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类专业语言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原则与路径研究

2022-10-27张一宁张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语言学思政语言

张一宁,张濛

自2016年全国思政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开展课程建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的着力点。国内诸多学者对于外语课程思政展开研究,外语类CSSCI期刊《中国外语》《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等均开辟专栏发表国内学者关于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许多学者重点强调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既然英语是外语教学的通用语种,我们将外语教学聚焦于英语教学、选择了“英语课程思政”为主题词,通过CiteSpace5.6.R1进行了文献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见图1)

图谱中“高职英语”、“大学英语”为最高频的热点关键词,另外“融入路径”“教学改革”等均成为热点关键词,但是针对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研究热度不够突出。作为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培养语言意识的重要途径,英语语言学课程在英语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以及文化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相比,英语语言学课程思政研究更为凤毛麟角,其中文旭(2021)从语言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整体而言,语言学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的研究明显不足,对于育人元素、共性元素与个性元素有机结合的关注不够,缺乏健全的语言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起到重要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作用。如何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摆在广大英语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议题,因此本文探讨在大思政背景下语言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开展。

一、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焦点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是教育最微观、最普通的元素,但要解决的却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培养人,因此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是每一个教学工作管理者或教学工作践行者的重要使命。人类头脑中的观念决定了他体验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方式,构建一套正确培养学生价值观念的专业教学体现尤为重要。强化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常俊跃、李辰超(2021)指出在面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信息的大量输入时,外语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凸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应更加聚焦学生政治立场的端正、价值观的曲直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但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是过于偏重对语言知识教学和语言技能训练,思政教育还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彭龙,2019)。就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而言,理论性的研究并不凸显。Shaaban(2005)提出了英语教学的道德教育综合框架,包括价值观内容、语言技能、教学理念、课堂活动、教学资源、教学成果与成果评估7个部分。根据Shaaban的英语教育的道德教育框架,结合国内诸多学者以及作者在外语类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我们从教学体系、思政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条科学、系统的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二、语言学导论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基于英语语言学教学实践,植根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实际,我们以素养培养为导向,探索“探究式+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将思政内容适时、适当、适度融入语言学课程教学之中,建立多维、多元、立体化评价体系,形成了语言学课程思政科学、系统的建设路径。

(一)以素养培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建设

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等多个维度适度调整,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制定多层次、多模块的课程,探究课程思政元素与语言学知识以及学科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

作为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中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语言学导论课程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于人类语言的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促进语言学习。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不仅重视语音学、音位学、词形学、句法学、语义学等方面的知识传授,更强调语用学、语言与其他学科(社会学、心理学等)的交叉研究,强调运用语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如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能力目标(如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和素养目标(“四个自信”、家国情怀)。引领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和语言价值观。通过全面介绍语言属性、功能、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基础知识,以及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教学等关系,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语言学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进而实现知识目标:通过加强对语言的认识、语言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意识、语料分析能力及思辨能力,进而实现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认识语言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培养学生具有求真探源的学术精神,成为具有良好语言素养、学术思维和外语研究潜能的新时代外语人才,进而实现素质目标。

理论知识点与能力培养相得益彰:通过加强对语言的认识、语言现象的理解,促进学生具备敏锐的语言意识、语料分析能力及思辨能力,提升学生语言研究能力和学术能力。

素质教育与专业自信培养无缝契合:引导学生在认识语言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培养学生具有求真探源的学术精神,成为具有良好语言素养、批判思维和外语研究潜能的新时代外语人才。笔者所在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较为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校训“明德、博学、求是、创新”可见一斑。

课程教学中,强调“知识+能力+素养”全面提升。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合一、能力培养与逻辑思维培养合一,素养提升与专业认知合一。语言学导论课程在强调培养学生对于语言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强调思想政治元素与语言学知识点的融合,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同培养。课程建设中坚持价值目标“潜移默化”原则。

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共同提升、注重理论与分析的有机结合。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注重知识背诵记忆的理念,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任务和作业多鼓励学生开展语言调查和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语言研究与实践。通过思政元素与语言学知识点的结合,加强学生的专业自信。

课程思政建设中以传授语言学专业知识为基础,通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语料全面而系统地认识和把握语言的本质属性,辩证而科学地研究语言及语言学。

(二)思政元素适时适当适度融入的内容体系建设

在语言学导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建设方面,我们不断挖掘课程中体现价值观的内涵内容,将其作为统领整个课堂教学的“纲”,从每个章节中挖掘思政元素,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任务都将“育人”蕴含其中。融入时做到适时、适当、适度,不断探讨思政点与知识点的结合与比例。

