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视域下酒泉宝卷价值探析

2022-09-24李永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26期
关键词:酒泉

李永红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酒泉宝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着劝人积德行善、修身守本、仁义互助、诚实守信等高尚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乡土文化寓教于乐的教化原则,反映了乡土文化以普通村民听懂听高兴为原则、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传播策略,展现了酒泉乡土文化独特的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振兴乡村文化,让人们意识到乡村文化不仅是千百年来普通民众日常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更是涵育培植民族优良品质的沃土。酒泉本地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乡村文化,酒泉宝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宝卷是一种中国传统说唱文学形式,由唐代的俗讲演变而来,是变文的嫡派子孙,在俗讲的孕育之下,经由宋代的说经、讲史、说诨经、说参请而逐渐形成的盛行于明、清民间的宣卷、念卷和听卷的文学底本。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南方地区以“宣卷”为主要形式的宝卷基本绝迹,而地处西北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广大农村,每年春节前后及农闲时节,仍可看到“宣卷”“念卷”“听卷”,因而,河西地区的宝卷被誉为“活的”宝卷。2006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编号Ⅰ-13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联合申报的“河西宝卷”。河西宝卷中数量最多,质量最好,宣卷人数和听众人数最多的为酒泉宝卷。它被视为酒泉本土乡村居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的精神成果,带有本土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气息,体现了酒泉乡土文化独特的价值。

酒泉宝卷蕴含着千百年来乡村社会劝人积德行善、修身守本、仁义互助、诚实守信等高尚的价值理念

酒泉宝卷作为本土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从佛教变文发展而来,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比如《沉香宝卷》《香山宝卷》等内容涉及因果报应,对宝卷中这些宣传神佛鬼道的内容要选择性继承,挖掘其劝人积德、惩恶扬善的道德教化功能。比如《何仙姑宝卷》中开场吟诵的《劝世歌》:“心不光明点甚灯,意不明来莫诵经。大斗小秤吃甚素,不孝父母斋甚僧。妙药非医冤业病,横财不富命穷人。利己害人促寿算,积德修身旺子孙。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分明天有报,远在儿孙近在身。守口莫谈人过短,自短何曾说与人。生事事生君莫怨,害人人害汝休论。欺心折尽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贫。男女混杂,闲谈私地。烈火干柴,也须仔细。”劝世歌是一种常见的劝人积德行善的歌行体民歌,其内容主要是修身立德和立身处世的原则。对于不使用书面语的百姓而言,易懂易记、便于说唱的“劝世歌”便具有强烈的警世教化功能。这首劝世歌是在公众场合演唱的,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点明本宝卷的中心思想,即善恶分明天有报,劝诫人们积德行善;二是宣传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个人行为准则,如做人行事要光明磊落,要尊奉父母,恪守孝道,不贪横财,不生利己害人之念等。其实质是利用公众场合进行训诫和教化,让公众明确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道德甚至礼法的内容内化为个人道德观,形成当地普遍认可的大众意识。对于本地不识字的农民而言,劝世歌及其宝卷的故事对其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和睦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劝世歌的社会功能强大,对当地社会的稳定和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酒泉宝卷中有大量的世俗生活和家庭故事宝卷,往往寄托着“家和万事兴”的期盼。典型作品有《白马宝卷》,其通过叙述熊子贵休妻、家产败尽以至败落潦倒、饥寒交迫的经历,指出了个人任性胡为对家庭的危害,后面被他休弃的妻子与其冰释前嫌,并在熊子贵困难关头伸出援手,宣传了以德报怨的道德准则,赞扬了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助的美好情谊。这些故事表达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传达的是劝人积德行善的道德观念,要求做人要修身守本,为人处世讲仁义诚信,处理人际关系要温良恭谨,要有对善良正义的坚持和邪不压正的坚定信念,因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人们的精神起着规训、劝诫、引导的作用。酒泉当地农村群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奉行“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的准则,把请人宣卷、抄卷当作庄严虔敬的事情,就是因为宝卷里包含修德正身、立言慎事的标准,能够成为家风家训的组成部分,能够使子孙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形成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从这个方面来讲,酒泉宝卷具有典型的社会和个人道德教化功能。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借此启迪教育民众,为新时期建设文明乡风,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乡邻关系,制定乡规乡约提供思想及道德借鉴。

