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不尽的家

2022-10-21汪雨萌

青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继子继母写作者

汪雨萌

在进入创意写作专业之前,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文学,往具体了说,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家庭叙事。家庭这个词对我来说,真的是太令人着迷了。它既简单又复杂,既深刻又粗浅,既微小又宏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家族传统深厚到几乎牢不可破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可以说家庭代表着一切。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家庭就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原点。

人们是如此地热爱家庭,而家庭形态的千变万化、家庭关系的千丝万缕、家庭情感的千差万别,都让人很轻易地生出对家庭的写作冲动。对写作者而言,家庭是很多人最早的灵感来源。但当我们的学生们,还有许多写作的初学者开始描写家庭、叙述家庭的时候,他们常常忘了自己对家庭怀有的那种交织而复杂的感受,总是在自己某种单一的原始情感冲动中打转,因此造就了很多或狗血、或偏激、或极端的家庭叙事产物。这样的文本随处可见:无聊到只剩甜蜜爱情、处处优越的幸福家庭模板,父母皆祸害的原生家庭,兄弟阋墙、姐妹反目、重男轻女的伦理故事,怒批一切熊孩子、打倒所有凤凰男、重拳出击小娇妻的社会新闻等,都可以看作这种只承担单向度家庭叙事和情绪逻辑的一种表达形式。当家庭被这样的表现形式所淹没的时候,家庭叙事的厚重感、复杂性是显而易见被降低的,家庭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也会遭到侵袭。家庭在这种扁平叙事中被简单化、绝对化、标签化,甚至是污名化,并最终成为被嘲讽、被遮蔽、被拒绝、被逃避的一种社会结构,这在年轻一代的社交媒体中已经明显成为一股风潮。

我并不是传统家庭与家族的捍卫者,但我不愿家庭在文学叙事中变成公式化、模板化的愚蠢小丑。我常常在课堂上引用一些关于家庭的经典作品,例如台静农的《拜堂》、沈从文的《萧萧》、鲁迅的《弟兄》等,虽然篇幅都不长,涉及的人物也不多,但其中所蕴含的对家庭本质的理解,对中国家庭亦爱亦恨的悲悯情怀,确是当下很多年轻创作者所不具备的。虽然这些年轻作者看似对家庭的批判力度更强,叙事更犀利,但我总觉得缺少了这种悲悯,这些批判反而显得过犹不及,甚至有点色厉内荏,这与我刚才所说的那种逃避风潮是一体两面的。

因此我对那些展现了较为复杂的家庭关系、表达了充沛多样家庭情感的作品格外珍惜。本期选用的《眼镜修复术》就是这样的一篇小说,作者是来自广州华商学院的黄杰同学。故事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而俗套的“有后妈就有后爹”的重组家庭故事,主人公和主要视角也并不稀奇,选择了跟着单身父亲的那个被忽略和区别对待的孩子。但这篇小说没有在常见的两条“叙事套路”上越走越远,作者既没有选择不断强化继母、弟弟对继子的苛待并展现父亲在继母的影响下对儿子的不断疏远,也没有选择沉浸于继子的内心戏,展现他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抑郁和偏执的心理状态,而是选择展示了一个不那么好也不那么坏的父亲,一个现在常常抱怨但是也曾经对继子敞开心扉的继母,一个有点熊但是也不是小霸王形象的弟弟,和一个无奈于自己当下的处境,还总是在思索父亲婚姻状态的继子。简而言之,他写了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但是情感状态却非常复杂多变的家庭。对于大部分带着“拖油瓶”的家庭而言,黄杰用不多的篇幅准确地刻画了它们的状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小心维持着家庭体面和平衡,并通过自我暗示和“善意谎言”试图修补家庭的情感纽带。这样的家庭状态无疑是既努力又疲惫的,而收敛地展现这种疲惫,展现这种自欺欺人的辛苦,正是我所希望看见的带着悲悯的批判家庭主义,这远比塑造一个刻薄的后妈、一个作威作福的弟弟、一个生而不养的父亲这种大开大合的方式要难得多,也深刻得多。

家是说不尽的,家庭不仅仅是文学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也是文学得以实现社会教育功能的主题之一,我认为家庭叙事越丰富、越细致、越日常,就能越接近家庭的本质,家庭文化、家庭实践也才能越因反思而进步,所以请各位写作者,抛弃你们对家庭现象先入为主的概念设定,好好直面真正的家庭吧。

猜你喜欢

继子继母写作者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未婚夫车祸之谜:那个戏精“继子”在行动(下)
未婚夫车祸之谜:那个戏精“继子”在行动(上)
继母的“法宝”
写作
送给继母的生日礼物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送给继母的生日礼物
对传统戏曲演出的创新和思考——以赣剧《双贵图》中的兰继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