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活体展览在自然博物馆展览体系中的应用与价值
——以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蓝色家园”活体海洋生物展览为例

2022-10-28滕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8期
关键词:活体海洋生物家园

滕飞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天津 300480)

0 引言

自然博物馆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高质量的展览传播科学知识,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是履行其职能的重要方式。然而,现阶段我国诸多自然博物馆在展览内容设置上,大都采用了一种大而全的、教科书式的方式进行普适化展览内容的设置,这种类型的展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当太多的自然博物馆都以这样的方式构建展览时,难免会导致我国自然类展览同质化现象的出现。自然类展览同质化现象必然会降低自然类展览对观众的吸引力,也不利于自然博物馆整体展览水平的提高。如何进行自然博物馆展览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提升自然类展览的多样化,丰富自然博物的展览体系,急需每一个自然类展览工作者认真面对。

大众对活体展览并不陌生,动物园、植物园与水族馆是最常见的活体展览地点。相对于标本展览,以活的动植物作为展览主体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的展览更直观、生动,互动性也更强。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活体展览馆的建设在数量与规模上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有一部分活体展览存在缺乏特色、样式雷同的通病。以水族馆为例,国内100余家水族馆布局大都是海底隧道、极地动物、表演馆、热带雨林等,前几年极地动物与水母展区算是特色,但这套模式又很快被各个场馆相互参照地套用了。此外,由于当下活体展览从业研究人员的缺失和研究水平不高,导致活体展览在陈列设计方面很难挖掘活体生物的深层次内涵以及利用生物间生态联系“讲”出生动的故事,导致展览内容枯燥,难以长期吸引观众。

将活体展览有效地融入自然博物馆展览体系,一方面要突出活体展览的特色与独特功能,另一方面要从展示主题到内容和形式与自然博物馆其他展览内容相辅相成,同时又要区别于传统的动物园、植物园与水族馆活体展览。本文以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蓝色家园”活体海洋生物展览为例,基于实际展示效果与观众调查问卷分析,就活体展览在自然博物馆展览体系中的价值与作用进行思考与探索,旨在为我国自然博物馆提供新的布展思路。

1 展览策划与设计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是由自然资源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展览以“海洋与人类”为总主题,建起多元化的展览体系,通过全面解读地球、海洋、生命与人类四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共生的关系,揭示了人海和谐的真谛。其中,“蓝色家园”活体海洋生物展览位于展馆一层,展览面积1283平方米,将活体海洋生物作为展示主体,力求全方位展现海洋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传播海洋生物知识,引导社会公众认识海洋、关心海洋和爱护海洋。

1.1 海洋自然展览体系的重要补充与独特亮点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自然类展览体系内容丰富,通过多个时间与空间维度向大众全方位地展现海洋自然与生态的多元化。其中,“今日海洋”展厅通过5000余件制作精美的海洋生物标本集中展示了当代海洋的物种多样性。虽然标本展示具有空间利用率高、对布展环境要求低等优势,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集中布展,但是生物标本在还原生物自然色彩、展览吸引力、展现生物自然形态及行为方面仍然无法替代活体生物。“蓝色家园”活体海洋生物展览作为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海洋自然类展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活体海洋鱼类为展示主体,辅以其他海洋生物,补充“今日海洋”未有物种。在展现物种多样性的同时,进一步展现生态系统维度的多样性,并充分利用活体展览的优势,定位为整个展览体系的独特亮点。

1.2 由浅及深的展线设计

当前我国自然博物馆的陈列基本上以时间轴为顺序或者按照生物分类进行藏品展出,更新与升级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给展览生命力的延续以及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带来了巨大挑战。水族馆活体展览相对文物与标本展览,受后台维生系统空间布局、水源供排管道以及密集客流疏导等因素的影响,在展线设计上更具挑战性。故我国目前水族馆在展线设计上,多以独立展示单元为主,每个单元展现一个主题,各单元间缺乏紧密的逻辑联系。“蓝色家园”活体海洋生物展览为突出海洋元素,基于海洋生物在自然界垂直分层现象,创新性地采用了“由浅及深”的布展逻辑(图1),整个展厅共分为8个部分:序厅—“走进红树林”—“遨游海藻场”—“探秘珊瑚礁”—“海洋猎手”—“幻彩水母”—“深海探秘”—尾厅,旨在为观众开启一场由浅蓝到深蓝的沉浸式探海之旅。

