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回溯与前瞻

2022-09-08杨荣广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

杨荣广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学术英语是研究生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学术前沿和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提高学术英语能力,既是国家对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研究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正因如此,国内学界虽然对是否应该在本、硕、博等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全面推行学术英语尚存分歧,但是对研究生阶段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却达成了共识。学术英语由此被视为“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1],教育部“一拔尖、四卓越计划” 等国家政策和《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2014)等相关文件也反复强调完善学术英语课程体系和提升学术英语教学成效的重要性。对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实践的重视引发了理论研究的跟进。从国家到省、市、校等各主管部门纷纷立项支持相关研究,由此催生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那么,国内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现状究竟如何?呈现出什么特征?未来又有哪些需要拓展的空间?这些问题都值得探究。鉴于此,本文拟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期刊论文为基础,运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等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期揭示现有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进而推动国内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的发展。

1 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现状概览

从历时角度看,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英语教学问题一直都是学界关注重点。由于历史原因,当时的研究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教学实践和研究重点大多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和书面英语表达能力,也并未注意到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的区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针对现实需要,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布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明确提出将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作为非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当然,考虑到当时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的客观现实,专业英语只是作为可选项而非必选项。其后,在国内基础英语教育水平整体得到提升的背景下,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工科研究生科技英语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关注。于是,有学者提出仿照英国EAP(学术英语)课程体系设立相关课程[2]。由此可见,我国学术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经历了通用英语、专业英语、科技英语到学术英语,而后多种形态并存的探索历程。

为了解国内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现状,笔者以“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为主题词,在CNKI期刊论文中进行组合检索。结果发现,截至2021年9月30日,国内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35篇(见图1)。其中,非核心期刊论文257篇,占比约76.7%;核心期刊论文(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仅78篇,占比约23.3%。

图1 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历年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统计

具体而言,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的设想和相关研究在21世纪初已然出现,并于2004年以后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见图1)。单就论文总数而言,从2004年到2012年发文量在10篇上下浮动,2013年开始达到20多篇,直到2021年前后,基本维持在30篇左右(2017年略少)。相较于国内数量可观的英语教学研究论文而言,这一数量并不算多[3]。而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历年以来更是一直维持在10篇以下,且核心论文数量与当年发表的论文总量之间并无显著正比关系。尽管并非所有发表于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一定优于非核心,但是国内期刊分级与论文学术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相关性却是不争的事实。绝大多数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论文发表于非核心期刊,至少表明当前国内相关研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存在较大拓展空间。

基于检索文献的关键词频度统计发现(见图2),一方面“学术英语”“学术英语写作”“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研究生英语教学”“学术英语教学”“硕士研究生”等关键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这表明既有研究在对象群体方面侧重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且在具体课程类型方面更重视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另一方面,“教学模式”“需求分析”“学术论文”“博士生”“课程设置”“学术能力”“教学改革”“理工科研究”“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频度也较高,这说明需求分析是应用较为普遍的研究方法,而研究生(尤其是理工和医学专业)学术英语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等是主要研究对象。

图2 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论文关键词频度统计

2 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现状细察

基于关键词频度统计和相关研究论文内容分析,发现既有相关研究主要呈现三个主要特征。

2.1 以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

绝大多数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的相关论文以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群体为主要对象。在所有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论文中,与英语专业相关者仅占不到5%,而非英语专业则占95%以上。这或许与国内学界对学术英语概念的理解有关。据考证,学术英语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最早于1974年由英国学者提姆·琼斯(Tim Johns)提出,后经英国文化委员会使用和推广才得以被广泛接受。从范畴看,EAP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的子类[4],曾经被英、美等国家作为语言基础类课程用于提升非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的英语水平。或许由于这个原因,国内学界在谈论EAP课程时,大多默认其适用对象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具体学科专业方面,尤以医药、农林和理工等学科特色较为明显的大类专业为主。例如,吉彬彬等以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的方式分析了护理专业学位硕士对EAP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的满意度,并提出了优化策略[5];李芝等探讨了输入→互动→输出的联动式教学模型在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学术英语阅读、写作和听说课程中实施经验与反思[6];徐艳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分析了科技英语教学语料的甄选对理工科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7]。除此之外,也有部分研究论文从如何提升研究生国际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术英语写作能力以及阅读与讨论课程实验报告撰写方法和课程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博士层次学术英语教学的相关问题[8-9]。

