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瓯水仙毛茶初制工艺技术探讨

2022-11-02吴建生吴族良

福建茶叶 2022年4期
关键词:青叶静置鲜叶

吴建生,吴族良

(1.福建省绿之源茶业有限公司,福建 南平 353100;2.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12)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木、竹、茶等农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79.09%。茶园面积12.8万亩,是全国重点产茶区之一,闽北乌龙茶的发源地,“北苑贡茶”的故乡。“北苑贡茶”已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生态绿色食品非常丰富,有“酒城笋都茶乡”之称。下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217个村、27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3.89万,其中农业人口42.5万;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建瓯市位于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东经11 7°5 8'4 5”~11 8°5 7'11”,北纬26°38'54”~27°20'26”,市内地层发育以变质岩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南低,四周为海拨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环绕,中西部是以建溪、松溪为主轴的河谷平原、丘陵与串珠状的山间盆谷,形成以水侵蚀为主的地貌。全市平均海拔453.55米,以东部辰山最高(海拔1822.2米),以南部南雅镇房村为最低(海拔68米)。山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7.34%,丘陵占29.86%,河谷平原与盆谷占12.8%。建瓯市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春夏多雨,秋冬干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中部多丘陵和山间盆谷,坡度较平缓。山区气候明显,夏热、冬冷、春淋、秋旱。多年平均气温14—20℃,降水1600—1800毫米。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生物种类繁多,林木生长茂盛,素有“绿色金库”之称。

如此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为建瓯茶树的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条件,为优良的茶叶品质形成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科学的茶园管理技术,获得了高产、优质的鲜叶原料;讲究的乌龙茶制作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形成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建瓯的茶树品种有水仙、乌龙、梅占、肉桂、奇兰、金牡丹等等,其中水仙品种种植数量最多,为建瓯茶叶的当家品种。

水仙茶的初制工艺包括萎凋(晾青)、做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等五个工序。青茶的初制过程是促进和抑制多酚类氧化的复杂过程。制茶改变含水量是加工的目的之一,乌龙茶的制作过程,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控制鲜叶中水分散发快慢、多少的一个过程。逐步除掉多余的水分,不但有利于运输贮藏,保持品质不变,而且通过水分含量的物理变化,能促进或控制许多质的化学变化。水分变化过多过少,或过早过迟,影响品质好坏,与制茶技术有密切关系。

在加工中,鲜叶经过晒青萎凋,200℃以下的低沸点青气的芳香油挥散减少;做青过程不断的吹风、摇动,可能促进挥散作用。低沸点芳香油的强烈减少,促使200℃以上的高沸点芳香油露出来,做青开始时,嗅到的清香味很强,随着摇青次数和时间的增长,初时嗅到淡淡花香,继而嗅到兰花香,到做青结束,就嗅到玉兰花香。做青初期,叶缘色泽由墨绿色开始转为淡黄色,最后呈现最基本特征的硃砂红。在摇青过程叶色从深绿到淡黄到黄绿,达到乌龙茶的要求。茶叶品质就是各种化学成分和物理性状对茶叶色、香、味和外形的综合反映。

随着制茶机械的应用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在初制工艺的掌握上手工操作与机械的操作也存在着差异,根据我们几十年对初制工艺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现就一些体会进行阐述和探讨。

1 鲜叶采摘标准及管理

茶叶品质的优次,又决定于采摘方法是否正确。及时采摘最为重要,过早过迟,不但影响品质而且降低产量。鲜叶原料要满足乌龙茶工艺的要求,是做好水仙茶品质的前提。一般要求有一定的成熟度,形成驻芽的嫩梢,小开面三至四叶最佳。闽北乌龙茶鲜叶的要求不能太嫩,也不能太老。若原料太嫩,萎凋、做青过程中容易形成“死红”,成茶香低味苦涩,一般要求以新梢八、九成成熟时长到三叶至四叶对夹叶,叶质尚嫩时开采,采摘形成驻芽的2-3片叶的新梢,称为“开面采”。一般掌握“小开面”(有的地方也称“中开面”)时采摘为好,产量和质量均有保证。“大开面”则叶片粗老,制成茶叶条索粗松,梗、片多。“半开面”芽叶幼嫩,水分含量高,制成茶叶香气不高,且在加工过程中叶子易发生红变,不符合青茶品质要求。

