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方法助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探析

2022-09-19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14期
关键词:图书馆技能素养

林 叶

(浙江工商大学 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18)

信息素养作为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综合能力和终身学习技能,为高校的教育服务起到巨大的作用。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2015年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认为信息素养是元素养[1],是其他素养的基础和源泉。元素养要求从行为上、情感上、认知上以及元认知上参与到信息生态系统中。行为上强调学习技能、情感上强调学习态度、认知上强调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元认知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反思[2]。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特别顾问景祥祜教授认为,信息素养教育不是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学生驾驭各种技能的“素养”[3]。这与现实工作中,将信息素养实施为课堂教育及数据库操作、信息检索等技能教育有所不同。信息素养教育除了技能教育,还包括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探索知识,辨别真伪,分析、管理、驾驭知识的能力。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刘彩娥等认为,信息素养教育不应该是孤立的,应该进一步与学院的专业课程结合,与学生的学术过程相结合[4]。华南师范大学张长海认为,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融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5]。但就目前来说,国内学者对信息素养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和认识还比较浅[6],实际教育中缺乏批判性思维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化的来临、不可知因素导致的社会环境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习惯均发生着变化。目前高校实际工作中,以技能教育为主的信息素养教育无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强烈兴趣,在提升他们辨别真伪,分析、管理、驾驭知识的能力方面也有所欠缺。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亟须变革与创新。

1 使用思维导图方法的意义

为了详细、清晰、直观地呈现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本文采用思维导图方法。思维导图方法是由英国记忆大师东尼·博赞发明的,是一个创新型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结合了文字、颜色、线条、图形的新笔记法,通过模仿人神经元的自然结构,能够将问题以一种更直观、更清晰的形式呈现,并具有的启发式效果。在探讨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中,使用思维导图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一目了然地了解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可发展的方向,深入了解其形式和内容,明确其面向的群体。思维导图具有的启发式效果还可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把握思考路径,发散我们的思维,更好地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发展。

2 思维导图方法助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2.1 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见图1)是指信息素养教育发生的途径,主要包括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线下教育结合线上教育是未来信息素养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近期的在线直播讲座举办得如火如荼,有些高校图书馆将之做成了一个特色的栏目。像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在线直播”、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小时讲座”、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小布微课”、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江南人文通识课堂”、同济大学图书馆的“系列微课”等。这些在线讲座有些分享在图书馆网站上,有些分享在微信上,有些分享在B站上;有些时长一个多小时,有些时长只有几分钟。传统的线下讲座具有场所固定,时长偏长(用户无法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地听讲),无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等缺点;这些形式多样的线上讲座补充了线下讲座的不足。以图书馆网站为主要平台,微信公众号、移动图书馆等移动App为高校图书馆推广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媒体,用户可以精准、随时随地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在线学习。在新生入馆教育上,除了传统的纸质宣传、入馆参观,很多高校图书馆采用了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如北大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手机游戏”、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拯救小布”,让用户可以摆脱枯燥、在娱乐中了解图书馆。目前高校图书馆举办的系列知识竞赛及其他活动,包括图书馆举办的或数据库商与图书馆合办的,大多数都是以线上的方式举行,也是由于线上方式受限较少、易于用户参与。

高校图书馆组织的线下教育、线上教育,大多都是单学科的、单向的,由图书馆作为主要教育者角色的教育方式。根据《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为指导,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开展了“The Lighthouse Heritage Research Connections”(LHRC)项目活动,采用了“研习实践(experiential learning)”的教育模式[7],即以灯塔项目为研究内容,由图书馆组织牵头,前期准备各种资料文献,与各领域(建筑、历史、人文、地理、机械等)的专家深入合作,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研究过程中,由问题引领,学生会进行启发式的探索、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各类资源,以实践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掌握技能。研习实践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行为上掌握了学习技能,情感上强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认知上以实践方式让他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完成项目成果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项目的研究结果进行反复评估、校正研究过程(模型),在元认知上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反思。研习实践不同于线下、线上教育,它是一种与学生建立双向互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教育模式。

图1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

2.2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

信息素养是指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1]。信息素养作为一种终身学习的技能,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包含广泛,包括技能教育、媒体素养教育、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移动素养教育、数据素养教育、健康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多元素养教育,如图2所示。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信息检索、数据库操作、图书馆业务介绍等技能教育。有些高校图书馆拓宽了技能教育内容,增加了软件操作培训,帮助学生提高在文献管理软件、办公软件、图片处理软件、统计软件等常用软件方面的使用技能,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软件达人”、复旦大学图书馆的“云培训:数据分析&科研绘图大礼包”。根据《框架》的内容,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还有对信息产生的真假辨别能力(媒体素养),对信息分析、管理、驾驭的能力。这是一个从信息产生到被使用、管理的连续的信息生命周期。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应当尽量全面地包括用户涉及的信息素养内容。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涉及用户(教师和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移动素养教育是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网络环境,提升用户对各种移动App的适应能力和使用技巧,是对技能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数据素养教育是为了在大数据时代提升用户对数据的意识和敏感性,锻炼用户采集、整理、分析、利用、管理、共享数据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数据伦理和数据规范的认知水平[8]。健康素养教育涉及用户获取、发现健康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保持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9]。金融素养教育是指提升用户的财务知识,以便更好地升值自己的财产。健康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均属于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素养教育范畴,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素养教育还包括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公民意识等[10]。高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的职业环境,需要高校图书馆提前做出应对,开展职业中的信息素养教育,具体涉及职场环境、职场礼仪、职场述职等。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并不应该是单学科的,而应当是跨学科的,与用户的学术过程相结合。将信息学习概念化,以渐进而系统的方式融入用户不同阶段的学术活动中,提升用户对信息的理解和使用能力。信息素养教育也不再是图书馆的单边行为,而应该是由馆员、专家、教师、平台共同参与的一个统一的教育生态系统,从多角度协同合作提升用户的信息素养能力。《框架》特别强调元认知,即批判式反省(critical self-reflection),我们应当将批判性思维融入信息素养的每一个环节,强调用户在元认知上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主要锻炼批判性思维上的这八大标准,公正性、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度、广度、重要性,指导用户能够对问题更好地进行推理、论证[11]。

