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022-11-01颜白茹福建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动手学科科学

◇颜白茹(福建: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

当前,科学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发展而逐渐被关注重视,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如同其他文化类学科一样,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小学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塑造。本文围绕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以阐述。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中国学校体制内有一种教育通病,在老师传达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是用脑而不用手,最终的结果就是一无所能,而经过手脑联盟合作后,迸发出的力量可谓是惊为天人。小学科学学科就是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而开设的解决这种通病的一门学科,其不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最佳武器。

一、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新时代倡导的素质教育提出,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为己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以科学学科的形态呈现在学校的教育之中。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目标导向,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促使其动手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为知识的转化而加深理解、记忆、运用,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的精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学生动手能力现状分析

(一)不重视科学课学习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为了应付考试,小学阶段的教育更注重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的教学,而科学这一学科并未得到重视,一些家长甚至老师会把科学当作今后学习物理和化学的基础。从某些方面来说,这对于科学学科的教学虽没有很大的偏离,但是仍然会导致学生忽视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在科学学习的课堂中非常随意,无法集中注意力。而对教材上的一些内容,他们会觉得非常浅显易懂,总是持有这些东西“我都会”、这些东西“很简单”、“即便是课本上没有,我也已经知道了”等一些轻视科学学科的态度。这些持傲慢态度的学生,在多人参与的实践课堂中通常也会在旁边指指点点,与他人合作时总觉得高人一等。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应当对这类学生进行劝导,避免班级学生发展不协调。

(二)缺乏动手操作兴趣

从一般情况来看,科学学科的实践操作充满了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但在实际教学时,总会有些学生认为科学学科非常枯燥乏味,无法提起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小学科学中存在很多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所以会让学生觉得学习起来有些困难,甚至一些热爱科学的学生,也会丧失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无法正确面对一些科学小实验,认为这只是老师安排的课堂以外的一些活动游戏,但是当他们真正地深入到实验中就会发现,必须得按照一定的标准去操作,于是感到大失所望,从此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三)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在进行科学实践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差,导致其动手能力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几点是:首先,学生对科学知识掌握得不够多,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当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学生既无法完成老师课上留的任务,也无法做到温故知新,有很多知识盲区。其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偏差,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及时与学生沟通,通过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后,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能做到非常精准,比如在操作时经常会有较大的误差,由于马虎而导致记录的数据非常潦草,出现读数不清的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加强练习,提高自身能力。

三、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

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凡在理论上必须争论的一切,那就干脆用现实生活的实践来解决。”由此可知,实践是验证一切难题的灵丹妙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找寻这种促使学生学习进步的灵丹妙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

学习兴趣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所向披靡的热情可以使得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快捷。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使得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说教式教学无法引起其注意,课堂的成效也就无从谈起。然而,老师只要能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得科学知识与情境互相融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被点燃,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变得不一般。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到哪里去了”时,老师拿出所带的一杯水,用夸张的声音演示喝水的动作,演示完毕,问道:“同学们,老师刚才好渴,谁知道水跑哪里去了?”学生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跑到老师的肚子里了。老师作一惊讶状坏笑,随即抛出问题:“如果你们往手里吹气的话,会发生什么?”他们马上伸出手掌吹气,老师随即又提出了下一个问题。通过创设情境,课堂的气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兴趣盎然地动手参与,快乐轻松的课堂教学火热地进行着。

(二)开展有趣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生的行为特点决定了他们更为偏好互动型的教学模式。而在常规的教学环节中,课堂中经常出现的是老师一人“独奏”全体学生干坐着欣赏的状态,课程进度相对较快,却忽略了学生掌握知识参与了解的意愿。为此,老师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科学有趣的实验课堂,在趣味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如在开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的教学之前,老师神秘地告知学生下节课之前要准备的教具:自主画一条蛇并且剪裁下来,一条细线,一支蜡烛,并且透露下节课要变魔术,“一根蜡烛让纸蛇疯狂旋转”。学生此时好奇不已,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小组讨论分配教具准备任务之后,大家都对下节课的内容充满期待。而在到来的实验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魔术表演,点燃的蜡烛果然让纸蛇旋转起来,学生觉得不可思议,发出了惊呼声。老师因势利导,逐步揭开了空气对流的奥秘。通过有趣的实验把学生动手的能力推向了更深的层次,是此次教学效果显著的重要推手。

(三)强化对学生的指导,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

科学学科是一门有趣的知识学科,老师固然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动手激情等方式开展教学,但又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特点,虽然他们能够动手,但也常常会导致教学脱离教学目标。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主线,强化对学生实际操作的指导,对偏离之处及时进行引导,避免学生盲目操作。将放手和指引相互配合,在有目的性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稳步提高。如在教学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回想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并从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当中选出一部分和本节课知识相关的重点进行延伸,为他们讲解。这样,学生在初步了解了电子在电线电路中如何运行的情景时,就可以依照这个情景进行更多知识点的提问,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现学生的知识盲区并及时为其讲解。在学生了解了整体的学习框架之后,老师就要向他们讲解本节实验课的具体任务。连接灯泡相对来说非常简单,对操作的要求并不苛刻。在给学生发电线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扒开电线的外皮,仔细观察描述电线内部的构造,并向他们提问,怎样才能够做到在后期连接时保证电线之间要正确接触,避免在操作时出现连接不到位的失效情况。当学生完成连接以后,老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检查,检查过后若无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上所学的内容,还能够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见识。

(四)善于总结,在细节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首先,对于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区别对待,避免将俗语和正确的科学相混淆;

其次,在科学实验的教具选择上,要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制作,而不要购买现成的工具;

最后,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观,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夯实根基。

对于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老师应当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要从自身做起,注重言传身教,老师的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一些表现好的同学要及时给予奖励,并在学生中树立一些典型和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不断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还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欢快愉悦的教学课堂,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如何认真思考,所有的实验环节和理论教学,都应该是在非常安静并且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完成的。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融入课堂,让他们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谈谈对今后学习的打算,这样就能够从小培养其很强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联系生活,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身边的人如何认识科学这门学科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老师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知晓如果自己能够合理地应用科学知识,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对那些身处危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如在教学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相关知识时,老师要把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案例融入科学教学中,生动地讲解。我们都知道,如果在寒冷的冬天用舌头去舔铁块的话,舌头就会粘在铁块上。老师可以问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然后告诉学生其中的原理:这是因为人的舌头上存在一些唾液,而人体的体温根本无法抵抗铁块的冰冷,舌头上的唾液会瞬间凝固,所以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当出现这种现象时,我们应该用温水浇在舌头和铁块的黏结处,这样就能够使得舌头顺利和铁块脱离。还可以让学生用一些特殊的模具进行实验并感受一下,如果强拉硬拽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学科是推动社会进步、探索未知的一门重要学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响应教学改革的号召,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是提高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小学生的行为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猜你喜欢

动手学科科学
我也来动手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点击科学
动手画一画
科学大爆炸
动手演示找错因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