酒泉宝卷综合运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体现了乡土文化寓教于乐的教化原则

酒泉宝卷在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虽然始终以宣传教义和伦理为核心要义,但历代宣卷人都没有古板、教条、空洞地进行宣传,而是根据民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使用多种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将“理”与“趣”有机结合,较好地体现了民间文学寓教于乐的教化原则。酒泉宝卷不论是宗教宝卷还是世俗宝卷,都借助了讲故事的形式,其故事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比如《洞宾买药宝卷》,设置了三个典型场景:第一个场景是三月初三王母圣会散罢,钟离禅师与洞宾之间关于酒色财气的辩论;第二个场景是杭州城十字大街小小的积善药铺中,洞宾出难题刁难药铺老板;第三个场景依旧在这个药铺,观音菩萨智斗洞宾。三个场景都是唇枪舌剑的辩论,你来我往的言语间充满了斗见识、斗智力、斗口才的紧张和乐趣,具有戏剧冲突的内在张力。从人物形象上,佛家的钟离禅师、道教的吕洞宾、世俗的药铺老医家、化身俊巧女花仔的观音菩萨形象辨识度极高,也具有舞台人物形象的外在表征。这些使得本是创造听觉形象的宝卷能够利用语言及其表象性、联想性有效地吸引听众。再比如,宝卷中的故事发展到顶峰往往会借助神仙佛祖让冲突得以顺利解决。抛开其唯心色彩,可以将其看作一种文学的思维方式,为故事增加了现实之外的时空,使故事更具跳脱性、曲折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讲故事的策略和机趣。

酒泉宝卷中有大量对世俗生活场景和人物的描述,往往充满诙谐幽默的笔调,营造了欢快戏谑的喜剧氛围。比如《洞宾买药宝卷》中药铺老医在药包找寻洞宾要买的四种药,其中有几句这样写道:“首乌听着是不好,羌活一旁擦龙眼。黄莲听着是不好,苍耳伙里闹嚷嚷。雄黄听着是不好,天麻树上去乘凉。酒曲麦芽心胆战,当归黄芪好凄惶。”这几句用拟人手法写药包里的药材,不仅极富动感且渲染了情绪,勾画了一幅颇具当代动漫风格的药包图景。描写观音菩萨变化的女花仔:“面如银粉雪一般,一对金环坠耳边。十指尖尖嫩如笋,小口银牙尖对尖。身穿石榴大红袄,八幅罗裙系腰间。鸳鸯裤腿红丝带,裙下露出小金莲。洞宾看罢心自叹,如个俊巧女花仔。当初戏过白牡丹,这女还比牡丹鲜。”虽然是具体的外貌描写,但又有充分的留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修辞上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充满了世俗情调,很容易吸引听众,受到听众的喜爱。

酒泉宝卷反映了乡土文化以普通村民听懂听高兴为原则,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传播策略

自明清以来,为了更好地进行传播,宝卷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是宗教教义内容大大削减,通俗易懂的世俗故事大大增加,因而其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酒泉宝卷在讲唱形式和文本结构中都反映了这一变化,流传到今天,本身就是在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当地风土人情和教化娱乐需要的结果,积淀了较多适应本土百姓欣赏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经验之一:酒泉宝卷在宣卷时非常注重与听众的互动。作为民间文学的酒泉宝卷,其活态特征主要表现在说唱上。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在宣卷(也称念卷)时,念卷人(类似于表演者)拿出家里保存的宝卷,照着卷本里记载的故事进行讲唱。有时是念卷人从头至尾讲唱,类似于表演独角戏,但这种形式很少见。绝大多数是念卷人讲唱,众人接卷,即众人或者特定的几人一起做简单的唱和,和的人即接卷人。念卷人唱完一段韵文或者一句韵文,接卷人接唱,接的唱词类似于曲中的衬词,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字句变化少,最常见的接唱字句如“南无阿弥陀佛”“数落莲花,莲花落”等。比如《仲举宝卷》的开头,单纯的文本形式是“仲举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天龙八部常拥护,大众念佛永无灾”。但在讲唱时,念卷人唱“仲举宝卷才展开(哇)”,众人和“弥陀佛(哇)”;念卷人唱“诸佛菩萨降临来”,众人和“南无佛(哇)啊。阿弥陀佛(哇)弥陀佛”;念卷人唱“天龙八部常拥护(哇)”,众人和“弥陀佛(哇)”;念卷人唱“大众念佛永无灾”,众人和“南无佛(哇)啊。阿弥陀佛(哇)弥陀佛”。这样,开头一段才唱完。有时,念卷人不止一人,可以有两人,两人做简单的分工,一人念诵宝卷中所有的散文部分(即说白),另一人领唱宝卷中所有的吟唱部分,听众们可以只听不作声,也可以进行接卷,给领唱做简单的伴唱、接唱。酒泉宝卷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表演,却高度重视听众,念卷人的念唱和接卷人的接唱类似表演者与听众之间的互动,但又比一般表演如戏曲、电影、歌曲演唱等表演形式中表演者与观众的关系更为有效。听众在宝卷的宣卷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能动的参与者,是整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念卷人和接卷人在同一个时空协同完成表演,二者是现时地直接进行交流互动。正是听众的积极参与,才使得酒泉宝卷在宣卷时气氛热烈。

