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化学学科教研基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2022-09-05艾涛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工坊青蒿素豆腐

艾涛 _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2016年,学校化学学科被评为海淀区首批学科教研基地,在基地建设及评选过程中,得到了海淀区教委及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使我们的学科建设步入正轨。

1.以实践课程为突破口

学校化学团队多年致力于将国家课程与贴近学生生活实践的校本课程相结合。校本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制皂工坊”“舌尖上的化学”“豆腐工坊”以及“化学与生活进社区”等实践课程及社团活动已经逐渐形成体系。

肥皂工坊。我们设计并实施的“制皂工坊”是以培养动手能力为目的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提高认识、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定量到定性实验转变,体验手工工艺与化学原理的不同,体验探索过程的快乐并认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豆腐工坊。这门课程从设计到查阅文献、初步制作、总结不足、优化条件、得出最佳工艺等环节,不仅是一个完整的研究豆腐制作的流程,也是工业生产中诸多工艺优化流程的一个缩影。通过控制变量思想逐步筛选出制作豆腐的最佳条件,让学生体验如何制作可口的豆腐,“控制变量”的理念也就在不知不觉中烙在了学生的思想深处。

舌尖上的化学。课程让学生学会用化学观点分析问题、用化学知识解释问题、用化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采用查阅资料、实践、讨论、交流、宣讲等形式,让学生在制作美食、享受美食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化学与生活进社区活动。该课程让学生用化学视角看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在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在讲的过程中升华。而且,社区展示活动服务了社会,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我们把创新、实践与服务类课程与人格养成类课程、科学技术社会综合类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重实践与创新,重责任与服务意识的养成,以开展主题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多年来,我们形成了三级课程体系。

2.以项目式学习、研究课为载体

我们的团队力争使研究课不只是一节课,而是变成一系列的研究;不是一人的研究课,而是所有教师都参与的研究课,都能够得到收获。

近十年里,团队在两个必修模块、三个选修模块都有了新的进展,在项目式教学中有了进一步探索。特别是“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北师大魏锐老师和王磊老师指导下,我们做了“青蒿素”专题项目学习实践并收录进《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参考用书》。该项目讲述越南战争时期社会的需求和屠呦呦团队分离提纯青蒿素的科学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发现青蒿素之后科学家必须要进行的重要工作——测定青蒿素的分子结构。以此为载体对学生所学过的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进行应用与提升,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在区教研员陈颖老师、北师大胡久华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低碳”项目学习,并进行了全国直播课。低碳行动项目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人为过度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全球气候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全球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遇到的巨大挑战以及我国“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和方案措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在项目学习中也能够促进学习能力、合作沟通、创新意识等的发展。

项目式学习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舞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相互支持,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3.以教师论坛为平台

化学组的每位教师在不断地磨砺中都逐渐成长为教学能手,在不同的方面具备了不同的专长。教研活动除了备课、听课以及评课外,我们还组织开展“教师论坛”活动,让教师走上讲台分享其擅长的方面。每一次的“教师论坛”都是一次成长,准备过程就是一次自我提升,在听取同行分析和评课的过程中,也是对化学组全体教师的促进。

4.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为了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我们打通小学到初二的科学课,初三及高中各个校区一起备课,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也走进各个校区,听课、评课、做讲座,以各种方式引领化学学科教学。此外,为发挥区域辐射引领作用,我们多次举办全区化学开放日活动,用我们的力量给区域内教师发展贡献微薄之力。同时,大连、山东、重庆、云南、内蒙、新疆等十几个省市优秀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工作室等以各种方式来学校参观、学习、挂职,把我们的经验带到各地。

猜你喜欢

工坊青蒿素豆腐
豆腐
学做豆腐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二十五,打豆腐
拌豆腐三春不忘
星月工坊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