图2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

2.3 信息素养教育的群体

高校图书馆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群体主要以学生为主,包括本科生、研究生,还有一类特殊群体——留学生,如图3所示。本科生的教育包括通识教育、技能教育、启发式探索教育,研究生的教育还包括学术研究相关的教育。留学生也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这类群体的教育主要以外语为交流语言,内容还包括向他们传输中国文化。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以相关的科研需求为导向,进行分散的、一对一的交流为主。有些高校图书馆还提供对外的业务服务,因此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我们还可以聚焦其他的服务群体,如社会成员。社会成员中包含很多种群体,如弱势群体、大众、不同身份的群体等。对社会成员的教育主要根据他们的需求来制定。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围绕着“图书馆能提供什么”,对不同的群体看似提供了个性化的教育。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从信息素养教育的群体出发,围绕“用户需要什么”,再开展我们的教育。内容不仅仅只是图书馆拥有的资源、平台,还可以是其他专家、教师、平台能够提供的资源、观点,甚至是一些探索式的对话、分析。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在B站上开展的媒体素养教育讲座“学会分辨信息,提高心理‘免疫’力”,就疫情期间涌现的众多谣言,使用多渠道的信息源进行论证,帮助用户提高分辨信息真伪的能力。这个讲座从用户实际需求出发,除了使用图书馆的资源,还使用一些公众资源,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思考中,带领用户主动思考、探索信息真伪。

图3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群体

3 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3.1 加强馆员、教师、专家、平台多方协同合作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大多以图书馆员为主,对用户进行单学科的、单向的教育行为。而信息素养教育不应该是图书馆员的单边行为,更应该是跨学科的,需要馆员、教师、专家、平台多方合作,是一个连续、系统、全面的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系统,如图4所示。馆员依靠其对图书馆资源的熟练使用及公众资源、其他资源的宽广视野,可以帮助用户精准、快速、全面地查找资源,并帮助他们如何进行使用。在学术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文献、数据、材料,馆员还需要帮助用户进行知识的管理。馆员做的工作并不仅仅是资源的推送,更重要的是依靠其多学科的学术背景进行知识的探索、分解、联结,帮助用户启发式地探索信息。教师处在教授学生学业的第一线,可以明确地知道学生需要增加哪方面的知识,与图书馆协同合作,指明信息素养教育方向。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利用专业优势,将自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融入学术探索中。并且还可与图书馆馆员在不同的学术背景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推动信息素养教育方式的改进,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不同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术探索的入门引导,专家更专注于研究内容上的深度和拓展,通过讲座、对话式探索等方式进行深度教育。当然,教师也可以融合专家以双重角色身份加入学术探索中。平台是指信息素养教育生命周期中涉及的资源、信息、互动等可以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中,在平台上进行管理、操作,这样有利于信息素养教育更加规范、便于实施。平台既可以管理信息素养教育从计划、产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也可以挂接资源,还可以方便各成员在此进行互动、分享,最后还可以进行成果的管理。

图4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协同合作图

3.2 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认知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在具体实施中,往往以技能教育为主,这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认知不同。《框架》作为一个互相关联的核心概念的集合,包含6个阈概念:权威的构建性与情境性、信息创建的过程性、信息的价值属性、探究式研究、对话式学术研究、战略探索式检索。《框架》主要采纳了“元素养”的概念,是指一组综合能力,除了技能教育,还包括通识教育、拓展教育[7]。信息素养的教育内容应包括信息的真伪辨别,信息的特性、价值、分析、使用及管理。我们应当认识到技能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当让用户拥有“信息如何转变为知识,再转变为智慧”的意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也应该是激发用户的兴趣,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启发式思索,并拥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我们更应该让用户意识到自己是信息的创建者、共享者,而不仅仅只是消费者。

3.3 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连续性

信息素养教育的连续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信息要素的连续性和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信息要素的连续性是指信息源、信息的产生过程、信息的特性、信息的价值、信息的传播、信息的分析、信息的使用、信息的管理这些要素在整个学术探索过程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户要学习的内容应包含信息要素的所有内容,并能明白在信息的完整生命周期中如何更好地使用信息。教育过程的连续性是指在整个学术探索过程中,用户、馆员、教师、专家、平台均全程参与其中。在上文中提到馆员、教师、专家、平台需要多方协同合作,与用户共同参与学术探索过程中,可帮助用户更有信心、更好地完成整个过程。这可以帮助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实际研究能力,这是他们走向学术探索道路的关键。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因地制宜地激发出不同个体的探索潜能,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效能。

4 结束语

借助思维导图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清思路。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我们需要根据图书馆的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本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策略。信息素养是元素养,我们应当将教育的重点聚焦在延伸用户的学业、其他学术与社会目标上,注重发展用户的启发式探索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行为上、情感上、认知上以及元认知上进行改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可以根据《框架》为指引,从多方面、力所能及处着手。如在信息检索课或讲座中加入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在讲座中抛出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用户主动思考、提问;在微信上就某个问题组织用户进行探讨、分析,再请专家加入进行对话式探索;向用户推送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相关的书籍、观点、概念等。我们可以以小入大、积极改变,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发挥真正的价值。

猜你喜欢

图书馆技能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劳动技能up up!
图书馆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