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武术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研究
——“尚武”精神的缺失及其重塑

2022-11-05林绍伍马东顺

武术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尚武精神尚武重塑

林绍伍 马东顺

济宁学院体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55

1 儒家思想与“尚武”精神

儒家思想和“尚武”精神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思想和“尚武”精神在塑造人的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方面是一致的。何为“尚武”精神?“尚武精神”并不是单纯的“尚武”,“尚武”的字面意思只是崇尚武技,是对武术动作技能的高度追求,而“尚武精神”则是表现在精神品质层面,是一种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尚武”精神是以从事武事活动 (军事、武术等) 的人所普遍尊崇的强健、爱国、勇敢、忠诚等优良品质为主要内容,与过度崇文背景下,人的文弱、自私、怯懦、虚伪等表现相对的一种刚健、果敢、勇于进取的精神。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历史,自远古以来就存在“尚武”精神。黄帝战蚩尤,以弱胜强,靠的是尚武精神;炎帝神农尝百草,以己之死现身于民,靠的也是尚武精神;精卫勇于填海、夸父敢于追日、后羿射日等都包含了古代的尚武精神。由此可见,尚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其包含的自强不息、承载万物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儒家,儒家文化是通过远古的炎黄文化孕育出来的,由孔子所创,强调社会的和谐稳定,注重文化,崇尚道德,更加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精神品质。儒家思想不提倡用武力解决问题,但是儒家从来不“文弱”,孔子之父有举城门之力,孔子的塑像和画像也身佩宝剑。孔子说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此非崇文弃武,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说明孔子为政时首先不主张对邻国用兵,但是也不排斥武力,孔子“六艺”中的“射”“御”二艺也充分表明其在教育弟子时“尚武”的成分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仁者必有勇,勇者未必有仁”,孔子一直赞成培养人的武勇精神,而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名言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尚武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士可杀不可辱、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浩然正气”。正是儒家这种浩然正气,孕育了中国从古至今成千上万的民族英雄。由此可见,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尚武”精神是“备战、慎战、讲文教、重武备、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思想观点。

2 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缺失

中华民族本来并不缺少“尚武”精神,从古人的造字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如“我”字,由“手”和“戈”组成,意为“戈操于手,从戈者取戈自持也”;再如“躬”字,由“身”和“弓”组成,意思是“弓置身旁,保有自卫能力”,这些字的组成都有保存武力以便自卫的含义。在近代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统治者争权夺利,故步自封,盲目自大,致使国门封闭,科技落后,国人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之下无比愚昧。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禁止民众携带弓弩,禁止民众佩剑,人民逐渐失去了忧患意识,开始崇尚诗文,重文轻武,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尚武精神,致使春秋战国时期的“尚武精神”在近代社会不见了踪影。因此,在当时的封建统治形势下出现了很多文人雅士,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也变成了一种“文弱”的形象。国人都开始注重性格的收敛,修身养性,而“文弱”也被充分的效仿,这种文弱形象甚至被曲解成温文尔雅、绅士风格。如果一个人肌肉发达、身体健壮,则会被形容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冠以“粗人”“鲁莽”的形象。对女人的审美观也产生了影响,摒弃了原本健康的体魄而以林黛玉那种病恹恹的形象为美,认为“文弱”就是窈窕淑女。这种以文弱为导向的精神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危险的。“重文轻武”的思想使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发生了改变,在统治者的影响和倡导下中华民族变成了只求自保、苟且偷安的状态,失去了冒险的勇气,不敢于去创造和接受新鲜事物。而当时西方国家的科技迅猛发展,特别是火药被应用到了武器之中而创造了长枪大炮并大量装备军队使之战斗力大增。最终,西方列强们用枪炮轰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门,中华民族受到前所未有的欺侮和压迫,甚至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人们便想起了抗争,例如,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等。这一系列的抗争使国人开始对我们民族自身的文明进行了检讨。此时作为“民族精神”代表的武术,重新出现在国民的视野,各地武术组织、武术社团相继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例如,精武体育会以“强种强国”“救国救民”为宗旨,把“尚武精神”重新建立于民众之中,武术得以传播推广。此时的武术开始走进军队,走进学校,成为备受关注的体育项目。梁启超的《中国之武士道》中说:“采春秋战国以迄汉初,我先民之武德,足子孙模范者,以列传体叙次之,加以评论,以发挥其精神”,可见梁氏是想让尚武精神在全国得以普及。

在现代,在一些娱乐节目中,许多男演员、男明星的言谈举止、穿衣打扮过于“女性化”,没有男子汉应有的阳刚之气。这种娱乐性的媒体导向影响了我国娱乐文化和国民的时尚审美,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无形的注入了一种“阴柔文化”。这是我们国人现阶段一种病态的审美,并且大有扩展之势。这种形象并非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它是在当前追求经济的前提下“颜值经济”和“流量至上”的带动之下发展起来的,其更加体现出了当前社会,特别是娱乐圈中奢侈腐化的本性。在多元化发展的现代,追求“美”也无可厚非,但是,无论什么事情都应该有“度”,过分的追求就形成了一种病态。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正确的文化导向是教育的关键。

