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绛彩瓷艺术初探

2022-10-28董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8期
关键词:彩瓷粉彩民国

董彧

(唐山博物馆,河北 唐山 063000)

瓷器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艺术门类之一,其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历史的变迁中,各种名窑辈出,创造了绚烂的成就。人们在满足于生活实用需求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美的事物,这时能满足艺术性、观赏性以及知识性的彩绘瓷应运而生。每朝每代的瓷器都会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在社会风尚、民间喜好方面形成独有的风格。浅绛彩瓷开拓了瓷器与绘画艺术融合的新领域,是应该被后人挖掘的艺术品财富。

1 浅绛彩瓷所处时期

浅降彩瓷属釉上彩工艺,釉上彩是在烧成的瓷器表面绘彩,再经低温焙烧而成,经两次烧成,具有划时代的装饰意义。明清两朝彩绘瓷品种众多,如明宣德的五彩、成化的斗彩,还有清代康雍乾时期的珐琅彩以及康熙以后的粉彩。“浅绛彩瓷”来自中国画术语,以绘制所用颜料质感区分,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这一瓷器新品种不属于官窑瓷器范畴,但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浅降彩瓷的始祖是山水风格的画瓷,诞生于唐代长沙窑,亦称“浅绛彩山水瓷画”。浅绛山水画技法初创于“元四家”黄公望之手。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指出清光绪时期出现了“水墨五彩”这样一个创新品种,它“是受同时代水墨画名家风格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新工艺,色彩浅淡柔和,笔法细腻,浓施淡抹,弥永深邃,描绘出的山水人物都很独特”,艺术风格与绣绢上的浅绛画类似。

浅绛彩瓷画是在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彩绘瓷器艺术品种,采用浓淡相间的黑色料在瓷釉上勾画起形,再以淡赭、淡绿、淡蓝等填彩,经低温650~700摄氏度烧制而成。人们习惯将这种工艺称为“软彩”。由于是低温烧制,浅绛彩瓷的原料里钴土矿合成氧化性能差,彩料的厚度比较薄,时间一长,瓷器表面易脱料、驳色,后世能收藏到实属不易,很多流落于民间,没有像粉彩一样得到广泛传承。但随着发展,后世将浅绛彩认为是景德镇近现代彩瓷风格的开创者是毋庸置疑的。浅绛彩瓷绘打破了官窑的严格限制,海纳百川,勇于开拓创新,在各种瓷绘种类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盛极一时的瓷上绘画精品。

2 浅绛彩瓷绘的应运而生

同治元年(1862)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是浅绛彩瓷画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匠人画瓷和文人派瓷绘也有明显区别。前者工匠只能按图样描绘,不求个人创意,有些匠人一生可能就画一两种图样,日积月累重复描绘,因此相当熟练,作品中线条格外流畅细致。而后者从诞生之日就打上了“雅”的印记,画匠为文人、士大夫和上层官员。浅绛彩绘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于一体,使中国文人画在浅绛彩瓷这个载体中得以呈现。文人画的代表画家有唐代诗人王维、元代的倪云林、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八大山人、吴昌硕等,在瓷器上表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浅降彩瓷绘花鸟画延续了宋元风格,文人气质略为浓重,同时吸收了海派风格,自由发挥的写意居多,引领了当时的艺术风潮。

3 粉彩与浅绛彩的关系

浅绛彩是一种装饰工艺与粉彩相近的品种,它出现在粉彩艺术衰落之时的晚清,是粉彩的派生品种。粉彩与浅绛彩有不同之处:粉彩所用黑料里含钴矿的纯度更高,浅绛彩所用黑料在钴矿里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铅粉,因此粉彩瓷上的黑色深而亮,浅绛彩瓷的黑色浅而淡;粉彩填色前需在瓷胎上施一层含砷不透明的白色料,也称“玻璃白”,用作打底,然后直接将矾红、水绿等彩,画于瓷胎之上,所以粉彩有渲染效果而浅绛彩没有,粉彩瓷作画比较厚重而浅绛彩瓷比较薄。晚清时期粉彩瓷烧制分工细,匠人文化程度比较低,多人协作完成一件作品,因而多数人所画题材有限,流程化工序明显,难免存在一些制式化的板气。晚清时期,由于当时清王朝的没落,大量文人、士大夫失去了从科举考试中考取功名的机会,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文人大家受生活所迫,为求生存从原来的御窑厂退到民窑厂,参与浅绛彩瓷画的艺术创作之中,从图稿设计、填色到成品都由一人完成,最终成品能自由地表达画者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将“诗、书、画”一体的优良传统表现在瓷器上,题材种类也很丰富,有山水、花鸟、人物、鱼虫等。晚清粉彩多取自明代瓷器图案,浅绛彩多为宋元时期的画稿题材。

