工作中的作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重要方式。[17]心理育人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要在心理育人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开展普及健康知识和传授保健技能工作以达到“育心”的目的,也要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层面的认知、情感、意志品质和人格特征,围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展开情感交流,从思想层面上科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强综合素质,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在心理育人工作中,要达到“育人”这个终极目标,“课程思政”非常关键。现今,各高校已经对作为心理育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挖掘并梳理各个授课模块的思政元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开展教育和教学,在塑造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其二,推进“五育并举”,助力全面发展。我国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已经进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阶段。[18]在推进“五育并举”的教育实践中,心理育人可以与“五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一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具体实施过程都离不开学生个体心理活动的参与和情绪情感的体验;另一方面,“五育”分别满足了学生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需求,蕴含了个体心理层面“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培养,对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心理素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9]在开展各类心理育人教育和教学活动时,需要打破原先固定、刻板和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充分挖掘“五育”中丰富、生动的心理育人资源,借助“五育”创新育人载体,拓展育人途径,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领域的发展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与主观体验,在提高思想政治和品德修养、启迪智慧才能、强壮身体素质、提升审美情趣、培育劳动能力的同时,强化心理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效能感,有效助力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沈静,郑伟,杨卫宏.从育心到育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向的转变[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73.

[3]童伟.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健全及优化[J]. 江苏高教,2017(9):85-88.

[4]丁笑生.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6):122.

[5]杨晓庆.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育人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46.

[6]鞠斌杰,李奕璇.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J].北京教育(德育),2020(1):83-84.

[7]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9):87.

[8]田娜娜.心理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究[J].保山学院学报,2021(4):71.

[9]郑丹凤,王涛.“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90.

[10]刘利敏.利用新媒体打造高校心理育人“12345”新模式[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38.

[1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2001-03-1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930.html.

[12]叶子青,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十年:历史演进与未来走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20(2):144.

[13]边玉芳,吴洪健,张玲玲.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6):118.

[14]丁闽江.高校心理委员的能力结构、现状及提升策略[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7):75.

[15]丁闽江,王凯旋.高等院校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和制度建设研究[J].校园心理,2021(3):272.

[16]鲁萍,陈建俏.以朋辈互助促进心理育人[J].北京教育(德育),2020(11):77.

[17]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EB/OL].[2005-01-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001/t20100113_179047.html.

[18]韩君华,许亨洪.“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建的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2):96.

[19]迟宝策.学生全面发展视角下劳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20(5):73.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eam and work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s”

Luo Jia, Tao Xingyu

(School of Marxist,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hu Anhui 24100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s”, the team building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To build a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eam,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new connotations and transform the work goal.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new position and change the members of education from “specialist” to “full”, change the process of educating people from “special time” to “full-time”, and change the object of educating people from “specialized" to "comprehensive”. The working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needs innovation, and it is necessary to gather new synergies, broaden new ideas and integrate new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ng people.

Key words: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eam building; Work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工作创新队伍建设三全育人
关于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
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媒体融合下广播电台编辑工作创新研究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