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华亭市石拱寺石窟述略

2022-10-28梁宗王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8期
关键词:浮雕石窟菩萨

梁宗王

(华亭市博物馆,甘肃 华亭 744100)

1 石拱寺石窟基本情况

石拱寺石窟(图1)地处陕西省陇县新集川乡和甘肃省华亭市上关镇半川村的交界地带,开凿在村庄以北山梁处的崖面之上,坐北朝南,下离山底的村社距离100米左右。陕西省陇县至华亭的公路(华陇公路)从石拱寺石窟前的村社由东向西经过,交通条件十分优越,东离陇县县城50千米左右,北离华亭市城区23千米左右。石拱寺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下限在北周至隋代之间,是陇东地区的北朝石窟,后代再无续凿。2013年3月,石拱寺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明代嘉靖年“敕旨火化”和清代同治年间回族起事的破坏,现存洞窟14个,造像249身,除1号窟和3号窟被破坏殆尽之外,其他诸窟造像均有保存,残存程度不一,11号窟和12号窟是石拱寺石窟佛教石刻造像艺术的精华。

图1 石拱寺石窟正面照

石拱寺石窟前的上关河发源于上关水眼子,经半川入陇县秀水,汇入汧河。据《汉书》与《水经注》的记载,千河的源头在汉代汧县(今陇县)境内,其中一支源头在汧县西北的蒲谷乡弦中谷,实际上就是今天的上关河,再西北有芮水,就是今天的神峪河,即黑河。由此可见,华亭南部的上关、神峪一带在汉代属汧县,以北属汉代官方养马机构呼池苑,后来改为安民县。自此以后,华亭南部一直属陇县管辖,直至近现代重新调整行政区划时,始将华亭南部诸乡镇划归华亭正式管辖。按照严格的行政区划分,石拱寺石窟在整个北朝时期一直属陇东郡管辖,陇东郡的驻地在汧城(今陇县县城附近),而石拱寺石窟以北的安口等地属平凉郡管辖,平凉郡与陇东郡均属泾州,事实上,古代华亭与陇县是以陇山余脉三乡山为界限的,运用了“山川形便”的原则。

石拱寺石窟的开凿与北魏晚期的政治局势有着密切关系。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分别于永平二年(59)和永平三年开凿了北石窟寺石窟和南石窟寺。永平三年(60)五月,老家在泾州临泾县(今泾川县)的胡太后生下北魏孝明帝元诩,“母以子贵”,延昌四年(515),北魏宣武帝去世后,因孝明帝年幼,由胡太后临朝听政,胡太后掌握朝中大权,垂帘听政。胡太后本人非常佞佛,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永宁寺。“上既崇之,下弥企尚”。地方官员为讨好胡太后,也纷纷兴建佛寺,为胡太后和孝明帝二圣祈福。作为胡太后老家的泾州也概莫能外,泾河、渭河流域的石窟群以及大量的单体佛教石刻造像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地处陇山东麓腹地的石拱寺石窟就是在北魏晚期这一大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2 石拱寺石窟各窟概况

石窟群最大洞窟是2号窟(图2)和6号窟,窟内三壁均雕一佛二菩萨,前壁两侧雕天王,其中6号窟高8米,造像高6米。两窟造像在清代同治年间因民族纠纷遭到人为破坏,所有造像皆残损严重,无一完整。唯窟壁门洞两侧现存浮雕供养人56身,两侧的浮雕造像各分四层雕刻,造像均为着袍(北魏改胡服)供养人的形象。

图2 2号窟正面照

8号窟高2.5米,宽2.5米,进深2.5米,前壁凿一明窗,北壁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东壁无造像,两壁雕释迦多宝佛,前壁明窗上部雕一佛二菩萨及供养比丘,右侧雕一佛像,左侧雕一佛二菩萨。窟顶凿一圆洞和9号窟相通。

9号窟高1.9米,宽2.3米,进深1.9米,北壁雕释迦多宝佛及二菩萨二弟子,东西两壁各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西壁龛下部浮雕听法弟子3身,高0.36米,前壁明窗两侧各浮雕一菩萨。