通过对比图1和图2,可以很容易看出浅绛彩瓷器釉面上的彩料氧化、剥落和脱色情况严重,而民国“段义发造”粉彩花鸟纹瓷粥罐色彩历经百年仍然很艳丽,过渡自然,彩料的凹凸感强烈,即便是同为民国时期的瓷器,浅绛彩与粉彩因为工艺的不同,粉彩瓷所画内容保存得更加完整,表达的画面更明确。从图3和图4的对比可以看出瓷器表面的彩料都保存得比较完整,民国“曾福顺造”款浅绛彩人物故事纹瓷粥罐瓷器表面并没有出现氧化、脱色的现象,反映出浅绛彩瓷如果保存得当,少部分虽然烧成温度低,但也能完整保存,但从整体看,浅绛彩的颜色不如民国粉彩仕女图瓷粥罐表面彩料的色泽饱满鲜艳,釉面发色普遍偏黄。两种器物光泽度都很高,所画题材相近。

图1 民国浅绛彩人物故事纹瓷粥罐

图2 民国“段义发造”款粉彩花鸟纹瓷粥罐

图3 民国“曾福顺造”款浅绛彩人物故事纹瓷粥罐

图4 民国粉彩仕女图瓷粥罐

4 浅绛彩绘杰出代表

在众多浅绛彩绘名家中,有被称为“三大浅绛名家”,其中以程门、金品卿、王廷佐三人为代表。程门(1833—1908),被视为浅绛彩绘的开创者,原名增倍,字宋生,号雪笠、笠道人,安徽黟县五都田段村人,其画法有“新安画派”的韵味,树木、人物、远山的用笔疏朗、劲秀,作品水平最高,存世作品数量也很多,是浅绛彩绘艺术的集大成者。程门作画运用偏锋连勾带皴,更接近写意效果,同时,施以颜色釉,是传统国画所不能比拟的。程门擅画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鸟兽,重视临摹古人画艺精髓,诗文书法的造诣也很高。金品卿,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同治到光绪(1862—1908)年间,名诰,号寒峰山人,黟县人,擅长画山水、花鸟、人物。王少维,名廷佐,生卒年不详,安徽泾县人,同样活跃于同治到光绪(1862—1908)年间,不仅擅画山水、人物,而且对肖像画很有研究,其山水画风多仿自元代名家和明代名家沈石田等人画作,书法多有董其昌的风韵。这三人将瓷胎当做画纸,作画、题字、落款与水墨画法无异,是景德镇文人派绘瓷的代表。而后有“珠山八友”,虽然统称“珠山八友”,但是前后参加过这种雅集的共有十位,他们分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邓碧珊、田鹤仙、徐仲南、毕伯涛和何许人等。再后又有王步、胡献雅、毕渊明、王锡良、王隆夫等文人画,他们不仅在绘画上有新的提高,而且在古典文学、篆刻、书法、诗词等方面都有见长。

5 浅绛彩瓷的种类与款识

浅绛彩瓷以陈设艺术瓷为主,如瓷板、瓷瓶、瓷盘、帽筒、花盆、笔筒、粥罐、盖碗等;也有红店(红店指的是景德镇中专门在白胎上进行彩绘加工的店铺)早前生产的日用瓷,题材为传统吉祥寓意图案,如“富贵白头”“喜上眉梢”“绶带海棠”等用于结婚、寿宴等场合。瓷板为纯装饰性的瓷画,多镶在木屏内放置于厅堂条案上作为装饰,也有在家具上镶嵌的,多为20厘米到100厘米,分厚片为6~8厘米、薄片3~5厘米。浅绛彩瓷器的底款分室名款和年号款,而室名款又分为作者斋名和收藏印;年号款多用矾红篆书书写于器底,多见“同治”“光绪年制”两朝年款。

