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传播视阈下城市空间场景的重塑

2022-10-14许鑫张莉

新闻世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媒介宇宙受众

○许鑫 张莉

元宇宙(Metaverse)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元宇宙概念的兴起将传播学理论中边缘的“具身传播理论”重新引入大众视野。技术推动传播媒介不断迭代更新,尤其在5G 技术的加持下,媒介融合催生“身体”这一媒介回归主场。伴随着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技术渗入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城市空间场景的重塑与传播,媒介技术的具身性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场景构建下的空间转向

(一)现实与虚拟的共融互生

2021 年被视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最初为小说《雪崩》中的一个幻想世界,即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这一空间与现实社会相互平行发展。以往提出的元宇宙概念,大多表现在文学和影视艺术创作方面。影片的科技化发展倾向也让时空重构、时空穿越的题材大受好评。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的落地生根,元宇宙逐渐朝产业化、现实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尽管元宇宙还处于概念阶段,但其内容延展下虚拟场景打造的非实体人物形象的虚拟偶像(Virtual Idol),虚拟场域下增强互动性和真实感的虚拟游戏(Virtual Game)早就在现实生活中有所填充。通过眼罩、增强跨屏互动和提升3D多维立体观感等形式将虚拟与现实、技术与社会进行有效对接,使得元宇宙创造的虚拟世界空间和现实物理空间相互交融并行延伸,现实与虚拟共融互生的新型空间已经在城市场景中有初步应用。

(二)作为传播媒介的新型身体的诞生

唐·伊德认为,具身关系即技术嵌入人身体后,成为人类身体知觉延伸的经验指向。此时“人”与“技术”融为一体,完成从“身体”到“具身”的过程,具身传播即由人与技术的具身关系而来。也有学者指出,元宇宙中的场景化、借助穿戴设备的身体参与、沉浸式交往与体验等特征,正是具身传播的典型特点。人通过进入网络而接入技术与数据,使人的身体成为一个传播的身体,正如学者孙玮所言,是一种新型主体。同时,身体通过传感器、VR等设备的技术嵌入,与技术合而为一,成为传播媒介。藉此,身体成为打通元宇宙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中介,借助技术、人的神经感知系统,进入之后感受虚拟空间中的场景、体验与情感。

在对身体重回传播主场的讨论中,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关于身体和精神两者分置、割裂的讨论,近年来在传播学领域,“身体”这一元素已经成为充满符号和信息的传播媒介。当人的心灵和认知逐渐回归身体本身,肉身承载的物理人与技术不断交融互嵌,出现元宇宙空间下的数字人。此时,对于数字人与物理人的情绪体验也将在具身性中得以重现。用户脱离物理人单纯讲究技术,就只会成为技术的躯壳,只有身体重回虚拟场域,才能真正实现人“机”互嵌,人“机”共融。

二、媒介变迁下的城市空间场景转型

(一)媒介变迁与城市空间发展

城市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的运行载体,各类城市活动所形成的功能区则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城市空间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城市各个层面的发展变化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受众的城市空间认知。

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媒介与城市的工业化空间的发展密切相关,报纸、期刊、广播等的传播,建构出我们看不到却能感知到的不同于城市中实在空间的另一种空间——媒介空间,哈贝马斯就提出大众媒介的传播构筑了一个可以进行公共议题讨论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以阅读为中介,以意见的媒体表达交流为核心。而电子媒体打破了时空平衡,时间被高度压缩,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意味着人们可以到达并征服更远更大的空间,城市里沉重固定的空间因而变得轻盈,成为不断移动、瞬息变化的流动性空间。从空间角度来看,又具有关联空间的特点。麦奎尔就认为,当媒体高度融合,变得越来越有机动性、可测量性和互动性,媒体城市中的社会经验的新模式就具有了关联空间的特征。关联是指各种媒介及传播要素触碰在一起时产生的不断融合又不断创新的可能性场景。

