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口红松球果害虫幼虫鉴定及发生时序1)

2022-11-07贺睿智李泽林吴健桢解丹贾妮娅孙凡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球果幼虫害虫

贺睿智 李泽林 吴健桢 解丹 贾妮娅 孙凡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

近两年来,黑龙江省的红松(Pinuskoraiensis)原始林和人工林中,先后发现了多种球果种实害虫的危害,部分地区受害严重,造成红松种子产量和质量下降,给苗木繁育及松籽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如林口县通天一林场,近三年来结实人工红松林球果的受害率近100%,致使部分林分种实颗粒无收。

害虫种类鉴定是种群控制工作的基础,幼虫鉴定是制定防治方案和虫害预测预报的关键。与昆虫成虫形态相比,有关幼虫形态特征的研究和记载较少。虽然鳞翅目幼虫的形态分类特征较少,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种类鉴别的重要依据[1-2]。DNA条形码是生物分类学领域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其本质是利用一段含有生物信息的DNA片段进行物种鉴别。在昆虫分类领域,主要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元Ⅰ基因(COⅠ)进行DNA标记。COⅠ基因容易利用通用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同时在近缘种间基因的差异又足够大,所以该基因鉴定可以快速标记物种的分子特征,对依据形态特征的昆虫鉴定有辅助和验证作用[3]。

球果害虫幼虫生活隐蔽,多种害虫混合发生,致使种群鉴定较为困难。关于红松球果幼虫形态研究的文献较少,上世纪80年代白九维[4]进行了为害针叶树的几种卷蛾幼期研究,包含了部分红松球果害虫;2002年,朴美花等[5]描述了3种韩国红松球果害虫的幼虫形态特性。2020年,卢孟等[6-7]采用毛位图展示球果害虫幼虫的形态特征,使幼虫鉴定更为直观和简便。本研究于2020年6—9月份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林口县持续采集受害球果,收集球果害虫的幼虫,发现不同月份球果内害虫的种类和数量明显不同。本研究利用幼虫形态特征并结合线粒体COⅠ对比进行种类鉴定,对幼虫形态特别是毛位特征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分析了不同害虫在红松球果内发生时序,旨在为红松球果害虫的种群鉴定和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虫源:2020年6月6日、7月10日、8月10日、9月15日,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林口县通天一林场40~50年红松林内采集2年生受害球果,每次采集受害球果50个左右。球果下树后立即移到实验室内,阴干2~3 d后剥开球果检出所有球果害虫,浸泡在体积分数为85%的酒精中保存。

幼虫形态鉴定与描述: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幼虫外部形态,幼虫头部朝向观察者左侧。首先依据陆近仁等[1]、Capps[8]编写的鳞翅目幼虫检索表鉴定至科,再与已知松属植物球果害虫幼虫形态特征进行比对,确定样本的种类;描述幼虫形态并绘制幼虫毛位图,绘制方法及毛序的命名借鉴文献[2]、[6]。

分子标记鉴定:选用线粒体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每种幼虫选取10只待测样本。使用天根DNA提取试剂盒(DP304),并参照试剂盒中提供的方法从样本中提取总DNA。使用通用引物对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上游引物LCO1490,5′-GGTCAACAAATCATAAAGATATTGG-3′,下游引物HCO2198,5′-TAAACTTCAGGGTGACCAAAAAATCA-3′[7],由北京睿博兴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聚合酶链式反应体系含DNA模板1 μL、上游引物2 μL、下游引物2 μL、聚合酶链式反应酶系预混液(Premix Taq)25 μL,加无菌水补至50 μL。聚合酶链式反应程序: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共35个循环,72 ℃总延伸7 min。聚合酶链式反应产物用质量分数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委托北京睿博兴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和测序,测序引物同扩增引物,采用正反双向测序。测序结果用DNAstar v7.1软件包中Seq Man程序进行拼接和校正,并去除序列两端引物部分。使用NCBI及BOLD数据库中已有的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

害虫发生时序测定:统计不同采样时间球果幼虫总数及不同种类幼虫的数量,计算不同种类占总虫数的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松球果害虫幼虫形态及分子标记鉴定

2.1.1 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margarotana)

依据鳞翅目幼虫分科检索表鉴定至卷蛾科(Tortricidae)小卷蛾亚科(Olethreutinae);并与白九维[4]、卢孟[6]描述的油松球果小卷蛾幼虫的形态特征大体相近。

