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苏中如泰地区的反“清乡”斗争

2022-10-08邵俊敏

军事历史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史资料泰兴苏中

★ 邵俊敏 吕 龙

“清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纠合其扶植的汪伪政权在华中等占领区实行的一种残酷的进攻手段。其集军事“清剿”、政治欺骗、经济掠夺、思想奴化于一体,企图彻底肃清“清乡”区的抗日力量,全面控制“清乡”区,实行殖民地式的伪化统治,以达到“确立治安”、恣意奴役和搜刮掠夺的目的,具有长期性、政治性、全面性和残酷性的特点,使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和破坏。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苏中如泰地区抗日军民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及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开展了针锋相对的反“清乡”斗争,最终取得了重大胜利,粉碎了日伪的“清乡”图谋,坚持了抗日根据地。

一、日伪对如泰地区进行“清乡”的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积极推行“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政策,以期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区,并试图进行长期作战。1940 年3 月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成为日本推行“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政策的帮凶。1942 年12 月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为完成大东亚战争的对华处理根本方针》,要求汪伪政府强化其政治力量,“全面谋求自强”,“普及官民对战争目的的认识和强化维持治安”,以“彻底而安全地支持战争”,在经济上要求“增加完成战争上所需物资的获得,谋求占领区内重要物资的重点开发、获得和敌方物资的积极获取”。①《为完成大东亚战争的对华处理根本方针》,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日汪的“清乡”》,北京:中华书局,1995 年,第45 页。在此背景下,日伪出笼了一系列“清乡”计划。

从1941 年7 月起,日伪军在苏南地区进行了多次“清乡”,均遭到重创,又图谋向新四军苏中根据地发动“清乡”。如泰地区地处江苏中部,包括如皋和泰兴②抗日战争时期的如皋县、泰兴县包括今县级如皋市、如东县、县级泰兴市、县级海安市区域。二县,是东濒黄海、南临长江的一个连片区,与日汪统治的南京、上海等地十分接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虽然日本帝国主义在这一地区盘踞已久,但其统治并不稳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来,以新四军为主的抗日武装在此蓬勃发展。1940 年新四军东进泰兴黄桥,成立通(南通)如(如皋)靖(靖江)泰(泰兴)临时行政委员会,如皋、泰兴两个中心县的县委也相继成立,根据地建设加速。黄桥决战胜利后,新四军成为如泰地区抗战的主导力量。为做好各阶层的统战工作、结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陈毅、粟裕等亲自联络、造访朱履先和韩国钧等地方爱国人士,并在曲塘一带成立“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苏中如泰根据地的发展引起了日伪的恐慌,加之其在该地区开展的“扫荡”一次次被粉碎,在单纯的“扫荡”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日伪决定采取与其在苏南地区对付抗日军民同样的办法,对如泰地区开展所谓的“清乡”。

二、日伪在如泰地区“清乡”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从1943 年起,日伪在苏中如泰地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清乡”,主要做法是先以“军事清乡”开路,继而实行“政治清乡”和“经济清乡”,最终进行“思想清乡”。日伪在如泰地区的“清乡”是一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异常残酷的法西斯殖民统治活动,给该地区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灾难。

(一)“军事清乡”

日伪的“军事清乡”以“清剿”和“扫荡”为首要步骤。1943 年春,日军纠集了2 个师团各一部和一批伪军、汉奸,准备对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所在地进行“清乡”。4 月,日伪军兵分11 路,采用密集的“梳篦”“拉网”战术,寻找苏中新四军主力部队,合击中共党政机关,进行残酷的“军事清乡”。

