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发展

2022-10-22相龙伟

科教导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职能融合

相龙伟,邓 帆

(1.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100;2.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 武汉 430077)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是新时代我国高等院校的四大职能。人才培养是基本职能,是高校教学的目的,也是党和国家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保证;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职能的延伸,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另外两项职能实现的保证。而在四个职能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师,两者的关系也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热点问题。在形式上,教学和科研是相对独立的关系:教学要将书本上的成熟理论教授给学生,而科研却是跟踪学术前沿、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出现了教学与科研相互独立,各唱各调,各吹各号的“两张皮”论调。对教学和科研关系的错误理解严重阻碍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大职能的实现,甚至影响了另外两大职能的发挥。为了纠正人们对教学和科研关系的错误认识,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教学和科研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就如何促进教学和科研两者相互融合提出了几点建议,并阐述了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及其重要性。

1 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认识不充分

目前,许多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有教职工认为教学和科研是不能兼容的,甚至有“科研是为自己做的,教学是为学校做的”这样的错误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既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许多高校教师为了自身的职业发展会选择“为自己做科研”。学校实力评价体系和教师职称评聘更注重容易衡量的科研成果,而轻视难以衡量的教学成果,这让高校和教师更偏重科研发展。这些现象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阻碍了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实现。当然,也有教师秉持“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念,认为教好学生是老师的天职,以“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己任,数十年兢兢业业站好三尺讲台。例如,湖南师范大学的龚德才老师,任教32 年不评职称,坚持手写板书,以“把课讲好,把学生教好”为毕生心愿;华中科技大学的杨汉文老师,任教36 年放弃职称晋升,秉持“教师只要把学生教好就行了”的信念,风雨无阻为学生授业解惑,即使身患重病还时刻挂念自己的学生。

其实,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更优的教学科研模式,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更优秀、专业基础更扎实的创新型人才,同时营造学术氛围,提高教师及学生的学术水平,产出更多的学术成果。这样高校才有稳定和长远的发展,才能履行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社会职能,从而更好地促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两项职能的发挥。高校教师也才可以在完成教学和科研双任务的同时,实现更坚实、稳定的职业发展。

2 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2.1 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2012 年8 月,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实施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旨在探索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本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该计划为本文讨论教学与科研融合提供了理论指导:将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达到培养高水平、硬基础、善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科研创新及培养科研人才的目的。

2.2 科研资源融入教学育人

在目前的高校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往往通过板书和多媒体将书本上的知识刻板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育方式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知识的发射器和接收器,培养的学生只会被动接受知识,知识是否被其理解也很难保证。书本上的知识除了经典理论外,有些内容可能是过时的。例如,在我们的认知中,“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是常识,但在2006 年8 月,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冥王星列为矮行星,太阳系就只剩下八大行星。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认知,才能将当下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如果没有紧跟学科前沿,只会抱着教科书照本宣科,就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使学生建立错误的认知。

而科学研究总会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专业方向最前沿的知识,这些内容不但可以弥补课本上知识的滞后性甚至纠正错误认知,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开拓学生思维想象,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对本领域科研的兴趣。这样的内容引入课堂会非常受学生欢迎,若教师再通过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考虑问题的答案,学生就会对专业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从而间接刺激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以笔者所教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按教科书上原有内容架构,在讲GPS 组成和发展时,少数特别感兴趣的同学会认真听讲,多数同学却是漠然的。于是笔者在讲解中加入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史和取得的一系列突破国际技术壁垒的科研成果,介绍我国经过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三个阶段研发出国际领先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讲解该内容时,笔者明显感觉到学生们注意力非常集中,带着民族自豪感和对科研工作者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该部分知识的渴求去听课。通过听课,他们对卫星导航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一种想要去亲身经历和开拓的欲望;在讲到电离层和对流层对卫星信号的影响时,同学们若有所思,被问及是否听懂,大部分同学也似懂非懂机械地点下头。在该部分内容中引入当前科研的突破性进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讲解时,他们都听得很认真,频频点头。

因此,科学研究与教学不是对立的,科研可以辅助教学。将科研引入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大幅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了解的欲望。

2.3 教学资源融入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建立在一定认知基础上的一项创造性工作。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学有相应学科成熟的经典理论知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是做好科学研究的基础。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每一次备课与上课都是巩固专业知识并纠正理解偏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才有创新和创造的可能。比如,牛顿三定律分别从不受(合)外力、受力大小跟加速度关系、受力和施力关系三方面对力和运动进行了描述。再比如,开普勒三定律分别从卫星运行轨道、运行速度、运行周期三方面对卫星的运动进行了描述。最开始的教学仅仅是针对单个定律进行讲解,然后再将同一体系定律联系在一起,学生深入理解后,对卫星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以及发射卫星时运载火箭推进的理解就显得轻而易举。正是因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科研人员才能在卫星发射、卫星定轨和卫星姿态调整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实现技术瓶颈突破。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往往会琢磨如何表达更为浅显易懂,易于被学生接受。这样长期、持续地训练并有意识地总结经验,会显著提升教师的表达能力,而良好的表达能力在科研成果的展示(撰写科技论文)及申请各级别科研项目时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融入科研不仅体现在教师能力的提升上,还体现在为科研培养后继人才上。教学为学生(本科生或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在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或指导大学生开发创新创业项目时,可以让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在真正的科研中体验搜文献、找资料、做实验、分析结果等过程,使他们逐渐形成创新和创造的科研能力,从而在后期科研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因此,科研可以辅助教学,同样,教学也可以反哺科研。将教学融入科研,可以为科研铺平道路,提供持续创新和创造的动力,并为科研事业培养后继人才。

2.4 对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教学和科研不是对立的,也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融合发展。首先,高校教师在思想上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更不能有“科研是为自己做的,教学是为学校做的”思想,要建立两者互利共荣、相互促进的认知,努力将两者有机融合,促进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和科研成果的稳步积累。其次,科研团队和教研室要合理地给教师安排对应的专业课和科研方向,发挥其专业特长,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还有利于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学校要优化教学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推出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全方位、多层面尝试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比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学与科研融合的相关竞赛,竞赛结果计入学校(学院)教科研任务完成量或绩效考核,并设立奖金等。最后,国家层面及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 年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实施“破五唯”措施,对长期以来在人才评价、职称晋升、机构评估、项目评审等科研活动中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加以修正,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科研是为自己做的”“科研才是晋升之本”等类似的错误认识导向。相信随着我国科技评价体系越来越完善,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也会有更健康的生存土壤。

3 结语

教学与科学研究不是对立和只能选其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具有和谐共生的内在统一性。只有将两者相互渗透,实现融合发展,才可以实现“教好学生”和“做好研究”,高校才有可能稳定和长远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师也才能实现稳定的职业发展。实现教学与科研融合发展需要教师、教科研团队、学校及各级政府部门的协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互动环境。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职能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音乐科学研究中的思想实验——以音乐形态学研究中的四个重大发现为例
刚柔并济
数字化时代政府掌舵职能的再思考
Can you eat yourself more happily? 吃出快乐
破次元
融椅
A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Cont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Oral English Skills Competition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