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15~17 mm,体表肉红色到红褐色,头部及前胸背板深褐色。毛片不明显,颜色仅略深于体色。由图1可见:第一胸节(T1),气门盾近方形,着生3根刚毛和1个明显的毛孔,3根刚毛位置不在一条直线上,呈钝角三角形排列。第二胸节(T2)和第三胸节(T3)背毛和亚背毛均2根,着生在圆形毛片上,毛片相接或略有分离。第一腹节(A1)至第七腹节(A7)亚背毛与亚背微毛在一圆形毛片上,与气门不相连。第八腹节(A8)亚背毛与亚背微毛位于同一毛片,位置在气门前侧下方。第九腹节(A9)背板两侧中央有缺口。第十腹节(A10),臀板前2根刚毛上下纵向排列,后2根刚毛横向排列,位置与前侧2根刚毛中的低位者平齐。

分子标记鉴定:将测序样本测序结果在BOLD数据库中进行比对,与库中G.margarotana的序列相似度为99.84%,验证了形态鉴定的结果。

2.1.2 小卷蛾未知种(Cydiasp.)

依据鳞翅目幼虫检索表鉴定至卷蛾科(Tortricidae)小卷蛾亚科(Olethreutinae);与卢孟[6]记录的小卷蛾属未知种(Cydiasp.)特征大体相近。

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7~9 mm,头部及背板土黄色,体表浅米色。头部单眼区与颊后区有棕色暗斑。毛片不明显,颜色仅比体色略深。由图2可见:第一胸节(T1),气门盾月牙形,有3根刚毛,排列不在一条直线上,中间的刚毛最长。第二胸节(T2)及第三胸节(T3),背毛和亚背毛均2根,背毛位于一个长形毛片,亚背毛位于一个近葫芦形毛片。第一腹节(A1)至第七腹节(A7),亚背毛与亚背微毛在一个横向毛片且与气门相连。第八腹节(A8),亚背毛和亚背微毛在一个近圆形毛片,位置在气门正前方。第十腹节(A10),臀板前2根刚毛上下纵向排列,后2根刚毛横向排列,位置与前侧2根刚毛中的低位者平齐。

分子标记鉴定:将测序结果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相似度较高的序列均为小卷蛾属(Cydia),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2.57%(Cydiasp.,KT142096.1),暂定为小卷蛾属。

2.1.3 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abietella)

依据鳞翅目幼虫分科检索表鉴定至螟蛾科(Pyralidae),与朴美花等[5]、卢孟[6]描述的冷杉梢斑螟幼虫形态大体相同。

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18~26 mm,体色变异较大,可分为深色型和浅色型两种体色,深色型体背棕黑或灰黑色,腹面灰白色,体褶处有断断续续的深褐色刻点;浅色型体背污黄或浅棕色,背中线深棕色,虫体两侧背毛和亚背毛之间各有一条线状斑纹,腹面浅黄微红。幼龄幼虫毛片颜色较深,老龄幼虫气门以下毛片颜色变浅。由图3可见:第一胸节(T1),气门盾马蹄形,位置在气门的正前方,宽度略大于气门直径,上下排列着生2根刚毛,上侧刚毛较短。第二胸节(T2),亚背毛2根,较长者着生在圆形浅色毛片上,外面围绕着深色骨化环,较短者着生在骨化环上。第三胸节(T3),亚背毛2根,着生在一个葫芦形毛片上。第八腹节(A8),亚背毛片浅色,外环绕一个深色的骨化环。第九腹节(A9),亚背毛2根,着生在2个圆形毛片上,彼此分离;侧毛群3根,位于一个长形毛片上。第十腹节(A10),臀板上第二根刚毛位置低于其他3根刚毛。

分子标记鉴定:将测序结果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与库中D.abietella(KX046464)的序列相似度为100%,验证了形态鉴定的结果。

2.1.4 赤松梢斑螟(D.sylvestrella)

依据鳞翅目幼虫分科检索表鉴定至螟蛾科(Pyralidae),与朴美花等[5]、卢孟等[6]描述的赤松梢斑螟幼虫形态一致。

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16~25 mm,头部黑褐色,前胸背板黑色略有光泽,体背灰黑色,腹面灰白色,体表密布黑色刻点,褶皱处居多。各体节毛片均较大且颜色较深。由图4可见:第一胸节(T1),气门盾较大,位置偏向气门下方,包围气门周长约四分之一,气门盾上下排列着生2根刚毛,下侧刚毛较长。第二胸节(T2),亚背毛2根,较长者着生在圆形浅色毛片上,外面围绕着深色骨化环,较短者着生在骨化环上。第三胸节(T3),亚背毛2根,着生在一个椭圆形毛片上。第八腹节(A8),亚背毛片外环绕一个深色的骨化环。第九腹节(A9),亚背毛2根,2个毛片相接或略有分离;侧毛群3根,位于一个长形毛片。第十腹节(A10),臀板上前2根刚毛上下纵向排列,后2根刚毛横向排列,位置与前2根刚毛中的高位者平齐。

