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发展历程及特点*

2022-10-08秦育琴刘祖爱

军事历史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部兵工兵工厂

★ 秦育琴 刘祖爱

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工业是进行革命战争的伟大事业,是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 年南昌起义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军队的序幕,此后,各地革命武装力量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作为人民军队武器装备重要补给的人民军事工业,也在革命武装斗争的洪流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悄然兴起。晋冀豫根据地的军事工业是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太行区,是以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及所辖的厂、所为主体,在中国工农红军随军修械所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支军工力量。①赵保佑:《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发展史概述》,《中州学刊》1995 年第6 期。目前,学术界对晋冀豫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已展开相关研究,如曹敏华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冀豫根据地的兵器工业》一文中,归纳了晋冀豫根据地开展军事工业建设的主要历史经过及在此间取得的主要成绩;赵保佑《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发展史概述》及杨尚军《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军工部》在概述整个根据地军事工业发展历程中,对晋冀豫根据地军事工业的发展史也进行了部分梳理。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晋冀豫根据地军事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的发展历程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是在烽火中成长起来的,随着战争的推进,先后历经萌芽与初创、扩大与集中建设、由集中到分散建设、重新集中建设等四个发展时期。

(一)萌芽与初创时期:随军修械所的产生与发展。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包括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在内的近百次起义。为了满足日益频繁的武装斗争的需要,一批兵器修理、生产组织随之出现,作为武器装备发展重要依托的兵工厂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其中较早建立的有江西省宁冈县步云山修械所、中央根据地沙公背修械所、闽粤赣军区兵工厂、湘赣省军区兵工厂和中央官田兵工厂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上述几所修械所、兵工厂的部分技术力量随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后成为八路军军工生产的骨干。

1937 年7 月7 日,日军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拉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值此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中共中央发电呼吁,全国团结一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全民族抗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不久改称第18 集团军)后,第115、第120、第129 师由陕西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先后创立了以山西为中心的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领导华北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初期,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军凭借发达的军事工业,在军事装备方面占据着明显优势,不仅配备有多种型号的步枪、机枪、手枪,还拥有训练有素、装备完善的战车部队、空军部队。而八路军的武器装备主要以步枪、手榴弹、地雷等为主,武器装备质量差、数量少且多以缴获为主,但在敌后战争中武器装备缴获极为困难。国民党政府虽允诺为八路军提供军火补给,但扣发乃至军火断绝供应之事时有发生。紧张的战局、悬殊的武器装备力量对比,不仅给八路军的抗战造成战术上的压力,还给八路军提出了尽快学会使用、维修可能获得的新式武器,仿制武器、复装弹药以及发展军事技术独立自主建立军事工业的战略任务。①参见刘祖爱、肖学祥:《朱德军事技术思想与实践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9 年,第14 页。

1937 年10 月22 日,毛泽东等就增设兵工厂事宜致电周恩来、朱德等,指出:“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支,主要方法靠自己造。请你们立即开始用一切方法,在山西弄到一部造机器及若干造枪工人,准备在延长设立兵工厂。”②《朱德年谱(新编本)(1886—1976)》(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006 年,第699 页。随后,八路军总部于1937 年11 月召开干部会议,指示开辟晋冀豫根据地,并就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为解决武器修配问题,各抗日武装根据总部提出的要求开办了规模不一的修械所、修造厂、炸弹厂,所建厂所遍及太行山区。其中,在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主要建立了第129 师供给部修械所、第129 师骑兵团冀南南宫北街修械所、第129 师高峪修械所、第129 师高平富荣村修械所、第129 师先遣支队梁沟修械所等5 个修械所,以及第115 师第344 旅平山洪子店修械所、第115 师唐支队安邑修械所,总计职工300 余人,月修枪数2000 余支。③参见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年,第40 页。这些修械所创办之初,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机器设备缺乏,军工职工仅能利用诸如榔头、锉刀、火钳、铁锤之类的手工工具进行简单的零件修配和简单武器的小批量制作。在八路军总部的号召下,在抗日呼声的感召下,来自太原兵工厂的职工,石太、同蒲线的铁路工人,晋冀豫边界各煤矿的技术工人,豫北的游动造枪工人等纷纷前往根据地参加军工生产,逐渐形成了一支“由红军兵工战士、城市产业工人、民间手工匠人组成的修械大军”④吴东才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0 年,第3 页。,为晋冀豫根据地军事工业的创办奠定了基础。

