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洪洞广胜寺塑像典型须弥座造型及工艺探究

2022-10-28樊柯柯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8期
关键词:塑像工艺

樊柯柯

(太原市晋博文物保护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4)

须弥座,又称“金刚座”“须弥坛”等,是塑像的基座。须弥座的产生与佛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须弥”最早见于佛经,本是山名,须弥山相传指喜马拉雅山,亦译作“迷修楼”(喜马拉雅山的古代注音)。塑像基座采用须弥座,可以使塑像显得神圣伟大,高耸威严,精美绝伦,有非常好的观感及艺术效果,也是显示对佛至高无上的崇敬。须弥座从下至上一般由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等组成一种叠涩很多的基座形式。须弥座的形制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中记载:“垒砌须弥座之制共高一十三砖……次上束腰砖一层,次上仰莲砖一层,次上壸门柱子砖三层……”梁思成先生根据《营造法式》所画的宋式须弥座为铺砖高十三砖,分别为方涩平砖、罨涩砖、壸门柱子砖、仰莲砖、束腰砖、合莲砖、罨涩砖、牙角砖、单混肚砖。清代官方规定须弥座的具体形制做法在《营造算例》第七章第五节:“高低按台基明高五十一分归除,得每分若干;内圭角十分;下枋八分;下枭六分,带皮条线一分共高七分;束腰八分,带皮条线上下二分,共十分;上枭六分,带皮条线一分,共高七分;上枋九分。”

须弥座是外来佛教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1000多年来须弥座图像的形制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烦琐、由烦琐再到简单的过程。其纹饰也随着文化的融合发展发生着改变,形成了一个由简至繁的变化过程。

1 山西洪洞广胜寺塑像典型的须弥座造型及工艺

1.1 广胜寺基本情况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7千米霍山南麓的霍泉发源地。此寺创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初名俱庐舍寺。寺院区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上寺居山巅,下寺在山脚,水神庙位于下寺西侧,墙垣相连。广胜寺现存塑像一百六十余尊,为元代、清代遗存。1961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广胜寺塑像典型须弥座的造型及工艺

1.2.1 须弥座造型及工艺一

洪洞广胜寺上寺毗卢殿主像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塑像(图1),泥质彩塑,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须弥座为六边形,上下枋及束腰部分各转角处叠涩四层,让此座平面呈近八边形,四正面平行,四斜面叠坎。束腰处两侧及后面束莲矮柱支撑,前面各置力士像负重。座上突出仰莲瓣四层,莲瓣内置平台。莲台两侧各有一枝卷草伸至须弥座上枋以外,卷草的连体上各立童子像一尊,体形虽小,却灵性十足,肌肤丰满,面相圆润秀美,眼有神,口有情,稚气天真。

图1 上寺毗卢殿毗卢遮那佛塑像须弥座(作者拍摄)

上寺毗卢殿毗卢遮那佛塑像的须弥座内部支撑体为木质框架外包裹纤维泥。具体组成部分:木主杆支撑体—粗泥层—细泥层—底色层—颜料层。

从莲花座西侧残缺的莲瓣缺口处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其内部的结构(图2),须弥座内部完全中空,在四角各立一根直径约10厘米的木柱作为支撑体,四根木柱之间使用不规则的方木横向与木柱榫卯连接,形成框架,竖向分为4层,每层上铺设方木或木板约3块,最顶部平铺木板5块,用来承重(图3、图4)。木质框架外,使用纤维泥精雕细琢须弥座的形制。须弥座上枋处的卷草内部为铁丝支撑体。莲花瓣使用多块木板前后错位放置呈弧形,麻绳一前一后错位穿插捆绑以固定木板,木板外使用纤维泥塑成花瓣形状。

图2 须弥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 须弥座内部结构图(作者拍摄)

图4 须弥座内部结构俯视图(作者拍摄)

1.2.2 须弥座造型及工艺二

洪洞广胜寺上寺弥陀殿主像阿弥陀佛塑像,铜铸,结跏趺坐,莲花座为仰莲三层,须弥座为方形束腰(图5),上下边沿处小蟠龙突起,束腰上下沿雕仰覆莲瓣,转角处力士负重,壸门内置火焰宝珠,内壁距壸门较近,无透空之感。佛像铜铸,重量甚大,初步分析须弥座结构当为实心,故无隙地透空。因无残缺口,无法准确辨识。

图5 上寺弥陀殿阿弥陀佛塑像须弥座

1.2.3 须弥座造型及工艺三

洪洞广胜寺下寺后大殿三尊主佛塑像,须弥座皆呈六边形。中间主佛塑像束腰须弥座(图6),上下枋表面皆以沥粉贴金勾绘出卷草花纹,虽已陈旧风化,部分色泽有些脱落,但原作风貌依然可见。须弥座束腰上下叠涩处用彩色绘出枋心,内置牡丹图案,黑底绿叶,红白花束,典雅高贵。束腰处壸门边沿叠起,内为实体砌筑,牢固无虞。须弥座束腰拐角处塑力士负重,力士像体量虽小,但造型勇武,龇牙咧嘴,神气十足,肌肉健壮,骨骼雄健,负重有力。须弥座底盘略大,圭角略向外倾斜,呈稳定感。座上仰莲三层,制成平台。

图6 下寺后大殿中间塑像须弥座(作者拍摄)

东次间塑像束腰须弥座(图7),花纹图案皆沥粉贴金和色彩花卉并用,图案精致,画法机巧。束腰拐角处各置力士一尊负重,力士像发型卷曲,面相宽厚,筋骨雄健,肌肉健壮。座上平台置仰莲三层,莲瓣墨色,为别处所未见。

图7 下寺后大殿东次间塑像须弥座(作者拍摄)