伴随“清剿”“扫荡”而来的是日伪在“清乡”区构筑封锁线。为达到切断“清乡”区内外抗日军民联络和控制物资流通的目的,日伪实行所谓“肃正讨伐的封锁纲领”,疯狂地在“清乡”区用竹篱笆扎起封锁线,狂妄地宣称“篱笆筑成功,‘清乡’便成功”,“篱笆打好了,新四军跑不了”。日伪从江南运来500 多万支毛竹,“从长江边的天生港向北经白蒲、林梓至丁堰,再从丁堰向东经双甸、岔河、马塘、掘港、南坎,直到黄海之滨的鲍家坝,沿着公路与河道,构筑了一百多公里长的封锁篱笆”。①中共如东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写:《如东人民革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第82 页。仅如皋县所设封锁线的长度就达84 公里,需要粗竹2.2 万根、细竹13.5 万根。②参见《苏北地区清乡主任公署致清乡委员会呈文》,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日汪的“清乡”》,第653 页。竹篱笆两旁田里的高秆作物全被砍光。除竹篱笆以外,还建立许多碉堡、瞭望哨。③参见中共南通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编:《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简史》,1983 年,第14 页。竹篱封锁线限制了“清乡”区内外军民的交通联络,阻碍了抗日部队运动和物资运输,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产生活。由于竹篱笆分隔,一些农民种田必须绕道十几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农田荒芜。当时流传这样一首民谣:“竹篱笆,竹篱笆,你也看不到我呀,我也看不到你,两眼泪花花。竹篱笆,硬分家,南边田,北边家。良田荒芜没法种,好好的粮食吃不到它。”④陈丕显:《陈丕显回忆录:苏中解放区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219 页。封锁线更成为日伪残酷屠杀的借口,如皋县“杨华桥附近有三个群众运粮经过竹篱笆,被伪军抓住活活打死。白蒲附近野鸭港有五个群众想穿过竹篱笆赶路,被鬼子发现,当场打死二人,其余三人被抓到白蒲惨遭毒打。白蒲南边五十里附近,有一只羊子钻进竹篱笆,看羊子的小孩跨进竹篱笆去拉羊子,被鬼子一刺刀戳死”⑤如皋县委政府办公室编:《县委召开广播会议纪念苏中反“清乡”斗争胜利四十周年》,1983年,南通市档案馆藏,档案编号:E138-111-0024-0015,第3 页。。

日伪还在封锁线上设置大小检问所,规定:大站可以过人过物,小站只准过人,通过检问所,行人需有“良民证”“居住证”,物资需有“出入证”,⑥中共南通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编:《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简史》,第14 页。妄图达到严格控制“清乡”区内的人员出入和物资流通的目的。日伪将如皋县掘丁公路一线设为封锁线,并在这条封锁线上设置10 处大检问所,每处都配备了10 名左右检问人员,对来往行人严密盘查。⑦参见中共如东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写:《如东人民革命史》,第82 页。检问人员向老百姓强索钱财更是家常便饭。检问所使“清乡”区人民的自由被限制,财物被掠夺,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政治清乡”

在进行“军事清乡”以歼灭抗日武装力量、镇压人民反抗的基础上,日伪高度重视“政治清乡”,妄图由此强化其对占领区的伪化统治,“肃正清乡区的治安”,宣称“清乡所要的军事力量,只有三分,而政治力量却有七分”①《苏北清乡区政治工作团关于苏北清乡宣传动员纲要》,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日汪的“清乡”》,第666 页。。

编查保甲是日伪“政治清乡”的首要步骤。其在如皋的做法是在建有据点的集镇及其附近乡村进行“和平编查”,由编查人员挨家挨户登记户口,10 户编成甲,10 甲编成保,指派保、甲长。在远离据点的乡村实行“武装编查”,以武力进行强行登记,或在据点里编查后,再武装下乡贴门牌。②《苏中四分区抗日反“清乡”斗争始末》,政协南通市文史编辑部编:《南通文史资料选辑》第14 辑,1995 年,第11 页。而在泰兴、如城、如安等伪特别区公署以下地区则将辖境划分为若干自治区,“每一自治区设保甲指导员一人,每一乡镇设保甲编查委员一人”③《江苏省第一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第二期清乡工作计划总纲》,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日汪的“清乡”》,第742 页。,妄图通过编查保甲、贴制门牌、严格身份证明、建立户口制度、实行连坐切结等方式来清查中共党员和抗日民众,切断抗日军民之间的联系。