1938 年4 月,晋东南抗日军民粉碎了日军2 万余人的围攻,收复太行山区内大部分地区,包括榆社、武乡等18 座县城,为建立军工基地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战争的推进,部队的扩充促使武器装备的生产亟需加快进程。5 月21 日,八路军总部在《关于解决我军物资困难的指示》中要求各部队有计划地建设军事工业,制造武器弹药。⑤参见杨俊杰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冀鲁豫根据地军工史料》,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4 年,第67 页。8 月,总部决定对晋冀豫根据地内各随军修械所的力量进行整合。是年9 月,总部第四科(军实科)将第115 师第344 旅修械所、第129 师补充团修械所、豫晋游击支队修械所及第115 师供给部修械所合并至榆社县韩庄村组建八路军总部修械所,配备生产设备及职工,分设工作部,着手开展修械、枪械仿制任务,并于1939 年初成功仿制“七九式”步枪,在2 月即投入批量生产。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的建立,使八路军军事工业的生产开始从分散走向集中,由修理走向制造,变流动的随军修械为稳定的建厂生产,标志着晋冀豫根据地军事工业的正式建立。⑥参见曹敏华:《抗日战争时期晋冀豫根据地的兵器工业》,《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 年6 期。

(二)扩大与集中建设时期:总部军事工业的创建。晋冀豫根据地军事工业的创办有力地支撑了华北地区的抗战,抗战前线对武器装备的迫切需求也成为军事工业不断发展完善的根本动力。晋东南军民在粉碎日军“九路围攻”之后,迅速开辟了冀南和冀鲁豫两个抗日根据地,同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一起形成了广阔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①参见吴东才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4 页。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对军事工业基地建设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的创立及各地区各部队修械所的扩大,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八路军对武器装备的需求,改善了八路军的武器装备质量,但总体来看,此时晋冀豫根据地各部队修械所既无一定生产目标,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也相对低劣。在对各修械所的管理建设中,各部队各自为政,常有人不能尽其力、物不能尽其用之事发生。面对抗战的紧迫形式,迫切需要建立有较大的正规的集中领导军事工业生产的机关,以加强对各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建设,提高武器装备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1938 年9 月至11 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会上对抗战及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作出估计,明确了全民族的紧急任务,强调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与坚持抗战的重要性。②参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 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年,第604 页。全会将“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 册,第607 页。列为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之一写入政治决议案,为总部军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党在会议上的指示精神,1939 年3 月,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第六科(军事工业科),集中领导原属各师部的军工修械所,接收原属于武乡县地方工会所办的鞞山铁厂,并从各方招收工人、收罗器材,使其工作规模和范围得到扩大。同年6 月,随着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展,八路军总部决定扩大总部修械所的生产能力,组建隐蔽固定的大型兵工厂。但从当时总部修械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考虑,一方面,总部修械所所在地不适合大型兵工厂所的建立;另一方面,此时的榆社县正面临日军入侵的危险。经审慎考虑和多方探查,总部修械所迁至黎城县西北部水窑山(即黄崖洞)处,并成立工事委员会,朱德任主任。同时,总部决定将军事工业科迁至黎城县上赤峪村,组建八路军总部军事工业部,直属总后勤部领导,以接收整顿晋东南、冀南、豫北地区各师、旅、团、支队及地方政府的修械所和炸弹厂,加速军事工业的建设,增加武器生产,支援前线。④参见吴东才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101 页。在筹建过程中,军工部受到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大力支持和重视。在人员上,八路军总部从延安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抗日军政大学、总部机关和第129 师各部门抽调优秀干部和技术工人到军工部和兵工厂,为军工部的建设提供了优秀的人才队伍;⑤参见吴东才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88 页。在物资上,运送军工器材和材料如硫酸、无烟药等;在资金方面,为其拨付专门经费;在安全方面,派部队驻防,构筑防御工事,为军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安全等保障。

