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交通“老藩篱”跑出科技“加速度”
——人民交通杂志社社长郑德岭致辞

2022-09-28

人民交通 2022年18期
关键词:峰会交通体系

中国交通科技发展峰会作为全国性的交通科技专业交流平台,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在上级主管单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的支持关心下,尤其,在李刚会长的亲自参与和指导下,峰会已经成为我国智能交通领域特色明显、专业水准突出、参与群体广泛、开放合作的交流平台,在行业内外形成了良好的声誉,影响力不断提升。峰会不仅为交通科技系统建设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专业技术支撑,同时,也有力推动了交通科技领域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对构建交通科技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体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近年来,正是在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下,我国在交通行业部分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突破,交通新业态正在形成。

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沪昆铁路、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四期以及北京冬奥会重要交通保障设施——京张高铁等超级工程建造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5G、云计算等技术连接下,海陆空邮多维一体的综合“大交通”体系日趋成熟。

其次“交通名片”不断涌现。“复兴号”动车组、C919大飞机、海工机械特种船舶等一大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交通重大装备纷纷亮相,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深度、中国标准享誉世界。

再有智慧交通能力水平大幅提升。共享单车、网约车、无人驾驶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网络购票、无纸化乘车等便民出行措施深入人心。“新四大发明”中,高铁出行和共享单车占据榜单半数。正是在科技创新的作用下,人民群众对于交通出行的评价标准也正在由“有没有”向“好不好”嬗变。

虽然,我国交通行业科技创新成绩斐然,但客观审视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和交通强国建设的宏伟愿景相比,仍存在不少短板。

一是交通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力不足。汽车、飞机、船舶等载运装备的动力和操控系统自主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较高,芯片、发动机技术、处理系统等核心技术“空心化”窘境尚未彻底扭转。

二是交通科技创新技术转化力不强。我国交通行业应用性科研特征明显,集成创新技术有余但面向市场转化力不足。相较企业,行业特色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教育人才培养、交通学科平台建设方面存在短板,产学研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有高原缺高峰”的培养建设现状亟待破解。

三是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科技创新驱动力不够。面对交通能源短缺、排放污染、路网拥堵、伤亡事故频发等顽疾,科技治理补充甚至替代人力治理,建立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的交通协作体系是未来交通发展方向。但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过程中,目前科技治理参与程度还较为不足,且存在法律政策上的冲突或缺位。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举办这么一场中国交通科技届的“华山论剑”,对于我国交通科技发展意义非凡,也十分必要!

出席本次论坛的众多专家,既有在交通领域长期耕耘的前辈学者,也有在专业研究领域成就突出的青年才俊;还有来自实践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产业界的优秀专家。希望峰会的交流,能通过对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产品的互通和分享,解析交通现实需求和急迫问题,实现市场和服务供给的良好对接,把企业、政府部门、以及科研机构进行有机联接。各位专家和代表借助于峰会平台,协同创新,促进交通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创新和应用,共同推进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健康发展。让科技创新为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峰会交通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繁忙的交通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小小交通劝导员
历届峰会回顾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