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防侧滑支撑枕在老年卧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10-19王凤娟陈爱珠荆小奚

中国临床护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卧位移位卧床

王凤娟 陈爱珠 荆小奚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由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靠外力协助翻身,被动维持体位。研究[1]显示,长期卧床是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高危因素。郭艳侠等[2]通过Meta分析得出我国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的现患率为1.67%,>80岁患者的压力性损伤现患率为5.33%。目前,临床上预防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最简单有效的干预措施是使用支撑枕对患者进行定时翻身。但若支撑枕使用不当,则不能有效减轻局部压力,患者受压部位仍然可能发生压疮[3]。2019版《压疮/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4]中鼓励给予长期卧床患者侧卧20~30°角的体位,并抬高床头30°或更低,且定时更换卧位。临床上翻身辅助工具有多种,但相关指南并未明确指出何种翻身工具最为合适。医院常用的是R型翻身枕,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单个支撑枕提供的支撑力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撑枕常常会发生移位或凹陷,达不到有效预防压力性损伤的目的[5]。为保证长期卧床患者的有效体位,本着安全、舒适、便利的原则,本研究设计了新型防侧滑支撑枕,并将其应用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4月老年医学科住院的老年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神志清楚,长期卧床,无法自主更换体位;(2)持续使用气垫床;(3)入组前未发生压力性损伤;(4)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患有湿疹、脓包疮等皮肤疾病;(2)合并严重感染、水肿或终末期疾病;(3)因病情需要严格限制翻身或医嘱禁止翻身的患者。通过信封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2)。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研究方法

2组患者均按照医院标准实施翻身及皮肤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护理。具体为保持床单位整洁,每2 h协助患者翻身1次,翻身顺序为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平卧位;每次翻身时检查全身皮肤情况,重点检查骨隆突部位的皮肤。

1.2.1 对照组

使用传统R型翻身枕对患者进行卧位支撑。具体方法为协助患者取左侧或右侧卧位时,将R型翻身枕置于患者腰背部进行支撑,使患者骶尾部不直接接触床面,双下肢两膝间垫软枕。

1.2.2 观察组

使用自行设计的新型防侧滑支撑枕(专利号:ZL 202120270851.3)对患者进行卧位支撑。 新型防侧滑支撑枕是由2个三角垫通过底扣连接而成,第1三角垫底侧延伸形成连接带,连接带上设置多排底扣;第2三角垫底侧设置面扣,将面扣扣入底扣使2个三角垫连接,从而形成中部的休息空间。通过底扣设计,连接带可以延长或缩短,从而解决不同患者体型适用度的问题。患者使用时,将第1三角垫垫于患者身下,再扣上第2三角垫,协助患者侧卧于休息空间。见图1、图2。

1.3 观察指标

(1)有效卧位。判定标准[6-7]:患者身体横轴与床平面夹角≥20°,骶尾部骨突处未接触床面为有效卧位。(2) 支撑枕移位情况。患者使用支撑枕支撑时,背部支撑枕向外侧滑动移位的情况。背部支撑枕外侧边缘距离床沿的距离,应用前(初始距离均为20 cm)与应用2 h后的距离差即为支撑枕移位距离。(3)皮肤状况。观察2组患者使用支撑枕24 h后,局部受压部位如耳廓、骶尾部、双侧肩部、双侧髋骨部、双足内外踝及足跟等骨隆突部位的皮肤情况。若患者受压部位出现压之不褪色的红斑[8],则提前终止实验[8]。(4)患者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内容包括支撑枕外形、使用方便性、患者接受度、安全感、舒适度、灵活性、工作量7个方面。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分别赋5、4、3、2、1分。问卷总分的范围为7~35分,患者使用支撑枕24 h后,由护士进行现场调查。

1第1三角垫 2第2三角垫 3连接带 4底扣 5面扣

图2 新型防侧滑支撑枕实物图

1.4 统计学方法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 结果

2.1 2组有效卧位及支撑枕移位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有效卧位率高于对照组,支撑枕移位距离小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有效卧位及支撑枕移位情况比较

2.2 2组皮肤受压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2例左髋部皮肤压红,观察组发生1例右耳廓皮肤发红,更换卧位解除压力后30 min均恢复正常。2组皮肤发红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4)。

2.3 2组患者对支撑枕的使用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支撑枕的使用满意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3。

3 讨论

3.1 新型防侧滑支撑枕对保持有效卧位的效果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普通R型翻身枕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9],但是由于持续性的单方向受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移位[7]。且由于翻身枕的移位,患者的翻身角度也会发生变化,不利于患者保持有效卧位。新型防侧滑支撑枕的2个三角垫枕体由尼龙粘扣相连,相比普通R型枕更能够有效支撑患者的背部,不易发生侧滑移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支撑枕移位距离小于对照组。传统R型枕虽然能够在患者侧卧时将受压部位的重力分散、重新分布,但软枕能提供的支撑性有限,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塌陷,导致无法有效支撑患者的身体[10],从而患者侧卧的角度也得不到保证,这对于预防发生压力性损伤是不利的[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卧位率高于对照组,表明自主设计的实用新型防侧滑支撑枕支撑效果优于普通R型翻身枕,能够保证患者2 h翻身频率状态下维持有效卧位。其原因是新型防侧滑支撑枕其双侧三角形斜面通过底扣紧密贴合,使其受压力量分布均匀且相互牵拉抵消,可减轻单位面积内的压力,同时避免骨隆突处皮肤受压,从而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12-14]。

3.2 新型防侧滑翻身支撑枕对患者皮肤受压及满意度的影响

应用支撑枕24 h后,2组皮肤发红情况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是翻身间隔时间均为标准的2 h翻身1次,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的风险较小;同时观察时间较短、样本量偏少,也可能是导致2组患者的皮肤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之一。观察组患者对新型防侧滑使用满意度总评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基于大量临床实际观察及患者应用传统支撑枕的不良体验,本研究中新型翻身支撑枕的设计在遵循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创新地将2个三角垫结合,并采用特殊的固定方式,使用便捷,不易移位,能有效维持患者翻身角度,这避免了传统R型翻身枕容易移位,需要护士或家属频繁调整支撑枕的问题。提高了患者的有效卧位率和舒适度,同时还减轻了翻身相关的护理工作量,因而患者的使用满意度更高。

表3 2组患者使用满意度比较分)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本研究进行的时间有限,选取的样本量较少,从而导致论证强度较弱,后期可以将研究样本量进一步扩大进行验证。同时,在对患者皮肤情况进行评估时,未使用Braden评分法对其进行量化, 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选取Braden评分更加直观地反映患者皮肤的受压情况,更加准确的探讨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新型防侧滑翻身支撑枕可以弥补了目前普通支撑枕的不足,满足患者维持有效翻身角度的需求,维持患者的有效卧位,从而有效预防卧床患者的压力性损伤,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卧位移位卧床
一种可升降卧床病人半自动转运车的研究与设计
基于FPGA 的参数可调多功能移位寄存器设计与实现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如何有效避免卧床老人发生肺炎
躺着就心痛!卧位型心绞痛怎么破
关于Bergman加权移位算子的n-亚正规性
好好躺着也可以治腰椎盘突出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睡姿不对,当心病情加重
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