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及其特点研究

2022-10-08何晓光

军事历史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军阎锡山抗日

★ 何晓光

山西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各类研究成果丰硕。许多学者都注意到统一战线建立前后各方力量相互间的博弈,并从此线索中发掘出其中的特殊性和战略意义,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中的社团组织、乡村政权、新军建设问题都受到了学人的重视。①研究专著有马小芳:《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集团统一战线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年;山西省史志研究院:《中国共产党与山西抗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年;张国祥:《山西抗日战争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年;杨建中:《山西抗日战争史》,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2017 年;《牺盟会和决死队》编写组:《牺盟会和决死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唐纯良主编:《中共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关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以上专著或是研究山西统一战线问题的专门著作,或是有专门章节论述这一问题,或是从某个侧面(抗日社团)来切入统战问题,或是从国共关系的角度来加以探究。研究论文有杨奎松:《阎锡山与共产党在山西农村的较力——侧重于抗战爆发前后双方在晋东南关系的变动》,《抗日战争研究》2015 年第1 期;黄道炫:《抗战初期在山西的八路军——以阎锡山档案为中心的探讨》,《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第2 辑;曾景忠:《太原失陷后的山西战局——八路军进入太行山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背景》,《晋阳学刊》2007 年第2 期;景占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形成及其意义》,《晋阳学刊》2006 年第5 期。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关于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研究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在史料运用上,已从档案资料扩充到报纸、期刊、传单等多元化来源,台湾所存史料的运用也为该研究提供了更为立体全景的视角。目前学界对于山西统一战线建立过程及其特点之研究,仍有进一步阐述的空间,笔者在此浅陈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中国共产党的统战策略。首先,中共是从战略高度上促成山西统一战线的达成。山西位于战略要冲之地,有“表里山河”之称,若能控制山西,就可东出冀鲁,掌控中原,为进军江南奠定基础,又可西出陕甘,经略西北。因此,要保卫华北之安全,必要保卫山西。红军在胜利结束长征,到达陕北之后,进军山西,开赴抗日前线就已提上了日程。在1936 年3 月的晋西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华北有广大的、革命情绪极高的群众……向河北开进是战役问题,红军将来主要做山西的文章。”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524 ~525 页。对于山西的实权派人物阎锡山,中共中央深知其作为“中间力量”,与蒋既有合作又有矛盾,还面临着日本的威胁,因而全力促成与阎锡山之间抗日统一战线的达成。

其次,中共对阎锡山采用的是政治攻势和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式。早在1935 年9 月,中央中央就向阎锡山送交了《建立抗日反蒋联合战线的建议书》,提出了五条具体建议。1936 年2 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派“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华北联盟主任朱蕴山(曾是阎锡山中学时的老师)与阎联系。①唐纯良主编:《中共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关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435 ~436 页。不过,此时的阎锡山依旧顽固坚持反共立场,并自恃有黄河天险和堡垒工事足以阻止红军进入山西。1936 年2 月,为了扩大红军影响,宣传抗日主张,红军东渡黄河开始东征,历时75 天,共消灭敌军7 个团,迫使“进剿”陕北的晋绥军撤回山西。红军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抗日救国主张,激发了山西和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热情,并在山西20 余个县播下抗日的种子,给阎锡山的封建统治和反共媚日政策以沉重打击。②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7 年,第526 页。

第三,中共利用阎锡山集团内部的变化来迫使他走向联合抗日的道路。东征结束后,毛泽东起草《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号召晋绥军将士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晋绥军中引起强烈反响。毛泽东还亲自致信阎锡山,希望他能够“成立谅解,对付共同之公敌”。③《毛泽东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388 页。阎锡山虽未回信,却在日记中表露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道理亦是利害”的心声。④《阎锡山日记》,太原:三晋出版社,2012 年,第281 页。随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又多次致信阎锡山集团的上层人物,包括省政府主席赵戴文、第72 师师长李生达、第66 师师长杨效欧等人,向他们阐释中共的抗日主张,通过做通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来促进阎锡山态度的转变。

在多重举措的促成下,阎锡山终于派代表与中共秘密接触,随后双方建立正式联系,山西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二)阎锡山抗日态度的转变。在中共采取的积极主动的统战举措外,阎锡山自身的因素以及各种外部条件的变化,也是促成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