图1 由浅及深的展线设计

1.3 主体生态缸与明星生物缸相结合的布展方式

与目前水族馆主流的并排平行式缸体布展方式不同,“蓝色家园”活体展厅采用了主体生态缸与明星生物缸相结合的布展方式。每个展区都是一个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故事,主体生态缸为故事整体大概,明星生物缸作为故事细节的延伸,以期在故事讲述方面做到突出主题、详略得当,给观众留下更深的印象。

主体生态缸重点展示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与生态意义,利用生态造景全方面还原生态系统的原始面貌(图2)。以“走进红树林”单元主体生态缸为例,主体生态缸位于展区中央,主体采用红树植物布景,在整体还原自然界原始生态的同时,注重布展细节的科学性与科普性:①红树植物呼吸根、气生根、支柱根仿真造型;②叶片泌盐现象细节展示;③树皮单宁酸颜色显示;④红树植物显胎生与隐胎生果实仿真造型。在物种选取上选取红树林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以及不同水层的生物,选取底层生物寄居蟹、中华鲎、弹涂鱼、蟹守螺,中上层生物银大眼鲳、多纹钱碟鱼、金钱鱼;顶层红树林湿地鸟类标本辅助展示,充分展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图2 主体生态缸与明星生物缸相结合的展览布局

1.4 多层次展线延伸

室内展览存在空间的局限性。利用有限的展览空间,将自然界真实的生态景观以及海洋生物的生存技巧和演化过程中的生物智慧全方位地展现给观众是个难题。“蓝色家园”活体海洋生物展览基于活体生物与生态造景一级基本展示的同时,紧扣展览主题,进行二级多媒体展览扩展与三级互动展览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展览维度,延续展览的生命力。二级多媒体展览扩展手段包括:科普展板、多媒体触控屏、展览壁画(图3)与语音导览等,其中科普展板主要利用图表形式对抽象的海洋生物知识点进行具象化展示,在方便观众理解的同时增加了展览深度;多媒体触控屏选取了高质量的海洋自然影像,弥补室内展览的局限性,让观众通过视频对真实的海洋自然生态环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展览壁画紧扣展览主题,结合艺术方式进行空间处理,进一步营造沉浸式的参观体验;语音导览进一步对展览内容进行了延伸,有助于观众更好理解展览。增加互动性与参与感是未来自然博物馆展览发展趋势之一,“蓝色家园”活体海洋生物展览充分利用科研人员与志愿者人力资源优势,通过讲解员定时讲解(图4)、志愿者科普主题讲解以及科普课堂等方式增加与观众互动交流与知识反馈,努力将展厅打造成一个安全、开放、沉浸式的参观空间。

图3 “海洋猎手”单元壁画沉浸式布景

图4 讲解员现场讲解与研教活动

2 展览运行效果评估与展望

“蓝色家园”活体海洋生物展览自2020年5月1日开放至今,除去闭馆期间,单个展览接待观众30余万人次,凭借新颖的展陈手段、丰富的海洋明星生物、沉浸式观展体验、多彩的社教活动,已然成为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参观的必去展厅之一。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后台票务预约体系大数据分析、派发调研问卷、现场半结构式访谈以及观众多渠道反馈等手段对“蓝色家园”活体海洋生物展览运营两年期间的展览效果与观众体验进行了效果评估,并对两年来活体展厅在自然博物馆科学普及与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进行了初步总结。

2.1 节假日青少年参观的热点展厅

通过选取后台票务预约体系自2021年1月1日开放至2021年12月31日1整年20余万人次预约参观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参观人数时间段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全年5月份、7月份、8月份与10月份参观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几个月份,这与“五一”“十一”假期以及暑假密切有关,未来几年的寒假期间一、二月份必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周末两天与工作日人数比例为6∶4,选择周末参观的观众比例远大于工作日。对参观观众年龄与性别数据分析显示:男性占39%、女性占61%,女性比例远大于男性比例;20岁以下青少年观众占40%,在所有年龄段中比例最大;30~50岁的中年群体占了总数的45%;50岁以上的观众群体为15%。总体来看,参观“蓝色家园”的群体主体是青少年及女性家长,参观时间为周末节假日。以上信息,相信也是多数自然馆观众的群体画像。

