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墓园土地资源问题的绿色设计研究

2022-09-29孙媛军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7期
关键词:墓园景观植物

孙媛军 丁 可

关键字:土地资源;墓园景观;绿色设计;植物配置;技术参与

1 墓园景观概述

1.1 墓葬形式的发展

随着我国宗法制度的确立,掩埋亲人遗体的习俗开始形成,进入封建社会后,统治阶级重视伦理、宗教,逐渐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墓葬形式,如帝王陵墓、家族墓葬群等。西方势力入侵后,打破了封建等级,家族墓地趋向公共墓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墓园环境日趋多元,众多人文纪念性墓园相继开设,然而开放且具有复合功能的墓园仍然较少,且发展缓慢。在西方墓园的发展中,美国具有代表性,经历了田园式、公园式、纪念式到自然墓园的历程,从一开始以教堂为中心,逐渐郊区化、花园化,直至奥本山墓园的建设启发了美国公园运动,对现代景观行业产生了的重要影响。

1.2 东西方殡葬文化

在东方,儒、道、佛三派所阐释的生死观,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共同智慧[1]。儒学尚礼重孝,主张“厚葬隆丧”“事死如事生”的殡葬原则;道家奉行天、地、人统一的思想,引导着一种超然的乐死观;佛教则以轮回转世之道,解惑了人的何去何归,并引入了火葬法及各种仪式,具有更多的实际的意义。在西方由基督教主导的死亡文化,则认为人生来有罪,注重灵魂得救,轻视肉体,反对厚葬。文艺复兴后,形成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也反应在其殡葬文化中,体现为对死者的一视同仁。

1.3 绿色生态殡葬

随着人们意识形态和技术实践的与日俱进,绿色生态殡葬应运而生,通常采用无棺木或可降解棺木的骨灰埋葬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墓园生态的需要。2007 年,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理念,2014 年《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中强调推广生态殡葬。2016 年发布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首次将殡葬行业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项内容。2018 年在《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围绕建设惠民、绿色、文明殡葬……促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尽管已有政策的导向,但是仍未实现理想中生态殡葬的普及,公民的接受程度仍然较低。因此提高我国绿色生态殡葬政策的有效性,良性引导公民殡葬行为的选择,是当前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重要问题。

2 墓园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及生态恢复

2.1 墓园土地资源配置

2.1.1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由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其核心在于,通过对单位土地要素的合理投入,优化土地结构,进行有效管控,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墓园土地集约的手段,有利于缓解当下殡葬用地紧缺的压力,可考虑以下的几种方向(表1)。

表1 墓园土地集约方向

2.1.2 单元与群组

由于我国传统的家族观念,传统墓地中常有墓葬分群的现象。在当代墓园空间配置时,不止于家族的社群关系仍需重视。需考虑单元与群组的关系及社群内部各单元间的独立性、间距和轴线等。

2.1.3 时空交替

目前我国多数公墓的土地属性定位为永久性,严重阻碍了资源的再利用,因此在对墓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时,需要动态地衡量空间、时间和预期目标等因素,平衡土地性质。可利用时空演替的手段,通过合理规划墓地使用周期,对逾期无人维护的墓穴进行空间转移,从而渐进式地实现绿色墓园的普及。

2.2 植物配置

2.2.1 墓园植物设计

在当代墓园建设中,过度的人工化干预,导致了“绿色沙漠”“青山白化”的墓园景观现状,大量硬质原料的覆盖,使其表层土壤易受侵蚀,造成生态破坏。在墓园植物设计中将生态葬与特色植栽相结合,通过对乔、灌、草的合理配置,营造具有季相特征的植物群落,利于增强土壤的稳定性及生态恢复。

2.2.2 乡土植物对生态的意义

随着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乡土植被的高适应性、强抗性和地域性在设计中逐渐被重视,在墓园植物配置中通过理解植物与局部小气候、生态系统的关系,将人工植物群落结合乡土植物配置,形成群落景观的物质基础,利于逐步恢复墓园生境的再生能力。