首先,日本侵略之威胁愈发紧迫是重要的外部因素。阎锡山将山西视为立身之本,苦心经营二十余年,将山西打造为“模范省”。1937 年,阎锡山的官僚资本已扩大到一亿零五百万元,⑤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191 页。其全部身家都在山西,阎锡山自然不甘心拱手相让。日本方面利用阎锡山曾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对其不断威逼利诱,而日本对华北的蚕食,也让阎锡山日渐倾向抗战。1936 年元旦,阎锡山在自己的遗嘱中充满忧虑地提到:“日本因工业发达与人口增加发生国人失业问题……乃以统制中国而谋出路……目前之国难,重在日本……华北为日军所必争……而华北西北尤以山西为危急……日军必欲争取黄河向西为防线。”⑥《阎锡山日记》,第267 ~268 页。日本扶持伪蒙军进攻绥远,更让阎锡山感到直接威胁,1936 年11 月13 日,在给李宗仁、白崇禧的复电中,阎锡山提到“日人得寸进尺,凶焰日张,全国动员,守土抗战,实为必要”。⑦阎伯川先生纪念会编:《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长编初稿》(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年,第1965 页。在充分认清日本的野心后,阎锡山反复权衡,决定联合中共抵抗日本,稳固其在山西的统治地位。

其次,国民政府的影响与渗透也迫使阎锡山转变态度。长期以来,阎锡山掌控下的山西与南京国民政府若即若离。红军开始东征后,蒋介石一面命阎锡山调兵防御,一面派中央军部队入晋。红军回师后,中央军10 个师却留驻山西,蒋介石还不断督促阎锡山向陕北进兵,增加绥远布防兵力,明显有借机架空阎锡山在山西势力的意向。⑧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第5 册(1936—1938),台北:“国史馆”,2014 年,第22、78 页。蒋介石还趁机向山西发展势力:收买阎锡山下属将领,挑动晋绥军内部矛盾,派遣特务渗透到山西的政府机构中。对此,阎锡山有过“我不亡于共,也要亡于蒋了”的哀叹。⑨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西文史资料》第15 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5 页。

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推动,以及日本侵略之威胁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影响,促进了阎锡山抗日态度的转变,促成了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不过,阎锡山做出这一决定,更多是从维护自身在山西的统治出发,企图在中国共产党、南京国民政府和日本之间求得平衡,具有在“和日”和“抗日”之间摇摆的潜在危险,后来历史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全面抗战爆发,八路军部队开赴抗日前线后不久,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即要求八路军在与阎锡山合作的同时,“对原则决不让步”,同时“方法必须十分讲求”。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八路军·文献》,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年,第72 页。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与阎锡山的离心倾向和各类反共亲日势力展开持久斗争,维护统一战线的稳定。

二、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特点

与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相比,山西抗日统一战线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正是这些特质成为支撑山西持久抗战,源源不断积聚抗战力量的重要因素。

(一)山西抗日社团组织之特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参与的山西抗日团体,是抗日统一战线中重要的组织力量,其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诞生时间早。山西在阎锡山统治时期,曾建立了形形色色的民众团体,②从1932 年开始,阎锡山先后组建了“中国青年救国团”“建设救国社”“山西人民监政会”“山西民众监政会”“晋绥人民监政运动同志会”“文山读书会”等一系列所谓民众团体。详见张国祥:《山西抗日战争史》上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44 页。后整合为“自强救国同志会”。③以“山西民众监政会”为例,阎锡山主张“中国的现状,已陷于半亡国的状态,故缓进不足以救亡,要积极建设”,同时又认为“政治非民众监督,不会上轨道,但民主势力,务须稳健进展,始免流弊”。本质上是要借着“民主”的幌子,维护自己在山西的统治。阎伯川先生纪念会编:《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长编初稿》(四),第1681 页。中共派遣文化界的地下党员,以学者身份打入阎锡山社团内部宣传抗战、动员群众,“自强救国同志会”中以宋邵文、戎子和等为首的左派进步青年倡议组织抗日救亡团体。阎锡山审时度势后顺应了这一趋势,1936 年9 月18 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在太原正式成立,这是第一个官办抗战团体,在全国引起轰动。④阎锡山为了壮大自身声势,以和中共较量,把抗日团体控制在自己手中,赞同成立抗日团体,但不同意组织“抗日救国会”,提出成立“牺牲救国同盟会”。详见《牺盟会和决死队》编写组:《牺盟会和决死队》,第19 页。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破坏和蒋介石的施压下,社团活动陷于停滞。根据中共北方局指示,薄一波在阎锡山邀请下改组牺盟会。调整领导班子,制定工作纲领,中共领导下的山西抗日统战工作得以迅速运转起来。