从总体数量来看,绝大多数研究以硕士层次为主要对象。这表明当前学界对EAP教学的关注主要集中于硕士层次,且以非文科专业为主体。究其原因,当前我国非人文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较为重视学生外语文献阅读、英文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能力的培养,进而促使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重视相关课程的建设与管理,也由此引发了研究者的关注。

2.2 以“如何教”等宏观性问题为主要研究论题

研究学术英语教学相关问题包括教师、学生和效果评测。换言之,相关研究可以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和教/学效果评测三个维度切入。进而言之,从“如何教”的维度切入,涉及宏观层面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微观层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管理、教材编纂、教学技术等。从现有文献来看,当前相关研究的切入点在“如何教”,且更侧重宏观问题而非微观问题研究。例如,梁红[10]、向平、刘永芳[11]剖析了研究生公共英语和学术英语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柳君丽、范秀云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分析了英国学术英语教学发展对国内类似课程设置的启示[12];还有少量研究探讨了产出导向法、小组协作法、项目研究法、任务教学法等具体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13-14]。

就理论基础而言,这些宏观性研究虽然以“教学”为重点,但却鲜少借鉴教育学理论或研究方法,而是更多地借用语言学理论开展相关研究。从文献看,涉及的语言学理论有语料库、文体或体裁特征分析、词块理论、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分析等。仅有极少数研究运用了教育生态学[15]等理论开展研究。同时,尽管国内外学者纷纷指出学术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16],但是现有文献极少论及如何将学术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知识需求相结合。由此可见,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的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都尚未跳出语言教学的单一学科框架,从而既忽视了学术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整合与协同,也往往由于未能针对研究问题借鉴教育学等跨学科理论而显得缺乏理论深度。

2.3 以经验介绍和需求分析为常见的方法

现有研究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经验介绍和需求分析研究路径的依赖。例如,有部分学者以国内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或具有典型特色的行业高校)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计或教学体系的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描写其实施过程、分析其实践效果、反思其成败得失开展相关研究[17-18]。从广义上说,对个体经验进行反思,并经由反思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成功经验的介绍也确实能够为其他高校(尤其是具有高度同质性或相似条件的高校)提供实践指导。但是,个体化经验要上升为一般规律需要足够多的个案、科学的数据分析过程和明确的问题意识。单一的、随意选择的,或是未加论证的个别案例是否能够作为个案,其研究的结果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存疑的。毕竟,外语教学研究是“提出问题,收集例证证实某种假设并寻找答案”的过程[19],科学且严谨的教学研究,应该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应该具备一定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当然,也有部分研究呈现出了明确的方法意识。如前文数据显示,诸多研究文献采用了“需求分析”作为研究方法。较为常见的做法是,研究者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学生对于学术英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资质、教学效果甚至评测方式等的满意程度。然后,基于统计数据分析,提出应对措施。但是相当多的研究者在使用需求问卷调查方法的时候,既没有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也未能结合既有研究文献和相关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更缺少行动研究的理念指导,因此其最后提出的应对措施也大多只是基于个案的描述。从这个意义上说,类似研究在深度和严谨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3 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前瞻

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应该如何开展的问题,目前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随着“双一流”建设的落地,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学生学术英语写作与口头交际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学界对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的兴趣。笔者认为,未来相关研究至少可从三个方面展开。