军工部成立之后,根据地军工建设逐渐走向正规化。1939 年6 月至1941 年11 月,在军工部的统一领导与管理下,经过两年半的发展,晋冀豫根据地军事工业建设取得优异成绩。厂所建设方面,军工部在接管八路军各主力部队和地方游击队十几个修械所的基础之上,于1939 年夏天在平顺县组建军工部二所;1939 年7 月创建军工部一所(水窑兵工厂);1939 年8 月,下赤峪复装枪弹厂建成投产;1939年10 月组建高峪三所;1940 年2 月组建梁沟四所,改建原属武乡县工会的鞞山工厂为柳沟铁厂,开始批量生产手榴弹。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1940 年3 月总部将二所与三所合并,接收辽县第129 师师部修械所,改编为军工部七厂,11 月又在和顺县青城镇招雇民工,组建青城铁厂并于1941 年3 月建成投产。截至1941 年底,军工部总计拥有工厂14 个。武器装备生产方面,该时期军工产品的生产已由制造枪械为主转向弹药生产为主,其产量也有所增加,产品由粗糙逐渐精细,武器的效力也大为增强,并从技术上解决了一些材料困难问题,如利用韧化后的白生铁代替灰生铁制造手榴弹和地雷壳,用铜元代替制造弹壳所需的紫铜板,用铅、锌、锡合金代替铅料制作弹头内芯,自炼三七黄铜试制新子弹壳,制造硝酸和雷汞生产火炸药等。随着生产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创办初期各厂所技术标准不一、生产制造的武器规格不同从而影响使用等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外,根据地军民积极改进生产技术,在仿制敌军枪械的基础上开始研制生产新式武器装备,1940 年5 月成功试制第一批复装子弹,1940 年8 月成功试制“八一式”步马枪,1941 年1 月成功仿制日式50 毫米掷弹筒,1941 年1 月成功试制具有八路军特色的五〇小炮等。在生产过程中,军工部还培养了大批军工人才及学徒。遵照1940 年彭德怀在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会议上作出的关于尽快开办军事工业学校的指示,1941 年5 月太行工业学校正式成立,为军工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重要贡献。①参见吴东才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253 页。

(三)由集中到分散建设时期:在反“扫荡”中坚持生产。军事工业的发展在给抗战前线带来有利保障的同时,也引起日军的关注。1940 年,日军开始派遣特务刺探抗日根据地生产相关情况,并于1940年10 月、1941 年1 月相继对黎城一带进行“扫荡”,将兵工厂和军工部作为主要攻击目标。1941 年11 月,日军坂垣师团围攻军工部一所,八路军军民奋起抵抗,进行了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1942 年春,日军开始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尤其是该地各主要兵工厂(所)所在地进行毁灭式进攻。1942 年至1943 年间,晋冀豫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在敌军的数次“扫荡”中损失惨重,工厂严重损毁、职工壮烈牺牲、机器遭到破坏,严重的自然灾害更是加剧了生产的困难程度,人民军工生产步履维艰。