11号窟(图3)是石拱寺石窟现存窟龛里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洞窟,高2.4米,宽2.25米,进深2.4米。平面为方形平顶窟,其北壁的正中间雕刻尖楣圆拱形龛,龛的轮廓几乎为方形,龛通高1.4米,龛楣的两个尾端向外延伸出忍冬纹饰,刀工犀利,线条十分流畅。龛的里面雕刻一佛二肋侍菩萨的三尊造像,主尊通高1.23米,磨光高内髻,发无纹,面呈长方形,眉眼细长入髻,高鼻,嘴残,两耳下垂,颈部细长。主尊身穿圆领形僧祗支,其上又穿一层内衣,衣带下垂至胸前并打结带,最外面身披双领下垂式大衣,大衣在腹部处又雕刻出一根衣带,大衣的衣纹呈现出阶梯状或者阴刻细线,衣纹简洁流畅,主尊右手向上外举,施与愿印,左手一指指地作触地印,两腿平展结跏趺坐,右足斜向下,左脚压于右股之上,足心刻出纵纹线。衣摆下垂覆于座前呈四瓣状,中间的两瓣为圆弧状向下垂,左右两边为尖角状,呈“八”字形向外伸展飘动,衣摆厚重有力,线条飘逸流畅。

图3 11号窟正壁

主尊两边各雕刻一身胁侍菩萨。左边菩萨通高0.89米,头部略残,颈部细长,身躯略扭为“S”形,颈部雕刻桃形项圈,身着双领下垂式僧衣,双手拢于腹部,遮于衣中,有角从腹部外翻斜向体左侧垂,下穿裙,裙呈喇叭形。右侧菩萨高1米,衣饰同左侧,头部残缺。

造像龛外左右两边又高浮雕两立佛,左边立佛高0.91米,右边高0.88米,身高几乎相等,相向而立。有圆形头光,穿双领下垂袈裟。右手前伸,指并拢上举作导引状,左侧左手略向下,曲置于腹部,衣裙下摆呈喇叭形外撇,双足趾立。右边立佛站立于出茎仰莲座上。龛楣上方雕刻一排10身供养比丘像,其中左右两端两身比丘高0.3米,双手相叠结禅定印,结跏趺坐。其余供养比丘只雕刻出头部,后面有圆形头光,身着双领下垂式僧衣,造像龛底部雕刻两身立佛,左右各浮雕3身供养人,左边为男性供养人,高0.43米,头戴笼冠,身穿宽袖长袍。右边为女性供养人,高0.43米,头束双髻,上身穿宽袖襦袄,下身长裙曳地。

左壁(图4)正中间雕凿尖楣圆拱方形浅龛。龛底离地平面高0.86米,龛高1.24米,宽1.43米,进深0.28米,尖楣高0.31米,宽1.64米,龛楣尾雕忍冬叶,龛内浮雕一佛二菩萨,佛高1.2米,磨光高肉龛,素发无纹,面呈方形,眉目细长入髻,高鼻深目,穿通肩式大衣,阴刻线衣纹呈阶梯状,双手施禅定印,衣摆呈三瓣式下垂,中间一瓣为圆弧状,两侧的呈“八”字形向外飘出。左侧胁侍菩萨高0.89米,颈戴冠形宽项圈,披帛露肩,右臂曲于腹前,左手上举,持物不清,左臂曲向下,左手握皮帛,下穿裙,着腰较高,在胸前系紧下垂,裙摆呈喇叭形外侈,右肋菩萨高0.9米,头顶发残,颈残,尖形宽项圈,身体向内扭,双足立,着衣与正龛二胁侍相同。龛外两侧各浮雕一立佛,左侧残缺,残高0.43米,其余与正龛外侧左侧佛同,右侧高0.88米,头残,有圆形头冠及莲瓣形背光,内着僧祗衣,外穿双领下垂袈裟,双手拢于腹部袖中,下穿裙,裙摆呈喇叭形外侈,两足外撇,立于莲花上,莲花从一侧圆形水中伸出,茎有花叶。