二是涵盖范围广。除了牺盟会,还先后成立了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山西省总工会、山西农民救国会,以及各类妇救会、青救会等社团组织。牺盟会逐步成为各类抗日救国团体的总的领导机关,到1939 年夏,“牺盟会”领导下的各界群众救国会会员已经发展到250余万人,包括这些团体在内,“牺盟会”的会员即达到300 多万人。⑤张国祥:《山西抗战史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48 页。山西省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群几乎都被动员起来,为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抗日救亡运动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做好了思想动员,提供了组织准备。

三是动员能力强。社会各界被充分动员后,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前线大量支援,战动总会在抗战开始后的一年之内,仅在晋西北地区就动员新战士7 万名。⑥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晋绥革命根据地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年,第37 页。1938 年上半年,牺盟会在晋西北14 县共组织了自卫队65478 人,游击队11084 人,有约150 万妇女支前参战、拥军优属。⑦马小芳:《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集团统一战线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年,第249 页。在抗日战争初期,以牺盟会为代表的抗日团体,在推动山西进步和发展统一战线,坚持华北抗战上曾起到光辉的作用。⑧《薄一波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1 页。

(二)山西新军的建立与壮大。山西新军是一种特殊的统一战线形式的部队。它在建制上属于山西实力派阎锡山的军队系统,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倡议创建和领导。①军事科学院《山西新军史》编写组:《山西新军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6 年,第1 页。在薄一波等人改组牺盟会后,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摸清了阎锡山急于发展国民兵,又苦于没有号召力的情况,向阎锡山提出了建立新军的建议,得到了阎锡山的赞许。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以牺盟会为依托,先后掌握了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国民兵军官教导团等训练机构的政治领导和组训工作。②军事科学院《山西新军史》编写组:《山西新军史》,第43 页。培训的大批干部日后成为山西抗战的骨干力量。

七七事变后,华北形势危急,组建山西新军的条件已经臻于成熟。1937 年8 月1 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简称决死队)正式成立,薄一波担任政治委员,各级军事指挥职务由阎锡山派遣的旧军官担任,大队以下的连、排政治指导员、工作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③《牺盟会和决死队》编写组:《牺盟会和决死队》,第63 页。薄一波为决死队拟定的政治委员制度条例中规定:“政治委员为组织军队、政府派到部队中之全权代表……政治委员为部队中之最高首长,团长及政治主任均受其领导。”④《薄一波文选》,第7 页。决死队虽然沿用晋绥军的军事和供给体制,但在政治体制上与之有着显著差别,实际上是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

平津失陷后,日军分兵向华北腹地发起进攻,国民党军虽顽强抵抗,依旧节节败退,部队损失惨重,阎锡山撤退到临汾时,手头兵力仅剩两三万,山西新军的扩充时不我待。1938 年2 月,阎锡山召开第二战区工作检讨会议,同意山西新军发展,但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限制。中国共产党从大局出发,鼓励阎锡山继续坚持抗战,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亲自做阎锡山的工作,并建议“要赶快组织新军”。⑤朱德在与阎锡山、卫立煌共同举行作战会议期间,鼓励阎锡山:“你不要以为你的军队垮了,不得了,就没有办法了。我们是持久抗战,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要以为你那旧军垮了怎么样,旧军还有底,同时要赶快组织新军。希望阎长官和我们一起坚持敌后。”详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年,第747 页。此后山西新军迅速发展壮大。首先是在编制上,各个纵队都发展了游击团和保安团,还组织了多支政治保卫队。其次是在人员成分上,干部基本都是牺盟会、新军中的中共组织和八路军派去的红军干部,士兵大部分来自牺盟会、中共组织的地方自卫军、游击队和乡村青年学生。⑥军事科学院《山西新军史》编写组:《山西新军史》,第43 页。扩充后的山西新军开赴山西各个抗日根据地,在广大人民支持下,配合八路军不断粉碎日军进攻。