建立保安警察系统是日伪“政治清乡”的重要手段。日伪在部署“清乡”的文件中指出:“地区内保安队、警察等,由清乡督察专员在日本军协助下,迅速编练,养成纯正之地方武力,绝对掌握指挥。”④《江苏省第一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第二期清乡工作计划总纲》,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日汪的“清乡”》,第741 页。在如城、泰兴、靖江三个伪特区署所在地设置警察局,在如安、如丰两特区由伪特别区公署设科办理业务。在特别区以下的各自治区则于伪区公所所在地设置警察署,并在扼要地点设分署或分驻所。警察署长由区长兼任统率,以求警察与保甲密切配合、实现警保联系紧密。⑤《江苏省第一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第二期清乡工作计划总纲》,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日汪的“清乡”》,第746 页。日伪还在特区内设置保安队,各特区保安队长由伪特别区公署署长兼任,大队长负责地区内保安和行政工作的开展。

建立特务机构是日伪“政治清乡”的又一重要办法。为加强伪化统治,日伪在如泰“清乡”区推行特务统治。如,日伪特务对如皋县冯石乡的破坏活动层出不穷,“有的以伪员的公开身份,在边缘地区推动伪化;有的敌伪爪牙潜入我根据地刺探情报,进行敲诈勒索活动;有的潜伏在我根据地,妄图与敌伪勾结,进行破坏活动”⑥严永祥、丁邦敬:《日军侵占丁堰镇与冯石乡人民的抗日斗争》,政协江苏省如皋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如皋文史资料》第3 辑,1987 年,第78 页。。日伪企图发展特务情报组织,搜集根据地情报,策反抗日干部,监视伪职人员,以加强对“清乡”区的控制。

编组反动组织是“政治清乡”的另一重要措施。如编组“自卫团”和“爱乡会”等,由各地伪“清乡”公署指挥。日伪将“自卫团”宗旨定为“防剿匪共、增进人民自卫能力、编查保甲、辅助军警,维持地方治安”。在第二期“清乡”中,日伪规定“自卫团之组织,以乡镇为单位,每乡镇成立一团,由特别区公署暨区公所之层次指导,各乡镇之自发而组成之”,同时每一自治区设置数名“自卫指导员”,专门负责“组织训练激发爱乡精神,培养团结自卫力量,以确保治安”⑦《江苏省第一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第二期清乡工作计划总纲》,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日汪的“清乡”》,第743 页。。日伪妄图通过“自卫团”加强其在如泰地区的残暴统治。

(三)“经济清乡”

对“清乡”区人民进行掠夺和剥削是日伪“清乡”的重要动因。“经济清乡”在日伪对如泰地区“清乡”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增收赋税等手段,对老百姓实行蛮横劫掠。

在“清乡”区成倍征收田赋。日伪全面搜集整理如皋、靖江、泰兴等县散失的田赋册籍,并对既往赋税实况做精密调查,丝毫不顾战争时期社会动乱、田地荒芜的状况,要求对田赋和以前所欠田赋全都照旧继续征收,并且年年加码,成倍征税。如皋县“1942 年夏季每亩征收小麦六斤,秋季每亩征收稻子八斤;1944 年夏季每亩征收小麦增加到二十五斤,秋季每亩征收稻子增加到三十斤”①中共如东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如东人民革命史》,第103 页。。为提高征税效率,还规定必要时可以随时运用伪警察及保安队的协助。成倍征收田赋的措施增加了人民负担,而日伪却将其美化为“废除苛捐杂税,减轻人民负担,剔除中饱浮收,充裕清乡库藏”②《江苏省第一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第二期清乡工作计划总纲》,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日汪的“清乡”》,第744 页。。

在“清乡”区增设种种苛捐杂税。伪如皋特别区公署设置的税务名目有“给养捐”“制服捐”“被单捐”“枪械捐”“炮楼捐”“乡保开办费”“自卫费”“门牌费”“四节慰劳费”(指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春节的慰劳费)等不下20 种。③参见中共如东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如东人民革命史》,第103 页。税务名目众多,征税官员更是借机搜刮民脂民膏,给民众造成巨大的负担。

对“清乡”区进行蛮横劫掠。1944 年11 月,日伪在泰兴县宣堡区中心地带大肆抢掠两天,“在部队返城时,沿途居民只见日伪军手中提的,肩上背的,以及小车子推的,都是抢来的衣服、布匹、粮食和家禽家畜”④叶秀中:《日寇在泰兴的暴行》,政协江苏省泰兴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兴文史资料》第5 辑,1988 年,第46 页。。12 月,泰兴城日伪军与姚家埭伪军约1000 人,分三路“扫荡”城黄区石桥庄,抢去农民的粮食、衣服和家畜。在日伪大肆抢掠下,民众生活十分困苦。日伪的种种行为悖天逆道,暴露了其凶暴贪婪的本质,使如泰地区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之中。

