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为繁华易素心,散作乾坤万里春
——走进紫砂壶“梅”系列的浩然天地*

2022-10-25顾建芳

陶瓷 2022年10期
关键词:梅枝三友报春

顾建芳

(宜兴市友茗陶紫砂文化有限公司 江苏 宜兴 214221)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言及梅,比起它的娇姿和俏影,人们更熟悉的是它的精神与品质,这种精神暗示与心理影响,就是渗入我们骨血里的中国“梅文化”。梅,起源于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从饮食到观赏,从美的享受到精神品格的象征,梅以它清洁、高雅、凛然、坚韧的个性特征,惹得诗人说到今,不仅成为文人墨客的自喻与寄托,更是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气魄与气节,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极具民族性、象征性、社会性与文化性。

梅以傲然之姿、君子品性走进我们民族的艺术作品中,走进中国紫砂壶艺的创作中,尤以紫砂花器的呈现力最为突出。梅,是壶艺创作中常见的素材,个中原因肯定有创作者自身对梅的欣赏,而梅的形态之美、格调之高一方面突出紫砂壶艺之魅、一方面当然也有市场对梅的需求与青睐。花器是我擅长的器型、梅是笔者欣赏的花中君子。在近40年的从艺生涯中,笔者做了很多的花器,而其中以梅入壶竟有半数之上,有经典传统也有原创设计,希望以笔者的所长做一些有民族象征性的艺术,以中国紫砂的魅力彰显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1 以梅入壶

以梅入壶,表现形式多样,总的来说有将梅的自然形态融入制壶中,多见于花器;有将诗文绘画以陶刻、泥绘等装饰艺术的形式呈现,多见于素器。花器中以梅入壶,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把壶作为一个整体的题材造型;②在壶的嘴、把、盖等局部做处理。这两种形式无论制作工艺还是表现形式都是不一样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工艺技法上各有难度,艺术表现上各有千秋。

图1为笔者制作的“梅报春壶”,这是一款传统经典器型,报春壶是一紫砂壶式系列,另有“竹报春”、“松报春”、“桃报春”等,不过这些报春都是在“梅报春”这款壶型创意与款式的基础上创作,进而形成了报春系列。所以,“梅报春”是报春壶系列的缘起,在紫砂壶艺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回到20世纪70年代,紫砂厂面临生存危机,需要有新的壶型争取订单。中国紫砂七老之一朱可心老师几经揣摩,最终,决定以竹节咖啡壶为基础加以创新,融入梅的主题。因梅有报春使者之称,所以以报春之名问世,不仅拿到了订单,拯救了紫砂厂,也在紫砂史上拥有了姓名,流传至今。鸡心型的壶身、底部高足线、高颈、压盖式,壶的局部以梅装饰,这是梅报春的基本形制。这种梅壶就是前文所说的第二种,即在壶的嘴、把、盖等局部做处理。这是圆器与花器的融合,制作工艺上既要求圆器的拍打成形,且圆润饱满、骨肉亭匀,又要求花器的精雕细琢,且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艺术表现上,大面积的留白,局部的装饰,以梅之花枝入壶,疏影横斜,恰如其分,多则冗,少则单。而纯熟深到的手工艺技,赋予了这把壶饱满的精气神韵。

图1 “梅报春壶”

图2为笔者制作的“梅花提梁壶”。这把壶的壶身借鉴了“东坡提梁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梅的融入。提梁是这件作品比较鲜明的造型特征,就工艺技法上而言,行业有这么一句话“一提、二方、三圆”,可见提梁制作之难。因为醒目、突出,所以提梁承受了更多的目光与关注,稍有不慎与偏差,便是显眼的瑕疵与不足,所以,对制壶技艺上的要求比较高。这把壶的壶身饱满、壶盖敦厚,为此壶构建一个厚实有力的基底,所以采用了三叉提梁,这样更能匹配壶身的敦厚,达到力量上的匀称,且更有立体感与层次感。提梁、壶嘴、壶钮均以梅枝为形制,提梁从右向左弯折,与壶钮、壶嘴方向一致,营造一种和谐的美感。同时,敦厚的壶身承载着古意浓厚的提梁,弯曲的梅枝构成大弧虚空,有方正之感,形成一股挺括的向上之力。壶身上自壶把胥出几枝新梅,花开朵朵,工写结合,形神兼备。此壶没有夸张的雕琢纹路树结,反而有股素洁雅致的风韵,“淡抹斜斜三两枝,色香相亚恰相知”,似一幅立体的中国写意画,古意悠然,深邃隽永。