3 墓园景观绿色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绿色设计理念最早由外国学者维克多·巴巴纳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提出,强调最大化的降低设计对环境的影响。20 世纪8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1990 年“绿色城市”一词在国际上诞生[3]。20 世纪90 年代初,钱学森“山水城市”的构想,将绿色城市设计理论引入中国。俞孔坚教授于2006 年提出“绿色景观”,即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的景观。主张考虑地方性、自然资本的保护与节约、让自然做功等几条基本原则,以及乡土植物及材料的应用、自然元素的利用、材料的可循环性等措施。将绿色设计思维与方法应用于城市墓园景观时,应坚持以下4 个原则。

3.1 现代墓园的城市角色新定位

以往的墓园建设中,更多重视其承载的社会属性,然而作为城市中的园林化场所,墓园拥有巨大的生态潜力。在当代墓园建设中,应赋予墓园新的城市定位,将其视作动态变化的环境系统、城市大的生态系统下的子系统,有利于弥补城市自然绿地的不断消减,复建植物群落,推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建设。

3.2 资源节约与利用

绿色设计要保证节能高效。园林景观中,建筑、小品、照明、植物配置等都涉及巨大的能耗,后期更会耗费高额的管理成本,墓园作为特殊园林其维护成本更高,因此在设计中更应该注意资源的节约利用,简化设计、集约资源、引用新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墓园维护压力。

3.3 合理利用地形,设计结合自然

麦克·哈格在其代表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到,经验主义者并不追究设计的原则,而是通过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环境和谐共生[4]。因此在墓园建设中对诸多要素的考量,应置于理解自然演化过程的前提下。近代墓园选址时,受传统风水的影响多位于山区,山地坡度影响着墓园的土方量、地面排水及人类活动,这要求墓园景观在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环境自身条件,维护基址的原始生态,通过与自然合作的过程,降低设计对自然的影响。

3.4 绿色材料的选择

绿色墓园的材料选择时,应考虑墓园景观的全生命周期,更多关注本土性,减少大程度上的资源投入及运输成本,增加对绿色材料的了解与使用。如可降解材料、天然状态下的木材、石材和其他可大量提取的材料。保留地域特色和文脉传承的同时,合理选择材料。

4 墓园景观绿色设计实践——以深圳市吉田公墓景观设计为例

深圳是全国率先开展殡葬改革的地区。近年来,深圳市发布了《关于我市建设生态文化陵园的调研报告》更加针对实际,立足于城市未来30 年的需求,提出新建两到三个生态文化陵园的设想。在2018 年深圳“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们也联名提出了关于建立优质生态文化墓园的提案。

深圳城市墓园的绿色建设面临着巨大契机:第一,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基础建设优势显著;第二,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浓厚的改革氛围;第三,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对于新事物接纳程度高。对绿色墓园建设具有改革试点的重要意义。

4.1 墓园景观的多功能布局与框架

4.1.1 吉田墓园现状及问题

设计选址位于沙湾金银坑的吉田永久墓园,毗邻深圳市墓仪馆,占地30公顷,墓位平均使用面积19.43 m2。周边地块多为工业用地,东、西分别接丹平高速和盐排高速,北临红棉路,南临龙岗大道,交通便利(图1)。

图1 吉田公墓周边环境分析

吉田墓园作为深圳第一个现代化城市墓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在墓区规划上仍面临较多问题:一是墓穴平均占地面积大;二是墓位紧张,价格昂贵且需求量高;三是早期的规划忽略了道路系统、人行系统;四是用地情况,以墓区和绿地为主,场地功能缺乏多样性;五是人群仅以祭扫家属与工作人员为主(图2)。

图2 吉田公墓用地及人群分析

吉田墓园分三期建设,按阶段进行规划,每一个组团均设有相应的服务设施。其中一期建设位于核心区,人流较多,功能区建设基础较好;墓区土地集约效应明显,但殡葬形式较单一;地势起伏变化,利于发展多元化的绿色葬式,因此本案设计红线定于墓园一期(表2)。