(四)“思想清乡”

为达到在思想上控制和在精神上奴役“清乡”区民众的目的,日伪从宣传和教育两个方面实施了思想“清乡”。

开展“清乡”宣传,妄图愚化民众。日伪的“清乡”宣传往往采用多种形式,如:强迫民众集会,举行“清乡”演讲和“清乡”游行;“择时举行清壁运动,按照时令与工作进度张贴发散各种内容形式新颖之宣传品,并多多制作墙壁大标语等固定性的宣传字画或筑构”;“藉音乐、演奏、电影发映吸引民众前往观听,即场发挥宣传力量”⑤《苏北清乡区政治工作团关于苏北清乡宣传动员纲要》,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日汪的“清乡”》,第668 页。等。日伪制定了一系列政治口号,如“一切为清乡,清乡第一”“我们苏北不许一个共产党一个新四军存在”等,妄图对民众进行思想控制,引发民众和地方抗日民主政权的对立情绪。

开展“清乡”教育,企图奴化和麻痹民众思想。日伪意图在如泰“清乡”区“确立新国民教育,建成教员与学生之中心思想,健全社会教育,以辅助清乡工作之推进”⑥《江苏省第一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第二期清乡工作计划总纲》,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日汪的“清乡”》,第744 页。。推行所谓“新国民教育”,本质就是奴化教育,尤其是向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青少年灌输反共奴化思想,从而为日本侵略者服务。严格控制“清乡”区的学校,“只准学校使用汪伪‘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印的‘国定课本’,否则不是勒令学校停办,就是破坏学校设备,迫害教师”。“伪一区区署组织了行政、文教区员及双甸、林梓等镇的小学校长,分赴据点附近各私塾‘视导’,结果取缔了三所所谓‘不合规定’的私塾,没收了二十一种所谓‘不良读物’(即抗日教材)”。①中共如东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如东人民革命史》,第102 页。日伪甚至残忍杀害坚持抗日民主教育的教师,妄图以此威胁教育界人士为其推行的奴化教育服务。

三、如泰抗日军民的反“清乡”斗争

日伪的“清乡”不同于通常的“扫荡”。“‘清乡’不仅在于动员配备优势武力以打击驱逐我主力,而且在于动员配备一切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特务各方力量,彻底破坏我地方党政群众组织,摧毁我根据地,把我根据地彻底伪化、殖民地化。因此,我们也只有动员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锄奸保卫等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反‘清乡’斗争,才能粉碎敌寇的‘清乡’。”②中共中央华中局:《关于反“清乡”斗争的指示》,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华中局》,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年,第200 ~201 页。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及地方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如泰抗日军民紧密团结,开展了针锋相对的反“清乡”斗争,日伪的“清乡”图谋最终破产。

(一)反“军事清乡”

打破日伪封锁是反“军事清乡”的首要任务。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如泰军民坚持原地斗争,广泛发动游击战,掀起群众斗争高潮。四分区③此处的“四分区”是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的简称,习惯上也将它作为苏中第四行政区的代称。参见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办公室编:《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9 页。以下“三分区”类同。下辖如皋警卫团活动于“清乡”圈边缘地区。坚持在“清乡”圈内的武装部队,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在日伪“清剿”的间隙中,灵活穿插,机动游击,使日伪合围、梳篦扑空。④中共南通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编:《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简史》,第12 页。新四军还组织短枪队在“清乡”区打鬼子、杀汉奸、抓特务,袭扰、烧毁日伪封锁器材。在两个月中四分区军民共发起战斗50 多次,毙日伪军385 名,俘虏379 名,平毁碉堡43 座,⑤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中共江苏地方简史(1921—2012)》,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年,第62 页。最终粉碎了日伪军疯狂的军事“清剿”。