采摘时应严格管理,轻收轻放,严防挤压。尽量不采露水青和雨水青。采摘下的鲜叶应根据不同山场、采摘时间、嫩度、干湿度等分开摊放管理。摊凉时掌握厚度5—10CM、40—60分钟翻动一次,动作宜轻,撒叶均匀,以免伤青。因鲜叶离开树体,呼吸作用仍在进行,释放热量,堆放太厚或长时间不翻动,易造成叶温升高,水气积于叶表,有氧呼吸转为无氧呼吸,鲜叶“冒汗”会产生酒精味或酸味,使叶张变红。摊凉太薄不翻动,会造成叶片失水太快,易干枯。同时由于我市水仙茶园面积较大,因此,在安排生产时应注意错开高峰期,采摘安排时做到前期适当早,中期刚刚好,后期不粗老。在一天当中的鲜叶,以晴天14—16时采的最优。

2 萎凋

是形成茶叶香气、滋味的基础,萎凋时酶的活化逐渐加强。从晒青至晾青,多酚氧化酶活化就很快加强,多酚氧化酶主要利用空气中的氧来氧化多酚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的转化和对叶绿素的破坏,同时对香气的形成与青气的挥发也起着很好的作用。水浸出物和水溶性儿茶素含量的增加能使茶汤滋味浓厚,氨基酸和糖类的增加又可使香味鲜甜。

2.1 在生产上萎凋方法有日光萎凋和加温萎凋两种,以前者为佳

2.1.1 日光萎凋:指在晴至多云天气,将鲜叶薄摊在篾席或白布上,在日光下使茶青失水、变软的萎凋方式,这种萎凋方式既最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也最环保节能。晒青时,日光使气温、叶温升高,水分蒸发较快,细胞水分失去平衡,细胞组织膨压降低,原生质体改变。日光萎凋除了能使鲜叶失水变软,同时还在进行光合作用,促进鲜叶中内含物发生变化,能使其香气清爽,叶底黄亮。有条件的可以使用遮阳网,利用太阳的漫射光进行晒青。中等阳光下晒青时间一般为25-30分钟,中间翻动一至二次,使鲜叶萎凋均匀,而后及时送到木板楼板或水筛晾青。鲜叶嫩的、叶片薄的、含水量少的,晒青宜轻;鲜叶肥嫩、含水量较高的,常采取两晒、两晾的方法,避免局部晒伤,形成死青。

2.1.2 加温萎凋:目前主要是综合做青机加温萎凋,一般情况每台做青机装鲜叶180—200KG左右,时间掌握萎凋3—4小时左右,温度掌握30℃—35℃左右。使用碳炉火时,应先将碳火烧红,不可有烟,加温时常用手触摸综合做青机筒盖,以有温感为宜,温度不可太高,以防“烫”青,造成“死红”。同时可调节碳炉与鼓风机距离以控温,为了萎凋均匀,每20—30分钟应开机翻转青筒3—5转,使鲜叶翻松、通风透气、水分挥发。

萎凋程度:掌握看青晒青、宜轻勿重的原则。当叶色由翠绿转为墨绿色,光泽减褪,青气消失,清香起,叶质柔软,叶缘微卷。减重率在10—15%之间。

2.2 晾青

上道工序结束后,随即进行晾青。在晾青阶段,鲜叶色泽进一步均匀变色。整个过程应保持茶青的鲜活,始终保持鲜灵的茶香,青叶在静置的过程中,由于热量散失,茶梗、叶柄、叶脉中的水分向叶面细胞组织渗透,叶片由萎凋状态变为苏胀状态(俗称还阳),为做青创造条件,并缓慢地蒸发水分,继续萎凋。在梗水逐步从梗向叶片输送的过程中,梗中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向叶片输送,同时叶片也进一步散失水分。