西次间塑像束腰式须弥座(图8),座的底板、顶板、上下枋、上下枭及束腰壸门处花纹图案满饰,既有沥粉贴金,又有彩色绘画,绘制有卷草纹、牡丹纹、菱形纹、三交六斜等,精巧富丽,一丝不苟。须弥座上三层仰莲制成平台。

图8 下寺后大殿西次间塑像须弥座(作者拍摄)

下寺后大殿这三尊塑像须弥座工艺:整体为实心,内部支撑体为土坯垒砌,六边的叠涩部位将稻草捆绑起来作为支撑体,纤维泥塑型雕琢。从中间塑像须弥座背后残损处明显可见内部垒砌的土坯(图9)。从西次间塑像及东次间塑像须弥座上枋残缺处都明显可见内部的稻草捆绑(图10)。

图9 下寺后大殿中间塑像须弥座内部垒砌的土坯(作者拍摄)

图10 下寺后大殿西次间塑像须弥座上枋处内部的稻草(作者拍摄)

2 洪洞广胜寺塑像须弥座与太原地区部分须弥座的对比

2.1 太原净因寺大雄宝殿主像须弥座

2.1.1 净因寺大雄宝殿基本情况

大雄宝殿位于净因寺寺庙的三进院落正北面,明代建筑,坐北朝南,悬山顶,绿琉璃剪边,正脊为玉带脊,施五踩斗拱,山面有悬鱼,面阔三间,进深六间。门为方格形四抹隔扇,直棂窗,设前后廊。殿内现存塑像7尊,佛台上塑三佛二菩萨,佛台下方两侧各立护法金刚像1尊。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2 净因寺大雄宝殿主像须弥座

净因寺大雄宝殿主像方形束腰须弥座(图11、图12),上方叠涩三层,下方叠涩四层。从上至下:第一层图案贴金为底,绘制4尊赤脚人物;第二层绘制沥粉贴金的行龙;第三层贴金为底,色彩绘制植物与灵鸟;中间束腰处塑金色行龙1尊,无撑柱,束腰叠檐拐角处塑力士肩擎;下方四层与上方对称,图案基本相同。最下方由于颜料层脱落及表面污染严重,无法辨识其具体内容。从须弥座残缺口及倾斜断裂情况初步分析,须弥座支撑体为木主杆,最上层三面支撑体均是木质,榫卯连接。整体中空,填充部分建筑垃圾。木主杆外使用纤维泥塑型,泥坯阴干后,先上粉底,再施彩绘。

图11 太原净因寺大雄宝殿主像须弥座现状

图12 太原净因寺大雄宝殿主像须弥座结构图

2.2 太原保宁寺主像关公像须弥座

保宁寺位于窦大夫祠东侧,是一组明代建筑,殿内现存明代彩塑3尊,分别为关公像、关平像和周仓像,关公像位于长方形砖雕神台之上,关平像和周仓像分别站立于主佛台前方左右两侧。寺内无壁画。关公像端坐的长方形须弥座工艺简陋,后期修补直接由瓦片倒扣垒砌。

保宁寺主像关公像须弥座其形制为长方形,从残缺处推测须弥座应该原始也是木质支撑体,后期多次修复,现在基本用青砖代替,做工比较粗糙,须弥座右侧用瓦片垒砌,中间直接用麻刀填塞,左侧边缘用木杆简单支撑,使用材料简陋(图13、图14)。

图13 保宁寺主像关公像须弥座现状

图14 保宁寺主像关公像须弥座结构图

2.3 对比结果

洪洞广胜寺塑像须弥座与净因寺大雄宝殿主像须弥座的对比:两者虽都有沥粉贴金工艺,但广胜寺塑像须弥座的造型纹饰、饰物内容相比更为丰富多样,更为讲究。广胜寺塑像的莲瓣更为饱满硕大,须弥座颜色多为金色、墨色、绿色,观感上沉稳庄严。净因寺须弥座多为鲜明色调的红色,观感上耀眼夺目。虽反差极大,但无不体现了东方色彩之迷人。

三处须弥座的工艺基本相同,即:木主杆为支撑体,纤维泥塑型,施彩绘颜料层。保宁寺主像须弥座制作较为粗糙。

3 结语

洪洞广胜寺塑像的须弥座基本为束腰式,即上下部位凸出、中间部位凹进,中间凹进部分称为“束腰”。只是须弥座形制不同,有方正庄严的四方形(俗称“四方座”)、阴柔婉约的六边形(也称“六角形”“六方座”)两种。须弥座上有的平展如案几,无莲台之设;有的上置仰莲平台。须弥座上下枋、上下枭纹饰各不相同,常见的有莲瓣、花卉、卷草纹、菱形纹、如意云纹等,以沥粉贴金和简单施彩为饰。束腰的装饰构成纷繁复杂,洪洞广胜寺塑像须弥座的束腰腰间各角部分有撑柱,束腰叠檐下各转角处都有力士肩擎负重。

洪洞广胜寺塑像须弥座的支撑体主要为木质与泥质,或两种材料相结合。无论何种材质,其制作工艺基本相同,即:支撑体—粗纤维泥塑型—细纤维泥精雕—底色层—颜料层。粗纤维泥:纤维为麦秸。细纤维泥:纤维多为麻刀、棉花等。

通过对洪洞广胜寺塑像典型须弥座的分析,初步了解了广胜寺须弥座艺术的造型风格、艺术成就及当地特色等,展示了匠人高超的技艺和山西的传统文化。广胜寺须弥座的造型及工艺研究为广胜寺塑像须弥座的保护修复提供基本的依据,也为研究山西古代塑像须弥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塑像工艺
指尖上的大国工艺
LNG加气站工艺危害分析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世界上最高的塑像
塑像和井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散落的雕像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