毁坏竹篱笆封锁线是反“军事清乡”的主要内容,也是关键一环。如泰军民在竹篱笆封锁线附近张贴、散发各种宣传品,警告日伪军不要一错再错,助纣为虐。如西县军民在中共苏中第三地委领导下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火烧竹篱笆的斗争。1943 年5 月4 日,蒲西区游击队带领民众300 多人,“携带锯子、铁锹、钳子等,将白蒲至林梓一线的竹篱笆一夜全部拆毁、烧光”,也拆毁了全部的电线和电杆。5 月20 日,“破拆竹篱笆的运动全线展开,外围的群众自动参加,东自掘港,西至丁堰,南至白蒲、平潮,全线二百多里,一百人拆一里,仅用了一小时就完成了拆毁任务”。苏中区党委还组织三、四分区军民联合行动,发起更大规模的烧毁竹篱笆的斗争。“如西县负责丁堰到平潮线,共发动一万多人,破拆竹子八十多万支,大部分被烧毁”。⑥如皋县委政府办公室编:《县委召开广播会议纪念苏中反“清乡”斗争胜利四十周年》,第4 页。“竹子的爆裂声,伴随着人们的呐喊声、欢呼声,响彻云霄,显示了群众游击战的无比威力。日伪军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动,眼睁睁地看着惨淡经营了三个月的竹篱笆被毁坏殆尽”⑦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办公室编:《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第27 页。。

反“军事清乡”是中共地方组织领导群众进行的抗日斗争。泰兴县城黄区龙河以南的公路线上敌伪据点密布,区委书记兼区长周开峰“经常在夜间亲自带领区游击队、基干民兵和群众破坏公路,割断电线,打乱敌人‘清乡’扫荡的计划,保护人民”⑧殷帮健:《跟随周开峰同志战斗在城黄县上》,政协江苏省泰兴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兴文史资料》第2 辑,1985 年,第95 页。。正是由于抗日武装和广大群众的英勇斗争,日伪在如泰地区的“军事清乡”最终被粉碎。

(二)反“政治清乡”

反保甲编组是反“政治清乡”的重要内容。日伪认为只要将保甲全部成功编组,便可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套的伪化统治。中共地方组织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反对保甲口号来揭露日伪编组保甲的险恶用心,使日伪无法麻痹人民群众。当日伪在某地编组保甲查户口时,身份已经公开的党员、青壮年早已临时转移他处,留下老人和小孩应付敌人、敷衍搪塞,故意拖延时间。1944 年5 月下旬,日伪在苏中三分区“清乡”区查户口、编保甲,“马塘区民兵和游击队深入如城城郊进行反保甲斗争,一面以武装部队将如城南门吊桥到西门吊桥一线全部包围,一面将城郊宏济、坝桥、平明三个乡,二十一个保,一千多张门牌,全部撕毁”①如皋县委政府办公室编:《县委召开广播会议纪念苏中反“清乡”斗争胜利四十周年》,第5 页。。日伪编查保甲在人民群众的斗争中不堪一击。如皋军民还对敌伪保长展开政治攻势,对其晓以民族大义。经过说服教育,日伪一些基层人员为抗日军民所控制,表面上为敌人办事,暗地里却接受抗日军民的指挥。

改造基层政权,粉碎“政治清乡”阴谋。在如泰地区抗日民主政权内部,各区区长大多由共产党员担任,但许多国民党地方政权留用人员仍然掌握着乡一级政权。在反“清乡”斗争中,留用人员出身的小部分乡、保长尚能坚持参加抗日斗争,另有部分依附于日伪,充当推行伪化统治的走卒和爪牙,其余大多数则见风使舵,采取骑墙态度。要想打破日伪推行的保甲统治,取得反伪化斗争的胜利,就必须彻底改造基层政权。1943 年上半年在中共苏中第四地委领导下,如皋乡级基层政权的改造工作逐步展开,“对能够参加反‘清乡’斗争的原乡长,则增派党员副乡长协助其工作;对不敢坚持反‘清乡’斗争、且有贪污劣迹的原乡长,则予以撤换,一般委任乡农抗会长担任乡长”②中共如东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如东人民革命史》,第108 页。。经改造后,各乡的正、副乡长大多由共产党员担任,工人和农民的优势建立起来,群众性的反“清乡”斗争不断高涨。此外,如泰地区还开始逐步推广新乡制。通过对基层政权的成功改造,粉碎了日伪“政治清乡”的阴谋,广大抗日人民掌握了基层政权,根据地进一步巩固。