(二)具身传播下的城市空间场景

场景是具有文化价值的、由消费实践活动符号构建的城市空间,场景化已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一种趋势。根据场景理论价值取向的三个维度,有学者将城市场景分为服务型场景、生态型场景和生产型场景三种形态,随着现代都市功能开始由生产性向消费性转变,传统的城市空间场景经历了由生产空间场景向消费空间场景转变、从消费空间到空间消费的场景变迁,而场景的混合形态,如文化风格、美学特征、行为符号等元素的混合又形成较强的经济活力,为城市空间消费注入动力。

而在今天,5G、虚拟现实等技术已建构出初具形态的元宇宙世界,人与技术共嵌的具身传播创造出自由切换、虚实交融的新型空间场景,对未来城市空间的场景应用、场景生产、场景消费,以及人们对新型空间的感知与认知经验等,都将带来全新体验。

三、具身性下城市空间场景的在场体验与身体实践

(一)具身性的城市空间场景体验

具身性(Embodiment),作为一个认知哲学领域的理论术语,是指生物学意义上人的“身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交融,形成特有的认知体验。这一理论与笛卡尔认为人的认知与“身体”本身毫无联系背道而驰。

具身认知强调生理体验与心理体验是一个相互激活的过程,将身体从“接受刺激的感应器和行为的效应器”中解放出来,涉及主体、媒介、认知对象的在场,探讨的是人的主体性在新媒介赋权的语境下逐步异质化的过程。在传统的大众媒介传播中,媒介可以将受众与城市的时空距离拉近,但在具身体验方面,往往身体是离场的。在虚拟现实作用下,受众与城市之间存在的离场感和不真实感被打破,受众对城市的身体在场性重新回归。数字媒介技术让人的具身情绪重回主场,生动地展现城市形象。

在元宇宙时空中,人的物理身体的饱满情感通过具身技术能与虚拟世界场域中的场景时空同步链接体验,如电影《头号玩家》中所呈现,通过可穿戴设备,游戏玩家进入虚拟游戏的世界绿洲中,所有的意志、情感、情绪都融合在绿洲里的场景和故事中,通过具身传播实现真实在场。无论是移动网络、虚拟现实还是人工智能技术都让沉浸式体验深入受众感官知觉之中。在虚拟现实技术主题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虚拟现实技术的体验感强烈,并且伴随着一种技术期待的心理。

“虚拟现实技术的价值特性在于给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塑造虚拟在场的想象空间”。目前,许多城市已推出电子化的城市立体景观和三维图像,知名景区也相继推出沉浸式的线上巡游程序,受众在第一手真实的城市影像资料中以体验的方式与城市建立关联,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其中的体验者。社交传媒对城市描述的定位也更多地从“他者”的叙述转向“我”的代入感中。除此之外,随着短视频的迅猛发展,当地居民或旅行博主都可以借助自媒体发布视频,以第一视角“我”来讲述城市故事,将受众代入当地城市场域中,形成具身体验。

(二)具身性下的城市空间场景身体实践

从本质上说,人是社会性动物,无法脱离具体可感知的社会空间而存在,因而,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社会活动的基本单位。

以出行地图导航、生活信息聚合、短视频社交、即时配送服务等空间地理为特征的新型城市空间场景的出现,带来的是新媒介化城市空间场景的高具身性,新媒介形态以及具身传播通过干预、改写人在新型空间中的身体实践,重构着人们对城市的感知与生存方式。人不再是城市空间单纯的构成物,而是在不断生产城市空间的过程中塑造着城市空间场景,如大量短视频生产者在多视角、随时在线、超时空的镜头记录中,不断增强城市空间的体验建构与影像化表达,从而营造出折叠时空的沉浸式体验。另如游客对网红地标的打卡,也是跨时空的多人参与的城市空间场景建构,并通过打卡这一身体实践行为赋予其特定的文化与地理内涵。

四、具身传播下城市空间场景的重塑

元宇宙作为一种未来媒介可以帮助人类打破既有的社会性实践疆界,具身传播进一步拓展元宇宙在城市社会的发展。元宇宙时代的城市空间不单纯是人们生活的空间环境,更是城市社会治理、经济水平、文化交流等等内涵与外延发展的综合载体,而城市空间场景的重塑对于城市未来发展也至关重要。