图2 “梅花提梁壶”

图3为笔者制作的“梅桩套壶”,以一壶四杯组成。就组合来说,首先,这组作品均由纯底槽清泥制作,以绿泥点缀,以此保证泥色上的统一感。其次,杯子均取壶的形制,以梅桩为样,这样保证了造型上的和谐感。再次,杯子的大小约是壶体的三分之一,这样不但保证了以壶为主、以杯为辅的组合性,还强化了组合之间比例的均衡感。所以,一壶四杯,无论是泥色、造型、大小比例,共同构筑了一组统一、和谐、均衡之美的紫砂茶具组合。就壶体来说,这把壶就是前文所说的第一种,即把壶作为一个整体的题材造型。“梅桩”是整体取自梅树造型,将梅树、树枝整个意化成壶,壶身为梅桩,壶的把、嘴、钮取自梅枝,宛如从梅树上截下来一段。这样的整体花器造型与局部花器造型不仅有着不同的艺术呈现,它们的制作工艺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后者的前期制作同于素器的拍打成形,而前者的身筒主要是靠手捏成梅桩的雏形,然后通过精雕细琢做出树皮的斑驳与树瘿的古拙。其中,梅桩的不规则卡盖也是工艺难点之一,必须对尺寸了然于心,才能保证盖与壶的严丝合缝,差之毫厘,一损俱损。此梅桩浑然一体,妙造自然,古色古香之余,将梅的坚忍不拔、铮铮铁骨表现得淋漓尽致,宛若冰肌铁骨之势。同时,这把梅桩的壶把与壶钮自然胥出梅枝于壶身与盖面上,大胆的采用绿泥于枝头缀了一些梅花,这就是艺术的夸张、抽象、变化,从而使艺术的表现更有张力,这样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是生机与盎然,是新生与希望。

图3 “梅桩套壶”

图4为笔者制作的“三友壶”。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松、竹、梅之坚韧、高洁,象征着君子品性与气节。因为精神上的共性,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将松竹梅三者媲美连誉,而宋代周之翰《爇梅赋》言:“春魁占百花头上,岁寒居三友图中”,可以说是“岁寒三友”的官宣。在紫砂壶史上,以这三友入壶,早在明代就已出现,自沈君用的“三友壶”之后,世代名家均有此类作品问世,陈鸣远“束柴三友壶”、陈光明“岁寒三友壶”、朱可心“三友壶”等,虽均以松、竹、梅入壶,却各不相同,各有千秋,这把“三友壶”亦是如此。这把壶的壶身以竹段、壶流以竹节为形制,并于节处生出刺竹与毛竹,更加生动逼真,自是“虚心方可年年茂,新竹春光日日生”;壶钮为松根,枯藤古拙,绿色的松针铺在盖面上,苍劲中透着勃勃生机,真乃“青松历尽古根盘,虚怀若谷战严寒”;壶把是梅枝,并于上端胥出梅枝,梅花朵朵,勃然怒放,暗香浮动,尽是“独领风骚情自远,天寒地冻报春来”。如此,苍松隐映梅竹交加,好个岁寒三友,尽在一紫玉壶中。

图4 “三友壶”

2 结语

以梅入壶,拍、捏、塑、雕、琢、刻,步步不可少,既考验泥的可塑性,也考验手艺的水平。一把梅壶,苍劲虬曲的枝桩傲然挺立、凹凸不平的树瘿零星散落、勃然怒放的花儿朵朵俏丽枝头,不仅要体现梅的自然形态,更要透着梅的精气与神韵,因为这是在用紫砂的手艺捏塑梅的赞歌,这壶,是画,是诗,是民族的艺术,也是民族的气节。

猜你喜欢

梅枝三友报春
李传胜
岭上报春第一枝
家庭相册
《最美中国画100幅 》
《蜡梅报春》
冬日争鸣——《三友百禽图》
当代诗词史稿(八)——“三友诗派”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诗界“三友”
赵海棚绘画作品
病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