在晾青阶段,因为叶张水分还较多,属于静置吹风走水过程,所以翻转不能太重,起初视情况可酌情继续使用热风。第二、三次(四次)以静置为主,约50分钟左右。待青叶有微热感,即进行翻转几圈散热。同时在静置时要注意鲜叶温度不能太高,以防“出汗”造成“闷”味。过程时间掌握3—4小时左右。

晾青的程度:鲜叶梗皮“皱、缩”,失水现象明显,手握鲜叶感觉“软”、“轻”,叶质柔软,顶端下垂,折梗不断,嗅时清香显。晾青结束即进入做青工序。

3 做青

是初制工艺中决定茶叶品质的主要因素,并且可变的影响因素较多,处理方式多样,应灵活掌握,俗称“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做青应在一个相对可控(通风、密闭)的青间进行,温度控制在25—27℃,湿度控制在60—75%适宜。如温、湿度过低,容易造成“做青青不来”的自然干燥现象,使叶底发暗而水分无法去尽(俗称苦水),芳香物质不能随水分扩散而挥发,青臭气尚留,碳水化合物亦不能转化到理想的程度,叶绿素破坏程度不够。温低湿高的条件下,空气不流通,过氧化物酶浓度又低,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作用就减弱。儿茶多酚类和糖的含量减少,过氧化氢的来源少,过氧化物酶的活化度就削弱。当多酚类化合物可氧化的含量减少时,过氧化物酶的活化又加强了。做青过程由摇青和静置发酵交替进行。

3.1 做青原理

做青过程是以水分的变化,控制物质的转化,促进香气、滋味的形成和发展,是做青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则。摇青时随着水分的蒸发,推动梗中的水分和水溶性物质,通过输导组织向叶面渗透、运转,水分从叶面蒸发,而水溶性物质在叶片内积累,这是摇青时水分变化的特点。通过多次摇青,使茶青叶片不断受到碰撞和摩擦,让叶片边缘细胞逐渐破损,使一部分内含物与空气接触,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而深刻氧化;未擦破部分未起氧化作用或氧化作用很微弱。叶缘细胞破损程度通过摇青均匀地加深,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经发酵氧化后产生“绿叶红镶边”,而在静置发酵过程中,茶青内含物逐渐进行氧化和转变,散发出自然的花果香,形成乌龙茶特有的香气。

3.2 做青方式

生产上主要有手工做青(水筛摇青)和机械做青(综合做青机)两种方式。

3.3 操作方法

不论何种做青方法,操作上都是摇青和静置多次相互交替进行,一般需摇5-8次,从轻到重,历时6-10小时。摇青的强度要根据鲜叶的老嫩、萎凋程度、气候条件因素灵活掌握,“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就是这个意思。摇青要掌握“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闽北乌龙茶的做青要掌握:重萎(晒)轻摇,发酵较重,成茶香气幽长,滋味甜醇。在做青的过程中,茶青的走水与香气的变化要同步,否则做出的茶叶品质就有缺陷,而要做到同步,就要灵活掌握,调整吹风、摇青、静置的时间。一般掌握吹风方法:前期吹多摇少,中期吹少摇多,后期基本不吹。同时,中、后期摇青的掌控一定要在茶青有一定的温度,手感有温感,才可摇青。因为这时的茶青在静置时已经明显的发酵,散发出热量。最后的重摇,轻重程度决定了茶叶的品质,这时要做到“看、闻、查”,“看”:看叶片边缘的破损程度,要保证顶叶主脉墨绿色;“闻”:是不是有青味摇出,以及香气的变化;“查”:是否出现顶叶有死红现象(俗称“烂脖子”),如有死红现象,就应适当降低摇青程度。

3.4 做青适度标准

由于各叶片的老嫩度不同,变化程度不一致,检查时,主要观察第二叶变化程度,叶脉透明,在灯光下呈淡黄色、明亮,叶缘朱砂红,叶片边缘变色部分约占全叶面积的30%,即“三红七绿”,手握茶青柔软,部分叶面翻转呈“汤匙状”;花香或果香明显。

