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时期景德镇外贸瓷艺术特征之研究*

2022-10-25

陶瓷 2022年10期
关键词:纹饰景德镇纹样

徐 燕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明清以来景德镇外贸瓷纹样一直是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在进入新中国时期景德镇外贸瓷的艺术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文化题材渐趋简约、大方;西方文化因素传入后形成的题材减弱,并且呈现中国画的特征;大量融入了革命建设等题材,体现了时代的鲜明特征,这固然是市场需求变动所致,然背后的原因及其影响轨迹还值得深思。

1 新中国时期景德镇外贸瓷器型设计

新中国时期传统的器型设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这一时期景德镇各大瓷厂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对瓷器造型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达到器型设计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1955年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就成立了器型设计小组,在原有的传统器型的基础上,对需求量较大的成套传统茶具、餐具、酒具进行修改,1974年在广大科研机构和瓷厂的通力合作下,开始制定日用瓷生产的相关标准,优化的器型设计逐渐固定。下面笔者就茶具、餐具和酒具举例说明其器型设计的转变。

代表性的茶具有著名的“尼克松杯”(见图1),造型秀丽、线条流畅、衔接完美,与传统器型形成鲜明对比。设计人员综合考虑泥坯收缩性、变形率、热传导率等技术条件;审美与使用的需求要素,赋予茶具更多的活力,使之成为永不过时的经典造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饮食习惯和需求的变化下,要求餐具的纹饰、造型、套件数发生改变。这一时期的餐具造型在满足使用方便的同时,也要考虑造型的差异性和形式美,体现了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对设计师的搭配情趣和审美意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1 民瓷厂生产的尼克松杯(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2 新中国时期景德镇外贸瓷装饰技法创新

新中国时期景德镇瓷器在一些装饰技法上产生了一些技术革新,在保留传统的刻花、印花以及各种颜色釉的基础上,出现了喷花、贴花、电光彩等新工艺。这种技法创新是兼顾日用瓷生产的审美属性和工业生产的需求,使两者达到平衡。

这一时期的釉上装饰主要有刷花、喷花、贴花、电光彩等工艺技法,喷花和贴花工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仍旧兼顾了审美需求,随着新材质的介入,贴花纸技术得到提升,在景德镇日用瓷生产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使得成本逐渐降低,产品质量和标准统一。釉下装饰主要有刻划花、戳印花、玲珑、釉下彩绘等。在传统的刻划花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以贴代刻等新工艺,玲珑也由手工转为机械钻孔,各色颜色釉和彩绘色料更为丰富。这一时期在同一器坯上会综合采用不同的装饰技法,这一时期金彩装饰逐渐流行,成功制造磨光金水,并且出现了仿金工艺,将现代技术融合传统工艺特点,创造出适合现代工艺生产的装饰技法。

3 新中国时期景德镇外贸瓷纹饰题材

新中国时期外贸瓷的纹饰题材随着种类不同而各有侧重,日用瓷、陈设用瓷、雕塑瓷等种类有各自的题材和纹饰。出口的日用瓷,包括茶具、餐具等,均成套销售,装饰技法有传统的釉下青花与釉上多色彩绘,内壁装饰一般以青花为主,或者不饰彩绘,以素色釉面呈现,外壁均装饰彩绘,很少有素面出现。纹饰方面,经常出现吉祥和祝福寓意的万寿无疆纹、花卉纹、龙凤纹、虫鸟纹等,都是传统景德镇彩绘瓷的经典形象。在纹饰上保留传统的吉祥纹样,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同时又出现一些现代气息的图案,是在吸收外来因素后创造出来的独特装饰。

茶具仍旧以“尼克松杯”为例,如图1所示。在画面纹饰题材上,主要以传统的梅兰竹菊、寿桃、喜鹊等纹样为主,通常以釉上彩绘制作,装饰题材多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在内。除此之外,青花图案显得庄重和典雅、粉彩和新彩装饰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显得富丽堂皇。不同的装饰技法和题材各有配套,比如传统山水等题材往往会使用青花装饰,吉祥纹样题材往往使用粉彩和新彩等。

餐具的配套装饰往往是随数量而变,要做到整体的和谐统一,需要设计师融入更多的思考,在画面大小、题材、纹饰等方面形成合适的配套。比如人民瓷厂的青花梧桐瓷餐具,就以传统的梧桐、松柏翠竹、芭蕉、流水亭台等题材来表现四季变化,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构成生动的山水田园画面,和谐统一,生动有趣。

陈设瓷和雕塑瓷突破了传统制瓷的窠臼,形制上比以往更富有变化,雕塑技法较旧时期有所创新,创作题材也日渐丰富。如中亚友谊瓷雕就是采用景德镇圆雕加彩工艺雕塑制成,雕塑表现中国青年和阿尔巴尼亚青年手捧红宝书,歌颂伟大领袖的形象,用色鲜艳,积极向上。

4 新中国时期景德镇外贸瓷的转变

明清时期外贸瓷装饰题材丰富,有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等纹饰;另一类为西方风格的主题纹样,包括典型的西方花卉、建筑、人物及图案纹章等纹饰。并且前者有时也会配以后者的形制、边饰、构图等,形成两种风格交融的奇妙组合,显示了东西方审美元素的交流和互动。瓷器上传统的装饰纹样已有大量的研究,在这里不做赘述,而西方风格的主题纹样在这一时期比较流行,这在大量的国外收藏的瓷器上可以见得,主要包括西方典型神话和世俗人物、故事;建筑和图徽等纹样。

