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测量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下肢扭转角度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2022-10-18张祖强胡慧蓉付至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骨性股骨胫骨

张祖强 胡慧蓉 付至江

1.四川省兴文人民医院外三科(四川 宜宾 644400)

2.四川省兴文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宜宾 644400)

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四川 泸州 64600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青年人相对较少见[1]。近年来,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发生率呈增高趋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威胁[2]。手术与保守治疗是临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常用方法[3]。但手术治疗并发症较多,如人工假体间旋转角度不匹配等[4]。但目前临床尚无评估膝扭转角度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术前经CT扫描可有效评估膝旋转角度[5]。因此本研究就应用CT测量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下肢扭转角度在膝关节置换术前、随访中的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以此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治水平及患者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收治且经临床确诊的4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92个膝关节。男性8例,女性38例,年龄57~81岁,平均年龄为(69.34±5.73)岁。92个膝关节中,合并内翻畸形65个,胫骨较平均内翻-7.21°;合并外翻畸形15个,胫骨较平均外翻+16.73°;其余12个均未合并畸形。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本院进行手术,术前、术后复查均接受CT检查;无过敏体质;临床各方面资料完整;CT图像无缺损或丢失。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痴呆、癫痫、精神异常等特殊人群;伴CT检查禁忌症;依从性差,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仪器:西门子16排螺旋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电流240mA,扫描层厚为3mm,重建厚度1.5mm,重建间隔1mm,视野204mm。进行常规平扫,扫描部位: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踝关节。随后对患者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软组织窗宽为300HU,窗口水平为50~40HU,骨窗宽为2000HU,窗口水平为500~600HU。

1.3 观察指标由2名以上资历高深的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获取统一意见。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回院复查膝扭转角度与胫骨扭转角度,并计算膝关节合并内、外翻畸形α角度。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以P<0.05为有差异。

2 结 果

2.1 CT扫描结果46例患者均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治疗前,CT均可有效识别股骨内上踝和外上踝;部分膝关节由于股骨内上髁陷凹扁平或骨赘形成,不能显示陷凹。根据CT图像股骨内上踝陷凹显示情况,分为Ⅰ、Ⅱ、Ⅲ型。Ⅰ型,可清晰显示股骨内上髁陷凹;Ⅱ型,可识别股骨内上髁陷凹,但不是很清晰;Ⅲ型,无法显示股骨内上踝陷凹情况。本组研究中Ⅰ型13例(28.26%),Ⅱ型24例(52.17%),Ⅲ型9例(19.57%)。

术后患者CT图像因人工假体干扰,伪影较重,调整窗宽窗位后所有病例均显示出最佳的骨性标志。46例患者共92个膝关节,其中合并内翻畸形65个,α角为+9.47°±9.16°;合并外翻畸形15个,α角为+10.58°±6.28°。92个膝关节中,α角>10°的有40个,其中18个α角>20°。

2.2 46例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前下肢扭转角度情况46例患者在膝关节置换术前测量左膝、右膝膝关节扭转角与胫骨扭转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46例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前膝关节及胫骨扭转角度情况

2.3 术后人工假体上各种参考轴线的CT测量与术前比较膝关节置换术前患者膝关节扭转角1、膝关节扭转角2 测量结果与患者术后复查中CT测量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术后人工假体上各种参考轴线的CT测量与术前比较

2.4 图像分析

图1~图2 膝关节类风湿性骨关节炎,右膝外翻畸形。

3 讨 论

膝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膝关节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损伤性疾病[6-7]。膝关节扭转畸形与胫骨扭转畸形均属于下肢扭转畸形,同时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预期具有重要意义。随CT检查不断发展,成功的解决了临床上难以测量扭转角度的问题,成为一种直观、准确的测量方法[8]。

Jessica LA等[9]研究曾认为膝关节扭转角为股骨与胫骨后踝轴之间的夹角。本组研究利用CT测量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膝关节置换术前的膝扭转角,将股骨上髁轴与胫骨后髁轴之间的夹角作为膝扭转角。与Jessica LA等研究不同,主要是因为,临床股骨外科上踝轴是解剖参考轴,同时也是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旋转矫正的重要径线,用其来矫正假体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0]。故为使径线的选用趋于统一,将股骨上髁轴与胫骨后髁轴之间的夹角作为膝扭转角更为合理,更加便捷[11]。本研究膝关节置换术前经CT检查测量左膝、右膝膝关节扭转角结果分别为9.16°±6.07°、8.74°±4.36°。

丛锐军等[12]研究认为胫骨扭转畸形可导致髌股关节负荷不均匀,当负荷过大,可能会损伤患者关节软骨,发生变性,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髌股关节退行性病变,本组研究经CT测量患者左、右两侧胫骨扭转角分别为26.75°±9.51°、27.30°±9.87°,与文献报道接近,可认为不存在胫骨扭转畸形[13]。此外还应考虑人种因素,Jean Y L等[14]研究显示高加索人群的胫骨扭转角度略低于中国人,这可能与亚洲人高屈膝位生活与工作的方式有关。

经CT测量会存在一定的伪影干扰,为解决这一现象本研究扫描时调整了窗宽窗位,均可有效显示患者的骨性标准。在膝关节扭转角度的测量上。本研究尝试了两种途径,发现将股骨上髁轴与双踝轴的夹角作为膝扭转角2,大大较少了测量的误差。经CT测量术前患者膝关节扭转角1与膝关节扭转角2结果与术后CT测量结果比较均无差异(P>0.05),提示CT在测量下肢扭转角度上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利用CT测量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下肢扭转角度可为膝关节置换术中人工假体相对旋转定位提供可靠的参考径线,可作为术后复查随访的可靠手段之一。

猜你喜欢

骨性股骨胫骨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人工髋关节股骨柄假体断裂的研究进展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采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效果
中医护理干预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3D技术打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成骨细胞在骨性关节中发挥的作用
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