3.5 发篓

做青适度的青叶应进行1-2小时左右的发篓,青叶温度为28℃-30℃为宜,发酵一定要适度、到位。发篓不仅会提高鲜叶的香气,还可使毛茶汤色更清澈,滋味更醇厚,叶底更明亮。对做青不足的鲜叶,发篓可加强多酚类的氧化程度,弥补做青的不足;对做青过度的则可不发篓马上杀青。

4 杀青

也即炒青,利用高温快速钝化青叶中酶的活性,抑制多酚类的氧化,防止青叶继续氧化和发酵,加速叶绿素的进一步破坏,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和提高香气。在杀青时青叶中的青叶醛、青叶醇及正已醇等低沸点芳香物质(青臭气)随水蒸汽散发,高沸点芳香物质得到保留、发扬。同时部分水分子受高温汽化,细胞膨压降低,组织柔软、叶张卷缩,为揉捻程序提供基础条件。

一般使用110型滚筒杀青机,杀青温度控制在230℃-280℃,投青量为25-30KG,杀青时间为6-8分钟。采用“高温快速、多闷少扬”;“嫩青老杀、老青快炒”的原则。杀青时应防止低温或杀青不足而引起的叶色青绿、汤色混浊、青气重、味苦涩。偏高或杀青过度引起的叶片焦黄、焦味或干枯。出青时需快速出尽,否则易过火变焦成碎末,俗称“拉锅”现象。

杀青适度的标准:叶态干软,叶片边缘起白泡状,手握紧后成团、无水溢出,松手散开,且有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杀青过程失水量只有15-22%左右,即为适度。

5 揉捻

叶片卷缩成条,是形成壮结外形的决定因素。通过揉捻使叶片细胞破裂,细胞汁流出附于叶表面,增进茶汤的滋味。

由于乌龙茶的原料相对偏老,所使用的揉捻机为乌龙茶专用揉茶机,其棱骨比绿茶揉捻机更高些。采用“热揉、少量、重压、短时、快速”的方法,趁热装桶,过程掌握先轻后重,逐渐加重压,“轻-重-轻-重”的原则。当中松压一次,以利桶内揉捻叶的自动翻转和整形,压力轻重以揉桶盖会自转为适度。揉捻时间为8-11分钟。应注意揉捻的时间和压力,时间太长和压力过重,容易产生碎末和扁条;时间太短和压力过轻,茶条粗松不紧结。青叶过老时,需注意加重压,以利成条。揉至叶细胞破坏,茶汁流出,叶片卷成条索,即为适度。

6 干燥

目的是蒸发多余的水分,塑造外形,发展香气,巩固和发展茶叶品质,也利于茶叶放置储存较长的时间和运输。

在大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链板式烘干机进行烘焙,揉捻后的茶叶经解块后,需要立即进行烘焙,以避免放置过久产生“闷味”。第一道烘干温度140℃-160℃,烘干时间为20-30分钟,达6-7成干,初烘的毛茶薄摊在篾筛上摊凉2-3小时,目的是使茶梗中的内含物及水分进一步往叶张输送,使叶片和梗脉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利于毛茶干燥,同时增进后熟作用。初烘的毛茶再复烘,烘干机的温度130℃-150℃,烘干时间约为30分钟,毛茶水分含量控制在8%左右,实践中常以手感判断,略感刺手,梗用手轻捏可折断,即达干度要求。

干燥为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掌握好则有利于提高毛茶品质,掌握不好,严重的会使其前功尽弃。烘茶时撒叶要均匀,动作轻快,火温要稳定,以避免干湿不一,发生烘不干或烘焦的现象。温度如偏低则易造成闷红和水闷味,偏高则易引起焦条和产生焦味,每次烘完茶后要及时做好烘干机的清扫工作,做到机内不留茶。烘好的毛茶经摊凉冷却后即可装入茶袋,而后进仓置于干燥、干净、无异味的仓库中,确保毛茶品质。

猜你喜欢

青叶静置鲜叶
茶鲜叶嫩梢捏切组合式采摘器设计与试验
生命的奇迹
仓山
居家省心小知识
居家省心小知识
仓山
静置
两种脂肪纯化方法对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的临床效果影响
午夜地铁里的爱情故事
鲜叶治病有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