(三)统一战线下基层政权的改造建设。全面抗战爆发后,山西的局势更加复杂化。日军不断攻城掠地,在基层建立伪政权。1938 年3 月,蒋介石电令第二战区,要求部队化整为零,开展游击。⑦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第490 页。阎锡山命傅作义部在同蒲线以北游击,卫立煌部在晋南中条山、晋西吕梁山一带游击。⑧蒋纬国总编著:《抗日御侮》第4 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公司,1978 年,第53 页。山西敌后广大地区处于日伪军、中共、晋绥军、中央军的各方势力相互交织之中,这为中共领导下的基层政权改造建设提供了契机。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陆续在山西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晋西南等各抗日根据地。1937 年11 月间,毛泽东在给朱德、周恩来的电报中,要求八路军各部在山西的四个区域展开部署,“放手发动人民,废除苛杂税,减轻租息……打击汉奸,招纳左翼”,“目前山西工作原则[是]‘在统一战线中进一步执行独立自主’”。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文献》,第99、103 页。1938 年2 月,毛泽东在给朱德等人的电报中,将山西列为长期抗战的六个重要战略支点之一。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88 页。八路军在山西实行在统一战线原则中的独立自主方针,牺盟会和山西新军配合八路军壮大抗日武装,建设抗日民主政权。

太原失守前,山西全省共105 个县,划分为7 个大行政区。太原失守后,除共产党员、牺盟会干部和进步开明人士主持的县政权外,大部分旧官吏都逃之夭夭。在做通阎锡山的工作后,牺盟会组织县长训练班,然后分配到晋南各县。①对县政权问题,阎锡山显示出一贯的矛盾心理,他一方面不希望山西的县政权都被八路军接管,但也确实从现实情况中看到自己属下的旧县长落后腐朽,无法适应新形势,更不能为他固守政权。如果不及时以牺盟会代替旧官吏,自己将无政权可有了。他认为把政权交给牺盟会,总比被八路军、共产党接管要好。所以接受了牺盟会的建议。详见王生甫:《抗日战争中的牺盟会》,太原:山西省文史研究馆,1984 年,第331 页。到1938 年年初,山西已经有62 个县的县长由共产党员担任(以牺盟会为名义)。除了以牺盟会的名义任命新县长,还有其他多种改造县政权的方式,以晋东南各县为例,包括运用共产党员担任行政区政治主任的合法权力,撤换顽固的旧县长,委任抗日的新县长;发动广大群众与顽固的旧县长作斗争,揭发其恶迹,迫使阎锡山将其撤换,以牺盟会干部或抗日进步分子取代之;在旧县长畏敌潜逃后,由政治主任委任抗日县长,建立抗日县政府。②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太岳革命根据地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第30 页。各种措施灵活运用下,以中共为领导核心的县级政权开始逐步掌握主动。

对于村级政权改造,考虑到中共深入到山西敌后农村时间较短,故初期采用了相对温和的“和平斗争”方式更换乡村一级管理者。1937 年11 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在给八路军各师的电报中指出:“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③《毛泽东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67 页。随后,中共在山西的广大农村开展初步的政权改造。一是在乡村召开民众大会,扩大中共与八路军在民众中的信仰和威信。这就是“以乡村为单位开民众大会,以分区为单位开代表大会”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文献》,第109 页。。二是设立乡村民众参政机关。以晋察冀边区为例,1938 年3 月颁布了《区村镇公所组织法暨区长、村长、镇长、闾邻长选举法》,村民大会为最高民意机关,可选举或罢免村长,以村镇工作为行政机关。⑤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37 ~39 页。三是在乡村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维护统一战线的斗争。通过选举的方式,将亲日分子和汉奸排斥出乡村政治舞台,对于士绅阶层,以抗战为纽带进行团结,“对于旧政权地方上地主绅士以及农村中的各个阶层……在照顾他们利益、体面和地位,而又不断地同他们的投降顽固倾向斗争中以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⑥张国祥:《山西抗日战争史》上卷,第223 页。用“开会动员—建立机构—民主选举”的方式,环环相扣,从表面形式看,阎锡山还保留着对山西乡村的统治合法性,但从内容实质看,山西的乡村基层政权已经开始发生质变。

