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尨婋,罗龙英

2022-10-21柯玲

上海采风月刊 2022年4期

柯玲

罗龙英是东华五期和八期非遗学员,五期是正常研修班,八期是精英回归班。我们2019年和2021年两个夏天回访了黔西南,两次都遇见了龙英。对罗龙英的第一印象是她的低调和执着。

罗龙英与杨胜娇的公司其实是楼上楼下,都在纳福广场。她留的联系地址是册亨县电商交易中心,我们在广场绕了一圈才发现其实她就在纳福广场的楼下。但由于纳福广场设在二层,大型、热闹的集会活动都在广场上举行,静静地呆在一层的“电商交易中心”倒让人感觉像在地下室,显得有几分冷清。这样的设计可能与黔西南地区多山有关,设计师也是顺地势而为吧!但龙英确实也不像胜娇那样立于广场“C位”,头上笼罩有各种光环。她安安静静地呆在一楼,专心致志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在我们约好的时间里,她也约好了公司的绣娘在公司等候。

罗龙英

听说老师要来回访,龙英说自己激动好几天了!所以她看到我们时连蹦带跳地跑来迎接,眼中流露出无比的喜悦。龙英是个头脑聪慧、很有想法的女孩儿。在电商中心的入口处有一幅大型海报,画面上一对身着布依传统服饰的青年男女深情而又俏皮地对望,广告词“量身定制,让您遇见更美的自己”,主题“隆莺布衣”,用了谐音手法,巧妙嵌入了店主人的名字和民族身份,logo(标识)则是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鸟。

这只鸟儿到了龙英的店里,不仅被放大了贴在门店迎面的白墙上,而且还变成了金色,下面还有了两个汉字——尨婋。第一眼看到这两个字,我们一行所谓的大学老师都有点不够自信,谁也没有读出来。幸好两侧注有拼音“méngxiāo”。我们相视而笑,“什么意思?是仙鹤的名字,是布依语的发音?”我问道。龙英笑着说:“是的,老师,尨婋是布依语的发音,是布依语‘你好’的意思。但这不是仙鹤,这是我们贵州大山里的鸟儿,我希望它有朝一日能飞出大山,走向世界。”好有创意!老师们交口称赞。

尨婋的商标

或许因电商交易多在线上,看不出多少热闹,或许是因电商交易中心刚刚起步,一层的空间其实跟楼上的广场差不多大小,同样十分宽敞,甚至可以说空旷。上百平方的公共部分都是龙英的产品展示区,有成衣有布匹纺机绣绷,主打服装,还有册亨当地的土特产。店铺、体验室、陈列室等一应俱全,每个区域都有人守候,她们是龙英的小伙伴。龙英带着我们全程见证了如何从一朵棉花到一根根棉线,由一根根白线再到一根彩线,由若干根彩线再到一匹匹棉布,由一匹布到一件衣服,由一件常服再到一件件盛装。龙英说她特别感谢自己的团队,她们对龙英非常信赖,队伍一直很稳定。当天来了五位绣娘,绣工都特别精湛,每个人都神情愉悦又十分专注地演示着手中的活计。我们同行中有人看到龙英展示的布依族土布及床上用品,贴面贴身反复尝试,爱不释手,果断下单买了三个四件套快递回上海。

龙英是80后,孩子已经10岁。我们到册亨时,龙英家里正忙着老房子装修,同时她自己也准备建工作室,计划在万重山景点再开一家分店。看龙英发展得有条不紊,我们自是高兴。我不经意地问道:“当初怎么想到做这一行?”“为了爸爸的教导和鼓励。”令我想不到的是龙英一说起自己的父亲突然情绪激动,声音哽咽,因为父亲已经去世。平复了好一会之后,龙英说起自己的童年故事。

女儿眼中的爸爸总归是无人能比的。据龙英所说,她的爸爸多才多艺,行行精通,几乎无所不能。他不仅会做男人的活计,也会做女人的手工。龙英的爸爸纺染织绣样样都会,他会制造织布机,也会编结毛线衣;他会盖房子画图纸,也会做裁缝设计成衣。不过在我看来,这个爸爸最了不起的是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积极引导和鼓励。龙英告诉我们,自己8岁时就在爸爸的指导下为自己做成了一件衣服,小龙英无比自豪地穿着自己设计自己缝制的衣服去上学时,受到不少的夸赞和关注。人们以为那是妈妈的杰作,却不知道出自她之手。小龙英的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就是这样被爸爸唤醒和培养起来的。