图4 11号窟左壁

尖楣外浮雕8身两面相对的供养飞天,飞天披帛从身体两侧向上飘扬。

右壁(图5)雕凿尖楣圆拱半月形龛,龛高1.23米,宽1.05米,进深0.31米。龛楣尾部雕忍冬叶,龛底距地平面高0.85米,龛内雕刻一佛二菩萨,佛着衣,手势与正壁龛内的相同,两侧胁侍菩萨头部缺失。龛外两侧各浮雕侧身面向中间龛的立佛一尊,左侧立佛高0.89米,右侧立佛高0.87米,衣饰同正壁龛外二立佛,左侧佛右手曲指前伸,左手五指并拢于腹部下伸,右侧佛左臂前伸,五指并拢上举,右手曲向前,左手五指并拢上举于胸前,二佛均跣足立于从龛内伸出的仰莲之上。

图5 11号窟右壁

前壁(图6)窟门右侧全部坍塌,上方正中间雕刻圆拱尖楣形龛,龛楣尾部雕刻忍冬纹,龛楣高0.22米,宽0.94米,内高浮雕一佛二菩萨或弟子,头部缺失。佛高0.47米,弟子高0.33米,佛身穿圆领僧祗支,外披双领下垂式大衣,右手上举于胸前施与愿印,左手下垂施触地印,结跏趺坐,左脚压于左腿上,衣裙从中并向面侧外撇开。弟子着双领下垂式僧衣,双手笼于衣袖中拱手而立,龛外两侧又分别雕刻帷幕形小龛,左侧龛内雕一菩萨,头戴三叶宝冠,凭几而坐。帐外雕刻2身弟子,侧身向菩萨而立,左边弟子高0.32米,右边弟子高0.28米,均穿双领下垂僧衣。正中间龛外右侧帷幕龛下部内容残缺,残高0.53米,宽0.51米,进深3.5米,龛下部雕山岳,龛内宝冠侧身向中穿着宽袖衣,右臂倚于长方形几上斜身而坐,右手前伸,手执座尾,帐外雕刻一排弟子,侧身向内拱手站立,高0.27米,门口上方正中间开龛雕刻一佛,龛外左右两侧分布雕刻文殊、维摩诘对坐。中间龛楣上部及两侧对称各浮雕5身供养比丘,其中最外两侧各2身,均为侧身胡跪状,其余均有圆形头光,穿双领下垂僧衣,双手合十跪坐。

图6 11号窟前壁

前壁窟门左侧浮雕侧身向门而立的上下两层供养人,上排为男性供养人,身高0.45米,头戴笼冠,身着交领宽袖长袍,下排为女性供养人,身高0.42米,头束双髻,上着宽袖襦袄,下穿长裙。

洞窟顶部中间高浮雕出圆盘形莲花,圆莲直径0.64米,莲心直径0.28米,圆莲向窟顶四角各伸出宽带将窟顶分隔为四部分,形成四面披顶形。四披浮雕内容大同小异,均由两身相向的飞天托举莲花,莲花化生4身童子,莲花从下方圆形水涡中生出,与左、右及下方水涡相同,前方的水涡被另一莲花化生童子所代替。窟门处坍塌,右侧现存金刚力士1身,高0.69米,双目鼓凸圆瞪呈愤怒状,双腿交叉侧身而立,右臂前伸,左臂叉腰际,窟内现存大小圆雕造像共94身。

12号、13号、14号窟布局和造像风格与11号窟相同,只因年久置于露天,风雨侵蚀,风化严重,岩面多次坍塌,三窟仅存造像三分之一,其余造像已荡然无存。

12号窟,现存北壁一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西面一佛一菩萨。

13号窟(图7),北壁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外左侧浮雕一弟子,后有背光。

图7 13号窟

14号窟(图8),现存北壁一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外左右两侧各浮雕一菩萨,西壁仅存二菩萨,东壁存二菩萨。