由于语言课程的特点,语言学课程的教学语言为英语、教材中的语言实例为英语,如何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中国语言,运用马克思主义语言观进行语言学知识的教学尤为重要。我们主要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职业认同等知识点重点优化英语语言学的课程思政内容。在全面地介绍语言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挖掘语言学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联系,将语言本体知识与中国语言自信、专业自信以及中国文化自信教育充分融合。通过优化课程内容,突出语言学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在语言学习中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理解和运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来分析语言事实,提高学生观察、理解、分析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提升科学分析问题能力,矫正外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思辨缺席症”。

根据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把思政内容分化到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例如,在“语言与文化”章节的讲解中,帮助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引导学生探究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加深对语言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关系的认识,对语言和语言使用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通过对比不同文化在不同语言中的体现,认识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独特性;在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弘扬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文化元素,充分认识中国语言、文化的特质的同时,提高对全球文化的包容度。讲解中,我们以“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文化’?”为始,布置小组讨论任务。通过介绍“文化”二字在《周易》中的缘起以及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对于“文化”的解读,帮助学生对于文化形成一定的认识,并对比英文中culture一词的构词,理解不同语言中文化的内涵。通过“Is one culture superior to another culture or cultures?”“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quote:If Aristotle were Chinese,his logic would be different?”等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认识不同文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探究式+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的尝试

为了解决语言学课程中学生学习兴趣弱、课堂沉闷、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等常见问题(张一宁,2021),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尝试调整,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将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语言学知识“单声道”的满堂灌改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言学知识掌握+语言现象分析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能力的培养、专业素质的提高与思政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

我们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发学生思考、探究,通过语例收集、语言案例分析等任务调动学生积极性,调整课堂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学知识分析语言现象、探究英汉语言现象背后的语言规律,加强学生运用语言学知识指导英语学习和使用的能力,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实例展示,实现抽象理论具象化,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课程教学效果,实现英语语言学课程趣味性、系统性、自主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通过案例式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直观、生动的语言案例和语言素材,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现象与语言理论之间关系的认知。例如,在讲解“语言与社会”章节时,布置学生观看电影Fair Lady,并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卖花女伊莉莎·杜利特尔的语言使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小组汇报的内容总结评价,进一步结合电影文本讲解语言学知识点,并且针对电影中教授提出的“语言可以改变你的阶级”观点分组进行辩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马克思主义语言观。

探究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对语言现象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演绎,总结出语言的规律和体系,将对专业知识简单的认知性掌握与语言现象的分析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学知识分析语言现象、探究英汉语言现象背后的语言规律,加强学生运用语言学知识指导英语学习和使用的能力,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课程教学效果,实现英语语言学课程趣味性、系统性、自主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解CP原则的遵循与违反时,通过生动形象的美国总统大选中竞选者语言实例的展示与分析,实现抽象理论具象化,帮助学生分析竞选者语言的自相矛盾。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进而运用语言学知识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使用。通过教授相关语言学理论与假说,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语言素养,加深对语言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关系的认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语料全面而系统地认识和把握语言的本质属性,辩证而科学地对比研究英汉语言的异同。

(四)建立健全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

突破语言能力单一评价维度,增加对语言形式所蕴含的思想性、内容性、价值观等评价维度。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科学设计语言学课程评价办法,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完善综合评价,探索学生、教师共同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课上课下任务的完成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健全评价体系,评价建立多维能力培养闭环管理,并通过评价的反拨作用和顶层设计,依次反拨于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

改革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多维动态评价。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平面化、单一化静态评价方式,进行了多维度、多模态的动态测评。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实行“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式;将评价重点由知识评价转向“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评价,不仅测评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测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实现了做中学、评中学。

平时成绩评定中突出了语言分析能力和语言学理论运用能力的考察,突出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以及学生学术展示的训练;试卷中减少了仅需记忆的术语类题型,增加了考察学生分析能力为主的开放性题型。将基于语言学术语、理论理解和记忆的测评内容改为语言学知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的考察。

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实现由传统的师生“单向”评价转向师生、生生“多维、多边”评价体系。测评手段的改变提高了教师评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结语

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对于培养面对中外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信息的英语类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至关重要。我们的语言学课程思政重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意识和研究兴趣,提高语言使用和研究能力,培养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我们通过完善英语语言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结合高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英语语言学课程思政体系,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融合,将育人元素、共性元素与个性元素有机结合,解决好外语专业课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将价值观引导融于语言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学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育人元素、共性元素与个性元素有机结合,使语言学课程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思政作用。

猜你喜欢

语言学思政语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语言是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