当然,父亲除了言传身教,还耐心指导了龙英各式各样的服装鞋帽制作技艺,他对质量一丝不苟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对龙英影响尤深。龙英最不敢忘记父亲的话是“手艺人永远质量第一”。父亲不小心摔跤后溘然离世,但父亲对手艺质量的追求已经输入龙英的从业血脉。“隆莺布衣”服装店虽然不大,但其质量在当地很是闻名。龙英自豪地告诉我:“不管店搬到哪里,老客户都会追踪而至,我的绣娘织娘也都会紧紧跟随。”

龙英对于服装制作的热爱是执着的,而真正选择从业,她又是十分谨慎的。龙英从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毕业后先到服装商场工作了一年多,一边打工一边进行服装市场调研、了解定价及一些相关品牌。成家后她又去广州的一家知名大型制衣厂打工,了解品牌服装的相关知识和制作技艺及渠道。当龙英信心满满回到家乡开店时,正值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发展,大力推进非遗保护。主营布依民族服饰的“隆莺布衣”可谓恰逢其时,龙英的事业越来越红火,她干脆把加工布依族民族服装作为事业去追求。

捐赠盛装给母校

2018年秋,当地非遗部门推荐龙英到东华大学参加“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在沪学习期间,龙英如饥似渴分秒必争。通过研培,龙英在配色、设计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以帽子工艺为例,龙英先后改进了两次,一次让展翼更加饱满,一次让头箍更为舒适。本来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龙英,自己公司的服装设计、打板、质检都是她亲手把关。为了精益求精,2020年,龙英再度来到上海,成为东华第八期“精英回归精准扶贫”班的一员。全新设计的课程体系,全新的教学模式,让龙英有了更多的机会自主设计、自主实践,因而收获也特别大。这一次学习,大大拓宽了龙英对民族服饰的理解,也加深了对绣品艺术水平的认识,同时老师们的教诲也让她认识到,想要传承发展民族刺绣手艺,材料、工艺和图案纹样都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还要研究分析当下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兴趣。

如果说家庭的熏陶激发了少年罗龙英对服饰制作的兴趣,专业的教育与业务实践经历拓宽了青年龙英的眼界,而东华的研培经历除了在设计创新上给龙英以启发外,对龙英来说收获更大的则是她从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普通从业者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民族服饰所承载的文化重量,她设计的民族传统改良服饰中更加注重突出其中的文化因素。此时的龙英也更加意识到父亲赋予她的不仅仅是一份手艺,更是一份责任,一种对自己的服饰文化及工艺严谨认真的态度和钻研精神。

2021年夏,我再次带队回访黔西南的一批新结业的学员时,座谈会上又见到了龙英,她是主动请求参加并邀请老师去顺访的。距上次回访正好两年,龙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业务空间更大了,原先的电商中心地盘还在,又开了一间全新的工作室,工作室离纳福广场不远,地理位置好了很多,楼下看样订货,楼上设计研发。当问到疫情冲击下是否还能维持日常时,龙英笑了:“生活绝对没有问题的,老师!”

事实上,近几年随着文化振兴和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文化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民族服装从业人员剧增。就册亨当地来看,相关民族服饰的工坊也越来越多。龙英开玩笑说:“感觉现在做衣服的人比穿衣服的人还要多!”但无序竞争的结果不仅导致质量参差不齐,而价格也被越压越低,龙英确实感到有些压力,但她坚守质量第一的原则从未改变。

我曾侧面提醒龙英,是否考虑接一些政府订单或长期大客户。龙英说自己不会刻意追求订单,自己更愿意在真正的一线市场中去经受考验,做一个真诚守护传统的手艺人。次日一早当我们准备离开册亨时,突然接到龙英的电话,说她已在大堂。她决定赠送一套自己设计制作的布依族服饰给母校东华大学,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直观了解布依民族服饰之美、喜欢布依族文化。

这套衣服包括头帕、鞋子在内,纯手工,弥足珍贵!我很感动,既感动于龙英的淳朴慷慨赠与,也感动于龙英文化传承传播意识的逐步增强。龙英是第一位向东华大学赠送整套民族服装的非遗学员,我代表东华大学欣然接受,并颁发收藏证书。我要求龙英对服装设计理念、相关工艺和图案意蕴给出说明时,她欣然答应。等龙英发来洋洋洒洒逾千言的“捐赠说明”时,我对布依同胞盛装的敬意油然而生。突然想起龙英门店的标识,想起那只展翅高飞的布依族大鸟,禁不住默念一声:尨婋,罗龙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