针对日军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实施的“扫荡”“清乡”与“三光”政策,为保证根据地兵工建设发展,1941年4月23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兵工建设的指示》,并强调“过大的后方对我根据地之坚持是不利的,在平原上只能建立很小的、分散的、秘密的后方”②吴东才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29 页。,指导各抗日根据地兵工厂的进一步建设发展。由于日军的频繁进犯和形势的变化,1941 年12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③参见李雪峰:《关于精兵简政》,《山西档案》1992 年3 期。。1942 年1 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召开精兵简政会议,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公布精兵办法,提出晋冀豫区军事工业实行“缩小规模、分散转移、劳武结合和精工简政”④吴东才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312 页。的方针。是年2 月,军工部遵照精兵简政的原则,把原来几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以产品分类化大为小,分散设厂,先后在辽县苏公村,黎城县漆树沟村等地新建起一批兵工厂。⑤参见吴东才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10 页。这些兵工厂分散设置,星罗棋布,并由太行区扩展到太岳区的山林深处,有效地防止了日军的集中破坏。截至1942 年11 月28 日,本部大型缩编,各处及政治部属下各科均一并撤销,军工部所属单位由13 个减为5 个,分别为太行工业学校,第一、第二、第四所及太岳复装枪弹厂,总计职工由3043 人减至1372 人。⑥参见吴东才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316 ~317 页。其中,军工部一、二、四所均分散为三个厂,分设于不同地区,承担不同的生产任务;军工部三所在遭日军进犯后,迁址并改编为军工部四所第二厂,主要生产刺刀、五〇掷榴弹等;柳沟铁厂分散为三个厂,负责生产手榴弹和炮弹的弹壳、黑色炸药、硝化棉发射药等。

这一时期,根据地军事工业在日军的频繁“扫荡”中坚持生产,从未停顿。虽然军工职工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精简,但军工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不减反增,与1942 年合计生产枪数3398 支相比,1943 年为5715 支,增产比例达68%,掷弹筒弹、迫击炮弹、子弹及手榴弹的数量也远超过1942 年。⑦参见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108 页。此外,军工生产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基础上,一批批新产品不断涌现。在坚持生产的同时,军工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一切为了抗战前线的胜利”为口号,开展以生产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其中以“甄荣典运动”为代表,极大地鼓舞了战士职工的意志,实现了“工厂分散、生产扩大”①杨尚军:《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军工部》(下),《党史文汇》2014 年第4 期。的目的。在生产竞赛运动中,军工职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创了无烟药的生产和八二迫击炮的制造,建立化学厂,开始了现代火药的制造。太行工业学校也在此间发展壮大,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骨干先后调入学校任教,有力地支持了军工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建设发展。

(四)重新集中建设时期:为支援对日反攻加紧生产。1944 年,抗日战争由战略相持阶段转向战略反攻阶段,日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晋冀鲁豫根据地在此间迅速扩大。为增加八路军反攻作战急需的武器装备,军工部根据指示,重新调整军事工业的组织形式,本着相对集中的原则,对分散在偏僻山区的工厂进行统一调配和调整扩大。1944 年1 月1 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布《关于一九四四年的方针》,号召华北全体军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坚守根据地,为抗日反攻积蓄力量。1 月3 日,军工部生产会议在麻田镇召开,会议传达了总部关于增加武器生产的指示,为晋冀豫根据地1944 年的军工生产指明了方向。1945 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最后阶段,各兵工厂加紧武器装备的生产制造,极大地提高了军工生产的效率。

1944 年至1945 年为晋冀豫根据地军工生产的重新集中建设时期。这一阶段,军工部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扩大生产,如1944 年11 月新建源泉化学厂和枪弹厂,截至1944 年底,累计生产步枪421 支,单响短枪14 支,五〇小炮160 门,五〇小炮弹12523 发,八二迫击炮弹1142 发,复装枪弹196602 发,手榴弹7344 发。②吴东才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330 页。此外,在原“甄荣典运动”的基础上,军工部继续开展“新英雄主义运动”,使军工产量达到了抗战时期的最高峰,军工科研活动也十分活跃,如改进炮弹弹体的焖火技术、在五〇小炮的基础上研制六〇小炮、利用试炼的黄铜原料自制全新枪弹等,可谓成果显著。

二、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军事工业的特点

在敌后环境中,生产和战争总是交织在一起,生产不忘打仗,打仗不忘生产。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在艰难成长中,逐渐形成了需求导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自力更生与充分利用一切外部资源进行生产等特点。

