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实证研究

2022-11-02杨嘉怡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通识专业课程毕业生

杨嘉怡

(广州华商学院,广州 511300)

1 大学生就业质量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主要是指大学生就业状况,其中包括大学生工作单位、收入水平、就业满意程度等内容。将就业质量细化为就业单位地区、就业单位类型、收入水平、职业相关度、职业满意度、职业发展信心度等六个变量[1]。

1.1 就业单位地区与就业单位类型

就业单位地区所属等级不同,蕴含的工作机遇及收益也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此外,就业单位类型不同,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前景及收益会有所差异,侧面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因此,选择就业单位地区——通过毕业生在一线、二线、三线、其他这四种不同地区的就业情况来衡量就业质量,选择就业单位类型——通过政府机构、国有企业或中外合资、民营企业及其他这四种类型组织机构的就业情况来衡量就业质量。

1.2 收入水平与职业相关度

收入水平是生活水平体现和保障的基本指标之一,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根基,是就业职业高低与否的基本前提。将收入水平这一变量具体化为月平均收入水平。职业相关度是指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反映了毕业生就业意愿的主观性指标。

1.3 职业满意度与职业发展信心度

职业满意度是指毕业生对目前工作及其待遇等方面综合的主观感受,反映毕业生内在感受,能够侧面反映就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此外,具备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是就业质量高的基本体现,因而可以通过大学生对其职业发展前景的自我评判及信心度来衡量就业质量。

2 高校培养路径

2.1 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作为教育理念与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贯穿于高校课堂之中。大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通过高校开设的专业教育习得,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发现通识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及其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1978年,《核心课程报告书》将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文学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推理科学和外国文化五大类[2]。发展至今,从人的全面发展维度——德智体美出发,通识教育大致可分为文学类、哲学类、政治类、体育类、艺术类等。本研究通过专业课程及通识教育课程对职业发展是否有重大影响这一变量进行度量,具体到通识教育类别时则根据广东省某民办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将通识教育课程类别分为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政治类、数学类、体育类、艺术类等七大类型。

2.2 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素质化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举措[3]。通过创新创业课程,锻炼了大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培养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统筹资源把控等能力,为大学生就业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4],因而选择高校培养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这一变量进行度量。

2.3 学业指导课程

学业指导是对学生日常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包括学生的专业选择和学习深造,转专业及跨学科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等。学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因而选择高校培养开设的学业指导课程这一变量进行度量。

2.4 职业生涯指导课程

职业生涯指导不仅着眼于大学毕业生短期职业就业,更着眼于学生长期的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学生实现其价值最大化[5]。其对大学生就业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因而选择高校培养开设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这一变量进行度量。

3 数据分析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广东省某民办高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2 402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1 203份。从专业结构看,共有25个专业,如表1所示。

表1 专业结构和人数统计Tab.1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nd people counting

3.2 研究方法

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法,研究探讨高校培养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产生的影响。自变量为反映高校培养开设的课程类别指标,因变量为就业质量,以此建立回归方程分析高校培养与就业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所考虑变量属于分类变量,因此对其进行有序化处理,例如,职业发展信心度5个水平分别用1、2、3、4、5这五个标度衡量。

3.3 高校培养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3.3.1 高校培养作用分析

对高校培养在某项职业素养及能力培养上有无帮助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培养对适应环境、获取及选择信息、自我认知自我定位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养成帮助较大;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高校培养还对压力承受能力、责任感、协作解决、职业规划及持续学习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养成具有较大帮助作用;30%~40%的学生认为高校培养还能帮助养成较强的洞察力、策略谋划能力、忠诚度、自我行销能力及资源掌控能力等职业素养,如表2所示。

表2 高校培养对职业素养及能力的培养Tab.2 Vocational literacy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of colleges

3.3.2 实证分析

利用SPSS 26.0软件对各个最优尺度回归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各模型标准化系数及其对应显著概率。具体如下:

第一,模型一结果显示,P=0.160>0.05,构建的回归模型未通过检验,表明该模型中不存在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就业地区的选择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样本问卷工作城市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工作城市分布情况Fig.1 City distribution of work

绝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一线、二线城市,将近10%的毕业生选择在其他等级(四线、五线)城市。对选择在一线、二线城市的毕业生做电话访谈,访谈结果表明,该部分群体中选择就业城市主要影响因素是综合考虑了城市发展机遇以及是否离家近这两个因素。由此,对毕业生选择就业城市这一因素产生影响的更多是基于工作机遇与亲情考虑,高校培养开设的专业课程、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业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亲情面前影响甚微。