积极开展锄奸斗争。1943 年4 月苏中第四行政专员公署颁布了《反“清乡”期内紧急治罪条例》,加强了抗日军民开展锄奸斗争的决心,群众被广泛地动员起来。如皋县伪明石乡乡长张崇尧投敌,屡屡在敌碉堡附近和冯石乡边缘地区散布谣言,威胁群众,推行伪化,并勾结伪军图谋杀害村干部。这种汉奸行径严重危害了抗日根据地的安全。“冯石乡政府报请丁东区政府批准,派出民兵逮捕了张崇尧,将这个坏蛋处决在冯石乡十字路口”③严永祥、丁邦敬:《日军侵占丁堰镇与冯石乡人民的抗日斗争》,政协江苏省如皋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如皋文史资料》第3 辑,第78 页。。当日伪军在泰兴县城黄公路以南“清乡”的时候,“凡是要道或三岔路口,不是妇女在那里捻麻,便是儿童在那里铲草或拾粪,有的甚至爬在树顶上瞭望,看到陌生人或是形迹可疑的就严加盘诘,直到查明清楚或是出示通行证,才肯放行。因此城黄公路一线和龙河以南所有伪化区的特工人员,要想到根据地来刺探军情或搞其他秘密活动,一到那里,确实是进了天罗地网”。④殷帮健:《跟随周开峰同志战斗在城黄县上》,政协江苏省泰兴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兴文史资料》第2 辑,第93 ~94 页。各乡还积极进行摸底调查。各乡各村开展锄奸斗争的决心大受鼓舞,继续对坏人进行检举揭发,沉重打击了日伪“清乡”的嚣张气焰,有效地巩固了如泰地区的抗日根据地。

(三)反“经济清乡”

如泰军民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反抗日伪任意摊派苛捐杂税的行为,在根据地中心区以反捐为主,在靠近日伪据点附近则以拖捐为主。所谓反捐,即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在民兵和各区队的配合下,打击到“清乡”区征收伪捐的人员,使其不敢肆无忌惮地摊捐收税。如:当时如皋徐曹乡两个伪保长慑于该乡游击队的警告和群众性抗捐运动的声势,“一面答应伪乡长准备将收取的六千多斤小麦和一千五百多元伪捐上缴;一面却将送粮送款日期和地点暗地里告知我游击队”①中共如东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如东人民革命史》,第105 页。,其征收的粮、款均被截回发还给群众。1943 年,泰兴新街、城黄两区群众共1 万多人将严徐庄据点包围。在“抗捐抗粮”“反对伪化”的口号声中,伪军被如潮水般拥来的群众吓得不敢露面,龟缩在据点内,“最后不得不接受群众提出的不准向根据地中心区征税,边沿区粮税减半和对抗属、赤贫免征粮税等4 项条件”②单杰华:《风云激越三十年:扬州、泰州人民革命斗争纪事》,江苏省新闻出版局,1997 年,第179 ~180 页。。类似的群众性反捐斗争还有很多。所谓拖捐就是拖延,使日伪抢不到粮,收不到捐。如皋县民众在一些乡党支部的组织下成立了“拖捐会”,有组织地开展拖捐斗争;一些两面派乡、保长则在党组织的政治攻势和思想教育下向日伪讨价还价,以达到不出捐或少出捐的目的。

针对日伪凭借武力大肆抢劫人民财产如粮食、衣服、家畜的行为,各地民众也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斗争。在日伪抢劫时,民众往往将财物藏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如“把鸡养在遮盖着隐蔽物的泥坑里,把猪赶到麦田里或玉米田里,把粮食装进缸里埋在地下,把柴草全部盖在屋顶上”③中共如东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如东人民革命史》,第105 页。,让日伪找不着可抢之物。群众还通过改造地形,让敌人难以将抢到的粮食、牲畜等物资运走。1944 年如皋县军民“破坏了原来从丁堰镇到冯石乡等处的交通要道,挖掉了主要通道上两条河道相接处的码头,并在主要交通隘口上设置栏栅等障碍物”④严永祥、丁邦敬:《日军侵占丁堰镇与冯石乡人民的抗日斗争》,政协江苏省如皋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如皋文史资料》第3 辑,第75 页。,让本就不熟悉地形的日伪军难以寻找路径。如泰军民灵活运用各种斗争方式,使日伪的“经济清乡”大受打击,为抗日斗争保存了物质力量。