图8 14号窟

1号、3号、4号、7号、10号窟龛均因风化严重,岩体崩塌,仅存残迹。4号龛东部崖壁刻金代“天德三年(1151)六月十六日”铭文。

3 石拱寺石窟的价值

石拱寺石窟自北魏创凿以来,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虽然历经风雨雪霜之侵和多次人为破坏,但从现存的造像中仍可看到明显的时代特征。就开凿规模来说,北魏时期石窟主要以中、小、型窟为主,窟形一般高度为2.5米,宽度和深度在1.9~2.5米,佛像高度在1.4米左右,多为坐佛,其余如菩萨、飞天、供养人等,高0.2~0.85米,雕刻手法主要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龛内造像以圆雕为主。龛外造像多以高浮雕和浅浮雕居多,如11号窟从四壁到顶部共雕刻佛像、菩萨、弟子、飞天、供养人等90余身,造像的头、面、衣纹和各种装饰部位以及布局、雕刻手法和层次都充分体现出了北魏中、晚期石窟雕刻的艺术风格,尤其11号窟是石拱寺石窟的精华所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隋代石窟和造像在继承前代雕刻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如2号窟,虽然残损严重,但规模宏大,窟高9.2米,宽11.2米,进深9米,从残留佛像的背光火焰纹和精美的璎珞装饰纹看,其具有隋唐时期的艺术风格,不仅造像比例成倍增大,而且雕凿手法纯熟,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佛、菩萨、力士的气度,可见当时石窟造像的宏伟气势。

石拱寺石窟从艺术风格上看,窟、龛内所有浮雕造像茂密繁多,图纹精美,圆雕造像大小比例如同真人,形象逼真,姿态优美动人,写实中兼有夸张,造型布局合理,打磨光滑,面部表情慈祥温和,清俊秀美,尤其是眉目极为传神,似佛陀又像菩萨,超凡脱俗,面带微笑。更为奇特的是与2号窟相连的6号窟、8号窟和小巧玲珑的9号“柜窟”,是一组葡萄串式的石窟群落,这种窟连窟、窟套窟的型制在我国石窟中是很少见的,因此,这种雕凿窟型的形式结构与组合以及造像的精美图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石拱寺石窟所在的上关镇从文献记载可知在明代就早已有之,同时还存在下关。从字面意思理解,这里本身就是比较重要的交通关隘,明代曾在上关设置巡检司也非常能说明上述问题。北朝时期雕凿的石窟寺大都位于交通要道上,这也是学界共识,由此,也可说石拱寺石窟处在陇山地区极为重要的交通路线上。从陕西陇县北上进入陇山东麓各地,华亭的上关是第一站,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这条线路也是一条干道。众所周知,秦汉时期的“回中道”是关中进入陇山东麓的一条交通要道,前人的研究成果颇丰,但至今众说纷纭、仍无定谳之论。从石拱寺石窟所在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路线分析,这里也应当作为“回中道”所经之地必须纳入考虑范围的地段。由此可见,石拱寺石窟对研究古代陇山交通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石拱寺石窟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损坏等原因,故而至今并无留下北朝时期的碑记或题记等文字材料,对研究石拱寺石窟而言,实为一大遗憾。石拱寺石窟中2号窟、8号窟规模较大,与北石窟寺165号窟、南石窟寺1号窟的规模相类似,加上窟内现存身穿长袍的众多供养人,综合判断,这些洞窟的等级并不低,可能是官方主导开凿的洞窟。但是有些洞窟内的菩萨、弟子及供养人均呈现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值得注意,在距石拱寺石窟以北不远处的安口镇谢家庙村,20世纪90年代前后曾发现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北朝佛教石刻造像窖藏,共出土30多件造像,其中有8件刻有题记。据研究,这些造像供养人是活动在陇山地区的屠各人,屠各人作为匈奴人的一支,早在西汉武帝时期就迁徙到了陇山东西方向的天水、安定等地。盘踞在华亭南部地区的屠各人在有关北朝的文献中就有记载,史籍称之为“南山屠各”“陇东屠各”,当地屠各人数量众多、势力强大,故而可以断定,石拱寺石窟的开凿当与活动在当地的屠各人有关,这也就不难理解洞窟中出现胡人形象了,石拱寺石窟为研究北朝时期陇东地区民族史提供了难得的一手材料。

综上所言,石拱寺石窟对研究北朝时期陇东佛教信仰、佛教艺术、历史地理及民族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浮雕石窟菩萨
菩萨
浮雕圆圈
出错的浮雕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佛像面前的菩萨
生气的狼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
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的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