辛亥革命后长期战乱严重阻碍瓷业的发展,景德镇瓷业仍艰难生产,但是规模产量等与前朝均不可同日而语。加上这一时期国外现代日用瓷的出现,东亚地区一些国家瓷器也逐渐进入国际市场,景德镇瓷的外销属性逐渐降低。随着瓷器改良运动的兴起,机械被引入了景德镇陶瓷行业的生产当中,这一时期是景德镇整个陶瓷产业的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外贸瓷当中上述的那些西方因素的纹样有消退趋势,而仿古瓷的风潮兴起[1]。

新中国时期艺术题材相比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有了很大的转变,从传统山水、花鸟和人物题材;西方文化融合的题材,增加了主要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画面,整体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非常贴合生活实际。这主要是因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们从日常生活出发,从自己的亲身出发,深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创作出来的作品大多是人物与环境相结合,祖国的大好河山作为画卷,书写劳动人民建设祖国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这时的艺术创作不再是为了满足皇宫贵族的需要,而是真正面向普罗大众、贴近工农生活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而传统的帝王将相、佳人才子等画面被质朴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典形象、伟大事迹等所取代,引起全国范围内劳动人民的共情。靡靡之景的消失,“适用、经济、美观”等成为这一时期景德镇陶瓷生产的主要指导原则,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笔法以阐释新意境,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以满足新需求,做到反映现实题材的需求与陶瓷材料融为一体。

此时生产的景德镇陶瓷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文化符号特征[2],其地位远高于民国以来景德镇陶瓷生产的任一时期。并且其拥有完整的叙事性特征,表现为具体画面能让人自觉在脑海中产生叙事画面,而不用陶瓷产品去叙述。这归功于建国以来国家层面的优秀事迹、人物的宣传,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共情能力。

然而传统的纹饰仍未被抛弃,在陈设瓷、日用瓷当中大量运用,涉及封建礼教等题材和画面被抛弃,象征福禄寿等吉祥意蕴的纹样被保留,并进一步创造和转化。如粉彩麻姑献寿图瓶,通体以粉彩装饰为主,盘口、肩部有吉祥如意、折枝莲和如意云头纹饰;瓶颈绘制缠枝莲纹;腹部描绘麻姑献寿图,这是传统瓷器之中常见的装饰题材,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日用瓷当中大面积的故事性纹样较少,多以吉祥纹装饰,如跃进瓷厂生产的粉彩“万寿无疆”铭餐具(见图2),口沿绘绘制一周回纹,主体部分装饰以莲纹,圆形开光内用矾红彩绘“万”、“寿”、“无”、“疆”四个字,近底足处绘变形莲瓣纹,均有美好吉祥之意。

图2 粉彩“万寿无疆”铭餐具(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5 新中国时期景德镇外贸瓷艺术特征

新中国时期相比于传统社会时期,在装饰表现上区别于旧社会有了截然不同的艺术特征,这种变化离不开人们潜意识的变化和国家的政策引导。下面笔者就新中国时期景德镇外贸瓷的民俗性、时代性和交融性谈谈其艺术特征的表现形式。

5.1 民俗性征

传统陶瓷的装饰题材离不开山水、花鸟和人物,但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具体的表现特征转变了,不再是以神话人物、王公贵族、士人氏族题材为主,而是转变为工农大众、建设纪实为重。其次,对山水风景的描绘比传统更生动,并且崇尚写实主义,花鸟果蔬(见图3)等纹样也脱离传统图式,形象描绘上更注重写实和简约,传统文人画的写意主义逐渐消失,逐渐体现出陶瓷装饰题材的民俗化特征。

图3 青花釉里红疏果纹四方箭筒(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5.2 民俗性

新中国时期的产品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是画面设计以简约务实为导向。日用瓷虽然整体画面设计以传统纹样形制为蓝本,但是在构图上以简约、大气为表现形式,摒弃了传统纹样琳琅满目、繁琐铺张的装饰风格。留有一定的留白,并且缠枝莲等传统吉祥纹样的形制也变得简单,画面往往庄重又富有变化。其次,创作画面具备务实和写实的现实主义,色彩积极明朗,时代特征非常鲜明。常常以高饱和度的大红、金色、翠绿、深蓝等扎眼的颜色大面积铺开,对人物的衣着、背景进行渲染,多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革命等题材当中。

图4 景彩三多纹咖啡具(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5.3 交融性

新中国时期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科技相互交融的时代,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得这一时期的瓷器表现出来一定的交融性。应国家国宴用瓷和出口创汇的需求,在一些日用瓷设计当中出现了一些中西样式结合的日用瓷器,如景彩三多纹咖啡具(见图4),形制和种类均有一定的区分。比如西式餐具当中的双耳汤杯、沙拉斗、酸奶罐;茶具当中的咖啡杯、糖缸等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在传统日用瓷当中未得见。

6 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景德镇陶瓷纹饰发展风向似乎又有变化。随着景德镇国营瓷厂纷纷改制,个性化的艺术创作春风又吹到这片土地,日用瓷、陈设瓷、雕塑瓷甚至建筑陶瓷都要打造各自独属的IP。历史仿佛是个轮回,从明清以来景德镇外贸瓷传统文化因素与西方外来因素交织融合,到民国以降制瓷质量和纹饰的消退,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陶瓷纹饰的立意转变,如今,多头并进、百花齐放的局面正在到来,但我们仍要坚信,景德镇瓷器本身所具备的民俗性、时代性和文化交流的特性仍是今后陶瓷发展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

猜你喜欢

纹饰景德镇纹样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雕漆纹饰的修复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