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

2022-10-10韩亚杰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2年19期
关键词:肌力偏瘫脉冲

东 妍,韩亚杰

1.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陕西渭南 714100;2.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民医院/陕西省渭南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陕西渭南 714100

脑卒中是常见心脑血管病,致残率极高,主要致残症状表现为偏瘫[1]。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不仅伴随睡眠障碍,而且相关并发症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也较高[2]。脑卒中引发脑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加之自身行为、心理等因素影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肢体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治疗难度大[3]。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会长期卧床,必然导致血液循环减慢而其凝血功能发生改变,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影响患者肢体功能[4]。研究表明,行为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睡眠障碍有重要作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肢功能恢复亦有积极影响[5-7]。段秋霞[6]的研究证实,电刺激对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抑郁状态、认知功能障碍等有较好疗效。目前,临床有关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的研究较少,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为此,笔者对12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了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对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凝血因子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渭南市华州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7例,女33例;年龄51~78岁,平均(64.37±11.35)岁;病程10~100 d,平均(40.55±21.68)d;偏瘫部位:左侧65例,右侧55例;卒中类型:出血性脑卒中49例,缺血性脑卒中71例;合并症:高血压81例,糖尿病75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的诊断标准[7],并经MRI确诊;(2)生命体征稳定;(3)初次发病,明显伴有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障碍;(4)急性起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比如一侧面部或肢体的麻木、无力,语言障碍等,少数会出现全面的神经功能缺损;(5)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持续24 h以上;(6)排除肺血管性的病因;(7)头部CT或磁共振排除脑出血;(8)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5~20分。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2)因认知功能严重障碍或完全性失语而无法配合治疗研究者;(3)存在治疗禁忌证或不耐受者;(4)治疗依从性差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同对症基础治疗,具体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稳定斑块、降血压及血糖控制等。其中,抗血小板聚集采用氢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80029,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75 mg/d口服或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71021,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100 mg/d口服;降血脂、稳定斑块治疗采用阿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51408,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0 mg/d口服;降血压及血糖控制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具体方法如下。(1)肢体摆放:取健侧卧位,翻身1次/小时,切忌暴力牵拉偏瘫上肢,尽量减少偏瘫肢体受压,以防患肢肌肉松弛、血液循环不畅及肢体水肿。翻身保护患侧关节功能位,肩内旋、外展及屈均保持50°。(2)被动康复锻炼:先按摩头部,以拇指揉捏5次上肢,肌腱部位采用弹指法按摩2次,再活动各关节,根据患者情况酌情把控力量和时间,1次/天,30分钟/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可逐渐增至3次/天。(3)患肢康复锻炼:以病情稳定为前提,指导患者从卧位、坐位、立位、站位至行走依次训练,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锻炼计划调整: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评估下一步训练计划。如患者坐位锻炼达肌力Ⅱ级,则可指导患者行健侧坐位锻炼,抬高床头,依次从床上坐起到下地轮椅锻炼,5分钟/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至每次30~60 min;如患者站立位锻炼达肌力Ⅲ级,整个过程由旁人搀扶,避免跌倒。站立时间从1 min逐渐增加至15 min,搀扶人的支撑力亦逐渐减轻,逐渐过渡到借物支撑,最后到徒手站立;如患者步行锻炼达肌力Ⅳ级或徒手站立≥30 min,可在搀扶人于患侧以内侧腿拖带下开始行走锻炼,注意重心偏向健侧,以防跌倒。(4)主动康复锻炼:指导患者先行患肢“假想运动”,后行阻力运动,从手指开始逐渐增加肌力,当肌力达Ⅱ级时开始外展平衡能力锻炼、关节活动锻炼、肌力锻炼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锻炼。每次30 min,1次/天,5次/周,连续治疗12周[8-9]。

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肢体康复锻炼与对照组相同。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方法:采用OASIS Pro型经颅脉冲电刺激治疗仪治疗,患侧额叶背外侧皮质区贴电极贴片阳极,患侧对侧眶上区贴电极贴片阴极。相关参数:频率2~14 Hz,电流强度2~19.5 mA。1次/天,每次20 min,5次/周,连续治疗12周。

1.3观察指标 数据采集时间为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1)睡眠质量评价[10]:采用PSQI评分进行评估,总分21分,分值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2)神经功能评价[11]:采用NIHSS评分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凝血因子检测: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后取上清液待检。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D-二聚体(D-D)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4)肢体肌力评价[12]:采用Lovett肌力分级标准评估上肢及下肢肌力,分为5级。0分:肌肉收缩不可测;1分:肌肉轻微收缩但不引起关节活动;2分:减重状态能引起关节活动;3分:抗重力状态下可做关节活动,但不能抗阻力;4分:抗重力状态下可做关节活动且可抗一定阻力活动;5分:抗重力状态下做关节活动并且可抗充分阻力运动。(5)肢体平衡功能评价[13]: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价,满分55分,评分越高说明平衡功能越好。(6)肢体控制能力评价[14]:采用Sheikh控制量表(SCS)进行评价,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说明肢体控制能力越高。

2 结 果

2.1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2两组睡眠质量与神经功能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SQI评分及NIHS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分,

2.3两组凝血因子水平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FIB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APTT、PT延长及D-D水平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IB、APTT、PT、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IB、APTT、PT、D-D水平比较

2.4两组肢体肌力、平衡功能与控制能力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肢体Lovett评分、BBS评分及SC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肢体Lovett评分、BBS评分及SC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肢体Lovett评分、BBS评分及SCS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脑卒中,又称作脑中风或脑血管病,是由大脑中的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或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据相关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病死率位于第一位的疾病,新发病例数达200~25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约150万[15-16]。

肢体康复训练的方法有很多,但总的原则为早期科学、循序渐进地进行贯穿治疗全程的肢体康复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相应有效的物理手段辅助进行训练,比如在疾病治疗早期可以采取相邻部位的肌肉等长收缩,或者相邻关节进行轻微的屈伸活动来保证肢体的功能[17]。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电流的刺激来促进相关神经功能、肌力的恢复,促进局部血液及淋巴液循环、乳汁分泌、提高痛域值,易化离子导入组织、改善组织营养、提高免疫力、增加肠蠕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具有操作简便、无创无痛、安全性高等特点[18]。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通过控制低频电刺激,可以模仿神经冲动,让瘫痪的肌肉出现被动的收缩舒张,保持瘫痪肌肉的功能,避免肌肉的萎缩;其次,对于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低频脉冲电刺激以后,可以有效改善吞咽功能,避免呛咳[16-17]。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更能显著改善患者PSQI评分及NIHSS评分,改善FIB、APTT、PT、D-D等凝血因子水平,提升肢体Lovett评分、BBS评分及SCS评分。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疗法,低频脉冲电刺激通过刺激大脑皮质改变静息膜电位,可以提高运动神经的兴奋性。肢体康复锻炼对患者大脑皮质的神经反射重建亦有促进作用,不仅可以提高患者运动神经的兴奋性,而且还可重塑患者脑部的神经修复进程,最后整体上改善了患者睡眠质量、神经功能和患肢肌力、平衡能力及控制能力[18]。在改善凝血因子水平方面,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的患者FIB水平更低,APTT、PT更长及D-D水平更高,提示组织型纤维酶原活性增强,从而加速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促进血栓溶解,最终有效避免了新血栓的形成[16]。

综上所述,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锻炼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睡眠质量、凝血因子水平、肢体肌力、肢体平衡及控制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肌力偏瘫脉冲
非特异性颈痛患者肌力评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干预对盆底肌肌力的影响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超快脉冲激光器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大射电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