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管五重奏衍变发展概述

2022-10-31李白羽

戏剧之家 2022年25期
关键词:单簧管长笛声部

李白羽

(贵阳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5)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民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各音乐学院、开设的音乐专业、学习音乐的学生和音乐业余爱好者逐步增加。学习管乐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虽然近年来各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方式方法和开设的课程上已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完善,但各校课程开设的重点更多是在管乐学生独奏能力的提升上。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若在未来继续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他们的演奏方向会更多地偏向于重奏方面,少数具有优秀独奏素养并且愿意往独奏方面发展的学生或许有更多机会在舞台上进行独奏表演。相较而言,大多数的学生会在毕业后将自己的演奏重心放在如室内乐团、管乐团、管弦乐团的重奏表演组合中。这就要求各音乐院校重视重奏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具有全面音乐素质的人才。

一、木管五重奏的起源

木管乐器起源于古希腊的阿芙洛斯管,但由于木管乐器特别是单簧管制造工艺相对复杂,当时木管乐器音区相对狭窄、乐曲配置应用相对较少,因而错过了古典时期之前作曲家们为其创作曲目作品的高峰,之后如莫扎特、贝多芬的管乐重奏作品是以弦乐作品为原型而进行再创作的。古典乐派时期协奏交响曲的出现为木管五重奏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协奏交响曲使独奏乐器与乐队的结合更为紧密,在音乐上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其中写有八十多首协奏交响曲的意大利人Cambini 后来成了木管五重奏的奠基人之一。随着巴洛克时期羽管键琴逐渐被钢琴所替代,木管乐器的演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从繁杂的交叉指法中解脱,通过增加按键使乐器的运用更加合理,转调更为方便,音准也有所提高,增强了木管乐器的表现力。十八世纪后半叶,古典派大师们纷纷为木管乐器创作乐曲,比如Mozart 的降E 大调五重奏K.452,Beethoven 创作的降E 大调五重奏NO.16,所用乐器都是单簧管、双簧管、圆号、大管与钢琴,这些作品的出现为木管五重奏的出现奠定了音乐基础。作为传统铜管乐器代表的圆号,因其同时具备铜管的刚毅与洪亮,又能拥有木管的细致与温柔,其作为成员加入木管五重奏中,主要起到对其他乐器高、中声部与低声部柔性连接的作用。如何使这五种独具特色的乐器在同一舞台进行表演,成了当时作曲家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但也正是这种特别的配器安排成就了木管五重奏的独特魅力。

二、木管五重奏的发展

19 世纪初期,三位作曲家为木管五重奏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一位为意大利作曲家Giuseppe Cambini,他于1802 年创作的Wind Quintet No.2 in D minor(D 小调木管五重奏第二号)是现今木管爱好者和学生的必学音乐作品,这无疑具有启蒙意义。音乐的动机和开头由处于中间声部的单簧管确定并带起,主旋律一直持续到第一个乐段的末尾结束,演奏单簧管的学生要在演奏此部分时显得音色浑厚,在五重奏中,为让观众听得清晰,演奏的声音需具备一定的穿透力。由于整个乐章的色彩温暖且柔和,其他声部在此主要起到伴奏及衬托作用,这要求伴奏声部的学生始终听取其他各伴奏乐器的音量,最上方长笛声部学生用轻微吐音对乐曲高音加以点缀,最下方的巴松用低声部乐器最常见的连奏低音来托举乐曲,和长笛确立音乐大致音高范围,使听众对后续的音乐表现形成初步的期望,在演奏方式上,单簧管声部和上方的双簧管声部有着比长笛和巴松更流动的音乐线条,与单簧管主旋律作对比和呼应。音乐进行到第十二小节,单簧管声部将开头的主旋律交予巴松声部并让其将音乐旋律继续发展进行下去,在此需注意原来的旋律声部在旋律的传递上需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同时,单簧管声部在完成主旋律的移交后,作为伴奏声部来支持巴松的旋律,并在后续的音乐呈现中模仿乐曲开始时巴松的演奏方式,直到到达下一个乐句终点。虽然其他两个乐章音乐色彩和速度与第一乐章有所区别,但作曲家Giuseppe Cambini 对三个乐章的创作手法有一个相同点: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声部会按照音乐的进行将自己的主旋律交给下一个声部或者交换接替上个声部的主旋律任务,如长笛将16分音符交给巴松后,长笛进入伴奏声部,之后巴松再将旋律交给单簧管,整首乐曲也有齐奏的部分,多伴以强音量。整首曲子各声部分工明确:一个声部主旋律、其他声部辅助伴奏,各声部相互支持,目的性很强。作为早期木管五重奏作品,学习这首作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演奏概念,即以一种相同的节奏速度贯穿整个乐章,这要求所有声部学生相互倾听,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接收处理能力,并要求以一种相同的演奏方法让位给主旋律声部,模仿前一个声部的音色音量,音乐性的重点为和谐。相较于后面介绍的其他木管五重奏作品,Giuseppe Cambini 的Wind Quintet No.2 in D minor 确实如一个彬彬有礼、受过严厉管教并且稚气的年轻人。