经过对定期发放的调查问卷(图5)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了200份有效样本,调查问卷显示,关于科普内容理解的难易程度,50%的观众表示可以基本听懂,仍有50%的观众勉强听懂或者完全听不懂。经过现场沟通交流,有的观众反馈讲解内容过于深奥,生物学和海洋学专业名词过多,这可能与当下我国大众自然科学尤其是海洋科学方面的知识不够普及有关,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加大全民海洋知识普及力度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讲解内容和形式。此外,对比展板、多媒体科普、语音导览、讲解员定时讲解以及志愿者专题讲解这5种科普形式,60%的观众选择了志愿者专题讲解以及讲解员定时讲解,这可能与这2种形式的互动性较强有关。此外,观众在展览设计与科普宣传方面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如:增设科普课堂、增加语音导览内容、丰富形式、加大互动性、开放后台局部水处理系统等。

图5 调查问卷

2.2 海洋生物知识普及的第二课堂

自然博物馆普及海洋生物知识、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海洋保护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要有丰富的海洋生态和海洋生物相关的科学知识作为强力支撑。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海洋生态自然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对“蓝色家园”活体海洋生物展览展示的6种典型的海洋生态环境、涉及的180余种活体海洋生物进行了大量相关科学文献资料查阅和深入挖掘,在保证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对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了再加工,转化为科普语言方便大众理解,最终整理出260多个与展厅展示内容紧密相关的海洋生态和生物科学知识点,内容知识面广而精,涉及海洋生态学、动物行为学、生物演化、动物生理学与仿生学。“蓝色家园”活体海洋生物展览向公众开放两年以来,通过与观众交流与多方反馈,在海洋生物知识科普方面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中小学师生的广泛认可。相比于传统课堂教育,作为海洋生物科普第二课堂,“蓝色家园”活体展厅在信息传达目的、信息量、信息传达效率以及情感传达都具有极大的优势,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体验式学习,从而拓宽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向学生生动灵活地展现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自然科学科研重要场所

受海洋自然生态环境复杂性的影响以及当下海底跟踪技术发展的局限,科研人员很难对自然状态下的海洋生物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目前,野外海洋生物行为学和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几种大型哺乳动物,对鱼类以及庞大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研究少之又少。“蓝色家园”活体海洋生物展览缸体在设计之初秉承“去除人工元素、深度还原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加上其本身具有环境的稳定性强、方便长期观察等优势,使其慢慢成为研究海洋生物行为学、生态学的理想科研场所,也是水族维生系统研究以及名贵观赏鱼类繁育的重要场所。通过研究人员近两年来的观察发现了很多有意义的课题和方向,如:目前不受关注的叉鼻鲀同克氏双锯鱼(小丑鱼)一样也具有复杂的社会行为、领地意识和等级制度,每个叉鼻鲀群体会有一个首领,其他成员见到它会有“缩尾”反应。此外,小丑鱼的变性机制、甲壳类的蜕壳后肢体重生机制、海百合远古种与现代种的进化亲缘关系分子学研究、医生鱼为其他珊瑚礁鱼类清理前的交流行为、红树植物繁殖与耐盐机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3 结语

近年来,大众对水族动物健康养殖、科学管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人性化养殖方面。自然博物馆活体展览在兼顾科学研究与大众科学普及的同时,也应该通过严格控制展览时长与展厅参观人数、减少互动项目、夜晚灯光正常关闭等手段保证生物的正常生物钟作息,同时展区设有安保人员防止观众对生物进行过多干扰,让观众成为一个“安静的观察者”,这也是博物馆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相信活体展览必将在未来自然博物馆展览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①王妍.中国自然类展览同质化现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8.

②安来顺.关于社会公众参与博物馆的基本问题[J].自然博物,2017,4(00):39-43.

③高岩.中国水族馆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自然博物,2017,4(00):130-135.

④王炜.中国水族馆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水产科学,1999(3):90-93.

⑤⑦林晋.儿童科普剧在自然博物馆教育的价值与运用——以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恐龙寻亲记》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1,7(5):461-467.

⑥葛琳.关于自然博物馆展示定位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18):211-212.

⑧张莉.论自然博物馆的生态文明教育[J].中国林业产业,2016(12):294-295.

猜你喜欢

活体海洋生物家园
会发光的海洋生物
活体盲盒
猜猜我是谁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梦中家园
看海洋生物
始祖鸟是鸟类的祖先吗
温馨家园
“无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