中共以其无与伦比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地在山西展开抗日统战工作,运用将社会各阶层高效动员起来的抗日团体、由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山西新军、对山西基层政权的初步改造,为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稳固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山西抗战能够持久的根本。

三、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集团结成的抗日统一战线是全国抗日统一战线中的重要部分,它的建立对于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具有特殊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作用。

(一)山西抗日统一战线对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特殊意义。山西抗日统一战线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中共中央与阎锡山集团合作抗日,并没有借助某种固定的组织方式,也没有通过共同的政治纲领,而是采用具体情况具体商议的方法。以薄一波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阎锡山的官办团体中任职,以抗日活动家的身份帮助阎锡山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但秘密接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领导,对阎锡山的各类主张,先进者予以支持,落后、反动者则用其进步的口号反对之。①山西省史志研究院:《中国共产党与山西抗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37 页。

以牺盟会为代表的抗日社团在统一战线中发挥了重要纽带作用。在抗日救亡工作中,牺盟会、战动总会等社团,联合主张抗日的进步力量,发动广大群众。1943 年刘少奇总结道:“通过新派及牺盟会建立根据地,建立武装政权,实行三民主义,进行抗战。”②《刘少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261 页。抗日社团为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提供了合法性保障和组织架构,也成为中共与阎锡山之间的沟通桥梁,督促阎锡山在发生动摇时坚定抗日立场。

建立起具有示范性的基层抗日民主政权。借助牺盟会等抗日社团组织,中共对阎山西境内的“县—乡—村”政权进行改造,建立抗日民主新政权,摧毁敌伪组织,打击汉奸活动,扩充抗日武装,实行战时财政,这等于统一战线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内进入了政权领域。③马小芳:《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集团统一战线研究》,第151 页。这一过程在程序上得到了阎锡山的允许,后续还经历了双方的反复斗争博弈,为中共在山西基层站住脚跟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山西抗日统一战线战略作用。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为保住山西这一战略要地夯实了根基。抗战初期,虽然日军很快控制了山西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但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深入敌后建立起多个抗日根据地,逐渐控制了广大乡村,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展开长期游击战。对此,日军也认为“山西省的山区是八路军的集结地带”④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上),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149 页。。山西作为重要敌后战场和战略基地,钳制并消耗了大批日军,使日军无法抽调足够兵力用于正面战场,对于加速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之到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建设为中共培养优秀干部提供了组织架构,更扩大了中共在山西的影响力。抗战进入到第二年,山西新军就扩充到43 个团,实际数量已经占到了山西军队总数的1/2。根据战地动员委员会的报告,成立后9 个月的时间就“组织了十多万干部,五万妇女……他们都能够发展与健全自己的组织,成为各种民众团体有力的支柱”。⑤《牺盟会和决死队》编写组:《牺盟会和决死队》,第101 ~103 页。山西的抗日根据地不但为前线出粮出人,更以统一战线的建设为契机,构建起培养干部队伍的架构,牺盟会就以军政训练班和民训干部团为依托,成立不到两年时间,就吸引了来自全国22个省区的学生,总计学员4500人,毕业后的学员迅速投入到宣传动员工作中。⑥薄一波著作编写组:《薄一波论新军》,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年,第35 页。依靠中共卓越的组织能力,统一战线下的抗日社团组织接续不断供应抗战骨干。

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保证了中共能够以山西为基地经营华北,坚持抗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将山西视为重要的抗日堡垒,从主张“作山西的文章”,到八路军各部在山西的战略展开,都是以“能起在华北(主要在山西)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为主要目标。⑦《毛泽东军事文集》,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47 页。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稳固保证了中共能够以山地为依托,向华北平原地区拓展根据地,坚持山区游击战的同时,保卫华北的八路军中枢,支撑平原地区游击战争。

猜你喜欢

新军阎锡山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阎锡山接收日伪企业后的经营策略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宇通T7团队再添新军
Examining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CPUE-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for the jumbo fl ying squidDosidicus gigasoffshore Peru based on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
新军
抗日英烈马威龙
新军
爷爷的抗日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