分子标记鉴定:将测序结果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比对,与库中D.sylvestrella的序列相似度为99.54%(DQ247746.1),验证了形态鉴定的结果。

2.1.5 小花尺蛾(Eupitheciaabietariadebrunneata)

依据鳞翅目幼虫检索表鉴定至尺蛾科(Geometridae),与朴美花等[5]、卢孟[6]描述的小花尺蛾幼虫形态一致。

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20~25 mm,体表浅褐色。头部及背板红褐色,头部单眼区及颊后区有暗斑。各体节毛片明显,颜色较深。由图5可见:第一胸节(T1),气门盾椭圆形,远离气门,着生2根上下排列的刚毛,上长下短。除第一胸节(T1)和第十腹节(A10)外,其他体节的毛片均为圆形,上面只着生1根刚毛,且相互分离。第一腹节(A1)至第五腹节(A5),每个体节腹毛2根。第八腹节(A8)腹毛1根。第九腹节(A9)共有毛片6根,呈纵向直线排列。第十腹节(A10),臀板上着生5根刚毛,位置可分为上下两排,上排2根,下排3根。

分子标记鉴定:将测序结果在BOLD数据库中进行比对,与库中E.abietariadebrunneata的序列相似度为99.69%,验证了形态鉴定的结果。

2.2 林口红松球果害虫发生时序

由表1可见:油松球果小卷蛾是最先入侵的害虫,6月初已经入侵红松球果,这个时候还没有见到其它害虫的踪迹。7月中旬球果中共发现4种幼虫,此时油松球果小卷蛾因大部分幼虫化蛹,数量极少(2.20%);冷杉梢斑螟的个体最多,占总数的76.92%;小卷蛾未知种和赤松梢斑螟,各占总数的13.19%、7.69%。8月份、9月份,球果内有3种幼虫,其中2种梢斑螟的相对比例变化不大,并在数量上占优势(91.80%~94.81%),小花尺蛾的数量较少(5.19%~9.20%)。

表1 不同采样时间球果内害虫种类及其占害虫总数比例

3 结论与讨论

同种类的幼虫个体间体色、体态变异较大,但毛序特征具有稳定性,以幼虫的毛序作为形态特征保证了种类鉴定的准确性。毛位图使鉴别特征更加直观,大幅度提高了鉴定效率。特别是林业生产单位,只需要实体显微镜就可以依据毛序特征进行幼虫种类鉴定,方便可行。

分子标记物种鉴定,不但对传统的形态鉴定有辅助和验证作用,还可以判断种群之间的谱系关系及是否存在复合种。无论幼虫形态鉴定,还是分子标记鉴定,都需要基础数据储备。本研究中,6月份受害球果中的卷蛾科幼虫鉴定油松球果小卷蛾,7月份受害球果又出现了另一种卷蛾科幼虫,现有的资料无法利用形态对其进行种类鉴定,COⅠ技术也只能暂定为小卷蛾属,有待于利用成虫特征进一步确定其种类。

从不同害虫在球果内发生时序看出,林口县小卷蛾类是红松球果的先锋种类。在6-7月份,球果体积增长期即入侵球果蛀道取食,虽然这2种害虫幼虫历期较短,但对球果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2种梢斑螟在卷蛾之后入侵,并且数量大、发育期长,对球果种实的营养积累影响较大。小花尺蛾入侵球果较晚,在林口县发生的数量较少,危害相对较轻。

掌握幼虫发生的时序规律也有助于幼虫的鉴定。在林口县,油松球果小卷蛾6月初已经入侵红松球果,7月份会出现2种卷蛾和2种梢斑螟,其中卷蛾体色浅、毛片不明显,而梢斑螟体色深、毛片明显,故根据体色即能区分这2个类群。因7月初油松球果小卷蛾基本处于老熟幼虫阶段,体色为肉红色,体长明显高于另外1种卷蛾,由此可以区分2种卷蛾。8月份小花尺蛾开始危害,其幼虫只有2对腹足,凭借此特征可以快速地与梢斑螟区分开。但2种梢斑螟发生时间相同,体色变异大,需要依据毛序特征进行幼虫种类鉴定。

本研究表明,冷杉梢斑螟体色,大体可分为深色型和浅色型2类,其中深色型与赤松梢斑螟体色相近,并与后者一样,在体表有断断续续的深色刻点。在我国这2种梢斑螟普遍混合发生[9],并且发生历期重合,是否存在复合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猜你喜欢

球果幼虫害虫
不同药剂对2 种金龟子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药效评价
害虫的克星——七星瓢虫
害虫的克星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长白山红松球果螟发生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寄生黄蜂的阴谋诡计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高温干旱下的夏播玉米田害虫防治?
新植物从哪里来?
生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