经验之二:酒泉宝卷的念卷时间较为机动随意,念卷基本没有成本,非常适合日常娱乐。除了寺庙会在特定的日子进行念卷外,酒泉农村的村民听宣卷集中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冬季是当地的农闲时节,因而宣卷活动也较为频繁,农户也会因事设局请念卷人说唱宝卷。说唱宝卷时不需要特定的场地,人多时有块空地就行,家里的院落、堂屋、客厅也行,念卷先生只带一卷宝卷就行,最多再带一把三弦。念卷费用也较低,往往是一顿像样的饭食,一般庄户人家都请得起。念唱效果取决于念卷人对故事的熟练流畅度及其吟唱时声音是否洪亮、曲调是否好听。另外,念卷不是一般的聚会,因其带有宗教神秘色彩,人们往往会郑重地看待念卷,设局请卷的人家会提前发布消息邀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前来听卷,还会提前打扫庭院,穿戴整齐,恭候念卷人到来。在听卷时,人们互相问候聊天拉家常,展现出文明和乐的乡村生活图景,宝卷也因此成为构建和谐乡村人际关系的契机。因而,宝卷在乡村流传较广,哪怕是在农忙时节、田间地头、茶余饭后,都可以来一段,是人们的日常娱乐活动。宝卷这样低成本的传播方式从侧面说明了在乡村中流行的文艺形式应该具有的特征。

经验之三:为增强酒泉宝卷的吸引力,念卷人一直在进行改造,这体现了艺术发展创新的一般规律。宝卷的语言形式是典型的韵散结合。散文部分贯穿宝卷始终,承担叙述功能,介绍人物、地点、故事的来龙去脉。韵文部分主要有五言、七言、十言等形式,具有抒情、叙述、描写和议论的功能,多用于总结人生经验、宣传禅理哲言、渲染悲喜情感。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使得无论哪一个阶层的民众都能听懂。一般说来,宝卷文字一经定型很少改变,但也不排斥抄卷人用本地通俗易懂的方言进行文字词汇的替换,对一些内容烦琐的规仪和失传的曲牌进行删减,使得宝卷本土化、通俗化。在讲唱时,散文部分以念白的形式“讲”出来,念卷人使用的是本土方言;韵文部分则要“吟”“唱”出来,“吟”就是吟诵,要求有节奏和长短快慢的音调变化,“唱”配合一定的曲调将文字内容唱出来。为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念卷人会优先唱自己熟悉的曲牌,也会唱当地的民歌小调。这样念卷时,以讲为主,以唱为辅,散韵结合,讲唱交替进行,可以使念卷人和听卷人沉浸在熟悉的乡音中,使宝卷贴近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念卷本来没有乐器伴奏,但有些宣卷人会用三弦、木鱼、碰铃等简单的乐器进行伴奏以增强乐感。还有的宣卷人会在墙上悬挂佛像或与宝卷故事有关的图画,营造故事氛围。也有的念卷人还会有意运用手势、表情等增强表演性。综上所述,酒泉宝卷的发展始终围绕让本地农民听懂听高兴的原则,体现了通俗化、本土化、表演化的趋势。

酒泉宝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生生”地存续于酒泉农村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娱乐的场景中。探析宝卷具有的乡土文化特征,必将有利于改善酒泉宝卷存续的生态环境,为酒泉乡村的文化振兴提供有益借鉴,助力“活的”酒泉宝卷继续在酒泉大地上发展延续。

猜你喜欢

酒泉
王权朝作品
酒泉地区的史前文明研究
甘肃酒泉生物多样性评价与保护管理对策研究
阳关兴废时间初考
酒泉市大风天气的主要环流特征
浅析魏晋时期酒泉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市域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酒泉藏家推介
飞天之都 美玉之城——中国酒泉
酒泉旅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