表2 吉田墓园分期规划分析

4.1.2 墓园框架与规划

吉田墓园作为开放式的城市墓园,多功能的框架布局,利于与周边环境融合,改善人们对墓地的避讳与恐惧。但在融入新的功能区时,也应尊重国人传统的殡葬观。如包含缅怀祭扫功能的空间则更具隐私性,与其他动线相区分。因此本文通过对不同人群的活动时间及类型进行分析,并预设了18 种行为方向,调研评估不同时间段的行为需求,进而规划墓园的空间框架。界定游园与祭扫两大动线,通过动线间的分割与融合,布局各空间的功能属性,以仪式、记忆、凝思到探寻的线索,牵引人们逐步化解情绪,感受生命的真谛(图3)。

图3 用户行为设定及场地功能及框架分析

4.2 植物、真菌元素的共生消解

4.2.1 植物与真菌元素

植物的发展是漫长地球生命中的重要过程,植物与真菌曾地球是碳循环中的致命一环。二者的关系始于植物制造细胞壁时木质素结构的无解,造成了几百万年的生态链断裂,直到分解木质素的真菌的出现使得碳循环重新建立。真菌与植物的共生消解体现着生命的循环永恒,为绿色墓园设计提供了新的元素与思路。

将植物的细胞感与延伸感融入场地的平面构成,来划分区块场地,选取植物发展过程中的蓝藻、维管束、古果、叶脉等元素,抽象转化为场地节点,融入动线之中(图4),其中包括蓝藻泡泡、告别厅、叶络剧场、浮生亭等。以植物的变化过程为引,串联整个场地,在想象植物的生活、情感以及感知方式时,将人类生命特征投射到非人类世纪中。

图4 场地节点设施分析

4.2.2 菌丝材料的应用前景

近年相关研究表明,菌丝体通过黏附于木屑、麦麸等栽培基质的细胞结构上,可形成具有优异的力学性、阻燃性、可降解性和可生长性的生物质复合材料[5],并在建筑、工业、航天等领域已有运用,也为绿色殡葬带来了巨大的契机。菌丝体可作为向生态葬转变的过渡性材料,笔者将“种子”的概念与菌丝复合材料结合,以设计一种小体积的菌丝墓式。与传统生态葬的“不留痕迹”相比,增加墓碑的标记性,为逝者家属提供追思的载体。以其生长性,为逝者带来新生,其自然降解的特性,利于缓解土地压力的同时,也让逝者渐进的回归自然。规划了平铺、阶梯2 种墓区形式,让菌丝墓穴在规划的场地内自由“种下”(图5)。

图5 菌丝墓概念图及墓区规划图

4.2.3 墓园景观绿色设计中的技术参与

对未来绿色墓园景观建设,局部交互设计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二人艺术团体Scenocosme将植株携带的感知系统,通过感测技术的表达,使与其周围环境进行互动,植物可以对人的存在、触摸和姿态做出敏感的反应。我们看到了将技术与生态融合的机会,在墓园动线的最深处,以植物与迷宫为载体,引导观者在互动中探索(图6),通过空间形式的变换,让人们以不同的视角感受植物生命,利用信息技术,每一种植物都会根据其形状及纹理而具有特定的交互作用和声音。植物的感知交织人类的情感,在生命与科技的交汇点触发诗意而敏感的艺术语言。

图6 植物互动迷宫轴测图

5 结语

本文着眼于未来城市绿色墓园景观建设,以殡葬文化为指引,将得到的普遍性研究意义与设计经验进行提炼总结,提出针对绿色墓园景观的设计方法,其重点包括以下几点。

对墓园土地资源的过渡式配置;针对国人殡葬观,适应性的拓展墓园景观的功能框架;以真菌、植物元素的共生消解的关系,提出绿色墓园新的设计思路;引入菌丝体环保材料及生物信息技术参与墓园景观的设想。希望从自身专业的角度,以人为本,为我国绿色生态殡葬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墓园景观植物
景观别墅
借一场火
火山塑造景观
墓园里的机器人(环球360°)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