唐山博物馆馆藏多件民国时期浅绛彩瓷器。民国浅绛彩“美人如玉”故事纹瓷盘(图5),口径14.8厘米,高2.3厘米。口沿磕伤。整体设色淡雅,色调柔和,人物五官神态细腻,构图布局疏朗,细节刻画到位,婴戏生动传神,仕女姿态静逸,画面中题写文字为“美人如玉 汪同顺绘”并盖以手章。瓷盘底部款识仅有外方框,印章内容已剥落。民国浅绛彩人物故事纹瓷水仙盆(图6、图7),长17.2厘米,宽13.4厘米,高4.6厘米。所绘仕女形象清雅,像是在采集果实,另一面题写文字为“天津公聚祥出品”,无底款,带有火漆印章。民国浅绛彩人物故事纹瓷盖盖碗(图8、图9),口径10.9厘米,高9.6厘米。盖上题写“六如之法”四个字,碗身以淡赭、草绿为主勾勒填彩,间饰绿色、淡蓝,描绘了一幅农人在月色下赶路的场景,栩栩如生。民国浅绛彩仕女图瓷冬瓜罐(图10、图11),直径21.厘米,高23.1厘米,画面所绘三位仕女,两个人手拿蒲扇,神态各异,画面所绘环境景色秀美别致,题款为王安石的北山诗文“细数落花因坐久 缓寻芳草得归迟”孟秋月绘。民国“子良绘”浅绛彩人物故事纹瓷帽筒(图12),口径12.7厘米,高30.5厘米。画面为《红楼梦》题材,端坐的贾宝玉仰头与站姿的林黛玉低头研读诗文,背景有树木、花和蝴蝶,题款为“金玉缘 子良绘”,线条清晰,颜色鲜明,笔法工致。

图5 民国浅绛彩“美人如玉”故事纹瓷盘

图6 民国浅绛彩人物故事纹瓷水仙盆

图7 民国浅绛彩人物故事纹瓷水仙盆

图8 民国浅绛彩人物故事纹瓷盖盖碗

图9 民国浅绛彩人物故事纹瓷盖盖碗

图10 民国浅绛彩仕女图瓷冬瓜罐

图11 民国浅绛彩仕女图瓷冬瓜罐

图12 民国“子良绘”浅绛彩人物故事纹瓷帽筒

6 浅绛彩的没落与新粉彩的出现

新艺术形式的诞生汇集了多种因素,浅绛彩瓷从动荡的环境走到了鼎盛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1912—1927年),浅绛彩瓷艺人的专业素养已逐渐不如晚清时期,从诞生之初崭露头角,到大量泛滥,再到无人问津。由于烧制温度低,色彩呈现也不够鲜艳,画面赋彩较薄,彩料和釉面黏度不牢固,易污损、磨失、脱色,对当时的收藏也造成很大困难。与此同时,新兴起的高温粉彩即新粉彩逐渐取代了浅绛彩,较传统粉彩各方面都有提升,颜色浓艳富丽且不易脱落。从民国到抗日战争前期,伴随着制瓷业和市场对瓷板画需求的加深,彩绘行业得到新的发展,新粉彩工艺迎合了大众的审美特点,吸纳了西方绘画中的明暗块面的表现特点,在绘制中运用远近透视、空间立体光影理念,以“西法头子”王琦为代表。

7 结语

如今浅绛彩工艺失传已久,在19世纪30年代便后继无人,确切相关资料甚少,那些瓷绘大师绘画写意笔墨极难模仿,所以市面能见到的赝品也相对比较少。浅绛彩瓷绘是传统粉彩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釉上彩新品种,诞生于嘉庆、道光年间,兴盛于同治、光绪年间,蜕变衰亡于民国初年,不过短短六七十年却走完了它的历程。它像是瓷艺长河里的一朵浪花,没有像青花、粉彩那样光远流传,笔者认为浅绛彩这一发展时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开创文人画入瓷的同时也激发了瓷绘家个性的觉醒,使瓷绘艺术从“工匠艺术”转变为“文人艺术”,又拔高了一个台阶,给瓷绘艺术带来了新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脱离孕育它的时代而产生,社会文化对瓷绘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让后人对当时书法、文学、文人思想的了解加深,使浅绛彩瓷画真正与传统中国画大规模结合,开创了全新的瓷画面貌。

①王琦,南昌新建人,以捏泥人为生,后在景德镇红店当学徒工,学习钱慧安的清雅,学习黄慎狂放,再跟邓碧珊学习瓷画像,最终创立“西法头子”的画法。

猜你喜欢

彩瓷粉彩民国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马晓军
浅析明清时期彩瓷纹样的艺术特征
母鸡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
舒克中粉彩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