3.1 开展面向新工科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

“新工科”在知识建构层面倡导“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在教学实践层面强调“学生中心”和“产出导向”,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重视学生的“国际视野”。新工科背景下的学术英语教学更强调跨学科知识与英语语言知识的整合,也即通过英语学习专业和跨专业知识。然而,现有学术英语教学研究大多由高校外国语学院的教师或研究团队独立展开。这些研究者虽然大多具有较好的学术训练和丰富的英语语言学知识,但大多缺乏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入把握,对研究对象整体知识的系统了解更为有限,因而无法真正实现交叉与综合,也就无法在研究中践行“学生中心”和“产出导向”的理念。而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课教师又大多缺少研究所需的教育学和语言学理论知识储备,由此导致跨科学专业知识融合程度不高。

因此,如何在新工科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知识融合的背景下开展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亟待进一步探索。笔者认为,要开展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建立一支由语言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组成的跨学科研究队伍。通过研究人员多学科视角的切入和整合,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3.2 探索新技术语境下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方式

当前,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已进入高潮期,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了缩减公共外语课程学分、压缩课堂英语教学学时的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提升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也就成了问题。部分高校通过开展课外自主学习来应对相关问题。理论上而言,自主学习确实有助于通过变相延长学习时间来弥补因消减学时而导致的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但是自主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自觉性,对部分基础薄弱、习惯尚待养成的学生而言,成效尤其有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将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而实现这种结合的途径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事实上,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的范式转换提供了重要契机。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学堂在线、Coursera等众多国内外在线教学资源的广泛存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这些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混合教学(blended teaching,BT)指线下面对面教学与基于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工具或媒介的线上教学模式的结合,其核心理念是利用技术优势和网络教学资源,融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与传统教学形成互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语言输入、个性化教学和及时准确的反馈,进而改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目前已有相关研究[20],但相较于如火如荼的本科混合式教学研究,研究生层次的相关研究非常少,因而也有着较大的探索空间。同时,新技术的出现和海量资源的可及性已为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提供了实现的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利用和整合这些新技术,使之服务于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也应该成为未来探索的方向之一。

3.3 运用多种方法形成提升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整体方案

如前文所述,现有相关研究在方法层面较为单一,如何运用更为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研究设计来开展系统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也有待于拓展。笔者认为,一方面,在运用需求分析等传统研究方法时,需要注意其全面性和多视角性,不仅仅了解学生的教学满意度,也可从学习动机需求、态度或情感需求、策略需求等多个维度设计问卷,而后采用访谈、内容分析法等了解教师需求、研究教学管理需求和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目标需求,进而形成相对全面的需求分析。同时,可以运用教学行动研究方法,加强教学过程研究。例如,采取实验研究法,将现有研究生班按自然班分为控制组和对照组,然后设计和运用不同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活动、教学任务、教学组织方式,之后对学生学习动机、教学满意度、教学效果进行比较,最后基于实证数据,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研究者可以基于调查数据,面向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提升,提出整体方案。例如,研究者可以整合现有研究生英语课程[21],探索学科交叉、线上线下融合、课程讲解与学术讲座嵌套的“1+2+X”的教学模式。研究者还可以运用课堂志或民族志研究方法,研究者既以教师身份实施教学又以研究者身份开展研究,探索如何把教学内容模块化,将专业知识与学术英语学习相互融合,以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实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过程。当然,此教学过程的实施,要求教学者打破现有的学科组织和院系组织壁垒,需要在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的协调下,整合跨学科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同时也要求教学者基于需求分析和教学过程需要,细化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尽可能在保证各环节衔接紧密的前提下,保留一定的灵活性,确保线上与线下、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面授以及课后活动参与之间能够有充分的弹性和张力。此外,还需要改革评测方式,建构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讲座评价、学业评价等多个部分构成的评价机制。

4 结语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所面对的需求和承担的任务也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对其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之一。针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在面向实践的研究中,所论及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是任务型或项目式等较为常规的教学方法,对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兴教学模式关注较少。其次,在研究广度方面未能涉及学术英语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再次,在研究深度方面,浅表性宏观研究和经验介绍类较多,针对教学过程问题和基于严谨设计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仍然有极大的拓展空间。对此,笔者认为,研究者可在新工科理念引导下,建设多学科、跨专业的研究队伍,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探讨新技术语境下研究生学术英语混合教学模式,从而提出具有校本特色的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进而为落实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和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