三、木管五重奏的沉寂

浪漫主义时期是作曲家们张扬个性的重要时期,浪漫主义音乐重视个人感情和日常生活的表现,再加上音乐与文学的联系更加紧密,音乐小品成为创作的热点。与前一时代相比,音乐演奏的场所已经从家庭、宫廷转向音乐厅和剧场。时代的转变为音乐带来了机遇和冲击,木管五重奏便是此冲击的受害者之一。

一方面,木管五重奏作品偏重于室内乐风格,缺少独奏曲的个性表现,无法满足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要求。另一方面,演奏场地的扩大对乐器的音质和音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木管乐器设计和工艺存在一些缺陷,虽然木管乐器的改造一直在进行,但是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木管乐器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浪漫主义的冲击下,木管乐器的缺陷逐渐放大,限制了木管五重奏的发展。直至德国工匠及演奏家Theobald Boehm 受当时长笛乐器效果不佳的影响,开始研究长笛的音孔,他于1832年设计出了新式的按键装置,也就是当前木管乐器通用的波姆体系按键装置,使木管乐器的性能大幅提升。但是,在浪漫主义音乐最为兴盛的时期,木管五重奏只能默默等候木管乐器的更新换代,这使木管五重奏在这一时期留下一段空白。

在这一时期,还是有些作曲家谱写了不错的木管五重奏作品,比如Oslo 的F 大调五重奏Op.81,3 和Krughart 的C 大调五重奏Op.79 等。在木管五重奏教学中可以适当替换部分木管乐器。例如:将长笛、大管从乐曲中移除或用其他非木制乐器替换,让学生通过不同类型乐器演奏的对比,认识木管五重奏的主要形式,不能否认铜管乐器所具有的优势,但也要让学生了解到木管乐器的特点,否则,在教学中,学生对木管乐器和木管五重奏的学习就会感到疑惑,无法深入了解并发挥出木管乐器的优良效果。学生充分认可木管乐器,才能展现木管乐器丰富的色彩和灵活的技巧。