尚武,简单理解就是“崇尚武力”。但从客观角度来看,崇尚武力并不等同于崇尚暴力。尚武精神包含着我们国人热爱祖国、自强不息以及文明礼让、尊师重道的民族精神。“制造中国魂”,首要是“尚武”,以此改变国家“文弱”的社会风气,形成“尚武”的国民精神。随着我们国家的强盛,物质文明高速发展,而国民的诚信、见义勇为等精神则没有跟上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民众的精神状态和身心修养逐渐开始浮躁、无情、冷漠,老人摔倒不敢去扶,扶起来被讹诈等现象。曾经言而有信、舍己为人、重义轻利等传统伦理精神越来越少,更有甚者,习武之人的武德修养也只是浅尝辄止,流于表面。面对暴力事件时,从大众的需要来说,首先需要的是国家保护合法公民的能力,需要强有力的法治,需要有高素质的国民。而对于个人而言,需要的则是个人的安全意识和自卫能力。不应失去忧患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多人养尊处优,导致了其“尚武精神”的缺失。

3 “尚武”“爱国”精神的重塑

3.1 重塑“尚武”之身体素质

在近几年学生体质检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速度、耐力、心肺功能等方面的指标都普遍偏低,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情况堪忧。《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83%的成年人从不参与体育锻炼,国民正遭受亚健康的危害,并且患病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比如说我国肥胖人员在逐年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也在逐年增长。有很多刚入学的大学生军训都坚持不下来,在校生体育课经常性的因坚持不了而请假,甚至因为运动量稍微过大而晕倒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大学生的体质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如不加以引导,树立良好的运动习惯,我们又将又将如何附身建设祖国呢?文明其精神不可不野蛮其体魄。古代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育人,现代我们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体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全民健身,强种强国的大环境下,体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现代提倡尚武精神,就是不忘体育锻炼,科学健身,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在生活中剔除安逸享乐之惰性,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尚武就是要摆脱懦弱、萎靡的心理状态,重塑体格健壮的勇士之躯和百折不屈、奋勇向前的勇士品格。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本身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重要价值。将其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和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可以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本身就对大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容易使其在心理和情感上形成较强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武术作为一个运动项目集合,其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对运动场地和器材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合不同身体条件与运动水平的大学生参与。武术运动为全身有氧运动,且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其运动负荷也可以自由控制,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因此,武术对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增强身体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3.2 重塑“尚武”之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身体的亚健康相比,当代大学生精神的状态更叫人叹息。诚信、见义勇为等精神品质早已经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较为少见。尚武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战争年代国民所表现出的英勇反抗的民族抗争精神,在和平年代所表现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强精神,皆是尚武精神的具体呈现。尚武精神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本前提,只有民族尚武,国家强盛,才能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雄心壮志。尚武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受到压迫时所表现出来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当今的大学生应秉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忘初心、自强不息,砥砺前行、锐意进取,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前赴后继,艰苦奋斗。

3.3 重塑“尚武”之武德内涵

“尚武”精神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是分不开的,“习武先习德”是至理名言,从古至今传统武术都非常重视武德修养。然而在注重武术动作“高、难、美、新”的今天,武德教育被逐渐的忽视,武德教育的缺失是“尚武精神”缺失的重要环节。重塑“尚武精神”,就必须重塑武德,加强武德教育,因为武德修养直接影响尚武精神的发展。武德内涵中的仁爱、知礼、忠信、谦逊、宽容等内容也正是尚武精神的内涵。所以,通过武德内涵的重新塑立,能够重塑“尚武精神”。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尚武”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开拓进取、勇于抗争的价值驱动力。尚武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精神。如果说最初的“武”是一种纯粹的杀戮的话,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提高,武术的终极目标变为“止戈”,其目的是避免杀戮、维护和平。在当前社会,我们倡导的“尚武精神”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武术精神的核心,是应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我们现代的高校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基础、以武德教育为手段、以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为目标,重塑“尚武精神”。

3.4 重塑“尚武”之君子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五常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中对理想人格的定义与追求,儒家所倡导的教化作用就是教人做正人君子,就是要人拥有以仁义为中心,以礼为基础,讲究忠信的君子人格。《论语》中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形容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其教育理论的重要部分,其培养的是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才,作为君子,不但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且要胸怀天下、能文能武。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君子人格也是“尚武”精神所包含的伦理道德的最佳形态,无论何时这种精神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高校武术的传承和教学中,提倡“爱国”“尚武”,“尚武”并非推崇暴力,也不是放弃“武”的能力,“武”的最终目的是“止戈”,既要保留诉诸武力的能力,又要尽可能的摒弃武力保持和平。我们在树立大学生道德品质方面更应该追求君子人格,既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既有民族复兴的远大目标,又有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现代高校教育应该重新塑立“尚武”思想,以“德、智、体、”为基础实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完善当代大学生的品质、能力和人格,使其真正成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结语

尚武精神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更不是匹夫之勇,尚武精神是“天行健”的最佳注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止步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现代的大学生正需要这种民族精神,使其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凝聚在一起,为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而努力。

猜你喜欢

尚武精神尚武重塑
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尚武精神不能丢(感悟)
《诗经·秦风》中战争诗的特点
中华尚武魂
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探讨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