(四)反“思想清乡”

中共地方组织积极对广大群众进行反“清乡”宣传,揭露敌人的阴谋和残暴行为,“以造成群众对敌深恶仇恨,而增强其斗争决心”⑤《粟裕关于提高群众反“清乡”斗争情绪致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等电》,《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10),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 年,第207 页。。1943 年春,如皋成立苴镇大众俱乐部和大众剧团。大众剧团自编自演的《打鼓骂汪》《送子参军》《宁死不屈》等小型戏剧很受群众欢迎,宣传效果良好。有些青年农民看了剧中表演的日寇暴行后,心中激起满腔仇恨,当场报名参军。⑥中共南通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编:《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简史》,第92 页。龙灯、花鼓、跑马、送财神、挑花篮等民间艺术形式也被注入新内容,用于群众性的反“清乡”宣传。此外还召开保民大会,运用发誓、歃血为盟等方法来统一思想。“如东有个地方土匪和民兵同到菩萨庙去叩头发誓,‘决不做土匪,参加反清乡’,把一支枪也送给政府,政府准予自新,并交还他的枪”⑦吉洛、钟民:《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胜利的经过》,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日汪的“清乡”》,第775 页。。如皋县冯石乡有的中队举行隆重的歃血盟誓仪式,干部和民兵骨干集中在一起庄严宣誓:“在抗日斗争中坚持气节,不妥协,不动摇,谁要是做出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事,谁如果有破坏抗战到底的叛变行为,将受到制裁。”⑧严永祥、丁邦敬:《日军侵占丁堰镇与冯石乡人民的抗日斗争》,政协江苏省如皋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如皋文史资料》(第3 辑),第72 页。抗日宣传教育工作达到一个高潮。苏中区党委还提出一系列反“清乡”宣传口号,如“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反‘清乡’的胜利!”“动员一切力量,打破敌汪‘清乡’阴谋!”等,表达了鲜明的政治立场,鼓舞了民众参加反“清乡”斗争的士气。

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抗日民主教育,以抵制日伪的奴化教育。制定了抗日民主教育方针,如:泰兴黄中分校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抗日民主立场,贯彻学用一致精神”⑨戴传师:《战斗年代的黄中分校》,政协江苏省泰兴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兴文史资料》第1 辑,1984 年,第104 页。;泰兴中学四院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文化,有政治觉悟的知识青年,为我党输送青年干部”①张维:《泰兴中学四院回顾》,政协江苏省泰兴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兴文史资料》第3 辑,1986 年,第64 页。。围绕服务抗日大局,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泰兴黄中分校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自然和音乐五门课程。政治课上学报纸社论,语文课上学毛泽东著作或报纸短文,自然课上教农业常识,数学课上教一些解放区对敌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实际事例和习题,音乐课上学习解放区的歌曲。②戴传师:《战斗年代的黄中分校》,政协江苏省泰兴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兴文史资料》第1 辑,第107 页。泰兴中学四院除数理化采用旧教材外,其他科目都选用与形势政策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语文选用鲁迅先生的杂文和《新华日报》的有关文章;政治课讲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此外,还选用俞铭璜编的《人生观》、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作教材”③张维:《泰兴中学四院回顾》,政协江苏省泰兴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兴文史资料》第3 辑,第65 页。。接受了抗战教育的学生往往具有较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如:泰兴黄中分校学生不仅积极参加支前、征粮以及反伪化、反“清乡”、反“扫荡”等斗争,而且深入各村各户包干宣传。师生还自编自演一些广场剧,进行抗日宣传,破解群众思想上的迷思。他们不顾路途遥远,背着背包从泰兴县走到60 华里外的如皋城,与其他学校师生一起进行抗日宣传。如泰地区学生在反“清乡”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如泰地区反“清乡”斗争的历史经验

如泰地区军民取得反“清乡”斗争的伟大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抵抗和抗日军民的伟大爱国精神。