(一)“虚拟实在”的融合城市空间场景再造

具身传播下的虚拟与现实世界的相互融合,密切关联,必将成为新型的城市空间场景,也必将带来城市结构、社会服务、产业经济以及人的感知体验等方方面面的变革。技术使两个世界组合链接,物理人在虚拟场域中借助技术成为数字人。在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学中,个人注意力都被视作一种有限资源和消费符号。城市想要给予受众身体性记忆的体验,必须收割受众的注意力,将受众引入自身流量方阵,在此基础上产生传播效果的演变。互联网不仅将人的身体纳入信息宇宙中,而且通过对实物场景的建模和3D重构,虚拟仿真线上三维场景模型、人的物理离身以及虚拟在场、虚拟场景的随时搭建,与城市实在空间共同建构出新型的城市化场景。虚拟与实在彼此依存互构,受众的沉浸式体验得以满足,再造城市融合空间场景。

(二)线下数字化城市转型发展

具身传播使身体作为信息整体的接收器,远程接入互联网信息时需要城市搭建良好的数字生态。而一些边远、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对智慧城市以及数字化城市建设的需求尤为迫切。

数字化城市通常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模式升级、助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共创城市宜居空间等的综合体现。一些城市开始尝试面向未来数字化城市的5G+射线追踪仿真规划与优化三维实景平台的设计与应用,受制于如今城市“千城一面”的格局,数字化城市更需要数字化技术打造自身的空间文化景观,不断加深受众的城市记忆。对于线下的具身体验,如今许多景区通过设置线下的剧情NPC,让受众以角色扮演者的身份进入景区故事剧本,沉浸式地感受城市的文明,从中形成完备的城市记忆,进而建构多元的城市空间。

(三)加大人文内涵接近性转型

城市由生活习俗、行为方式截然不同的众多个体共同组成,并不断织构出市民社会生活。技术赋权和媒介转型升级让“唯技术论”再次引发热议,“但无论肉身如何被卷入虚拟空间,现实社会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不会改变”。人作为拥有高级思维和情感体验的生命体,不仅可以通过技术对目标事物产生认知行为,更会在认知中产生依赖、记忆、认同等情感体验。“人”是空间的主体,“人的活动”是场景建构必不可少的要素,以城市为核心内容的新媒体传播需要在城市的场景构建中接近、贴近、亲近受众,寻找富含人文关怀的共情核心,使城市与受众形成共鸣,在整个社会形成阶段性联动。城市对受众有着更深的黏着力,进而引发受众圈层的二级传播。在此基础上,受众加深对城市的原有理解,感悟城市的精神内核,城市空间场景便在传受双方的共同价值上得以重塑。

结语

场景与空间紧密相联,移动互联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促进城市空间的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又再次定义了“场景”,以感知在场、时空交叠、虚拟仿真为特点的新型空间场景不断涌现,而新型场景最大的特点是受众的高度参与感与互动性。新的城市空间场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构成新的社会关系,喻国明教授因此指出,“信息技术正是通过改变社会生活的空间场景来塑造人们的行为。”

面对急剧变化,最需要创新的是人们的思维框架、认知方式和看待、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具身传播重塑城市空间场景,让具身性打破技术壁垒,在空间场景的融合与在场中,注入受众的情感体验,以此提升城市数字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在吸引力,创造人与城市和谐宜居的共生未来。

[1]北京大学学者发布元宇宙特征与属性START图谱,https://share.gmw.cn/it/2021-11/19/content_353 23118.htm.

[2][7]张洪忠,斗维红,任吴炯.元宇宙:具身传播的场景想象[J].新闻界,2022(01).

[3][4]肖瑶,吴耀辉,王之纲.从映射到吸纳:具身交互中“沉浸”的技术意向探究[J].传媒,2021(17).

[5]孙强.媒介技术演进中的具身性情感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04).

[6]史安斌,杨晨晞.从NFT 到元宇宙:前沿科技重塑新闻传媒业的路径与愿景[J].青年记者,2021(21).

[8]陆小华.元宇宙是孕育中的体验传播形态[J].青年记者,2022(03).

猜你喜欢

媒介宇宙受众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宇宙第一群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这宇宙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