(一)兵工生产始终坚持需求导向。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兵工生产也是如此。晋冀豫根据地军事工业在支援前线抗战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战争发展规律和人民军队特点出发,坚持以服务战争、打赢战争为导向,实事求是开展武器装备的生产和制造。

一方面,避免建立较大后方,始终强调现有武器生产的重要性。如1941 年4 月23 日,中央军委在《关于兵工建设的指示》中指出,“过大的后方,对我根据地之坚持是不利的”③吴东才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29 页。;11 月7 日,再次强调,“在敌我工业技术水平与根据地极不巩固之条件下,我们的兵工生产当然处于劣势地位,欲求山地敌我装备平等,大规模建设军事工业及希望新式武器之生产等,都是无实现可能的空想”④吴东才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31 页。,“只有下定决心依靠群众、民兵及部队之抗日坚决性、积极性,依靠全民皆兵,依靠群众性落后武器,依靠这些武器的数量……才是今天坚持敌后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唯一道路”⑤吴东才主编:《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32 页。。在实际中,晋冀豫根据地军事工业的生产也实事求是地贯彻这些指示原则。在场所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小后方,特别是在1941 年到1942年日军对根据地疯狂“扫荡”期间,历经三次精简缩编。在武器装备生产方面,以手榴弹、子弹等为主,到1941 年生产种类虽已增至十种,但主要是地雷、手榴弹、掷弹筒等。

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时期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展不同类型的生产活动。“所有成为我们正式生产均是我们部队和群众中实际的需要,需要推动我们前进。什么需要的迫切,什么先做。”①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64 页。抗战初期,随军修械所以零件修配、制造长矛、刺刀、手榴弹等为主要任务。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军事任务需求的多样化,武器装备的生产也发生转变。1940 年底开始,针对日军开展的频繁“扫荡”活动,中央军委及八路军总部多次作出关于武器装备生产的相关指示,如1941 年6 月,朱德、彭德怀致电各兵团首长,应按具体环境大量制造地雷和鱼雷;1941 年10 月,毛泽东指示彭德怀、左权等设立炸弹制造厂,以武装敌后民众;1941 年11 月,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军队与民兵的武器问题的指示》,强调大量生产手榴弹、地雷等,以满足根据地军民斗争的需要。1944 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为增加作战急需的大口径炮弹,先后组建了八二迫击炮厂、化学厂、枪弹厂等,使根据地兵工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重视兵工厂的正规化建设与管理。兵工厂的建设是一个涉及组织管理、生产管理、人员管理、器材管理等诸多要件的复杂工程。晋冀豫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兴起于抗战时期的太行山区,落后的根据地经济与严酷的战争环境使军工资材的收集、技术工人的引进都极为困难。晋冀豫根据地在军事工业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各兵工厂、所的正规化制度化管理,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建立适应根据地兵工企业的各项生产管理制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使根据地现有的资源要素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确保根据地军事工业的有序运作,最大程度保证根据地兵工生产的效益。

一方面,健全组织机构,为根据地兵工生产正规化提供组织保障。总部军工部创立前,为指导晋冀豫根据地军事工业的正规化建设与发展,八路军总部先后指导成立八路军总部修械所与第六科(军事工业科),推动八路军军事工业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1939 年6 月,总部军工部创建,直属总后勤部领导,下设政治处、工程处与总务处,并成立工会组织,分散职能与责任,保证政治工作和生产任务两不误,推动晋冀豫根据地军事工业步入正规化生产阶段。1940 年5 月之后,为改善八路军军工生产中存在的武器装备型号不统一、质量差等问题,刘鼎接任军工部部长,着手武器装备生产的指导,并统一规范推至军工部下属各厂统一执行,并建立干训队与太行工业学校,专门负责根据地兵工人才的培养工作。此外,军工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立材料科,下设采办处和器材处,各厂则更加细化管理,分设器材股员和采购员,专司材料的统一采购与分配事宜。