(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如泰地区军民取得反“清乡”斗争胜利的关键

在反日伪“清乡”的整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的作用。如:在反“军事清乡”中,中共苏中第三、四地委领导人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火烧竹篱笆的斗争;在反“政治清乡”中,苏中第四行政专员公署颁布《反“清乡”期内紧急治罪条例》,领导人民开展锄奸斗争;在反“经济清乡”中,各乡党支部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反捐和拖捐斗争;在反“思想清乡”中,苏中区党委提出一系列反“清乡”口号,并开展游击教学,进行反“清乡”宣传,使群众的思想免受荼毒。日伪在如泰地区的“清乡”充满了对普通人民群众的压迫和剥削,严重破坏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清乡”区人民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革命斗志。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将如泰军民反“清乡”的革命信念和斗争精神凝聚起来,在党制定的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斗争策略指导下,军民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粉碎了日伪的“清乡”图谋。

(二)最广大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抵抗是反“清乡”斗争取得胜利的保障

抗日人民群众的全力抗争贯穿反“清乡”斗争始终,他们从各方面对反“清乡”斗争给予了大力支持。数万群众被调动起来,开展火烧竹篱笆的斗争;广大群众积极响应苏中区党委提出的“要切实保藏好公粮、公产,爱惜政府和军队的公物”的号召,“有的群众把公粮贮存在自己的床柜里,敌人来搜索,立即装病睡在床上;宁愿自家的口粮被抢,一家人吃萝卜、野菜,也不动用一粒公粮。有的妇女在日伪‘扫荡’时,不顾自家的衣物,首先抱着公家的布匹转移隐蔽”④中共如东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如东人民革命史》,第105 ~106 页。。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清乡”区的游击教学,泰兴黄中分校教师和学生常常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乡亲们给师生们腾房子,打地铺,看到学校上课没有黑板,就主动把门板卸下来代替黑板用。⑤戴传师:《战斗年代的黄中分校》,政协江苏省泰兴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泰兴文史资料》第1 辑,第105 页。如泰地区的反“清乡”斗争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三)如泰军民的爱国精神是反“清乡”斗争胜利的主观因素

广大抗日军民没有被日伪的军事进攻所吓倒,也没有被其政治攻势和思想宣传所蛊惑,这种不畏强暴的勇气和不被迷惑的清醒来源于其内心火热的爱国情怀。在反“清乡”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如:1944 年5 月,时任中共薛窑区委组织科长陈锋在开会途中遭日伪军袭击,不幸被俘,“陈锋威武不屈、义正辞严地历数伪军背叛中华民族、残害同胞的罪行。伪连长殷福如凶残地用指挥刀砍去陈锋的一只手臂,陈锋仍怒骂不止”①如皋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如皋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7 年,第1501 页。,当晚壮烈牺牲。又如:1945 年3 月,如皋桃园人陈金灿到天宝乡开展锄奸斗争时不幸被日伪军包围,膝部中弹,“自知难以生还,为了不让武器落入敌手,用手指扒开泥土埋好手枪”②如皋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如皋市志》,第1502 页。,最后被敌人凶残地用刺刀杀害。如泰军民面对日伪的政治攻势和伪化宣传,以及以各种方式传播的法西斯理论和反共卖国思想,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政治定力,以清醒的头脑和具体的行动反击日伪的“清乡”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抗日气氛。

结语

如泰地区的反“清乡”斗争历时两年,是当地军民与日伪势力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一场较量。它既是如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也是中共领导下的如泰军民同仇敌忾、密切配合的生动写照。

从抗战全局来看,如泰地区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不仅巩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保存了抗日有生力量,更有力地证明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中共反“清乡”斗争方针策略的正确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的伟大力量。同时,如泰军民在反“清乡”斗争中展现出的不畏强暴、勇于牺牲的斗争精神,坚定了苏中抗日军民的必胜信念,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此外,在反“清乡”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组织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为开展抗日反‘清乡’斗争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物质准备和开展武装斗争的准备,初步奠定了反‘清乡’胜利的基础”③中共如东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如东人民革命史》,第80 页。,加深了中共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与情感,为此后的群众工作提供了历史经验。

猜你喜欢

文史资料泰兴苏中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浅谈新时期文史资料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非遗中的“泰兴印忆”
论档案与文史资料的关系
开泰图兴——泰兴经济开发区的绿色崛起之道
穿插文史资料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
江苏省“三会”换届合署大会在泰兴召开
“互联网+”时代政协文史资料保管与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