四、木管五重奏的转型

18 世纪末至19 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制造体系的不断完善,木管乐器的制造工艺和误差控制水平在这段时间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升级。管乐乐器配件的制作更为方便使得乐器音区得到拓展并且具备一定规模的成品产量,加上之前木管重奏作品创作的空白、观众和木管乐器演奏家的期待,这个时期迎来了木管乐器音乐创作的高峰。1884 年,法国作曲家Charles Lefebvre创作的Op.57,No.1 Canon(作品57 第1 号卡农曲),相 较 于Cambini 的Wind Quintet No.2 in D minor 主旋律声部独立于其他伴奏声部,Op.57,No.1 Canon 采用一个主旋律声部领头,其余声部模仿以创造出一种不间断并且持续推动音乐前进的卡农形式,因各乐器发音方式方法不同,在此要求学生以最开始发音的乐器旋律为模板,严格按照其进行诸如音乐线条、吐音长短、力度强弱等演奏法的模仿,让旋律的传递犹如一个音乐家在演奏,而唯一的变化只是乐器的转换导致音色的不同,要做到这点,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以熟悉非自己声部其他学生的演奏方法,达到相当程度的默契,同时培养他们排练时的沟通配合能力。整个乐章的长度充满了浪漫主义小品的特点:柔和且乐章长度偏短,总共只有78 小节,动机由双簧管在第五小节以弱起的方式引出,至第八小节形成一个乐节,随后单簧管在一个小节后的第六小节以比长笛旋律低八度的方式呈现,这里单簧管既接上了之前双簧管的旋律,并且由于音高更低,继续让位给旋律性更重要的双簧管声部,让其继续演奏,并在第12小节完成第一个乐句,此时交由长笛接替主旋律,圆号、单簧管交替完成长笛旋律的“卡农”任务。

我 们 可 以 发 现,Op.57,No.1 Canon 加 入 了Wind Quintet No.2 in D minor 里所没有的力度、速度记号,例如Ritard 和在最后一小节2 分休止符上的自由延长记号,当音乐结束后,演奏者需要继续保持演奏姿态,因为音乐家自身也是音乐表演的一部分,演出过程中各项有机结合才能构成一场精彩的音乐会,乐曲中更多演奏记号的增加说明木管五重奏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确实开始变得更复杂和成熟,因其演奏过程中没有指挥,音乐表演全靠演奏者互相之间的默契,长时间的训练、沟通能提高演奏家对音乐的表达。熟练的木管五重奏演奏者能从同伴所展现的身体语言上了解其姿势所表达的意思,例如音乐开始前,一个眼神意味着让大家做好准备,乐曲的第一个音要干脆并同时发音,若演奏过程中演奏家身体姿态放低,可能是音量放低,为下个小节的强力度片段积蓄力量等,如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Hedwige Chrétien,他的五重奏作品在乐章一开始要求长笛与单簧管音乐家精准配合,同时准确演奏弱起的装饰音,以便在下一小节正拍迅速将五重奏带入需要的正确节奏,并且注意需在前两音的突强之后迅速减弱。

五、现代木管五重奏的衍变

进入20 世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勋伯格十二音体系的建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音乐表演形式不断变化发展,这也给音乐家带来了作曲上更大的启发,David Maslanka Quintet No.1 第二乐章更加激进,单簧管声部在表演乐曲时只使用单簧管笛头与二节进行演奏,省略了控制音高的上下节主体管与喇叭口,演奏家必须用自己左右手的手指与手掌的开合程度来控制音高进行演出,同时,其他声部在旁作不和谐的伴奏和弦,这样的配置安排无疑增加了学生演奏时的难度,是对他们音准的判断、体态姿势以及领导配合其他乐器成员在合适时机进入音乐的综合考验,也确实也让音乐达到了更高的舞台效果,本曲的学习超越了音符的本身,更多的是木管五重奏学生们在乐曲上对音乐更宏观的把握,学生们能够完整演奏此乐曲无疑是对他们学习五重奏进行到一定阶段的肯定。

木管五重奏的发展史就像一个管乐专业学生初次接触、模仿、熟练、提升、超越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重奏课程独特的特点,在保证基本能力完善的前提下,向其他成员抒发自己对曲子的理解,相互交流借鉴从而提高整体演奏水平,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会的方式方法能运用到以后的演奏中。作为教师,需教会学生自我学习和不断完善。

六、结论

从木管五重奏的衍变历史来看,古典乐派时期木管五重奏开始确立,进入对木管乐器演奏的探索,虽然在浪漫主义时期沉寂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木管乐器的成熟,木管五重奏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对木管五重奏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化木管音乐创作和教学。

猜你喜欢

单簧管长笛声部
长笛与圆号的咏叹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行走的流沙
——为单簧管、小提琴、钢琴而作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单簧管的演奏与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论长笛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浅谈单簧管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