第二,模型二结果显示,P=0.001<0.05,构建的回归模型通过了检验,表明至少存在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在显著水平取0.05的条件下,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职业生涯指导对就业单位类型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对应系数值分别为0.075、0.094、0.066。根据其自变量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从小到大排列后,发现在该模型中对就业单位类型选择相对解释能力最大的是通识教育,向后依次为专业课程和职业生涯指导。模型结果印证了美国学者通过对18个国家的就业能力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即与通识教育相比,随着个体年岁的增加,由职业教育带来的市场优势随之减少,该结果表明通识教育对就业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可见,高校培养开设的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毕业生就业选择何种性质的单位类型具有显著影响。

第三,模型三结果显示,P=0.004<0.05,构建的回归模型通过了检验,表明至少存在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职业发展信心度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在显著水平取0.05的条件下,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对行业发展信心度具有显著影响,对应系数值分别为0.075、0.071。根据其自变量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从小到大排列后,发现对职业发展信心度高低相对解释能力最大的是通识教育,其次为创新创业教育。

第四,模型四结果显示,P=0.00<0.05,构建的回归模型通过了检验,表明至少存在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毕业生是否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在显著水平取0.05的条件下,专业课程、通识教育、学业指导对职业相关度具有显著影响,对应系数值分别为0.245、0.092、0.060。根据其自变量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从小到大排列后,发现在该模型中对职业相关度相对解释能力最大的是专业课程,其次为通识教育和学业指导。

第五,模型五结果显示,P=0.001<0.05,构建的回归模型通过了检验,表明至少存在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收入水平的选择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在显著水平取0.05的条件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对毕业生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对应系数值分别为0.099、0.072。根据自变量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从小到大排列后,发现在该模型中对收入水平相对解释能力最大的是专业课程,其次为创新创业教育。

第六,模型六结果显示,P=0.007<0.05,构建的回归模型通过了检验,表明至少存在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职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在显著水平取0.05的条件下,通识教育对职业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可见,高校培养开设的通识教育对毕业生职业满意度高低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

4 结论和思考

第一,对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没有显著影响,绝大部分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对就业城市的选择是综合考虑所在地区专业行业发展机遇以及家人这两个因素。

第二,高校培养开设的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职业生涯指导对就业单位类型选择具有显著影响。高校培养开设的专业课程对毕业生选择到何种性质的单位就业有明显影响,这是专业属性与行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在政府机构这一类性质的单位中设立的岗位极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财务会计岗位是任何行业都需要的,因而财务会计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单位上更有选择权。此外,通识教育对毕业生选择何种类型的就业单位具有显著影响。然而究竟是何种类型的通识教育对选择何种类型的就业单位产生影响,还是通识教育通过综合效应发挥影响作用,值得深入探讨。为此,进一步用最优尺度分析进行回归处理,探索何种类型的通识教育对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类型产生了显著影响,结果显示,P=0.000<0.05,构建的回归模型通过了检验,表明至少存在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在显著水平取0.05的条件下,政治类通识教育对就业单位类型具有显著影响。政治类通识教育融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对于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类型起到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第三,高校培养开设的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看法和信心起到显著作用。通识教育着眼于培养人,而不一味强调培养专业技能,更重视学生在健全人格、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感上的收获与成长。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开放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高校培养开设的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乐观的心态、独立思考判断的思维等隐性内核能力,这些隐性的内核能力对毕业生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看法及信心存在显著影响。

第四,高校培养开设的专业课程、通识教育及学业指导对毕业生选择是否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专业课程对于职业相关解释力度最大,其次为通识教育与学业指导。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成为“专才”,是就业发展的“看家本领”,学业指导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掌握专业知识。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成为“通才”。“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辅相成,对职业选择这一因素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第五,高校培养开设的通识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对毕业生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高校培养开设的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勇于开拓、积极向上等隐性内核能力,这些隐性内核能力在就业中得到体现和发挥。

第六,高校培养开设的通识教育对毕业生职业满意度高低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用最优尺度分析进行回归处理,探索何种类型的通识教育对职业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结果显示,P=0.061>0.05,表明不存在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通识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心态和三观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对职业满意度影响作用机理是综合性的。

5 结语

除专业教育外,高校培养开设的职业生涯指导、通识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对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影响,这与学术界的研究发现不谋而合[6-10]。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人才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也随之变化。单一型专业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更需要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这些隐性内核能力更多是通过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培养形成的。民办高校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强化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的开设,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猜你喜欢

通识专业课程毕业生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