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VP联合后路椎弓根固定方法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2022-10-09胡朝辉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椎弓椎体功能障碍

胡朝辉

(北票市中心医院骨科,辽宁 北票 122100)

据相关流行病学数据表示[1],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发病率约占据13%-18%,而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疾病的发生率约占据15%左右。临床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治疗方案,一方面可有效缓解骨折带来的剧烈疼痛,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合并呼吸、消化等多系统功能障碍。手术治疗属于临床中针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所采用的一种常见方法,本次研究中将采用PVP联合后路椎弓根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并探究其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8年8月-2020 年8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50例,所有对象均符合手术指征,排除患有沟通障碍、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以及依从性较差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2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1:14;患者年龄48-75岁,中位年龄为(63.5±4.6)岁;病程时间1-10天,中位病程时间为(4.2±1.1)天。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2:13;患者年龄46-75岁,中位年龄为(62.5±4.4)岁;病程时间2-9天,中位病程时间为(4.2±1.0)天。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协议书。2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腹部悬空全身麻醉后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准备,主治医生在X线机透视下进行伤椎双侧椎弓根体表投影及标记,沿着患者双侧椎弓根投影外侧距后正中线2cm处行一纵向切口,切口长度约为3mm,之后在透视下将左右侧针尖位置进行固定,采用4.0mm穿刺针经椎弓根直接进入到患者已塌陷椎体内建立通道。并向其通道内注入常规比例的骨水泥;同时,观察骨水泥是否出现向外渗漏现象,待骨水泥充满椎体后即可停止注射,术后需要对患者的常规指标进行密切观察,并逐步指导患者下床活动。观察组患者给予PVP联合后路椎弓根固定方法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腹部悬空全身麻醉后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准备,主治医生在X线机透视下进行伤椎上下双侧椎弓根体表投影及标记,沿伤椎椎弓根体表定位,并行纵向切口,逐层切开约2cm左右,之后将椎旁肌至关节突处进行分离至关节突下方。在X线机透视下将穿刺针正位确定在椎弓根投影外上上限后置入穿刺针,将穿刺针完全打入患者的椎体后拔出针芯,插入导针,逐渐将通道、攻丝进行扩大并在邻近节段椎体处拧入4枚椎弓根螺钉,安放顶丝和预弯连接杆,将钉尾去除,由主治医生在其伤椎椎体内沿椎弓根或上方椎体注入常规比例的骨水泥后进行止血冲洗,逐层缝合手术切口并对患者的常规指标进行密切观察,并逐步指导患者下床活动[2]。

3 观察指标: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以及治疗后失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及住院时间;采用VAS 视觉疼痛量表评估疼痛程度,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缓解效果越好;功能障碍采用“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越好。

5 结果

5.1 2组治疗后相关手术指标对比:观察组治疗后的总失血量为(10.82±1.92)ml,少于对照组的(59.81±4.51)ml,存在统计学差异(t=49.973,P=0.000<0.05);观察组骨水泥注入量为(5.53±1.13)ml,少于对照组的(6.73±1.43)ml,存在统计学差异(t=3.292,P=0.021<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3.24±0.74)天,少于对照组的(5.64±0.94)天,2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t=10.031,P=0.000<0.05)。

5.2 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功能障碍对比: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程度、功能障碍评分相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 评分及 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疼痛程度、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分,n=25)

讨 论

人类脊柱生理曲度主要由于遗传基因和人类进化形成。相关研究显示[3],人体脊柱退行性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为骨质疏松,临床通常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前者在治疗过程中虽然整体花费较少,但是需要患者通过卧床静养来进行骨折愈合,较长时间的治疗会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效果并不理想;微创手术治疗可以整体减少患者软组织损伤,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本次研究结果表示,观察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及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均相对较好,且治疗后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改善程度较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原因,PVP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微创手术,可以整体减少患者术中总出血量,改善腰背部疼痛等相关症状,且由于创口较小,所以一般在术后第2天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下床活动,缩短患者康复进程,但该种术式对患者椎体形态恢复作用较小,且手术后需要给予长期的随访观察,预后效果不佳;而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椎弓根固定方法虽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是由于其属于微创手术,患者手术创伤较小,同时,主治医生借助X线可准确置入椎弓根钉,不需要逐一剥离脊柱上肌肉及韧带,降低了患者术后出现椎旁肌缺血、缺氧及肌肉坏死等并发症状,有利于患者术后伤椎高度恢复。

综上所述,PVP联合后路椎弓根固定方法的应用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治疗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疼痛感受和恢复机体功能,应用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椎弓椎体功能障碍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优势探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价值研究
ED治疗不能光靠补
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
10例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原因分析
有效防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