另一方面,建立适应兵工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保证根据地兵工生产有序进行。经营管理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各兵工厂的生产效率。1940 年之前,晋冀豫根据地所辖范围内各兵工厂、所的生产均采取无计划生产制度,“每月生产,只由所长按上月生产多少,本月即按上月加多少数目,向各生产干部提出,生产干部则提请减少,双方讨价还价……最后得出一个折中数即为本月的生产计划”②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67 页。,生产与需求之间未达到很好地衔接。1941 年,军工部对这种生产无计划状态进行改善,建立了由上而下的生产计划制度,工人生产力、机器生产力、器材存数及需购买数均有所依据。但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常出现因估计不周导致的生产未如期完成及以上令下等状况,导致从事实际生产工作的职工常处于被动局面,拉低了各兵工厂、所的生产效率。至1941 年后,生产计划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基于上下级协商的民主生产计划制度逐渐形成,“各厂根据具体情形及上级规定的目标,自行计划,再交各工部各工作小组加以彻底的民主的详细讨论之后,送交上级工程机关审核后由部首长批准”③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67 页。,既符合实情,又满足要求,使生产愈发正规高效。在完善生产计划外,军工部还提出将工厂管理方式由军队管理变为工厂管理,实施以按件工资为基本内容的工资制,建立工务制、整理工作制度、赏罚制度等,使军工部各项事务的管理与执行臻于统一,推动了晋冀豫根据地各兵工厂、所的正规化建设。

(三)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作为军工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为在艰苦的抗日根据地统一思想,凝聚全民族抗战共识,调动兵工职工积极性,保证前线武器装备的源源不断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晋冀豫根据地军事工业发展过程中,兵工职工构成复杂,组织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受行业、地域、经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城市产业工人与农村手工工人之间,工人与厂所管理者之间都存在矛盾,互不服气、抵触生产等情绪时有发生,对兵工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为此,军工部着手改革教育方式,根据工厂的特点建立生产、劳动制度,成立工会,实行民主管理,改善职工生活,开展丰富的娱乐活动及多样的文化技术课,表扬先进人物、树立好榜样、确立新型革命同志关系等措施,改原来的强制灌输式教育为自愿启发式教育,寓情于理,讲清阶级立场,讲清使命任务和远大目标,极大地巩固了职工队伍,统一了思想战线,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四)自力更生与充分利用一切外部资源相结合。晋冀豫根据地军事工业是在贫瘠的太行山上,在敌军对我实施经济封锁、外部援助断绝及技术干部和熟练工人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建立发展起来的。根据地经济技术落后、各种物资人员缺乏与建设兵工厂亟需大量资金、人员、物资之间的矛盾成为晋冀豫根据地军事工业建设的主要矛盾。在长期的敌后斗争中,八路军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克服经济封锁、国民党断绝物资及根据地经济、物资、人员缺乏的办法,即以就地取材自力更生为主,充分利用外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在人员方面,积极利用本地工匠与多渠道动员引入各地技术人才相结合,开展兵工教育,培养大批兵工人才,为军事工业的生产提供了人才保障。在物资方面,采取自行研制、战场清扫缴获、向根据地群众收集兵工器材并作价购买、利用中间人士前往敌占区购买、自行秘密前往敌占区购买等多渠道并行的方法,竭尽全力收集军工资材,保障根据地各兵工厂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豫根据地广大兵工干部职工等面对交通困难、资源贫乏、外援有限等历史环境条件和日军的严密封锁、破坏活动频发等诸多不利因素,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根据地人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援下,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精神,设厂于山野丛林处,寓厂于工农军民中,从分散到集中,从集中又到分散,再从分散到新的集中,逐渐建立起能够造枪、炮、弹药等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为华北地区人民军队的抗战提供了可靠的军火补给,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也为新中国军事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积累了经验。

猜你喜欢

工部兵工兵工厂
元丰改制前后工部研究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五彩湾工部龙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进行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兵器工业的关怀与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